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 曹雪芹
林黛玉进贾府
中国古典小说最高峰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
第一章
文学常识
知人论世
初读文本
深度研读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目录
文学常识
第一章
朝代
发展阶段
小说体裁特点
起源
发展
成熟
继续发展
顶峰
魏晋南北朝前
魏晋南北朝
唐
宋元
明清
神话传说
志怪、志人小说
唐传奇
话本、演义小说
独立创作,关注平凡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
古代小说发展
章回体
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一种外在叙述体式。最早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是《三国演义》。
其特点是将全书分为若干章节,称为“回”或“节”。少则十几回、几十回,多则百余回。每回前用单句或两句对偶的文字作标题,称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内容。每回开头以“话说”“且说”等起叙,每回末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之类的收束语,一回叙述一个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对独立性,但又承上启下。
四大名著
罗贯中《三国演义》(历史演义)
施耐庵《水浒传》 (英雄传奇)
吴承恩《西游记》 (神魔小说)
曹雪芹《红楼梦》 (世情小说)
第二章
知人论世
走进作者
我也曾金马玉堂,我也曾瓦灶绳床,
你笑我名门落拓,一腔惆怅,
怎知我看透了天上人间世态炎凉!
褴裳藏傲骨,愤世写群芳,
字字皆血泪,十年不寻常!
身前身后漫评量,今世看,
真真切切,虚虚幻幻,
悲悲啼啼的千古文章。
——曹雪芹印
曹雪芹(约1715—1763) 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
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
一生经历了曹家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早年过着豪华的公子生活,晚年却穷愁潦倒,卖字画度日,生活于贫困之中。巨大的变故使其对社会有了深刻的认识,“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
壹
贰
叁
肆
他的先世原是汉人,但很早就成了正白旗内务府的“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
从他曾祖曹玺开始,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頫三代世袭江宁织造的官职。
他的曾祖母做过康熙皇帝的乳母,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侍读和御前侍卫,两个女儿入选王妃。
康熙皇帝六次南巡就有四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因此,在康熙朝,曹家是非常显赫的贵族世家。
*雍正五年(1727)?曹雪芹十三岁,他的父亲获罪革职,全部家产被查抄,曹家从此败落了。
*大约在一七六四年除夕,因贫病无医,加上爱子夭折,过度伤痛而离开了人间。
时代背景
《红楼梦》, 产生于清代所谓“河清海晏”的“乾隆盛世”。当时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因素也有了较大发展。这股新生的力量与严重束缚它的封建主义体系不可避免地产生冲突。
红楼梦
又名《石头记》《金陵十二钗》《情僧录》《风月宝鉴》、《金玉缘》《还泪记》。全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和腐朽本质,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发展趋势。
开谈不说红楼梦,
读尽诗书是枉然。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鲁迅说: ……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
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还称赞它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充满隐喻
贾宝玉——假宝玉
林黛玉——怜待玉
薛宝钗——削宝拆
贾政、贾敬——假正经
贾 府——假 府
甄士隐——真事隐
甄英莲——真应怜
贾雨村——假语存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应叹息
充满隐喻
红楼,朱门,代称豪门贵族;
红楼梦,无论多么煊赫的权势。到头来无非是南柯一梦。
潇湘馆——消香馆
梨香院——离乡怨
蘅芜院——恨无缘
怡红院——遗红怨
抱琴 暴寝 "原"春暴毙
司棋 死凄 "应"春惨死
侍书 事殊 "叹"春远嫁
入画 入化 "息"春出家
得到湘云“绛纹石戒指”的四个大丫鬟:
袭人、鸳鸯、金钏儿、平儿
——昔怨今平 或 昔冤今平
本文
前五回内容和作用
《林黛玉进贾府》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红楼梦》序幕由前五回构成,分别从各个不同角度,为全书情节的开展,作了必要的交代。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各有侧重。
第一回 女娲补天 木石前盟
第二回 贾府人物 上下关系
第三回 黛玉进府 典型环境
第四回 贾史王薛 社会背景
第五回 太虚梦游 隐喻结局
一
女娲补天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在“女娲补天”的故事中,作者特意描写了一块“无材补天,幻形入世”的顽石。这便是随贾宝玉一起降生,又为贾宝玉随身佩戴的“通灵宝玉”。它对贾宝玉的叛逆性格有隐喻作用:一方面暗示他无“补天”之材,是个不符合封建社会要求的“蠢物”;另一方面也暗示他与封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性格,具有像从天而降的顽石一样的“顽劣”性,难以为世俗所改变。
第1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一
木石前盟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木石前盟”讲这块“无材补天”的顽石与绛珠仙草的关系。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变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并幻化人形,修成女体,在顽石下世之时,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这便是林黛玉。因为这段缘分,林黛玉初见宝玉时才有好生奇怪,像在那里见过的感觉;贾宝玉也觉得这个妹妹曾见过的。至于“还泪”之说,正与 “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相照应。
第一回是开篇。先用“女娲补天”、“木石前盟”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和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恋爱故事,染上一层浪漫主义色彩。
金玉良缘——指薛宝钗有金锁,贾宝玉有宝玉,两人应结成姻缘。或薛宝钗的“钗”中有金,贾宝玉的名字中有玉,两人结为婚姻为金玉良缘。
二
贾夫人仙逝扬州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第二回是交代贾府人物。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简要地介绍了贾府中的人物关系,为读者阅读全书列了一个简明“人物表”。
三
四
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第三回是介绍小说的典型环境。通过林黛玉的耳闻目睹对贾府做了第一次直接描写。林黛玉进府的行踪是这一回中介绍贾府人物、描写贾府环境的线索。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第四回是展现小说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介绍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关系,把贾府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之中来描写,使之更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由薛蟠的案件自然带出宝钗进贾府的情节。
贾府人物关系
宁国公贾演-贾代化
贾敷(早夭)
贾敬(食丹亡)
贾 珍
贾惜春(出家)
(秦可卿)(自缢)
荣国公贾源-贾代善
(贾母)
贾 赦
(邢夫人)
贾 琏
(王熙凤)(病殁)
-巧 姐
贾迎春(受虐亡)
贾 政
(王夫人)
贾 珠(早卒)
(李 纨)
-贾 兰(中举)
贾元春(病殁)
贾宝玉(出家)
贾探春(远嫁)
贾 敏
(林如海)
林黛玉
宁国府
荣国府
贾 环
(继室:尤氏)
-贾 蓉
(赵姨娘)
五
护官符
贾宝玉神游太虚境
警幻仙曲演红楼梦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至此,全书的主要人物、环境背景、发展脉络、人物命运基本上交代出来,小说的情节发展便在此基础上展开了。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做马。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
丰年好大雪(薛),珍珠如土金如铁。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第三章
初读文本
fù
chì
fēi
chī
yīnɡ
tāo
kèn
zhòu
dí
shì
wò
wǔ
luò
chén
wěi
hǎi
zàn
fǔ
shì
jì
ɡū
fú
wéi
ɡuàn
měnɡ
kù
juàn
yè
chuàn
fú
pínɡ
bǐnɡ
xuē
xiāo
zhēnɡ
zhènɡ
duó
dù
yè
yān
chán
càn
jī
jǐ
xiè
jiè
词语
古 义
今 义
偏僻
偏激 不端正
偏远交通不便之地
便宜
方便
价钱低
态度
神态
对事情的看法
风流
风韵
有功绩又有文采
有才学而不拘礼法
风骚
姿容俏丽
妇女举止轻佻
可怜
可惜
值得怜悯
怜悯
不值得一提
古今异义
本文情节
第一部分(第1段):黛玉进荣府。 (开端)
第二部分(2——4段):见贾母与“三春”。(发展)
第三部分(5——6段):见熙凤。 (小高潮)
第四部分(7——12段):见两母舅(见贾府富贵豪华的环境,听人们说宝玉)。 (发展)
第五部分(13——14段):见宝玉。 (高潮)
第六部分(15——16段):安置居所。 (结局)
第一次展现了小说中众多人物所活动的典型环境——贾府
第一次描写小说中的一批主要人物
第一次描写了小说主人公贾宝玉与林黛玉的首次相对
本文作用
第四章
深入研读
(贾府)
林黛玉、 贾宝玉、王熙凤
宝黛初逢
聚焦环境
作者以黛玉进府的行踪为线索,通过她的视线来描写贾府这一典型环境,这也是作者第一次向读者展现小说的典型环境。
思考:
林黛玉去了哪几处,见了哪些人?
请你为林黛玉画一幅进贾府的简明行程图。
明确:
贾母处(史、王邢李--三姐妹、王熙凤)
贾赦处、贾政处
贾母处(宝玉)
1、环境描写的分类: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环境描写的作用(详见导学案)
①提供人物生活的场所。
②反映时代特征、社会特征。
③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
④侧面反映人物的性格,烘托人物形象。
⑤暗示、推动情节的发展。
大观园风景
三间厅
贾母院
五间上房
厢房
荣禧堂
东廊三间
抱厦厅
三间房
二门
贾赦院
北
东角门
穿堂
荣府正门
南大厅
穿堂
西角门
二门
仪门
仪门
凤姐院
大门
影壁
角门
后廊
抄手游廊
垂花门
凤姐院
林黛玉行踪
贾政院
聚焦环境
古人已经说过,这一回与其说写的是林黛玉还不如说写的是贾府。林黛玉的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是从哪些方面看到、感受到”与别家不同”的呢?
思考:
林黛玉来到贾府门前看到了什么情况?
体现了什么?
黛玉看到宁、荣二府相隔不远,都是三间兽头大门,两边蹲着两个大石狮子,门上悬有“敕造”的匾额,门前有“华冠丽服”的侍役。
外观宏伟
显示出贵族之家的豪华、气派、威严和显赫。
聚焦环境
古人已经说过,这一回与其说写的是林黛玉还不如说写的是贾府。林黛玉的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是从哪些方面看到、感受到”与别家不同”的呢?
思考:
进入贾府到贾母住处,林黛玉看到了什么?
布局讲究
从荣府西角门进去,走“一箭之地”,转至垂花门,过穿堂,绕插屏,再经三间过厅,后面方是贾母居住的正房大院。“正面五间上房,皆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鹦鹉、画眉等鸟雀。”这样穿堂过厅一路行来,仆役、婆子、丫环轮番更换。
设施轩峻,儒雅,有情趣
聚焦环境
古人已经说过,这一回与其说写的是林黛玉还不如说写的是贾府。林黛玉的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是从哪些方面看到、感受到”与别家不同”的呢?
思考:
黛玉去拜见二舅舅时又看到了什么?
往东,“穿过一个东西的穿堂,向南大厅之后,仪门内大院落,上面五间大正房,两边厢房鹿顶耳房钻山,四通八达,轩昂壮丽”。堂屋中迎面“一个赤金九龙青地大匾,匾上写着斗大的三个大字,是‘荣禧堂’,后有一行小字:‘某年月日,书赐荣国公贾源',又有‘万几宸翰之宝'。”屋内摆设有名贵的家具,珍贵的字画、古玩。“又有一副对联,乃乌木联牌,镶着装银的字迹,道是:座上珠讥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由堂屋进入东耳房, 这里是起居室,另有一番布置,再到东廊三间小正房王夫人的住室,又别有摆设。这宏伟豪华的府第,那皇帝御书大匾,郡王手题对联,以及等级分明的礼仪,的确与别家不同。
轩昂壮丽,得上恩宠
陈设华贵
聚焦环境
古人已经说过,这一回与其说写的是林黛玉还不如说写的是贾府。林黛玉的母亲说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她是从哪些方面看到、感受到”与别家不同”的呢?
思考:
除此之外,还见了众亲戚,
这些人又给黛玉怎样的感受呢?
非凡的服饰。如王熙凤的衣饰打扮“彩绣辉煌”,贾宝玉、王夫人等乃至仆妇下人,“包装”都是很“精良”。
骄矜的气质。贾母、邢夫人、王夫人、李纨、三春等人,身上都有一种骄矜之气。
繁琐的礼节。如用饭时,“李氏捧饭,熙凤安箸,王夫人进羹”,十分讲位次;丫鬟旁边执着拂尘,李纨、熙凤二人立于案旁“布让”,“寂然”吃饭,吃过了漱口洗手,之后吃茶。一套仪节,均不得乱来。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贾府的富贵尊荣,不仅是物质的,还有礼教的;不仅写出了富贵尊荣,也写出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
聚焦环境
宏伟的外观
硬件 讲究的布局
华贵的陈设 富贵尊荣
贾府
非凡的服饰 威严袭人
软件 骄矜的气质
繁琐的仪节 等级森严
贾府与别家有何不同?
“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不肯轻易
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
这个典型环境就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
通过环境描写表现贾府的显赫高贵的社会地位和豪门贵族的气派,揭示其荣华富贵的来源。
提供人物活动场所,烘托气氛,有助于塑造人物性格。
聚焦人物
高尔基说,文学即人学。一部小说可以说是这部小说主人公的传记。所以,人物形象塑造的成败,不仅关系到作品艺术性的优劣,也直接严重地影响、决定着作品思想的高低深浅。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最大成就,在于它塑造了一大批具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极高的普遍意义的人物典型形象有。
人物描写
1,肖像描写
(包括容貌及衣着)
2,语言描写
3,行动描写
4,心理描写
(外国擅长)
正
面
描
写
侧面描写
通过别人
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侧面表现琵琶女弹奏的魅力。
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地位,处境和心境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王熙凤
昵称
凤辣子
容貌
丹凤三角眼、柳叶吊梢眉
性格
?
简介
我是贾琏的妻子,年龄不大,不太识字,但我掌握着贾府的钱财大权。
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
性格泼辣,恃宠放诞,反衬其在贾府中的特殊身份和地位
写出场
“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南省俗谓作‘辣子',你只叫他‘ 凤辣子'就是了。"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带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贪婪与俗气(内心世界的空虚)
美丽外表 刁钻狡黠(本性)
绘肖像
(似褒实贬)
清代言妇女美,在娇羞媚态,服饰“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 ——清·李渔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的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察言观色、机变逢迎、八面玲珑、善于逢迎
见黛玉
“一箭四雕”
一是讨贾母的欢心
二是使黛玉感到温暖
三是让邢、王二夫人感到愉悦
四是让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觉得内心平衡
恭维—拭泪-转悲为喜—关怀备至?
熙凤道:“这倒是我先料着了,知道妹妹不过这两日到的,我已预备下了,等太太回去过了目好送来。”王夫人一笑,点头不语。
处事周到,未雨绸缪,玲珑精明,
果断能干,受宠专权。
回王夫人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林黛玉
昵称
林妹妹
容貌
娇花照水 弱柳扶风
性格
?
简介
我生性脆弱,多病爱哭,寄居在外婆家,虽然外婆十分疼爱,我还是有寄人篱下的感觉。
“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在外祖母一再执意下,才去投奔外祖母家,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姐妹”。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
病弱不足、风流态度。
众人看黛玉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熙凤看黛玉
容貌标致、气派不凡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宝玉看黛玉
清淡脱俗、多愁多病、娇弱聪慧
对林黛玉性格的刻画
心理描写
肖像描写
言行描写
步步留心 时时在意
惟恐被别人耻笑
敏感自尊
身体怯弱 自然风流
多愁善感 弱柳扶风
娇美柔弱
刚念了《四书》
认得几个字
“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
细心谨慎
聪明懂礼
细心、谨慎、自尊这一性格主要源于她寄人篱下的思想
1、正面描写
2、侧面描写
向椅上坐; 十分推让
改口
{5C22544A-7EE6-4342-B048-85BDC9FD1C3A}
贾宝玉
昵称
混世魔王
容貌
最是极好
性格
?
简介
我是“混世魔王”“不通世务,怕读文章”,我的名言是“男人泥做的,女人水做的” 。
王夫人说:
“孽根祸胎”、“混世魔王”、
“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
黛玉母亲:
“衔玉所生”的表哥“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
黛玉心中:
惫懒人物懵懂顽童
出场前
众人看宝玉
(欲扬先抑)“千呼万唤始出来”
与世俗格格不入
黛玉眼中的宝玉:宝玉是一个眉清目秀、英俊多情的年轻公子,黛玉觉得非常眼熟,产生亲热感。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出场后
宝玉肖像
眉清目秀 英俊多情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裤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日常行为反常
仪表与内在不符
不会结交 不尊礼教
性格独立不羁
预示身世
无用之材
“无能”“不肖”
告诫天下人
《西江月》二首
其一,作者假托封建卫道者的口吻,对宝玉的似嘲实赞,巧妙地歌颂了宝玉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暗示了小说为宝玉安排的悲剧结局。
其二,作者用“说反话”的手法,赞赏宝玉对封建主义采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歌颂他不向世俗屈服,勇于反抗的精神。他的“愁”和“恨”,正是要求摆脱“世务”“文章”而不可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狂”,是专制压迫和禁锢的结果,是他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而又找不到出路,陷于失望和迷惘的一种精神状态。
从《西江月》
看宝玉
(似嘲实赞)
玩世不恭、离经叛道
接下来宝玉又有哪些言行?
“摔玉”是宝玉性格鲜明的突出表现,它写出林黛玉的美,宝玉的“痴”。这第一次“摔玉”又引出了后文多次因玉而起的种种波澜。“玉”是天命的象征,宝玉“摔玉”正表现出他对天命的反抗,对世俗的鄙弃,对礼教的蔑视,还有什么比这一行动更能说明宝玉的叛逆性格呢?
取字、摔玉
不信宿命 反对束缚 追求平等
过去女子社会地位低下,一般人家的女子是没有名字的,在家随父姓,称“某氏”,出嫁后再在称呼前面加上夫姓。这里既体现了宝玉对这个妹妹的喜爱,也体现了他平等的观念。
对贾宝玉性格的刻画
出场前的侧面描写
孽根祸胎 混世魔王 疯疯傻傻
顽劣异常 极恶读书 内帷厮混
出场后的肖像描写
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
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西江月》二词的评判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于家于国无望。
(似贬实褒)
独立不羁封建叛逆
眉清目秀英俊多情
与世俗格格不入
反对
封建
束缚
蔑视
世俗
人物描写的详略虚实
王熙凤、贾宝玉、
林黛玉
王熙凤、贾宝玉、
林黛玉、贾母
贾宝玉、王熙凤
迎春、探春、惜春
贾赦、贾政
邢夫人、王夫人、
李纨等人
虚写:具体表抽象,借虚拟之笔映衬客观实体,作者虽渲染了某些人物﹐却不使其出场﹐只让读者觉得它的存在﹐借以影响着在场人物的命运或结局。
作用:虚写可以给读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使文章更具有一种含蓄的美。
例子:如《琵琶行》中音乐描写,朱自清《荷塘月色》
本文的写作特点
1.作品中的人物是围绕着黛玉进贾府这一中心事件,通过黛玉的见闻来写的。
2.人物的出场精彩,先后适宜,详略得体,虚实兼用。
3.人物出场的描写和贾府宅第内室的环境描写交叉进行,配合自然,相得益彰。
4.塑造人物方法灵活,表现力强。
5.对第一次出场人物,既描绘其形貌,又揭示其精神气质、性格特征。
6.所描写的人物真实可信,是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遇见的“真的人物”(鲁迅语)。
作业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