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语文冲刺每日读物21(新高考地区)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届高考语文冲刺每日读物21(新高考地区)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0 16:25: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05230012458700 ★2021新高考过渡版一轮复习每日必背21
主题导读: (一)【新高考58篇】
(二)【知识点补充】
(三)【最美时评文】
(四)【主题及阐释】
(五)【思想火花点】
(一)【新高考58篇】       
22.离骚(节选)
屈 原  
帝高阳之苗兮,朕皇考曰伯。
提贞于孟兮,吾以降。
皇览余初度兮,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兮,秋兰以为。
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之木兰兮,夕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兮,何不改乎此度也?
乘以驰兮,来吾夫先路也!
【备战高考】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出身高贵的句子是“          ,
        ”;表明自己降生祥瑞的句子是“            ,
        ”。
(2)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具有美好内在品质和才能的句子是“        ,        ”,这也强调了自己的才能修养不同于一般人。
(3)《离骚》中“       ,       ”两句,说明屈原特别注重提高自己的修养,可以说只要是美好的品格,他都学习。
(4)屈原在《离骚》中,表明时不我待,要珍惜时间的句子是“        ,
          ”;写时间更替很快的句子是“            ,
       ”。这些句子都表明了诗人非常焦虑,担心时光如流水逝去,却没有机会把美好的品格和超凡的才能献给楚国。
(5)《离骚》中,表明兼具“内美”与“修能”的诗人报国尽忠心切,唯恐时不我待的句子是“       ,      ”。
(6)在《离骚》中,写屈原看到时光易逝,担心国君易老、昏聩误国、保守落后的句子是“       ,      ”。
(7)《离骚》一文中与“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
(8)在《离骚》中,表现屈原誓死追求真理的句子是“        ,
        !”
(9)屈原在《离骚》中,运用互文、比喻、象征等手法来写自己精勤修德,践行忠善长久之道的句子是“        ,        ”。
(10)《离骚》中表明对楚王忠心的句子是“       ,        ”。
【参考答案】
(1)帝高阳之苗裔兮 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 惟庚寅吾以降
(2)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又重之以修能
(3)扈江离与辟芷兮 纫秋兰以为佩
(4)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5)汩余若将不及兮 恐年岁之不吾与
(6)惟草木之零落兮 恐美人之迟暮
(7)不抚壮而弃秽兮 何不改乎此度也
(8)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也
(9)朝搴阰之木兰兮 夕揽洲之宿莽
(10)乘骐骥以驰骋兮 来吾道夫先路也
(二)【知识点补充】
1.议论文知识梳理(3):
四、论述类文本的论证方法
论证方法多从论据的类型角度,进行考察。同一篇论述文,多种论证方法往往一起使用,事例论证一般都会有。
(一)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来证明论点,从而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是最常见的论证方法。
【试题】 方言的价值,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方言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比如湖南花鼓戏,以其特色与影响带给人们独有的艺术享受。
(摘自《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对立》,人民网)
材料采用例证法,列举湖南花鼓戏给人们带来艺术感受,证明了方言是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理会有说服力。
(二)道理论证。
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运用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谚语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引用论证是其中的一种,即引用名家名言等作为论据。
【试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只有用自己最熟悉的母语,才能精确表达人们心灵最深处、最复杂的情感。没有乡音,无以慰藉乡愁。任何一种方言都是一种知识体系,都是特定的族群在特定的地域生活多年之后文化风貌的呈现。一个多元的社会,应该允许人们用方言来表达情感。
(摘自《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对立》,人民网)
材料采用引用论证,引用联合国“只有用自己最熟悉的母语,才能精确表达人们心灵最深处、最复杂的情感”,表明了母语方言对人们表达情感的作用。
(三)比喻论证。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试题】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càn )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摘自鲁迅《拿来主义》
材料采用比喻论证法,如鲁迅的《拿来主义》,文中用“大宅子”来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
(四)对比论证法
将正反两方面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试题】 列宁就曾经多次批评普列汉诺夫,说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而实际上对马克思的著作却做了许多曲解。我们今天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著作,也应该抱虚心的态度,切不可以为都读得懂,其实不懂的地方还多得很哩!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的《英雄记钞》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因为观其大略的人,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摘自邓拓《不求甚解》)
材料采用对比论证法,将自认为“求甚解”,实际上作了许多曲解的普列汉诺夫,与诸葛亮和徐庶等以“不求甚解”的态度读书的人对比,证明了“会意”的重要性。
(五)因果论证
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分析,来证明论点的正确与合理,“因此”等词语往往是判断标志词。
【试题】 不过,方言毕竟是触动人们敏感认同神经的因素,因此在多语多言的社会里,使用不同方言的人,要有语言使用文明的意识。
(摘自《保护方言与推广普通话并不对立》,人民网)
材料采用因果论证法,阐述了方言为触动人们敏感认同神经因素与人要有文明使用方言意识的因果关系。
(六)假设论证
假设论证法就是针对着上面所举的事,从反面进行假设,进而推论论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从而有力地论证中心论点。
【试题】 如果缺乏变革意识,那么我们就陷入将文学性纯粹化、永恒化的误区,而这种态度忽视了文学性形成的机制。
在科幻作品面前,假如不顾时代的要求,把文学性固化,那么科幻小说会沿着自己的方向掘进,而将基于文学史树立起来的文学性抛在脑后。
(摘编自王峰《科幻小说何须在意“文学性”?》)
材料采用假设论证法,反向假设缺乏变革意识会陷入永恒化文学性误区,有利的表明文学创作不可缺乏变革意识的观点。
(七)归谬法
为了反驳一个错误的论点,先假设这个论点是正确的,由此进行推论,得出荒谬的结果,进而证明原先的论点是错误的。
【试题】 有人问一个补习过两年的学生为什么还来补习,这个学生说“我一定要考上大学,否则前途就完了”,这个学生考上大学的决心和精神是可嘉的,但考不上大学“前途就完了”吗?据资料统计,在我国现有就业人员中,具有大学文凭的人不到10%,按该学生的观点,岂不是我国90%的就业人员前途都完了吗?
五、论述类文本的论证风格
(一)严谨性强。
①多“既然”“因此”“再有”“但是”等衔接语,使结构浑然一体;
②使用“一部分人”“从长期来看”“可能”等限定语,使论证语言严密。
(二)思辨性强。
出现矛盾分析、现象与本质分析、因果分析、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纵向与横向分析等思辨性比较。
(三)文学性强,有可读性。
如大量引用古代诗文、古代文化故事等,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四)典型性。
所举事例典型,论据充分,且正要害。
(三)【最美时评文】
“鸡娃”何以成景观?
(指出现象,提出质疑,引发思考。)
如果家有一个上着十几个课外班的一年级娃,是种什么体验?在某知识共享平台上热传的一则消息透露出一种可能性:家里人没有一起吃饭的时间,丈夫不被允许在家看电视,只能抱着电视在大街上崩溃痛哭。真是应了那句话:没有被“鸡娃”折磨过的中年人,不足以谈人生。(开篇点题,叙述当代“鸡娃”家庭的生活状态,引出家庭教育的话题。)
不同的家庭虽各有自己的“鸡娃”之道,但他们的悲喜是相通的。几乎每隔一段时间,教育焦虑都会以各种面目、借着各种梗卷土重来,不少人虽“身经百战”仍无招架之力。不少人在虚拟社区吐槽或抱怨、指责或反叛,但一旦回到现实社会,选择继续自己的“鸡娃”大计。(当代家庭教育现状一:“鸡娃”之道不同,但悲喜相通。)
若说现在是全民“鸡娃”,应该还是站得住脚的。对于不少父母来说,尤其是现在以70后、80后为主的父母群体,育儿如同投资。虽然在更为细分的群体中,投资的目标不同,如农村等贫困地区家庭为了摆脱底层陷阱,新中产则是为了让下一代顺利沿袭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富,但过往的生活经验告诉他们,教育可能是他们所能选择的投资回报率最为可观的选项了。(当代家庭教育现状二:全民“鸡娃”。)
更为现实的是,在一个容错率比较低的社会,谁也不愿意因为自身的经济社会地位造成育儿差距,而育儿差距又将孕育出更多的不平等。育儿差距如何导致价值的不平等?《不平等的童年》一书的作者研究指出,相比成就自然式的培养方式,童年经过协作培养的儿童在未来更有资本变成社会利润。说得世俗直白些,经过密集教养的儿童在长大之后能赚取更多的收入和更高的社会地位。一些收入一般的家庭,在给孩子报课外班的事情上从来不哆嗦,背后很难说没有摆脱“育儿陷阱”的恐慌。(当代家庭教育现状三:难以摆脱“育儿陷阱”的恐慌。)
过去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让现在这一代中小学生的父母享受到了巨大的发展红利,他们也因此被称作“站在自动扶梯上的人”。他们只要随着时代的浪潮一同向前,就能收获体面的生活、积累到一定的社会财富。到了他们的孩子这一代,面临的是依旧稀缺的优质资源、更为残酷的淘汰机制和日益扩大的收入不平等,在此背景下,教育的经济利益被进一步放大,更多父母下场加入育儿“拼杀战”也就不足为奇。文章开头提到的一年级孩子报十几个课外班,不过是“剧场效应”下的一个极端个案而已。(当代家庭教育现状四:教育的经济利益被进一步放大。)
对于选择了密集教养方式的家庭来说,父母俨然成为他们的经纪人,在体制内外所提供的诸多课程等资源中进行挑选,并为他们的孩子重组制定出最佳的资源组合。在这场堪称参数化的设计中,不同孩子拿到的设计规则和具体参数不同,但输出端的结果则并无大异。
这种“殊途同归”,从育儿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对照以往的参照系,或许是没错的,但当这么多的孩子经此“参数化设计”都达致同一个或者相似的结果,还会有赢家吗?当技术重塑生活的进程加快,按照旧经验进行的参数设计,还能完美适配新社会吗?即便在这场激烈的育儿竞赛中取得了经济学意义上的成功,又有多少会是孩子真心期待的结果、真心想要的生活呢?(当代家庭教育的后果:“殊途同归”。)
相信每一个父母在新生命降临之初,都曾发自内心地祈愿自己的孩子快乐长大、拥有丰富的人生。也许他们在一些时刻仍会想起自己的初心,但真正勇敢地后退一步的人是如此之少。重新走另外一条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不仅需要更大的勇气,也需要更大智慧,并不是每一个父母都愿意或者有能力面对未知和风险。我们尽可以自嘲或者嘲讽“鸡娃”者,但是然后呢?每个人都没有确切答案,也都在等待一个答案。(照应题目,号召期待。)
来源:2020- 11-12 《光明日报》客户端 作者:莫洁
(四)【主题加阐释】
鸡娃教育PK成长规律:
关于读书,古有囊萤映雪、闻鸡起舞、孟母三迁之故事;而今又出现三更起,五更眠,虎妈猫爸带“鸡娃”转场的热闹景观。是什么让全民“鸡娃”,乐此不疲,苦中作乐?纵观古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者比比皆是,然而可怜天下父母心,读书之道谁又能真正明了?父母为了让子女脱颖而出,将各种“参数化设计”直接加于孩童身上,更有看到“红利”者,趋之若鹜,“鸡娃”景观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80%的家长都忽略了这一点”“这一点不关注,会断送孩子的一生”“你还在这样教你的小孩吗”“孩子有这几个表现,家长要注意了”……类似这样的标题,耸人听闻,点进去看,却发现空洞无物,或者纯粹胡说八道。自媒体时代,育儿公号、短视频博主层出不穷。这些信息固然可以给新手家长一些建议,但一些网红文为搏眼球而颠倒是非,把“伪科学”裹上科学育儿的旗号,误导了众多新手家长,甚至出现了一名婴儿被训练趴睡而窒息死亡的悲剧。营造科学育儿的信息环境,才能助力少年儿童茁壮成长。
(五)【思想火花点】
1.“鸡娃”式教育:理解家长焦虑,但别忘了成长规律
近期,两张课表在网络上引起热议。这两张课表一张是10岁读小学四年级的哥哥的课表,周一到周日,除了在校,都要参加各类补习班,还要完成相应的练习。另一张是只有5岁,正读幼儿园中班的妹妹的,琴棋书画样样都要学。对于这两个小孩,现在有个俗称——“鸡娃”。何为鸡娃?就是给孩子打鸡血,“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
对于“鸡娃”们来说,每天除了在学校学习的时间,不是在上补习班,就是在去补习班的路上,这几乎是对他们最好的写照。大家似乎登上了一辆没有刹车系统的马车,只知道埋头赶路而完全忘记了路上的风景,甚至忘记了目的地在哪里。
“鸡娃”辈出的时代,既源于家长对教育的一种焦虑,也源于对未来社会竞争的一种焦虑。在很多家长看来,优质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就像重点初中、重点高中的入学名额是有限的一样,要想享受到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学习成绩好只是一项最基本的“敲门砖”,要想在激烈的升学竞争中脱颖而出,还必须具备各种“加分项”,也就是各种艺术特长,包括弹琴、唱歌、跳舞、画画、主持等等。
当家长给孩子报名各种兴趣班、艺术培训班的时候,往往从自己的经验或主观意愿出发,而完全无视孩子的兴趣、特长、天赋等等因素。这样一来,很多孩子要么在学习培训的过程中疲于应付,完全感受不到乐趣,要么就是什么都会一点,但是什么都不精通,最终成了“特长不长”。很显然,这种完全违背教育和孩子成长规律的学习和培训方式,往往不会得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反而让孩子失去了童年,得不偿失。
2.我们理解家长的教育焦虑,以及对孩子未来的竞争焦虑、生存焦虑,但是一定不要忽视了教育和成长规律。教育最根本的意义不是“教人成材”,而是“教人成人”。以培养人格健全为目的的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拥有日后应对社会种种挑战的能力。所以说,三观正,人品好,个性成熟,具有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还能尊重体谅他人,才是一个大写的人,才会在未来的社会立于不败之地。
3.营造科学育儿的信息环境
当下,各种育儿理念层出不穷,育儿类公众号、视频节目不断涌现,如何在海量信息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着实让年轻父母头疼。日前一项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遇到育儿困惑时,91.0%的受访家长会搜索育儿类自媒体,但60.5%的受访家长认为自媒体中无用信息过多。
“没有人天生就会当父母”。做一名合格的家长,需要用心尽力,也需要知识积累。孩子呱呱落地,从婴儿床到辅食餐,从学发音到学外语,从兴趣班到升学考,成长过程中有不少年轻家长需要攻克的“知识点”。相较传统育儿理念,对互联网依赖程度较高的新一代家长追求科学育儿,观念更加开放,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精细教育的需求充分释放。有统计显示,2018年我国母婴行业市场规模已达2.7万亿元,预计2020年将超过3万亿元。在需求侧推动下,育儿类知识分享的市场蛋糕被快速做大,创造了新的消费蓝海。
4.目前,网络上涌现出不少具有专业水平、能提供优质指导的育儿公号,但育儿类市场泥沙俱下的问题仍不容小觑。“5种常见育儿误区,99%的家长都踩过雷”“睡眠专家教你摆平小睡渣”“让孩子对学习上瘾,刷爆家长群的育儿经”……一些自媒体或育儿机构利用家长焦虑进行营销,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吸引眼球,打着知识分享的幌子售卖劣质产品,甚至搞出些东拼西凑的伪科学。应当看到,一个领域从扩张到定型,一个行业从无序到成熟,绝不是靠自发、自觉就能实现的。相关职能部门必须充分发挥“有形之手”的规范、督导作用,让育儿类自媒体更多兼顾社会效益,让育儿市场行进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才能实现创业者和消费者、经济和教育的共赢。
5.营造科学育儿的信息环境,需要各方携手,去伪存真,提质升级。从行业来看,一些育儿类自媒体缺少培训或教育资质,自创的理论五花八门、漏洞百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参差不齐,专业育儿知识匮乏。对此,监管部门必须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加大监管力度。对自媒体创业者而言,需要警惕创业热情被流量带偏、被狭隘利益驱使,避免落入创业陷阱。不论是知识分享还是教育创业,内容为王是雷打不动的成功法则。从社会层面来看,教育并不仅仅是家庭内部事务,也需要更多专业力量介入,鼓励社区、医院等开展保育知识与技能培训,广泛传播科学育儿观念,不让歪理有机可乘。
6.实现科学育儿,家长特别需要擦亮眼睛,认真鉴别。在教育引导下,不少家长已经能够识破网络自媒体的营销套路,主动远离那些“震惊体”“标题党”“软文营销”。生命是有个性的,育儿不能照本宣科,任何一种育儿理念,都需要结合不同个体和实际,经过家长消化吸收后方可使用。为人父母要有自己的思考,在陪伴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思考教育的方法和意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唯有如此,才能让孩子受益终生。
7.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用爱养育,用心教育,营造科学、健康、理性的教育环境,少年儿童才能迎着阳光茁壮成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