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版七年级上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文档属性

名称 北师版七年级上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2-28 10:5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第22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2、内迁的主要少数民族名称
3、他们分别内迁到了哪里?
1、他们为什么要内迁?
4、汉族统治者对内迁少数民族的态度如何?这种态度导致了什么后果?
想一想
1、原因:为了分化瓦解力量,补充兵源和劳动力,进行招抚和强迫内迁
2、主要的内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
一 、边疆少数民族的内迁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人口大迁徙的浪潮。
3、分布地区:黄河流域
山西
四川
甘肃
陕西
河南
影响
消极影响:民族矛盾加剧,战乱频繁
积极影响: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各民族逐渐融合
在长达数百年的冲突与交往中各族人民在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发展趋势怎样?
想一想:
什么是民族融合?
各民族互相学习,扬长补短,共同发展。
两个对等的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得以最终消失,相互融合成新的民族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建立北 魏。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
有一位杰出的历史人物促进了这次民族融合,你知道他是谁吗?他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494年北魏迁都洛阳
平城
洛阳
1、迁都洛阳
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
2、洛阳是中原文化的中心,利于对汉族文化的学习。
1、平城位置偏北,地处边陲,战乱较多,资源较贫瘠。
3、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和学习汉族先进文化。
2、汉化措施
穿汉服
胡服俑
汉服俑
用汉姓
学汉语
魏主欲变北俗,引见群臣。……帝曰:“夫名不正、言不顺,则礼乐不可兴。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与汉族通婚
孝文帝选择中原大姓女子作后宫,并分别为五个皇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
你怎样看待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意义、影响、作用)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
表现:
一方面,各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
另一方面,中原人的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如胡食、胡服、胡床等进入中原人的日常生活,胡乐、胡歌、胡舞也进入了中原人的精神生活。
孝文帝
改革
历史背景:
作用:
有利于北方经济的发展,加速北方各族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大融合,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局面。
民族汇聚成为时代的主流。
改革的直接原因:
控制汉族,加强统治。
措施:迁都洛阳
汉化措施
穿汉服
学汉语
用汉姓
与汉人通婚
北魏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自觉、坚定和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政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
他的改革顺应了历史潮流,主动接受了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促进民族融合,使鲜卑族最终融入了汉族大家庭,同时也丰富和发展了中原文化,对历史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
学以致用
学习历史,贵在借鉴历史,孝文帝的改革距离我们现在已一千五百多年了,大家想想孝文帝的汉化改革对我国今天多民族之间的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的复兴有什么借鉴的地方?
各民族要想进步,就须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中华民族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就不能封闭自己,而应改革开放,积极吸收、借鉴国外其他民族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