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八省联考试题看高考命题特点及应对策略 课件(共6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从八省联考试题看高考命题特点及应对策略 课件(共6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1-04-20 12:42: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5张PPT)
从八省联考试题看高考命题特点
及应对策略
以核心素养为测试宗旨
以真实情境为测试载体
以实际问题为测试任务
以化学知识为解决问题的工具
构建以测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为目的命题框架

试题分析
(一)真实情景的应用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考试命题策略
(一)情境素材的来源
(二)实际问题的选取
(一)真实情境的应用
高考化学的情境素材常见的有以下五类:
日常生活情境
生产环保情境
学术探索情境
实验探索情境
化学史料情境

试题分析

试题分析
(一)真实情境的应用
1.日常生活情境
化学科学研究为人类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技术保障和物质支撑,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试题分析
(一)真实情境的应用
1.日常生活情境
化学科学研究为人类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技术保障和物质支撑,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试题分析
(一)真实情境的应用
1.日常生活情境
化学科学研究为人类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技术保障和物质支撑,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试题分析
(一)真实情境的应用
1.日常生活情境
化学科学研究为人类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技术保障和物质支撑,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一)真实情境的应用
1.日常生活情境
化学科学研究为人类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提供技术保障和物质支撑,推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

试题分析

试题分析
(一)真实情境的应用
2.生产环保情境
该类情境主要关注化学与人类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中的巨大作用,促进学生具备“绿色化学”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氨气脱硝反应4NH3+4NO+O2?4N2+6H2O

试题分析
(一)真实情境的应用
2.生产环保情境
该类情境主要关注化学与人类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中的巨大作用,促进学生具备“绿色化学”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试题分析
(一)真实情境的应用
2.生产环保情境
该类情境主要关注化学与人类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让学生在解答试题的过程中,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中的巨大作用,促进学生具备“绿色化学”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试题分析
(一)真实情境的应用
3.学术探索情境
通过引用化学学科相关领域前沿的科研成果为载体,发挥爱国主义情怀的价值引导作用,促进学生努力学习化学等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试题分析
(一)真实情境的应用
4.实验探索情境

试题分析
(一)真实情境的应用
4.实验探索情境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主要体现在第2、3、4、6、7、18、19题中。
考查了学生能运用化学符号描述常见简单物质(水平1)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主要体现在第2、3、4、6、7、18、19题中。
考查了学生能运用微粒结构图式描述物质及其变化的过程,能从物质的微观结构说明同类物质的共性(水平2)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主要体现在第2、3、4、6、7、18、19题中。
考查了学生能从原子、分子水平分析常见物质的微观特征,能运用化学符号和定量计算等手段说明物质的组成及其变化(水平3)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主要体现在第2、3、4、6、7、18、19题中。
考查了学生能从物质的微观结构说明同类物质的共性和不同类物质性质差异及其原因,解释同类的不同物质性质变化的规律(原子半径大小、简单氢化物沸点差异)(水平2)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主要体现在第2、3、4、6、7、18、19题中。
考查学生能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视角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和表征(水平4)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主要体现在第2、3、4、6、7、18、19题中。
考查了学生能从物质的微观结构说明同类物质的共性和不同类物质性质差异及其原因,解释同类的不同物质性质变化的规律(水平2)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主要体现在第2、3、4、6、7、18、19题中。
考查了学生能依据物质的微观结构,描述或预测物质的性质和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化学变化(水平4)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主要体现在第2、3、4、6、7、18、19题中。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1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主要体现在第2、3、4、6、7、18、19题中。
第3题:考查了学生能运用微粒结构图式描述物质及其变化的过程,能从物质的微观结构说明同类物质的共性(水平2)
第6题:考查了学生能从物质的微观结构说明同类物质的共性和不同类物质性质差异及其原因,解释同类的不同物质性质变化的规律(原子半径大小、简单氢化物沸点差异)(水平2)
层次性: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主要体现在第4、7、9、15、16、17题中。
第3题:考查了学生能运用微粒结构图式描述物质及其变化的过程,能从物质的微观结构说明同类物质的共性(水平2)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主要体现在第4、7、9、15、16、17题中。
从原子、分子水平分析化学变化的内因和变化的本质(水平2)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主要体现在第4、7、9、15、16、17题中。
促进学生能用化学计量单位定量分析化学变化及其伴随发生的能量变化(水平2),形成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水平3)、能从不同视角认识化学变化的多样性(水平4)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主要体现在第4、7、9、15、16、17题中。
促进形成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观念,认识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能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分析影响化学变化的因素,初步学会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研究化学反应(水平3);
中和溶液中的H+,增大C2O42﹣浓度,有利于钙离子完全转化为草酸钙沉淀;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主要体现在第4、7、9、15、17题中。
第1问
促进学生能认识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变化(水平1)
第2问
促进学生能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分析影响化学变化的因素(水平3)。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2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
主要体现在第4、7、9、15、16、17题中。
第9题,促进学生形成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水平3)、能从不同视角认识化学变化的多样性(水平4)
第15题,促进形成化学变化是有条件的观念,认识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能运用化学反应原理分析影响化学变化的因素,初步学会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研究化学反应(水平3);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主要体现在第6、8、10、12、14、15、16、17、18、19题中。
考查学生能理解、描述和表示化学中常见的认知模型,指出模型表示的具体含义(水平2)
[YX4]+——NH4+、[XWZ4]﹣——HSO4-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主要体现在第6、8、10、12、14、15、16、17、18、19题中。
考查学生能识别化学中常见的物质模型和化学反应的理论模型(水平1),能运用理论模型解释或推测物质的性质(水平2)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主要体现在第6、8、10、12、14、15、16、17、18、19题中。
考查学生理解、描述和表示化学中常见的认知模型,并运用于理论模型解释物质的变化(水平2)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主要体现在第6、8、10、12、14、15、16、17、18、19题中。
考查了学生运用理论模型(原电池模型)解释或推测信息模型中的变化(水平2),能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推出合理的结论(水平3)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主要体现在第6、8、10、12、14、15、16、17、18、19题中。
考查了学生能通过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推出合理的结论,能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对象之间的异同(水平3)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主要体现在第6、8、10、12、14、15、16、17、18、19题中。
第4小问考查了学生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依据氧化还原反应原理理论模型,预测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水平2)
5H2C2O4+2MnO4-+6H+=2Mn2++10CO2↑+8H2O
滴入最后一滴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紫色,且半分钟内不褪色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主要体现在第6、8、10、12、14、15、16、17、18、19题中。
第1、5小问考查了学生依据复分解反应原理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预测物质的化学性质和变化(水平2);
第6小问要求学生能根据物质及其化学变化的理论模型(蓄电池)和研究对象(碱性镍镉电池)之间的异同。分析、解释原电池和电解池的工作原理(水平3)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主要体现在第6、8、10、12、14、15、16、17、18、19题中。
基于平衡常数计算模型和勒夏特列原理模型解答问题,促进学生能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的理论模型和研究对象之间的异同,能对模型和原型的关系进行评价(水平3)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主要体现在第6、8、10、12、14、15、16、17、18、19题中。
促进学生理解、描述和表示化学中常见的认知模型,指出模型表示的具体含义,并运用于理论模型解释或推测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水平2)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主要体现在第6、8、10、12、14、15、16、17、18、19题中。
促进了学生识别化学中常见的物质模型和化学反应的理论模型,能将化学事实和理论模型之间进行关联和合理匹配(水平1)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3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主要体现在第6、8、10、12、14、15、16、17、18、19题中。
化学反应中复分解反应原理和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模型;化学原理中原电池电解池原理、勒夏特列原理、酸碱滴定关系图、平衡常数计算公式等模型;
物质结构中核外电子排布式分析模型、VSEPR理论模型、晶胞模型等;
有机反应原理和官能团模型等;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主要体现在第5、11、15、16、17、19题中。
考查学生能根据教材中给出的问题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操作(水平1)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主要体现在第5、11、15、16、17、19题中。
考查学生能基于实验事实得出结论,提出自己的看法(水平2)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主要体现在第5、11、15、16、17、19题中。
第1、2小问分别考查了学生能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合理仪器和能根据物质性质的差异选择物质分离的实验方法(水平2)
第5小问考查了学生能观察并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和推理,得出合理结论(水平3)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主要体现在第5、11、15、16、17、19题中。
考查了学生能依据实验目的设计简单问题的实验方案,能根据物质的特征反应和干扰因素选取适当的检验试剂(水平2)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主要体现在第5、11、15、16、17、19题中。
以生产环保情境中的自然资源利用为载体,必备知识涉及物质转化与应用中的热力学焓变的计算。考查的关键能力为探究与创新中的分析实验数据,同时发展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学科素养,体会化学是人类进步的关键的学科本质价值观。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4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主要体现在第5、11、15、16、17、19题中。
要求学生能从图中获取关键信息并结合实际需要设计出目标物质的合成路线,发展了学生的方法创新素养。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5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主要体现在第1、13、19题中。
促进学生主动关心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水平1),具有“绿色化学”观念,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探讨某些化学过程对人类健康、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能带来的双重影响(水平2)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5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主要体现在第1、13、19题中。
促进学生具有理论联系实际的观念,有将化学成果应用于生产、生活的意识,能依据实际条件并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产、生活中简单的化学问题,在实践中逐步形成节约成本、循环利用、保护环境等观念(水平3)

试题分析
(二)核心素养的体现
素养5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主要体现在第1、13、19题中。
第19题,让学生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化学对人类健康的伟大贡献(水平1)

试题分析
从上面核心素养的命题分析中可发现,大多数题会从不同问题体现学生多个素养角度、多个层面考查学生:
15、16、17题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上;
18题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上;
19题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上。

试题分析
综上所述,2021湖南省适应性考试化学试题整体体现新课标要求,具有示范性;选择题难易得当,考查面广,新颖度高;实验题和化工流程题关注新情境,注重基础和创新的结合,注重能力的梯度;化学原理题注重图表信息的分析,对学生综合素质要求高;物质结构题和有机题既有常规内容,又有新变化。

考试命题策略
(一)情境素材的来源
1.日常生活情境的来源
2.生产环保情境的来源
3.学术探索情境的来源
4.实验探究情境的来源
5.化学史料情境的来源

考试命题策略
(一)情境素材的来源
1.日常生活情境的来源
①食物营养,包括微量元素与人体健康、生命中的营养物质、食品中的添加剂等;
②合成药物,包括抗生素、心血管药物、止痛药、抗过敏药等;
③常见材料,包括光电材料、服饰制品、包装材料等;
④能量转化设备,包括蓄电池、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等。

考试命题策略
(一)情境素材的来源
1.日常生活情境的来源
在命题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体现生活性,精选与生产生活高度相关的情境素材,让学生在试题解答过程中感悟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自觉梳理可持续发展意识;
二是要体现真实性,生活实践情境一定要符合大众的基本认识,通过学科知识来进一步深化大众的认知;
三是要体现科学性,一定要经得起推敲,一定要符合基本的实验事实,符合基本的科学原理。

考试命题策略
(一)情境素材的来源
1.日常生活情境的来源

考试命题策略
(一)情境素材的来源
2.生产环保情境的来源
①自然资源利用,其主要内容为以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为原料提炼、制造工业产品或生活用品;
②生产条件优化,其素材来源为工业生产过程中为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的工艺条件;
③废物回收利用,其基本形式为废弃物质经过回收及再生系列处理后又多次使用的过程;
④毒害物质处理,其呈现方式为化学方法降解或转化有毒有害物质。

考试命题策略
(一)情境素材的来源
3.学术探索情境的来源
①最新合成方法。采用改进的新方法合成已有的物质,其基本特征是绿色、经济、高选择性,并且更加高效和环境友好。目前最新合成方法主要在有机化学模块试题中体现较多。
②新颖功能材料。目前化学领域研究的一大热点是新型功能材料的制备及性能开发。新型功能材料的基本特征是新结构和新性能,因此该情境主要考查物质结构与性质。
③新型催化技术。对于某些已经工业化的化学反应,采用新型的催化技术可提高转化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考试命题策略
(一)情境素材的来源
3.学术探索情境的来源
基于学术探索情境的试题命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体现前沿性,让学生感悟学科前沿发展方向,通过试题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是要体现挑战性,让学生在具有高度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中整合知识,形成能力;
三是要体现趣味性,让学生在完成学术情境问题中感悟化学之趣、化学之美。

考试命题策略
(一)情境素材的来源
4.实验探究情境的来源
实验目的就是一个问题情境,如分析某种确定物质的组成就是定性与定量分析情境;在实验室利用常见药品制取目标物质,并进行分离提纯,就是物质制备与纯化情境;研究温度、浓度、压强等不同条件对反应速率和平衡的影响,就是探究反应规律的实验情境。

考试命题策略
(一)情境素材的来源
5.化学史料情境的来源
化学史料蕴含丰富的知识和智慧,蕴藏着科学家在研究过程中使用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回顾这些研究历程,领悟这些思维方法和研究思路,有利于激发创新灵感,开拓当前的研究思路。

考试命题建议
(二)实际问题的选取
1.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3.澄清社会中的热点质疑
4.解答实验中的疑问

考试命题策略
(二)实际问题的选取
1.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化学相关产品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生活中也蕴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和原理。
2.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如何利用化学原理在实际生产中选择适合的生产条件;如何检测分析确保产品纯度保障产品质量,等。发展了学生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

考试命题策略
(二)实际问题的选取
1.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化学相关产品在生活中应用广泛,同时生活中也蕴藏着丰富的化学知识和原理。
2.解决生产中的问题
如何利用化学原理在实际生产中选择适合的生产条件;如何检测分析确保产品纯度保障产品质量,等。发展了学生的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素养。
3.澄清社会中的热点质疑
实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与预期不同的现象或者数据等异常情况,需要根据一般化学原理和实验方法对实验的疑问进行解答。
4.解答实验中的疑问
实验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与预期不同的现象或者数据等异常情况,需要根据一般化学原理和实验方法对实验的疑问进行解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