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8
土地的誓言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
同学们,这首歌曲再现了那段令人悲痛的历史。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占东北,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国土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骑蹂躏了十余年。1941年,在“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之际,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而作者作为其中的一员,怀着难以遏制的情感,写下了这篇散文——《土地的誓言》。
作者简介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京平,辽宁昌图人,作家。1932年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短篇小说集《憎恨》《风陵渡》等。
1.东北作家群
东北作家群是指“九一八”事变以后,从东北流亡到关内各地的一些青年作家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东北作家群”的主要作家有萧军、萧红、舒群、端木蕻良等,代表作有萧红《呼兰河传》《生死场》,萧军《八月的乡村》等。
相关链接
2.关东的由来
近现代的关东主要指山海关以东,即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四盟市(蒙东源于关东),地处中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清朝后又称之为满洲东三省。直到当代仍在民间盛行。历代对关东行政区划不一,名称种种,而形成一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海之变,最终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成为它的不可分的一部分。
新课讲授
(一)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让学生一边听,一边标记易读错的字。
2.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最能感动自己的句子,并谈一谈为什么会感动自己。
3.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爱国之情、思乡之情和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满腔仇恨。
4.理解文章标题含义。
这不是土地本身发出的誓言,而是作者面对土地所发出的誓言。
1.如何理解文章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①这一标题的“题眼”在于“誓言”,这“誓言”是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②这种表达方式很独特,文章集中笔力写“土地”,因而将“土地”放在最醒目的位置上。
(二)问题探究
2.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把自己对故乡的感情表达出来?请举例说明。
①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彩的词语,直接抒发感情。②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加强情感的冲击力。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狂风”“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子。③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的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效果。
(二)问题探究
3.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的?请举例说明。
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这段话用了大量的形容词和短语修饰事物,使事物带上丰富的、耐人寻味的意味。
(二)问题探究
4.怎样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战栗着、愤怒着并且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红熟的浆液),一个是作者之心(喷涌着血液),两者都不可阻挡地要爆发出来。大地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二)问题探究
5.为什么课文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后面却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改用第二人称来称呼呢?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变化的结果。文章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的情绪一步步变得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第三人称,而是用第二人称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上叫作“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二)问题探究
6.谈谈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
(1)我的心还在喷涌着血液吧,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泛滥”原意是“江河湖泊的水溢出,四处流淌”,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抑制地四下泛滥奔流,作者用了“泛滥”来形容自己激愤狂放的心情,较之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二)问题探究
6.谈谈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理解。
(2)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埋葬”表明作者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快乐与欢笑随着“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无尽的凄苦、满腹的愁怨和悲愤。“埋葬”使句子多了一层沉重的色彩,悲愤之情倍增。
(二)问题探究
文章脉络
文章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第1段主要写故乡对“我”的呼唤。“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热血沸腾。
第2段主要写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魂牵梦萦,“我”发誓要为故乡而战斗、牺牲!
写作特点
1.呼告手法,直接倾诉。
文章运用呼告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和眷恋。例如:“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这满怀激情的誓言,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以及为家乡的解放而奋斗的决心,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直接抒情手法的运用
作者将自己的爱憎、好恶、哀乐、抱负在文中明白道出,直言抒写,一吐为快。“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这是对家乡深深的思念和深情的眷恋;“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抒发的是对践踏家乡土地的侵略者的无比痛恨之情,饱含期盼家乡解放的深情。“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这掷地有声的铿锵誓言,更是袒露出作者献身解放事业的满腔赤诚。
3.铺排法的运用
文章末段作者回忆在家乡土地上的成长历程,运用铺排法列举出众多事物,增大了信息容量。诉诸视觉的有“脚印”“蚱蜢”“手印”“白菜”“柳条”“牛角”“蛛丝”等;诉诸嗅觉的有土壤的香气、“禾稻的香气”等。作者在铺排这些事物时,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情愫,一句小结“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一句总结“多么美丽,多么丰饶”,沉淀着作者多么深厚的感情!作者于末段发出了“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的铮铮誓言,正是以流淌在所铺排事物间的思乡爱国之情为基础的。
4.跳荡的旋律
课文中有忧伤、舒缓的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愿,叙述的方式和内在感情的起伏表里相应,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
课堂小结
《土地的誓言》这篇抒情散文充满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它把“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人民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关东原野是祖国完整版图上沦丧的土地。作者对关东原野的怀念,正体现了中华民族驱逐民族侵略者、收复东北失地的激情。
课后作业
1.编写一首同名诗歌《土地的誓言》,抒发自己对土地
的感情。
2.你的家乡留给你怎样的印象?写一篇短文,描绘一下
你印象中的故乡,表达你对它的情感。字数不限。
3.预习《木兰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