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文复习
——《岳阳楼记》
知
识
梳
理
1、朗读课文第3、4段,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两段是拟写游人的“览物之情”。第3段描绘了一幅“洞庭风雨图”:阴雨连绵不断,风大浪高,令人生畏;天气晦暗,舟船覆灭,阴森恐怖。第4段描绘了一幅“洞庭春晴图”:春风和煦,日光明亮,水面平静;水天一色,浩瀚无边;草木繁茂,飞鸟与游鱼自由自在;湖上烟雾消散,明月朗照;月映湖水,金色玉光;渔人快乐的唱和着。作者的心境,呼应着景物,与游人共悲欢。第3段,表现出远谪的悲苦、郁闷之情;第4段,表现出心旷恰、遗忘得失宠辱的乐观情怀。
知识梳理
2、这篇课文中的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
本文写景、抒情、议论是融为一体的,同时表现出鲜明的层次性,写景的独立,和议论与抒情的融合。如第2段概写洞庭景物后,接以议论;第3段写洞庭风雨、第4段写洞庭春晴,后面都接以抒情;第5段则表现出强烈的抒彩,然后又接整段的议论,议论中含有抒情。最后又归于单纯而强烈的抒情“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写景与议论抒情相互映衬,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知识梳理
3、“古仁人”与“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情怀?
“ 迁客骚人”的观物之情是阴风苦雨则悲,风和日丽则喜。“古仁人”则不然,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忧民忧君之心不改,具有“先忧后乐”的伟大襟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是对儒家传统的“与民同乐”观念的发展,更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知识梳理
文
言
常
识
通假字
一词多义
文言虚词
古今异义
百废具兴
同“俱”,全、皆。
属予作文以记之
同“嘱”,嘱咐。
一、通假字
2.前人之述备矣
(古:详尽)
3.至若春和景明
(古:如果没有)
1.增其旧制
(古:规模)
二、古今异义
(古:日光)
4.微斯人,吾谁与归
5.薄暮冥冥
(古:迫近)
6.沙鸥翔集
(古:停息)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有时
或许,也许
南极潇湘
此乐何极
感极而悲者矣
至、到达
穷尽
极点
三、一词多义
浊浪排空
长烟一空
天空
消散
政通人和
至若春和景明
和乐
和煦
去国怀乡
夫大国,难测也
国都
国家
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
属引凄异
类
嘱托
连接
三、一词多义
属予作文以记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介词,来
介词,因为
或异二者之为
全石以为底
动词,行为,活动
动词,做
予观夫巴陵胜状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代词,那
感叹词,不译
四、文言虚词
模
拟
仿
真
默写填空
(1)点明主旨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表达作者政治抱负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赞美滕子京政绩的文字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表明作者写作缘由的句子是:属予作文以记之。“前人之述”指的是唐贤今人诗赋,从空间上写洞庭湖胜境的语句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从时间上写洞庭湖气象万千的语句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选择
1.下面句子中标红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
A. 予观夫巴陵胜状 ? 胜:美好?
B. 朝晖夕阴 ? 晖:日光
C. 樯倾楫摧 ? 倾:倒下?
D. 宠辱偕忘 ? 偕:和谐
D
句子翻译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1)这就是岳阳楼的壮丽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2)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心思,或许不同于这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问题探究
范仲淹为何在结束时发出“噫!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点拨:“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
“斯人”指“古仁人”,也暗指拥有“古仁人”一般有政治抱负的同道志士,例如滕子京。
作者一方面希望藤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饱含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与远大抱负;还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人的向往和敬意。
问题探究
“迁客骚人”和“古仁人”相比,你更推崇哪一类人?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迁客骚人”理想追求可能不够远大,但也有真性情,感于外物,感于遭际,或悲或喜,也是真情流露;
“古仁人”志向更为高远,为国为民,不畏遭际变化,不惧荣辱迁谪,理想崇高,人格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