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说课稿
李海龙
一: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十四课,属于“关注自然”单元,本单元选取了《春》、《济南的冬天》等文情并茂的诗文,单元要点是要学生学会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写景的方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秋天》是在学习了前几篇写景文绘声绘色的景色描写及热爱自然的感情之后的又一次升华和体验,它是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岁时所作,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的场景、画面,展现了一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这一氛围具有清净、清远、清甜、清柔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 理解、积累“栖息、寥廓、枯涸、清冽、梦寐”等词语。
2有感情地反复朗诵并背诵全诗。
3 结合具体的语境和全诗的意境、体味诗歌意味隽永的语言美和明朗纯净的诗风。
4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诵读、品味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延伸拓展,培养审美情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设计意图]确定以上三个教学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的含义,体味诗歌清远、娴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的清丽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在本文的学习中应该着重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朗诵包括停顿的长短、语音的轻重、语速的快慢和语调的抑扬来传达诗中的景色和内心的感受。
校情分析:教学设施齐全现代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
二、教法:自主学习享受美的愉悦,提高审美能力。(应以多读少讲、以读代讲为主)
《秋天》这样的名篇,如果是老师讲、学生听,那么学生永远无法领略到《秋天》意蕴悠长的美。所以,我本着注重创设教学情境,运用直觉领悟和心理体验的思维方法,带领学生进入艺术境界,自己阅读。让课堂成为感知美、欣赏美、品味美、探讨美的自由空间,提高审美能力,进而初步学会表达美和创造美。
[设计意图]确定这样的教法是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教学中应当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多种直观形象的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三、学法
本文是抒情诗歌,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采用边看、边问、边想、边读、边写的学习方法。看:看课文,从中发现问题。问:提出问题。想:思考并回答老师精心设置的问题。读:读顺、读流畅、读出感情。写:通过本文的学习,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片段。
[设计意图]可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获得审美乐趣。
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程序:引秋----诵秋----品秋----写秋
1、 引秋:教师给学生展示秋天的风景图片,请学生说说看了图片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从而引出课题:《秋天》
[设计意图]通过画面把学生引入秋天的佳境,使学生在心灵上受到感染,从而感同身受,亲悟其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 诵秋:本环节以多媒体画面作背景,以配乐朗读为主,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留下对“秋”的总体印象。
1、 学生初读,勾画出生字词。
2、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体会教师朗读时的节奏、语气、情感。
3、 学生赛读,选出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诵。
4、 精读:请学生边读边勾画出最喜欢的段落或词语,用“圈点勾画”的方法作批注,全班交流,并带上感情朗诵。
[设计意图] 根据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在用心读用心赏的过程中入情入景感知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初步掌握朗读技巧、培养语感的同时,还能掌握精读的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精妙,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和习惯,提高学习兴趣。也注重了对学生的智力素养中的注意力的培养,使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非智力素质中的兴趣和情感得以提升、锻炼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心。
3、 品秋:此环节由学生组成小组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自由质疑、讨论、探究
。教师提问:
1、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2、诗中刻画可几幅图景,请分别给他们命上整齐漂亮的名字。[教师板书]
3、这首诗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学生讨论为主,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再从独立转向合作探究,使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得以实现。这实际上也是教给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在学生的领悟能力得到锻炼的同时,检测了学生的思维品质,语言的归纳、整合能力,并使之得以提高。使学生对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4、 请学生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请学生闭目想象,看看在头脑中形成了怎样的画面,并描绘出来。
[设计意图]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发现美的”,在本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描绘的图景,了解到学生对诗文的理解程度,若学生有不理解之处,教师可以用自己头脑中形成的图景加以引导。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使学生感悟到诗歌的意境美,以突破本课的教学难点。
4、 写秋
这个环节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情感态度两方面的语文素养。
1、 请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选取一种最能代表秋天的景物写一首小诗或画一幅画,抒发你对秋天的感情。并给大家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根据“阅读最近发展区”的原理,进行知识的迁移训练,注重语文的时间活动,让学生养成一种关注自然、体验自然和发现美的习惯。体现了教学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2、 请同学们一起歌唱秋天{试背}
[设计意图]教师可以在学生试背的过程中,出示与诗文有关的图片,让学生边看图片边回忆诗文,进行背诵。这可以使学生的记忆力得到锻炼,同时也可以掌握一种理解记忆的方法,在朗诵以及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达到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3、 布置作业
1 查找描写秋天的诗歌、名句
[设计意图]在积累字词句篇的同时锻炼了学生筛选、查找资料的能力。将学生的语文目光由课内导向课外,引向更丰富多彩的空间,使课内外结合。
2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三:比较《秋天》与《秋景》,说说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设计意图]这是对学生本课所学的知识的验收以及培养学生思维方面的拓展与延伸。
五、板书
秋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霜晨归渔图 清净 清远 清甜 清柔
少女思恋图
总结:在授课过程中,我屏弃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分析、讲授诗歌意境为主的做法,积极尝试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创设实例以及意境,尽量使课堂充满活力,把课堂还给学生,积极努力尝试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直至最后能独立品诗、写作或绘画,以突出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我也认为这体现了语文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让学生通过读诗来感悟生活,通过联系生活,更好地领悟意境,我认为这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大语文”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