15 驿路梨花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线索,了解故事大意。
2.学习本文顺叙故事波澜起伏、运用插叙表明原委的写作方法。
3.学习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人方法;体会文章构思的新颖,结构的巧妙。
4.体会本文标题的深刻含意。
5.感悟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弘扬雷锋精神。
【重点难点】
1.理解景物描写在写人叙事过程中的作用。
2.理解文章的立意及“梨花”的含义。
3.学习插叙的运用及直接、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人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世间花朵千万,作者为何单单描写梨花?是因为朵朵梨花洁白,树树梨花灿烂?我想,原因不仅仅是这些,美丽的外在固然让人喜欢,内在的品质、精神才是永恒的存在。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彭荆风的笔伐走进哀牢山,走向驿路梨花海,看一看它养了谁的眼睛,暖了谁的心田,魅力何在!
【作者简介】
彭荆风(1929—2018),江西萍乡人。其作品多描写边疆战斗生活和少数民族风俗人情,具有鲜明的边疆特色。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鹿衔草》,电影文学剧本《边寨烽火》(合作)、《芦笙恋歌》(合作)等。
【相关链接】
1.写作背景
《驿路梨花》是彭荆风于1977年秋写的,当时,党中央重新提出要学习雷锋精神,作者记忆的闸门也被叩开了,他想起了边疆地区许许多多的朴实的人和事,想起了那深山大岭里供旅人方便的小茅屋,想起了默默为茅屋打柴、背水的哈尼族人,以及为了后来的旅客,临行前都要给小茅屋做点事的先行者。想起这些,一股无形的力量迫使彭荆风拿起笔来,写就了《驿路梨花》。
2.哈尼族
哈尼族大多居住在海拔800至2500米的山区,主要从事农业,善于种茶,梯田稻作文化尤为发达。千百年来,面对高山峡谷的生存空间,哈尼人民创造、总结出一套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他们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把终年不断的山泉溪涧,通过水筑沟渠引进梯田。到了初春,形状各异的大小梯田盛满清泉,在明媚的阳光下,山风微吹,波光粼粼;三四月间,层层梯田青翠欲滴,宛如一块块绿色壁毯;夏末秋初,稻谷成熟,放眼望去,一片金黄。这简直就是一幅变化奇巧、简朴秀美的水墨画。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感知课文内容。
2.本文的核心事物和线索分别是什么?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是什么人?
明确:本文的核心事物是小茅屋,线索是梨花。直接描写并贯穿全篇的人物是“我们”。
(二)问题探究
1.引导学生分析第1至8段。
(1)本文开篇写了什么?写这些有什么用?
明确:开篇从“我们”的视觉,用一个感叹句总起,描写山峦。“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挨”“延伸”“消失”三个动词由近及远,描写出山峦层叠,一望无际。“迷茫的暮色”,又表明“我们”行进山中时己经是傍晚。这样写山峦,表明时间,衬托出“我们”的焦急心情,为小茅屋的出现作好铺垫。
(2)“我们”看到梨花时的心情怎样?
明确:老余“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表现出意外看到梨花的惊喜之情,“这里有梨树,前边就会有人家”,花使“我们”产生了希望,“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进一步写出梨树林中的如画境界,表现了“我们”满怀希望在林中寻找人家的心情。
(3)“我们”首先看到了小茅屋的什么情况?产生了什么疑问?有什么作用?
明确:“我们”首先看到小茅屋“没有灯也没有人声”。不禁产生了“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的疑问。设置了一个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引导学生分析第9至12段。
(1)“我们”接着看到了小茅屋的什么情况?表明了什么?
明确:“我们”看到:“门是从外扣着的”,屋内“火塘里的灰是冷的”,小茅屋“好多天没人住过了”,门板上写着“请进!”,大竹筒里装满了水,并且用几行“粗大的字”告诉来人“屋后边有干柴,梁上竹筒里有米,有盐巴,有辣子”,表现出小茅屋主人真诚热情地帮助行路的人,准备得非常周到。
(2)饱暖以后,“我们”都非常感激屋主,“我”和老余的对话有什么作用?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我问老余:‘你猜这家主人是干什么的?’老余说:‘可能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两人猜测起了屋主是干什么的,既表现出对这家主人的感激之深,又在行文上照应前文设出的悬念;“可能”,语气并不肯定,又深化了前设的悬念。
3.引导学生分析第13至27段。
(1)瑶族老人进屋后,“我”和老余的反应是什么?老人的反应表明了什么?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我”和老余在老人进屋后的反应:“‘主人’回来了。我和老余同时抓住老人的手,抢着说感谢的话”。“我们”一心以为老人就是主人,“同时抓住”“抢着说”,表现出急切要向主人道谢的心情。老人说“我不是主人,也是过路人呢!”,表明了“我们”把他当作主人是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既构成了曲折生动的情节,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老人不是主人”,那谁是主人呢?再次深化了悬念。
(2)老人述说了自己曾经来“打扰”小茅屋,后来终于打听出小茅屋主人是对面山头上“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这段话在叙述故事上起着什么作用?在行文上起着什么作用?
明确:这是一段插叙,说明小茅屋帮助了很多行路的人,意义重大。终于打听出小茅屋主人名叫梨花,既表现了老人对小茅屋主人的感激,又在行文上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似乎已经解开了这个悬念。
(3)文章中写“我”在这天夜里的梦境,表现了什么?
明确:“我”的梦境中,“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环境非常美好;“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美好的环境和花的村托,表现出梨花姑娘的无限美,情深才会成梦,这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第二课时
【新课讲授】
问题探究
1.引导学生分析第28至37段。
(1)文章中梨花之妹出现的情景有什么巧妙之处?这在行文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是结合着“我”和瑶族老人的误认,写出梨花之妹的出现的。“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听这老人述说小茅屋主人名叫梨花的“我”,马上想到“她一定是梨花”;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弯腰行礼致谢,感谢她们盖了这间小茅屋;“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摇手说:“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哈尼小姑娘的出现,再次发生了一个误会。写出这个误会的发生和解开,又在行文中再次照应前设的悬念。
(2)文章是怎样彻底解开了悬念的?这样安排具有什么样的效果?
明确:是由小姑娘说明原委,解开悬念的。盖小茅屋的解放军、照料小茅屋的梨花和哈尼小姑娘,都是小茅屋的主人。这样几经曲折,最后解开悬念,并由梨花之问引出解放军“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之答,既表现出解放军在学习雷锋,又表现出哈尼小姑在解放军的影响下也在学习雷锋;更在文中写出“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梨花之妹在讲述小茅屋的来历时,又先说明那是“十多年前”发生的事,这就表明了学习雷锋的人甚多,而且一直延续下去。
(3)文章引用陆游的诗句“驿路梨花处处开”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从结构上说,画龙点睛,结尾与题目相照应,使作品结构严谨,浑然一体。从内容上说,诗句既承接和总结上文多处描绘的梨树林的美好景色,又以花喻人,更进一步深化了“梨花”这一形象的意义,升华了主题。
2.深入感知课文,理解分析。
(1)文中有几处描写梨花?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共有三处描写梨花。第一处是开头,写梨花盛开,以自然环境的美烘托不平常的小茅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中。第二处是“我”的梦境中,是虚写,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以梨花的洁白衬托人物美丽的心灵。第三处是结尾,花与人结合在一起,以大自然之美烘托人物精神之美,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了雷锋精神,升华了主题。
(2)本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他人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明确:间接描写(或“侧面描写”)。运用这种方法,把作品的“现在”时间集中在一个夜晚和早晨,插叙过去的事情,大大节省了篇幅,构成了曲折生动、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利于表达文章的主题。
(3)本文叙述故事、结构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安排的?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和效果?
明确:本文不是按事件发生的顺序从“解放军盖屋、梨花照料小茅屋”写起,顺叙出十多年的时间跨度,而是集中在现在的一个夜晚和早晨,在顺叙“我们”借宿在小茅屋以解饥疲和所见所闻当中,运用两段插叙文字表明过去的盖屋和照料小茅屋之事。通篇扣住“小茅屋的主人是什么人”这个故事核心,先设悬念,穿插两个误会,三次深化悬念,最后才彻底解开悬念。从而构成了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回环递进的结构形式,突出赞美了青年一代学习雷锋、心灵纯美的主题。
(4)本文的标题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明确:一语双关,既写自然界的梨花,更写小茅屋主人梨花姑娘;比喻恰当,以洁白美丽的梨花喻写出梨花姑娘的鲜明形象、纯美心灵;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以自然界梨花的美象征出梨花姑娘乐于助人的美好品德。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8段):“我们”在梨树林中发现小茅屋。
第二部分(第9~36段):小茅屋主人的热情周到,引发“我们”对其的猜想。
第一层(第9~12段):小茅屋帮“我们”解除了饥饿、疲劳。
第二层(第13~27段):瑶族老人述说小茅屋的主人“梨花”。
第三层(第28~36段):梨花的妹妹讲述小茅屋的来历。
第三部分(第37段):热情赞美,结束全篇。
【写作特点】
1.构思新颖。
作者在行文构思上巧设悬念,以“谁是小茅屋的主人”为悬念,推进情节的发展,引人入胜。
2.以花喻人,以花喻精神。
作者三次描写梨花,第一次描写梨花,因为它给人以希望,同时又衬托了小茅屋的温馨。第二次写梨花,是在梦境中,是虚写,人与花交相辉映,以梨花的洁白衬托人物美丽的心灵。第三次写到梨花,花与人结合在一起,以大自然之美衬托人物精神之美,可谓新颖别致,匠心独运,堪称是寓情于景之妙笔。
3.直接、间接描写结合,突出人物形象。
课文先后写了“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姑娘、梨花姑娘的妹妹、解放军,其中直接描写的人物有“我”、老余、瑶族老人、梨花妹妹。而间接描写的人物是梨花姑娘和解放军。梨花姑娘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她虽然一直未出场,但作者通过对小茅屋的设备,门上、墙上的字,瑶族老人、梨花妹妹等人物的介绍,已经把她写得光彩照人,从而讴歌了雷锋精神就像洁白的梨花处处开放,很好地表现了梨花姑娘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课堂小结】
文章以梨花为线索,以物喻人,在寻找小茅屋主人的曲折情节中,再现了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的纯朴民风,讴歌了以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的优秀品质,是民族团结、和谐统一的一个缩影。
【课后作业】
1.找出文中描写梨花的语句。
2.积累一些描写梨花的诗句。
3.预习《最苦与最乐》。
【板书设计】
驿路梨花
悬念
瑶族老人
梨花之妹
梨花
解放军
雷锋精神
正侧结合
虚实结合
象
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