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邓稼先》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邓稼先》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0 11:36: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1 邓稼先
单元教学大纲
*教学导航*
【主题分析】
本单元四篇课文记叙了我国历史上不同领域的杰出人物,写出了他们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颂扬了他们对人类的贡献,展示了名人的风采。
1.《邓稼先》一文以一百多年来的民族情结和几十年的朋友深情为基础,介绍了邓稼先这位卓越的科学家和爱国者形象,高度赞扬了他对民族的贡献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运用夹叙夹议的手法,记叙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和革命家的“说”和“做”,讴歌了他“说”“做”统一、表里如一的高尚人格和为国家、为民族、为民主献身的精神。
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中,作者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觉,捕捉鲁迅先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琐事,展现给大家一个生活化的、真实的鲁迅先生,表现了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精神。
4.《孙权劝学》以对话的方式记事,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吕蒙的好学、鲁肃的直率,言简而意丰。
【教学目标】
1.积累杰出人物的相关资料,以便更好地把握课文。
2.学习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和基本方法,提高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
3.学习采用不同的描写方法刻画出人物的个性。
4.在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和表达的妙处。
5.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显的文言文,了解文意。
6.感受杰出人物的高尚节操,唤起对理想的憧憬与追求。
【重点难点】
1.用心体会不同作品的语言风格,感知其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2.比较学习各文不同的写人手法、篇章架构。
【教学指导】
1.运用多媒体,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2.让学生广泛搜集作者及文中人物的相关资料,结合深广的社会历史背景去阅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3.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注意把握叙事性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并努力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
【课时安排】
《邓稼先》………………………………………………………………………………2课时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2课时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1课时
《孙权劝学》……………………………………………………………………………1课时
1 邓稼先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体会作者取舍材料的艺术和谋篇布局的方法。
2.了解本文语言句式多变、情感真挚的特点,体会作者恰当地运用语言技巧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3.学习邓稼先把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不计较个人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重点难点】
1.揣摩语言,把握句式特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感悟作者寄寓在字里行间的深情,体会文章在记叙、议论基础上抒情的好处。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雄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了许许多多卓越的科学家和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无私地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和活力,甚至生命和热血,才使我们的祖国日益强大起来,他们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下面我们一起随着作者走进这篇回忆性散文,去认识、了解一位为中国的强大做出巨大贡献却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作者简介】
杨振宁,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理论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共同发现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发表过约200篇科学论文和报告,著作有《杨振宁文集》《曙光集》等。
【人物简介】
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核物理学家、核武器科学和技术专家,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中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他“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相关链接】
《吊古战场文》译文
广大呀!旷野无边无际,辽远而不见人烟。河水像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幽暗啊悲惨凄凉,阴风悲号,天日昏黄。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鸟儿飞过也不肯落下,离群的野兽奔窜而过。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在这里,)每逢阴天就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思考一下课文主要讲述的内容。
明确:突出了邓稼先对民族的贡献,高度赞扬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3.课文按小标题可分为六个部分,请同学们根据标题在自主合作的基础上概括各部分的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中国自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开始的百年屈辱历史,引出为中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为研制两弹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比较邓稼先与奥本海默,以凸显邓稼先忠厚朴实、真诚坦白的品格。
第四部分:写作者为中国人自己制造出原子弹而激动、骄傲、自豪,从另一个角度写邓稼先的贡献之大。
第五部分:着重写邓稼先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在层出不穷的问题面前,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
第六部分:以书信的形式,用评论性的语言高度赞扬邓稼先一生的功绩,表达对邓稼先的赞颂与悼念。
这六个部分各有侧重,但都是围绕着“记录邓稼先的生平事迹,歌颂他默默无闻地献身国防科研,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一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这正体现了文章构思精巧、谋篇布局别具匠心的特点。
4.你认为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他是一个热爱祖国、勤奋刻苦的人。从他的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中可以看出。
(二)问题探究
1.在写邓稼先以前,作者为什么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这一部分可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先概述我国近一百多年来的历史,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所以第一部分是为歌颂邓稼先所进行的必要准备,不能去掉。
2.为什么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请概述两人最本质的区别。
明确:课文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有衬托作用,奥本海默出类拔萃,是美国一流核物理专家,在世界上早有声望。此处对比,不仅说明邓稼先的贡献与奥本海默齐名,还比他多了很多优秀品质。旨在更生动形象地展现邓稼先的人格魅力,更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坚毅和奉献精神,从而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奥本海默锋芒毕露,而邓稼先却忠厚平实,从不骄傲。
3.邓稼先的学生时代是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度过的,为了求学他也曾屡遇困境。作者为什么在第二部分中对这方面只字未提?
明确:第二部分的小标题是“‘两弹’元勋”。作者是围绕邓稼先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做出贡献这一中心选取相关材料组织内容的。在邓稼先62年的人生旅途中,他在1958年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之后的28年间的经历最能表现这一中心。作者很好地处理了材料与中心的关系,与中心无关的内容省略不写,而详写与中心密切相关的内容。
4.“文革”初期,邓稼先能够说服两派不对吵对打、继续工作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因为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
【课堂小结】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他忠厚朴实,真诚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性格。他热爱祖国,热爱自己的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课后作业】
认识“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朗读课文,收集有关杨振宁的资料。
【板书设计】
人物对比
巨大贡献
沙漠创业
补充、延伸、扩展
具体化
热情赞颂(总结)
邓稼先
历史背景(引子)
和贡献
生平经历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通过杨振宁的介绍,我们了解了“‘两弹’元勋”邓稼先对我国现代化国防做出的巨大贡献。对于好友的无私奉献、巨大贡献,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下面,让我们一起继续走进课文。
【巩固理解】
1.作者为什么以“民族感情?友情?”为小标题?
明确:标题看起来好像既没有肯定是民族感情,也没有肯定是友情。文章中最后一句“我始终想不清楚”,似乎并没有对标题作出肯定的回答。但是通过阅读本部分内容,我们可以得出答案。当邓稼先肯定地告诉杨振宁,中国人自力更生成功制造了核武器,并且“除了最早于1959年底以前曾得到苏联的极少‘援助’以外,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时,杨振宁“感情震荡”“热泪盈眶”:他的强国梦,被他的同学实现了,他的祖国、他的同胞再不必有屈身向外之感了,他为同学的成功而骄傲,为祖国的崛起而自豪。作者把小标题写成“民族感情?友情?”一方面吸引读者,另一方面抒发了自己为朋友、为民族而骄傲自豪的感情。
2.给杨振宁造成“极大的感情振荡”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①杨振宁没有想到邓稼先会对这么一件小事那么重视。邓稼先的工作日程应该是排得满满的,他本可以把谣言的事放在一边或让别人去查找证据,但邓稼先没有这样做,他亲自找到周总理。待得到证实后,他从北京发信至上海,让杨振宁在回美前夕得到确切的答案。②杨振宁虽久居海外,但赤子之心犹存。因此,当他看到邓稼先的所作所为时,他为自己有这样的挚友而激动,更为中国有这样的好儿子而感到骄傲。这两种感情已经合二为一,彼此交融了。
3.文中第五部分引用《吊古战场文》的用意是什么?同时该部分中还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其用意又是什么?
明确:引用唐代的《吊古战场文》,渲染了悲壮、凄凉的气氛,不但从侧面描述了邓稼先工作环境的恶劣、艰苦,突出他为国家而不辞劳苦的品质,而且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艰苦的战役,科学家们工作的地方就是不见硝烟的战场。
引用“五四”时代的歌作为邓稼先一生的写照,并呼应第一部分,把邓稼先的贡献置于近一百年来的历史背景下,赞扬了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人物,暗示了邓稼先就是这些伟大人物中最闪亮的一个。
4.作者说:“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试谈谈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并说说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指邓稼先与锋芒毕露的奥本海默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形成了自己的气质和品格。“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邓稼先把这些奉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这两句话流露出作者对老朋友的崇敬与赞扬之情。
5.文章六个部分的小标题拟得怎么样?介绍自己最欣赏的一个小标题,并说说理由。这些小标题给你怎样的启示?
明确:这些小标题新颖、概括力强,突出了本部分的核心内容和丰富意蕴。如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个小标题创造出了恢宏的画面感,给人纵深的历史感,在这个广阔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说明邓稼先是对这一巨变做出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再如第五部分小标题“‘我不能走’”,言为心声,一句简短的话语,道出了邓稼先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气概,有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这体现了作者取舍材料的高超艺术和谋篇布局的匠心独运。
6.课文有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请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明确:课文没有详细介绍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按照常理,邓稼先是“‘两弹’元勋”“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文章应把重点放在叙述邓稼先对研制“两弹”的巨大贡献上,可作者却没有介绍事情的具体细节,而是着重叙写邓稼先的精神与气质以及自己与邓稼先的交往。之所以这样写,主要有以下原因:邓稼先的功绩谁人不知?!再重复这些材料,显得冗赘;自己与邓稼先远隔大洋二十余年,对邓稼先工作的具体情况不可能了解太多,这样可以扬长避短;邓稼先是自己50年的朋友,写朋友,自然饱含着对老朋友不尽的思念以及对朋友的认同、钦佩。
【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在近一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推出邓稼先。
第二部分(“两弹”元勋):简要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在与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突出邓稼先的个性与品格。
第四部分(民族感情?友情?):为中国人独立自主地研制出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自豪,从另一个角度写邓稼先贡献之大。
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精神气概。
第六部分(永恒的骄傲):总结全文,借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体评价邓稼先。
【写作特点】
1.角度新。
一般的传记作品习惯上以时间为序,描写主人公一生的经历或相关重要事件,表现人物的个性和精神。但本文却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历史背景之下,将人物命运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不仅刻画人物性格、赞颂人物精神,而且还去探寻其缘由。这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2.内容新。
这一特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1)“两弹”事业本身就带有神秘色彩。
(2)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密切。杨振宁与邓稼先同学多年。邓稼先在美求学的时候,又与杨振宁共同居住。杨振宁所选取的事件或是亲身经历或是耳闻目睹,所以读来真实感人。
(3)杨振宁本人是一位卓有成就的物理学家,因此所选用的具体事例除了具有文学上的典型意义之外,在物理学上也是有代表性的。
3.手法新。
作者为了突出邓稼先的个性特征,除使用语言描写之外,还使用了对比手法(如第三部分)和间接描写(如第五部分)。
【课堂小结】
世界上不断涌现一些杰出的人物。这些人物在不同的领域开拓进取,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在核武器领域里奋斗一生的卓越的科学家。掩卷沉思,我们对邓稼先的敬佩、仰慕之情油然而生。这真是一篇荡气回肠的元勋颂,一曲情文并茂的正气歌。
【课后作业】
整理你知道的邓稼先或杨振宁两位科学家的故事。写出你学习本文后的启发和感受,字数不限。
预习《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板书设计】
邓稼先
杨振宁
回顾历史——激发爱国热情,引出“两弹”元勋
概述生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
对比性格——衬托邓稼先的高尚品格及奉献精神
感情震撼——为朋友、祖国自豪,突出邓贡献之大
敬业精神——写伟岸的人格
永恒骄傲——评价朋友,表达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