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4
孙权劝学
三国鼎立时期,英雄辈出,刘备、曹操、孙权可谓水火不容,但是,曹操曾经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能让对手如此赞叹,可见孙权非同一般。孙权手下有员大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孙权信赖。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还自认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没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孙权劝学》。
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谥号文正,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他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
相关链接
《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赐书名为“资治通鉴”。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所表示的语气。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语气)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限制语气)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感叹语气)
教学生反复朗读这些句子,指读、齐读,读出这些句子的语气。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3.归纳文言字词。
(1)古代的称呼。
①孤:古时王侯的自称。
②卿:古代君对臣的爱称。朋友、夫妇间也以“卿”为爱称。
③大兄:长兄,这里是对朋友辈的敬称。
(2)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
谓……曰:对……说。
(3)古今异义。
①但当涉猎
古义:只,只是。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②见往事耳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4)一词多义。
①以: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②见:见往事耳(知道,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识别)
?
?
?
?
?
?
(3)古今异义。
①但当涉猎
古义:只,只是。
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②见往事耳
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4)一词多义。
①以: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②见:见往事耳(知道,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识别)
?
?
?
?
(5)积累并运用成语。
①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多用于他人有了转变,凡学识大进,地位由低攀高,从穷困变富有,都可以说非复吴下阿蒙。
造句:这人啊,可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以前只是个穷小子的小王,而今却成了大企业家,不再是吴下阿蒙了。
②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造句:性格内向、不善言语的张军,这次却在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大家都对他刮目相待。
4.结合课下注释及前面归纳的文言用法,翻译课文。
5.再次阅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请同学们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有惊人的长进。鲁肃对此叹服不已,并且与吕蒙结为朋友的故事。
(2)请同学们踊跃发言,理清课文思路。
角度①:本文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并“结友而别”。
角度②:我想用“学”字作一线穿珠式的概括,即“孙权劝学”“吕蒙治学”“鲁肃叹学”。
角度③文章是用对话组材,借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的,抓住“劝”“议”即可。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显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二)问题探究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孙权由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④“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地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现。
⑤“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的才略长进感到自豪。
2.从孙权劝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孙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孙权以自身为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层层劝解。他可以和部将就非军事、非政治的话题进行交谈。由此可见,孙权平易近人。他对部将严格要求,为提高大将吕蒙的素质而对其谆谆教导。他具有王者的风范。
3.鲁肃与吕蒙的对话,可谓是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的关系。二人的对话描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何作用?
二人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在东吴,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是周瑜之下的二号人物。鲁肃之所以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赏识吕蒙的才略,表现了鲁肃的爱才、敬才,以及二人的志同道合。这也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和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5.“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现已演变成耳熟能详的成语。请问这一成语带给你哪些启示?
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不能拿老眼光看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第一部分(开头至“蒙乃始就学”):写孙权劝吕蒙学习。
第二部分(“及鲁肃过寻阳”至结尾):写吕蒙“就学”之后,
他的才略大有长进。
文章脉络
1.言简义丰的语言描写。
白描式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人物的态度、性格、心理,又交代了故事的起因、结果,非常精彩。看似简略的闲笔,实则匠心独运。从事实写,不造作。
2.剪裁精当。
文章重点写了孙权劝学及劝学的结果,对于吕蒙的具体学习过程则一笔带过。先写孙权劝说吕蒙要努力学习,然后通过鲁肃赞学来侧面表现吕蒙学习成果的显著。这样写既节省了笔墨,又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写作特点
3.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手法表现人物。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跳出庐山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正是通过鲁肃的话侧面展示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鲁肃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现在与过去进行了纵向的对比,突出了吕蒙的“变”,从而写出孙权劝学和吕蒙就学的效果。
本文篇幅短小,浅显易懂,语言凝练,含义丰富。以对话刻画人物,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文章材料取舍、详略安排得当,同时很好地运用了侧面烘托和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孙权的善“劝”,告诉了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劝人上进成才,读书明理。
课堂小结
1.背诵全文。
2.写出吕蒙读书对你的启示。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