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
一.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2、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领会本文的思想内容,揣摩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正确评价作者的生死观。
配乐:高山流水
序
又名“序言”“前言”“引言”,属实用文体,同“跋”是一类。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或“后序”。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著作或某一材料,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分自序和他序。
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后公推一人作序,是为宴集序,如《兰亭集序》。意思是兰亭会诗集的序,属书序,还有一种叫赠序,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章。
解题:兰亭集
字如其人
“飘如浮云,矫若惊龙”
《兰亭集序》
唐人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王羲之像
字如其人文如其人
率真洒脱、志趣高雅
袒腹东床
东床快婿指为人豁达,才能出众的女婿。是女婿的美称。
令袒
默读1、2段
王羲之的雅如何在第一部分体现的?
文如其人
暮春之初 天朗气清
茂林
修竹
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崇山峻岭 清流急湍
古之“曲水流觞”处
古人的一种游艺项目,众人坐在环曲的溪水边,把酒杯放在水面上任其漂动,停于某人处,即取而饮之,或吟咏诗赋来代替。
流觞曲水:
换得作者如何心境?
辰雅
景雅
人雅
事雅
南朝诗人谢灵运说:“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兰亭之会,四者并具,怎不可乐?
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述,是什么?
乐
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作者的情感,是什么?
乐
乐是不是在文中一以贯之呢?
☆作者因何而痛呢?
☆在文中找出能引起作者“痛”的词句。
人之相与
俯仰一世
当其欣于所遇
不知老之将至
痛
悟言一室之内(静)
放浪形骸之外(躁)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人老
所之既卷,情随事迁:事迁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景陈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寿短
死生亦大矣
人生感慨:“欢乐有尽,人生短暂”“死生亦大矣”
修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
2、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3、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痛
痛惜???
痛苦? ??
痛心? ??
悲痛???
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痛惜!
★在本段中找出和作者生死观有密切联系的一句话,说说什么意思?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对于作者的人生观,还有哪些人与之相同?
悲!
古人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时人 以作者为代表的一类文人雅士
后人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千古同悲
王羲之所处的时代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急剧动荡,“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因此,天下名士,首要任务就是保全性命。有人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有人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他们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庄子认为:生死是十分自然的事,对生不必喜,也不必厌;对死不必惧,也不必乐;人生于天地间,劳逸死生都应坦然处之。终庄子一生,他在清贫中过着一种恬淡寡欲的生活是毫无疑问的。
“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
庄子提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就庄子来说,他实际上是以生死的虚无而否定世俗,对所处的现实社会进行了彻底的颠覆。
而作者认为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得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想?对待生死(生命)的态度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古今中外的哲人对此都做出了探索。参考下面列举出的几种观点,结合本课内容,谈谈你对生死观的理解
A 积善行德,死后升入天堂。(基督教)
B 吃斋念佛,死后上西天极乐世界。(佛教)
C 追求长生不死,崇尚无为(道家)
D追求不朽,有所作为(立德立功立言)(儒家)
E把握好今天,诗意地栖居(现代哲学家 海德格尔)
F及时行乐,潇洒走一回(享乐主义)
G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H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雷锋)
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
再次齐读课文(配伴奏)
消极其表,执着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