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7张PPT)
战争的概况:
战争的概况:
一个主战场:欧洲战场
战争的概况:
一个主战场:欧洲战场
两大军事同盟:同盟国、协约国
战争的概况:
一个主战场:欧洲战场
两大军事同盟:同盟国、协约国
三条战线:东线、西线、南线
战争的概况:
一个主战场:欧洲战场
两大军事同盟:同盟国、协约国
三条战线:东线、西线、南线
三个阶段:
战争的概况:
一个主战场:欧洲战场
两大军事同盟:同盟国、协约国
三条战线:东线、西线、南线
三个阶段:
1914年;
战争的概况:
一个主战场:欧洲战场
两大军事同盟:同盟国、协约国
三条战线:东线、西线、南线
三个阶段:
1914年;
1915——1916年;
战争的概况:
一个主战场:欧洲战场
两大军事同盟:同盟国、协约国
三条战线:东线、西线、南线
三个阶段:
1914年;
1915——1916年;
1917——1918年
持续四年
战争的概况:
一个主战场:欧洲战场
两大军事同盟:同盟国、协约国
三条战线:东线、西线、南线
三个阶段:
1914年;
1915——1916年;
1917——1918年
比利时、法国北部
和德法边境
英法 德
比利时、法国北部
和德法边境
英法 德
比利时、法国北部
和德法边境
英法 德
波罗的海南岸至
罗马尼亚
俄 德、奥匈
比利时、法国北部
和德法边境
英法 德
波罗的海南岸至
罗马尼亚
俄 德、奥匈
比利时、法国北部
和德法边境
英法 德
波罗的海南岸至
罗马尼亚
俄 德、奥匈
巴尔干
塞尔维亚 奥匈
阿尔弗雷德·冯·施
里芬,1891年到1906年任
德国参谋总长。他于1905
年主持制定了著名的“施
里芬计划”,其要旨在于
取道比利时直取法国巴
黎,速胜法国后挥师东
进,打败俄国。
1.西线:
1.西线:
德 英法联军
1.西线:
德 英法联军
马恩河战役
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宣告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1.西线:
德 英法联军
马恩河战役
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1.西线:
德 英法联军
马恩河战役
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2.东线:
1.西线:
德 英法联军
马恩河战役
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2.东线:
俄
德
奥
1.西线:
德 英法联军
马恩河战役
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2.东线:
俄
德
奥
东线形成对峙局面
1.西线:
德 英法联军
马恩河战役
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2.东线:
俄
德
奥
3.战局:
东线形成对峙局面
1.西线:
德 英法联军
马恩河战役
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2.东线:
俄
德
奥
3.战局:
“施里芬计划”破产,陷入持久阵地战
东线形成对峙局面
1.东线:1915
德奥重点进攻东线的俄国
计
划
失
败
2.西线:1916(大战最关键的一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
马恩河战役
索姆河战役
凡尔登战役
日德兰海战
俄军的攻势
返回
英法联军同德军展开一场大会战,双方投入兵力达150万,结果德军速战速决计划破产双方转入阵地战
法德展开的一场会战
双方投入兵力100万伤亡70万.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英法联军同德军
展开一场会战英军
首次使用了新式武器
坦克.
英德两国海军在日德兰
海面上展开一场海战.结果
德国没有打破英国的封锁
2.西线:1916(大战最关键的一年)
①凡尔登战役
2.西线:1916(大战最关键的一年)
①凡尔登战役
德军意图:
经过:
结果:
影响:
2.西线:1916(大战最关键的一年)
迫法退出战争
①凡尔登战役
德军意图:
经过:
结果:
影响:
2.西线:1916(大战最关键的一年)
迫法退出战争
出动飞机,飞艇、毒气弹
①凡尔登战役
德军意图:
经过:
结果:
影响:
2.西线:1916(大战最关键的一年)
迫法退出战争
出动飞机,飞艇、毒气弹
德计划失败
①凡尔登战役
德军意图:
经过:
结果:
影响:
2.西线:1916(大战最关键的一年)
迫法退出战争
出动飞机,飞艇、毒气弹
德计划失败
最具决定意义、转折点
①凡尔登战役
德军意图:
经过:
结果:
影响:
2.西线:1916(大战最关键的一年)
迫法退出战争
出动飞机,飞艇、毒气弹
德计划失败
最具决定意义、转折点
②日德兰海战:
①凡尔登战役
德军意图:
经过:
结果:
影响:
返回
2.西线:1916(大战最关键的一年)
迫法退出战争
出动飞机,飞艇、毒气弹
德计划失败
最具决定意义、转折点
影响:英军仍掌制海权
②日德兰海战:
①凡尔登战役
德军意图:
经过:
结果:
影响:
2.西线:1916(大战最关键的一年)
迫法退出战争
出动飞机,飞艇、毒气弹
德计划失败
最具决定意义、转折点
③索姆河战役:投入兵力最多
影响:英军仍掌制海权
②日德兰海战:
①凡尔登战役
德军意图:
经过:
结果:
影响:
3.旷日持久的阵地战的原因:
在开战后的三年里,尽管双方动用了
大量的武器,再三发动攻势,但在这条战
线上任何一方的移动都从未超过十英
里……防御性武器从战争一开始就优于进
攻性武器,传统的进攻方式是大批步兵在
炮火的掩护下发起冲锋,但是,在这深壕
沟、铁丝网、巧布的地雷和机枪掩体相结
合的防御设施面前,却完全无效。
——《全球通史》
1914年,欧洲军队在战场上面临着一
次技术上的革命,过去几十年发明出来的
各种武器——有枪栓的来福枪、机关枪、
现代手榴弹等等——在战斗中提供了空前
规模的火力并对西方各军事组织提出了无
法解决的问题。现代武器使各部队对敌人
的防守阵地都束手无策。
——《剑桥战争史》
3.旷日持久的阵地战的原因:
原因:
装备因素:新武器大量使用,有利于大量杀伤
进攻人员。
军队机动性差,后期保障能力低。
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3.旷日持久的阵地战的原因:
原因:
装备因素:新武器大量使用,有利于大量杀伤
进攻人员。
军队机动性差,后期保障能力低。
战略战术无法应对新武器的使用。
持久战有利于协约国。协约国在面积、人口、
资源等方面都远胜于同盟国,还占有广阔海外殖
民地,有利于长期作战。
3.旷日持久的阵地战的原因:
第三阶段
1917
1918
第一阶段
1914
第二阶段
1915--1916
阶段
西线
东线
南线
第三阶段
1917
1918
第一阶段
1914
第二阶段
1915--1916
阶段
西线
东线
南线
马恩河
战役
第三阶段
1917
1918
第一阶段
1914
第二阶段
1915--1916
阶段
西线
东线
南线
马恩河
战役
东普鲁士
战役
第三阶段
1917
1918
第一阶段
1914
第二阶段
1915--1916
阶段
西线
东线
南线
马恩河
战役
东普鲁士
战役
凡尔登战役
第三阶段
1917
1918
第一阶段
1914
第二阶段
1915--1916
阶段
西线
东线
南线
马恩河
战役
东普鲁士
战役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第三阶段
1917
1918
第一阶段
1914
第二阶段
1915--1916
阶段
西线
东线
南线
马恩河
战役
东普鲁士
战役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日德兰海战
俄军
夏季攻势
第三阶段
1917
1918
第一阶段
1914
第二阶段
1915--1916
阶段
西线
东线
南线
马恩河
战役
东普鲁士
战役
凡尔登战役
索姆河战役
日德兰海战
意大利是欧洲大国中最弱的一个,但它始终在寻求机会来扩张和获得更多的权利。不过,正如俾斯麦一针见血地指出的那样:“意大利的胃口很好,牙齿却极为差劲。”由于意大利缺乏军事威力,它的领导人始终倾向于避免与其他大国直接交手,除非其敌人将要失败或陷入另一阵线的泥潭。意大利最擅长的是仔细选择同盟伙伴,并引起其他大国的相互争斗从而使意大利从中渔利。它以这样一种假设来行动,即虽然意大利力量比较弱,但是它还是拥有足够的军事力量使大国之间的平衡发生倾覆。其他大国也认识到这一事实,所以都愿意对意大利做出让步来获得其效忠。
一战爆发时,意大利始终置身局外,与交战各方讨价还价,以便在卷入冲突时获得可能的、最好的待遇。在一战前,意大利曾经正式与奥匈帝国和德国结盟,但它在1915年5月却站到了协约国一边,因为法国和英国愿意向它提供比前盟国做出的更大的领土让步。虽然国际政治中没有道德观,但像意大利这样明目张胆地不讲道德却是少见的。
研究意大利外交政策的专家保罗-克雷莫纳在1938年写道:“意大利的外交政策从未受抽象的理念所支配,没有哪个地方比他的祖国更广泛的掌握将马基亚维利的警句应用于单纯的政治术。”
意大利的这种趁火打劫的行为在二战爆发后再次上演。1941年6月10日,墨索里尼不顾美国的多次警告,宣布对英国和法国宣战,意大利32个师向法军发起了进攻,法国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当中。当天,罗斯福正准备去弗吉尼亚大学演讲,消息传来时,他怒不可遏,在演讲中愤怒的指责意大利:“1940年6月10日这一天,手持匕首的人从背后对他的邻居捅了一刀!” 09.03.0+《同盟国集团的瓦解》.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