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七单元
生物圈中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三章
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综合测试)
[满分:100分
限时:6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2020江西赣州经开期末)原始大气可能形成许多简单有机物的自然条件是(
)
A.高温、紫外线、雷电
B.适宜的温度、可见光、雷电
C.低温、火山喷发放出的光
D.自然火源、水、二氧化碳
2.下列关于生命起源的说法不属于科学推测的是(
)
A.生命是由上帝创造的
B.蛆不可能由腐肉中的物质产生
C.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
D.由陨石带来的有机物,在原始海洋中形成原始生命
3.(2020江苏淮安洪泽实验中学三模)关于生命起源已通过米勒实验证实的阶段是(
)
A.由简单的无机物到简单的有机物
B.由简单的有机物到复杂的有机物
C.由复杂的有机物演变为原始生命
D.由原始生命发展为单细胞生物
4.在深海的火山口、陆地的热泉以及盐碱湖等生命通常难以生存的地方,生活着鲜为人知的古细菌。它们是
一种古老的生物,是地球原始大气缺氧时代生存下来的活化石。关于原始大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火山喷发形成
B.由水蒸气、氨、氢气、甲烷等组成
C.不含氧
D.温度比现在的大气温度要低
5.(2019湖北孝感伍洛中学第一次月考)原始生命出现后,下列哪项顺序符合生物进化的实际情况(
)
A.光合作用→无氧呼吸→有氧呼吸
B.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光合作用
C.有氧呼吸→光合作用→无氧呼吸
D.无氧呼吸→光合作用→有氧呼吸
6.(2020山东德州禹城月考)科学家推测,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过程顺序依次是(
)
①诞生原始生命
②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③构成独立的体系
④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
A.②③④①
B.①②③④
C.③④②①
D.②④③①
7.(2020湖北恩施龙凤初中测试)生命起源于外太空的观点曾令无数研究者激动。根据这种假说,构成生命的分
子首先在星云或彗星中生成,然后被陨石和灰尘带入海洋并在那里形成生命。部分科学家认为,原始生命有机体在来到地球以前是在太阳系的另一行星——金星或火星上形成的。欧洲火星探测器的最新发现证明了45亿年前火星上有过湖泊和海洋,如果找到相应的化石,则此假说将可能得以证明。以下哪一项证据与“生命起源于外星球”的推测缺乏严密的逻辑关系(
)
A.陨石中发现有并非来自地球的氨基酸
B.天文学家在星际空间发现了数十种有机物
C.最近发现火星除两极有少量冰以外,深处还埋有水
D.美国青年学者米勒在实验室模拟原始大气和闪电,人工合成了多种氨基酸
8.(2020独家原创试题)古生物学是一门古老而传统的基础科学,它研究地球上曾经出现过的生物的化石,以此
来了解地质历史时期生物的起源、进化、绝灭、复苏及其与当时环境的关系。通过对生物化石的研究,生物
学家不能推测的是(
)
A.生物由简单到复杂进化
B.无机小分子物质能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C.猫和虎的亲缘关系比猫和豹的亲缘关系近
D.某一生存年代的生物种类
9.(2018云南红河州开远二模)参观自然博物馆后,同学们对生物进化的历程有了更多的了解。下列叙述不正确
的是(
)
A.植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水生到陆生
B.地球上原核生物的出现早于真核生物
C.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历程的唯一证据
D.在进化过程中既有物种产生也有物种灭绝
10.(2020辽宁铁岭中考)化石记录显示,在越晚形成的地层里形成化石的生物( )
A.越简单、低等,水生的越多
B.越复杂、高等,水生的越多
C.越复杂、高等,陆生的越多
D.越简单、低等,陆生的越多
11.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没有生物化石,这说明生命经历了( )
A.从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过程
B.从无到有的过程
C.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
D.从低等到高等的进化过程
12.(2020广东一模)如图是部分生物进化历程图,其中最能适应陆地生活环境的植物是(
)
A.藻类植物和苔藓植物
B.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
C.藻类植物和蕨类植物
D.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3.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由古代的鱼类经过漫长的年代进化为原始的两栖类,某些两栖类进化为原始的爬行
类,这能很确切地说明下列哪一个进化历程(
)
A.从水生到陆生
B.从自养到异养
C.从厌氧到需氧
D.从无性到有性
14.(2020重庆江津六校期中)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是从________进化来的(
)
A.原始藻类
B.古代蕨类植物
C.古代苔藓植物
D.原始生命
15.一批从中国内地流失海外的恐龙和鸟类化石被一位法国收藏家归还后在辽宁省展出,这些在辽宁发现的
化石至少可以追溯到1.25亿年以前。下列各类物体中,不属于化石的是( )
A.在河南西峡盆地发现的恐龙蛋
B.古代墓穴中发掘出来的木乃伊
C.德国巴伐利亚州发现的始祖鸟
D.汤嘎斯发现的史前海洋爬行动物的骨骼
16.(2020广东佛山禅城中考)郑氏始孔子鸟的化石可以证明,下列选项中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的两类生物是(
)
A.两栖类和鸟类
B.两栖类和爬行类
C.爬行类和鸟类
D.哺乳类和鸟类
17.(2020贵州遵义中考)桦树皮颜色呈浅灰色,生活在桦树林内的桦尺蛾,其体色大多与桦树皮颜色相似,
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只繁殖与桦树皮颜色相似的桦尺蛾
B.与桦树皮颜色相似的桦尺蛾不易被天敌发现
C.与桦树皮颜色相似的桦尺蛾味道不好,食蛾鸟不喜欢吃
D.与桦树皮颜色相似的桦尺蛾运动能力强,不易被捕捉
18.(2019贵州铜仁伟才学校期中)在下列动物类群中,属于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类群是(
)
A.两栖类
B.鱼类
C.甲壳类
D.爬行类
19.(2020云南中考)有关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物一般都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
B.生物常为争夺食物和生存空间进行生存斗争
C.生物产生的变异都有利于适应环境
D.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20.四位同学在探究“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后,得出以下结论,你不认同的是(
)
21.(2019辽宁辽阳九中学情测试)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环境改变使生物产生适应性的变异
②能遗传的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③变异是不定向的
④变异是定向的
⑤变异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积累就可以产生出生物的新类型
A.②④⑤
B.①②④
C.②③⑤
D.①③⑤
22.冬天的雷鸟体色是白色的,而夏天它却呈现褐色,这种现象是(
)
A.生物具有保护色
B.雷鸟随意改变自己的体色
C.因为冬天较冷,夏天较热
D.夏天阳光较强烈
23.(2020陕西中考)1890年至1960年,英国某地区由于工业发展,排放大量黑烟,对环境造成污染。有研究
者统计了这段时间桦尺蛾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下表。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1920~1960年,桦尺蛾的数量呈现出浅色的逐渐减少,深色的逐渐增加
B.浅色和深色的性状可以遗传给后代
C.由于环境污染,浅色的桦尺蛾在生长的过程中,逐渐变成了深色
D.深色桦尺蛾和浅色桦尺蛾的数量变化,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4.(2020广东东莞弘正学校检测)“超级细菌”MRSA的出现与滥用抗生素甲氧西林之间的关系如图7-3-4-2,
相关分析不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是(
)
A.甲氧西林使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了变异
B.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中原来就存在耐药性个体
C.甲氧西林对MRSA进行了定向选择
D.滥用甲氧西林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群体耐药性增强
25.(2020湖北恩施龙凤初中月考)如图是一农田长期使用一种农药后害虫群体密度变化曲线。下列叙述不符
合达尔文进化论观点的是( )
A.随着农药的使用,害虫群体的抗药性逐渐增强
B.农药使害虫产生变异
C.害虫抗药性的形成是农药对害虫定向选择的结果
D.从曲线变化可知,害虫群体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2020湖南娄底中考)(6分)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1:1953年,美国青年学者米勒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将甲烷、氨、氢气、水蒸气等气体体泵入一个密闭装置内,通过火花放电(模拟闪电),合成了多种氨基酸。此外,还有一些学者模拟原始地球的大气成分,在实验室制成了另外一些有机物。
资料2:1969年陨落在澳大利亚默奇森镇的陨石中含有并非来自地球的氨基酸。另外,天文学家在星际空间发现了数十种有机物。
(1)根据以上资料推测,地球上的原始生命可能是在原始海洋中经过漫长的化学演变而来的,也可能来自________________。
(2)从简单的原始生命演变到今天这样丰富多样的生物界,经过了几十亿年的进化。关于生物进化的
原因,被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达尔文的________学说。
(3)达尔文发现生物的繁殖能力很强,能产生很多的后代,称之为过度繁殖。这对生物进化的意义是:过度繁殖加剧了生存斗争;在过度繁殖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变异类型,为自然选择提供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各种生物都能很巧妙地适应各自的环境,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通过________________实现的。
(5)有人认为过度繁殖也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你是否同意,请说出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2020河北唐山古冶阶段检测)(10分)如图所示,在A、B、C三个不同的地层中,发现了三叶虫、恐龙、始祖鸟化石,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按照生物的进化顺序,将生物化石填到相应的地层中:恐龙化石出现在________层。
(2)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低等。有个观点认为,生物是不断进化的,现今的地球上低等的生物已不存在了。你觉得这个说法是________的
(3)化石之所以能够证明生物之间的进化关系,是因为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是有一定顺序的,如果A、B、C三个地层中分别出现了①②③三种存在进化关系的化石,如图,则①②③的进化顺序可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2020山东聊城中考节选)(10分)地球上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从出现原始的生命到形成今天这样丰富多
彩的生物界,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科学家们从分子生物学、解剖学、古生物学等方面进行研究,推断出
了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如图)。据图回答:
(1)仔细观察动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将缺少的动植物类群补充完整。A________
,B________
(2)动物进化过程中,较早出现的单细胞动物和腔肠动物大多数生活在水中,而较晚出现的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从生物生活环境的变化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________________是非常重要的证据。
(6)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许多物种绝灭了,新的物种又不断形成。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________不
断进化。
29.(2018山东滨州无棣期末)(14分)如图7-3-4-6所示,根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回答问题:
(1)从图中可以看出:A、B、C、D、E等不同的动物具有共同的________________
(2)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发展是通过生物与不同的生活环境之间长期的________________来实现的
(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可以很好地解释生物界的各种生物对环境的________________
(4)本图可以很好地体现生物的________性和________性。
(5)如果改变动物的生活环境,这些动物中具有有利的个体适应新的环境,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在________的过程中被淘汰。
30.(10分)阅读下面资料,并回答问题:
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守候着13种雀鸟,它们有的生活在树上,有的生活在仙人掌丛,有的生活在地上。
食物类型有种子、花蜜、虫子等。尽管存在着许多差异,这些地雀却有共同的祖先——来自南美洲大陆的一种雀鸟。南美雀鸟来到加拉帕戈斯群岛之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使得它形成如此丰富多样的后代。这一现象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好奇。
1972年,生态学家格兰特夫妇来到该群岛中的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本岛的物种几乎不出去,外岛上的物种也很少进来。此时,雨季刚刚过去,植物繁茂,地雀们自由地取食。岛上有三种体型、毛色均相似的地雀。考察队员们测量发现它们喙的长度、宽度与深度有明显差异。根据它们喙的特点分别命名为大地雀、中地雀和小地雀。除了收集鸟喙的数据外,他们还测量作为食物的种子的大小以及嗑开种子所用的力度。最小、最容易嗑开的是马齿苋种子,最难嗑开的是硬壳上有刺的蒺藜种子。
1977年初岛上降水减少,植物陆续死亡,雀鸟的食物仅剩蒺藜种子。调查显示,大旱前,中地雀喙的平均长度为10.68毫米,深度为9.42毫米;大旱后幸存下来的中地雀喙的平均长度为11.07毫米,深度为9.96毫米。这0.5毫米的差异,肉眼难辨,却足以帮助幸存的地雀嗑开蒺藜种子。
干旱持续了三年,1980年初,大雨降临,植物竞相生长,许多地雀开始筑巢,幸存雌鸟选择体型较大且喙较大的雄鸟繁育后代,因此后代个体比先辈们的喙长增加许多。
(1)不同种地雀喙的体积有明显不同,取食能力不同,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________现象。
(2)比较1977年~1980年间的地雀数量变化,发现三种地雀数量明显减少,而且中地雀雄性与雌性个体的性别比________(“增大”或“减少”)。幸存者具有的结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80年开始,降雨量增大。中地雀喙的平均值逐渐________________。
(4)在近三十年的研究中,中地雀喙的形态发生一系列变化与________有关。若要揭示这一现象的发生机制,需要从遗传物质着手进行研究。
【参考答案及解析】
本章检测
一、选择题
1.【答案】A
地质学研究表明,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以前形成的,那时候地球的温度很高,地面上的环境与现在的完全不同:天空中或赤日炎炎,或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原始大气在这样的条件下,逐渐由无机物形成简单有机物。
2.【答案】A
科学的推测需要有一定的证据做基础,不能凭空想象。“神创论”认为生命是由上帝创造的,不属于科学推测。
3.【答案】A
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简单无机物形成简单有机物,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4.【答案】D
原始地球的温度很高,从火山中喷出的气体构成了原始的大气层,D说法错误。
5.【答案】D
在地球形成的最初,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原始生命进行无氧呼吸。之后出现了含有叶绿体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始藻类,这些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所释放的氧气进入大气后开始改变大气的成分,大气中出现游离氧,并逐步达到一定的浓度比例,生物的代谢方式开始发生根本性改变,从厌氧生活发展到有氧生活。
6.【答案】D
原始大气中的无机小分子物质在紫外线、闪电、高温等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随着雨水汇入原始海洋,经过长期演变,形成了比较复杂的有机大分子物质,这些物质最终形成最简单的原始生命形式。可见生命的起源顺序依次是:②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④形成有机大分子物质→③构成独立的体系→①诞生原始生命。
7.【答案】D
美国青年学者米勒在实验室模拟原始大气和闪电,人工合成了多种氨基酸,所能证明的是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学说,不是“生命起源于外星球”的观点。
8.【答案】B
根据对生物化石的研究,可推测生物由简单到复杂进化河推测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根据同一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推测某一生存年代的生物种类,但是通过化石无法知晓无机小分子物质能否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
9.【答案】C
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亿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但不是唯一证据,C的叙述错误。
10.【答案】C
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的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的越多。
11.【答案】B
在最古老的地层中没有生物化石,说明最古老的时候没有生物,生物是后来才出现的,说明生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12.【答案】D
在生活环境方面,体现出的进化趋势是从水生到陆生。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苔藓植物和蕨类植物大多生活在潮湿的陆地环境中,种子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能够适应陆地环境,有着更广泛的分布
13.【答案】A
鱼类生活在水中,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向陆生的过渡类型,爬行动物是真正的陆生脊椎动物,“古代鱼类→原始的两栖类→原始的爬行类”很确切地说明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历程。
14.【答案】B
从化石记录看,藻类植物最先出现,然后是苔藓植物,再后来是蕨类植物,然后才出现了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可以推测,原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是从古代蕨类植物进化来的。
15.【答案】B
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亿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古代墓穴中发掘出来的木乃伊不属于化石。
16.【答案】C
郑氏始孔子鸟的化石保留了爬行类的许多特征,又具有鸟类的一些特征,科学家认为郑氏始孔子鸟是由古代爬行类进化到鸟类的一个过渡类型。
17.【答案】B
桦尺蛾的后代个体中,体色存在浅色和深色的变异。当桦尺蛾的体色与环境颜色一致时,不易被食蛾鸟发现,能够生存下来并产生后代;当桦尺蛾的体色与环境颜色不一致时,容易被食蛾鸟发现而被吃掉,因此桦树皮颜色对桦尺蛾的体色起了选择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桦尺蛾与食蛾鸟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18.【答案】A
两栖动物的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成体既能在水中生活,也能在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同时兼用皮肤辅助呼吸。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向陆生进化的过渡类型。
19.【答案】C
生物界普遍存在着遗传和变异,生物的变异是随机产生的,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C错误。
20.【答案】C
具有鲜艳色彩(与彩色布颜色不一样)的动物,一般容易被天敌发现并吃掉,不容易存活。
21.【答案】C
环境的改变对生物产生的变异进行了选择,①错误。遗传和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②正确。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③正确,④不正确。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变化后的生物与其祖先不能自然交配,新的物种就形成了,⑤正确。
22.【答案】A
雷鸟在不同季节有不同的体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与环境颜色相同或相近的体色属于保护色。
23.【答案】C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工业污染区,深色桦尺蛾更容易生存,浅色桦尺蛾更容易被淘汰,说明生物的体色与环境的颜色一致时生物更容易生存。环境改变后,浅色的桦尺蛾不能适应环境,大量死亡,剩下的深色桦尺蛾能适应环境,把自己的基因遗传给后代,深色的桦尺蛾的比例不断增加,C错误。
24.【答案】A
甲氧西林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药性起到了选择的作用,A错误。
25.【答案】B
害虫原来就存在着抗药性变异,不是农药使害虫发生了定向变异,B错误。
二、非选择题
26.【答案】(1)其他星球
(2)自然选择
(3)原始材料
(4)生存斗争
(5)不同意,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
【解析】(1)陨石中含有并非来自地球的氨基酸,由此可以作出推测,原始生命也可能来自其他星球。(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目前被人们普遍接受的生物进化学说。(3)变异可为自然选择提供原始材料。(4)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5)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和变异,者生存。适者生存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过度繁殖是自然选择的前提。
27.【答案】(1)B
(2)错误
(3)③
②
①
【解析】(1)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水生的越多。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陆生的越多。在A地层里可能找到始祖鸟化石;在B地层里可能找到恐龙化石;在C地层里可能找到三叶虫化石。(2)生物是不断进化的,有些低等生物适应环境,仍然存在。(3)在越古老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简单,分类地位越低等;在距今越近的地层中,挖掘出的化石所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分类地位越高等。如果A、B、C三个地层中分别出现了①②③三种存在进化关系的化石,则①②③的进化顺序可表示为③→②→①
28.【答案】(1)被子植物
节肢动物
(2)从水生到陆生
(3)化石
(6)自然选择
【解析】(1)植物的进化历程:
原始藻类植物
的种子植物(包括原始裸子植物和原始被子植物)))
,进化树中的A为被子植物。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腔肠动物→原始扁形动物→原始线形动物→原始环节动物→原始软体动物→原始节肢动物,B是节肢动物。
(2)从题图中可以看出,较早出现的单细胞动物和腔肠动物大多数生活在水中,而较晚出现的爬行类、鸟类、哺乳类动物大多数生活在陆地上从生物生活环境的变化可以看出生物进化的趋势是从水生到陆生。
(3)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千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重要的、比较全面的证据。
(6)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29.【答案】(1)原始祖先
(2)生存斗争
(3)适应
(4)多样
适应
(5)变异
自然选择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A、B、C、D、E都是由比较原始的哺乳类进化来的,因此A、B、C、D、E等不同种类的哺乳动物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2)地球上的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很多后代。自然界中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和生存空间等是有限的,生物要生存下去,就要进行生存斗争。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发展是通过生物与不同的生活环境之间长期的生存斗争实现的。(3)生存斗争的结果是适应环境的生物(或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不适应环境的生物被淘汰,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可以很好地解释生物界的各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4)A、B、C、D、E都是由比较原始的哺乳类进化来的,题图可以很好地体现生物的多样性和
适应性。(5)如果改变动物的生活环境,些动物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适应新的环境而生存下来,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被淘汰。
30.【答案】(1)变异
(2)增大
喙长
增加许多
(3)减小
(4)环境
【解析】(1)不同中地雀喙的体积有明显不同,取食能力不同,这种现象在遗传学上被称为变异。(2)比较1977年~1980年间的地雀数量变化,中地雀雄性与雌性个体的性别比增大,幸存雌鸟选择体型较大且喙较大的雄鸟繁育后代,因此后代个体比先辈们的喙长增加许多。(3)1980年开始,降雨量增大。中地雀喙的平均值逐渐减小。(4)中地雀的喙的形态发生一系列变化与环境有关,环境起了选择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