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下)15《古诗二首》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二年级语文(下)15《古诗二首》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0 15:24: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古诗二首》同步练习
一、积累运用。
1、拼一拼,写一写。
hú lián qióng hé
30956251714518345151714558356517145427311217741 西 花 无 叶
jué hán lí wú
20028772102144728092102133061612124558356520955 句 包 黄 东
2、选填加点词的正确解释。
(1)毕竟西湖六月中( )。 A、了结 B、到底,终归 C、必定
(2)映日荷花别样红。( ) A、不同对常 ,特别 B、另一种
3、解释下面加点的的词语。
(1)接天莲叶无穷碧。 穷
(2)映日红花别样红。 别样
(3)门泊东吴万里船 ,。 泊
4、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乱摆 压下来 逃走 一阵 黑沉沉 垂下来 彩虹
(1)兔子的一只耳朵( )了。
(2)违法 分子趁 办案人员不注意,( )了。
(3)( )雷雨过后,天空出现了一道( )。
(4)看看这( )的天,雷雨可能要下一整天。
(5)老师经常教育我们,桌子不能随便( )。
5、读一读,根据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内容填空。
(1)“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通过这两句诗,我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是 ,描写的地点是 。
(2)《绝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 。通过读诗中四个表示颜色的词语
、 、 ,我们的面前展现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画面。
6、先看图写出 诗句,再选一幅写一写自己想象的想象的画面。
58398163062
诗句:: , 想象到的画面

7、选择正确答案。
(1)《绝句》的作者是( )。
A、杜甫 B、杨万里。
(2)《晓出 净慈寺送林子方》的作者是( )。
A、杜甫 B、杨万里。
(3)杜甫是( )朝代的诗人。
A、宋朝 B、唐朝
(4)杨万里是( )朝代的诗人。
A、宋朝 B、唐朝
8、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写的是秋季的早上荷塘的美景。 ( )
(2)《绝句》描写的是早春的景象,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 ,
织成一幅美丽的图景, ( )
二、阅读理解。
(二)课内阅读。
《绝句》
①两个黄鹂鸣翠柳,②一行白鹭上青天。
③窗含西岭千秋雪,④门泊东吴万里船。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①毕竟西湖六月中,②风光不与四时同。
③接天莲叶无穷碧,④映日红花别样红。
1、写出《绝句》这首诗中表示颜色的词 。
2、《绝句》①②两句话描写了 、 、 、 景物 。
3、“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是《绝句》中第 句的意
思。
4、“门前停泊着万里外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是《绝句 》中第 句的意思 。
5、《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描绘的是 和 ,向人们展示了 独特景色,表达了诗人对 的赞美之情。
6、下面对《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是( )。
A、这首诗写的是六月里一个黄昏西湖的美丽景色。
B、送别诗一般都抒发 诗人送别之情的,这首诗却以写景代替,构思别致。
C、诗中的“莲”“荷”指一是同一事物,诗人把二字错开使用,是为了避免重复。
D、这首诗从大处着笔,着力渲染,描绘了一幅 天空红碧交辉的彩色画面。
(二)古诗阅读。
《题西林壁 》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2、这首诗的题目是 。
3、这首诗写的是 。
4、这首诗告诉我们( )。
A、对复杂事物,只要看到一方面,就可以推断出其他方面。
B、当局者迷,旁观 者清,对复杂事物,要多方面观察,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
附参考答案
一、积累运用。
1、拼写。湖,莲,穷,荷,绝,含、鹂,吴,
2、选正确解释。(1)B,(2)A
3、解释加点字词意思。(1)无限,没有穷尽。(2)另外一种,(3)停靠
4、选填。(1)垂下来,(2)逃走,(3)一阵,彩虹,(4)黑沉沉,(5)乱摆
5、(1)初夏,西湖, (2)杜甫,黄,翠、白、青,
6、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红花别样红。 两个黄丽在柳树上鸣叫,一行白鹭振翅飞向蓝天。
7、选择正确答案。(1)A,(2)B,(3)B,(4)A
8、判断正误。(1)×(2)√
二、阅读理解。
(一)1、黄,翠,白,青, 2、黄鹂,翠柳,白鹭,,青天, 3、第三句,(4)第四句。
5、西湖,初夏,西湖,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 6、(1)(3)
(二)1、宋,苏轼,2、题西林壁、3、江西庐山的景色。4、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