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要求:
1.关闭QQ、微信等社交软件,聚精会神听讲。
2.记笔记!!专注的人最可爱~~
授课教师:西山校区
邹卓函
杨贵妃杨玉环
猜一猜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唐玄宗李隆基
猜一猜
唐玄宗与杨玉环
唐玄宗与杨玉环传奇性的爱情故事,在我国几乎是家喻户晓。中国历史文人墨客以此为题材写了不少成名之作,白居易的《长恨歌》便是一例。确实,唐玄宗“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在中国历史帝后之间是少有的。
开元二十五年,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死了以后,玄宗整天郁郁寡欢,十分颓丧。贴心的高力士深知主上的心意,寻觅到了花容月貌的杨玉环。玄宗一见果然姿质丰艳,而且能歌善舞,聪颖过人,尤善逢迎。玄宗愁怀顿开。从此,玄宗把其他妃嫔统统丢在一边。在骊山的华清池专为她开辟了温泉浴场;她爱吃荔枝,派人从千里之外的四川涪[fú]州以驿马昼夜不停传递,运到长安时色味不变;专为贵妃制造锦绣的工匠,竟达七百人。总之,自从得了杨贵妃,玄宗心中之爱,皆被贵妃占尽。
玄宗与贵妃情爱弥笃,相传,有一年七月七日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华清宫的长生殿发下誓言:“人寿难期,但愿我们世世生生,永为夫妻!”
随着杨玉环的受宠,杨妃的兄弟封侯拜相,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竟升为宰相,身兼四十余职,总揽朝政,无恶不作。大唐天下,成了杨家的乐园。这就造成了唐朝政治腐败的局面,也导致了杨贵妃的悲剧结局。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边镇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率领15万人马,以讨伐杨国忠为名直捣长安,“安史之乱”终于爆发了。消息传来,唐玄宗惊恐万分,往西直奔蜀郡(今四川)而去。
直走到离长安约一百多里的马嵬坡时,饥饿疲困的禁军将士对造成当前的局势非常愤怒,不肯再前进,包围了玄宗和贵妃等住的马嵬驿。他们首先杀死了杨国忠,又要玄宗交出贵妃。玄宗深知大势已去,便赐给贵妃三尺白绫,让她缢死在一间佛堂前的梨树上。唐玄宗以怎样的心情下令缢死杨贵妃,旁人无法体会,但之后他便让出了皇位,晚年则在难以消解的悔恨忧愁中度过,直到死去。
过华清宫绝句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长恨歌(节选)
①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③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④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
②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这首抒情性的长篇叙事诗,它以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题材,以“长恨”为题旨,批判了唐玄宗的荒淫误国和杨贵妃的恃宠致乱,同时对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悲剧给予了同情。
马嵬(其二)
李商隐
学习目标
1.诵读并鉴赏,掌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2.?学习本诗的表现手法和叙事方法。
3.学习鉴赏咏史诗的一般方法,初步具有解题的能力。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马
嵬
gèng
tuò
诵读
怀古咏史诗
咏史诗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
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
怀古诗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
由于这类诗歌都以古人、古事、古迹为
描写对象,思想大都比较沉重,感情基调一般都比较苍劲悲凉,所以并称怀古咏史诗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情感?
(体悟感情)
(3)运用什么方法表达思想情感的。
(分析技巧)
步骤一:弄清史实
了解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事件、有关人物。
写作背景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唐玄宗到了晚年,不理朝政,整日沉迷声色,
756年6月,安史之乱,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与杨国忠、杨贵妃兄妹等仓皇逃往四川避难,走到马嵬坡的时候,随行的将士发动兵变,杀死了权相杨国忠,并迫使唐玄宗赐死了杨贵妃,史称“马嵬之变”。杨贵妃死后,唐玄宗命术士为其招魂。术士声称在海外仙山见到了杨贵妃。
唐人写马嵬之变,往往把责任推到杨贵妃身上,以“红颜祸水”为唐玄宗开脱。李商隐却把矛头指向了唐玄宗,借唐玄宗荒淫腐败而招致祸乱败亡的历史教训,抒写诗人对这一历史悲剧的认识,进而讽刺现实政治,以古鉴今。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
不及/卢家/有莫愁。
空
预料
为什么
嘲笑
夜间巡逻的梆子声
更筹,代指时间
马
嵬
释义
还有
十二年为一纪
士兵
整体感知诗意
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的夫妇缘分已经断绝了。
夜里只听到禁卫夜间巡逻时的梆子声,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这一日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牛郎一年才会面一次。
为什么做了四十多年的天子,却不及普通百姓夫妻恩爱,长相厮守。
w
步骤二:体悟感情
掌握诗歌含义
概括内容
明确态度
问题探究
一、《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被“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来写的,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这一事件?
空闻虎旅传宵柝,
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
当时七夕笑牵牛。
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前者为军营内的声音,
后者为宫内声音。
2.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的狼狈,凄苦境遇。
“空闻”对“不复”,这里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怎样的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
昔安今危,
昔乐今苦,
反衬出他的狼狈和凄苦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以往生活有什么特点?眼前又遇到了情况?前后又有什么关系??
以往玄宗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这里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
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祸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果关系。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缘分断绝,已是事实。讽刺玄宗“招魂之举”的荒唐,唐、杨“世世为夫妻”的爱情誓言。
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运用什么手法?
对比:贵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子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反问:贵为天子,连一个女子都保不住?这一问发人深思,不仅如此,还推翻了红颜祸国的偏见,把责任直接归结唐玄宗身上,批判玄宗沉溺美色,荒废朝政的昏庸糊涂。并含蓄的启发世人汲取唐玄宗沉迷,荒废朝政,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的教训。点明了诗的主旨。
步骤三:分析技巧
作者咏史所为何事?用了什么手法?
借古讽今,以“马嵬事件”抨击了当时社会现实(宦官专权、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讽刺批判了玄宗沉迷,荒废朝政。借此提醒世人,要牢记历史教训。
本诗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借古讽今
对比
反问
说说《马嵬》诗在叙事结构上的特点??
倒叙,从整体上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倒叙突出因果?。
玄宗之悲
首联
马嵬之变
义山之叹
颔联
颈联
尾联
历史发展顺序:
马嵬之变
玄宗之悲
义山之叹
马 嵬(wéi)唐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gèng)
(bǔ)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tuò)
(chóu)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鉴赏咏史诗三步骤
(1)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
(弄清史实)
(2)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
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情感?
(体悟感情)
(3)运用什么方法表达思想情感的。
(分析技巧)
乌衣巷①
朱雀桥②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①东晋时,乌衣巷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开国元勋王导和指挥淝水之战的谢安都住在这里。
②朱雀桥横跨南京秦淮河上,是由市中心通往乌衣巷的必经之路。
(1)从全诗看,“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野草花”“夕阳斜”反映的是一种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唤起读者想象,暗写出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起突出今昔对比的作用,引起世事沧桑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