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第一高级中学校北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4月月考历史试题
1.如图为某同学收集的史料,这三幅图片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政府比较重视耕作技术的推广 B.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
C.封建小农经济具有一定封闭性 D.水利工程对农业意义重大
2.钱穆认为:“正因为土地私有,耕者有其田,才有了自由买卖,才开始兼并,才使贫者无立锥之地。”这一观点
A.提出了土地兼并的解决办法????????????????B.反对“耕者有其田”
C.揭示了土地兼并产生的根源????????????????D.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
3.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4.如图为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刘胜妻窦绾墓中出土的西汉长信宫灯。宫灯灯体为一通体羹金、双手执灯媳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灯体通高48厘米,重15.85公斤。长信宫灯设计十分巧妙,宫女一手执灯,另一手袖似在挡风,实为虹管,用以吸收油烟,既防止了空气污染,又有审美价值。该文物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A.青铜器礼器平民化趋势凸显 B.中原地区手工业发达
C.官营手工业技艺高超 D.中山靖王在诸侯中地位特殊
5..唐代饮茶风气盛行,促使大量瓷质茶具制造,从而使瓷器在社会上普遍使用并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这表明唐朝
A.市民阶层追求清新雅致的生活????????????B.瓷器制造水平有了极大提升
C.社会习俗影响了手工业的发展????????????D.百姓逐渐认识瓷器的实用性
6.道光二年的某碑刻中记载:苏州民间各机户将经丝交给机匠工织,“计工受值”;机匠“稍不遂欲,即以停工为挟制”,机户若与之理论,即“另投别户。”该碑刻内容体现出当时苏州
A.纺织业出现雇佣关系 B.农民大多在经营副业
C.小农经济仍占据优势 D.阶级矛盾已十分尖锐
7.南宋临安城里相扑运动异常火爆,一些正式相扑比赛之前,往往安排几名女相扑手对打暖场,甚至男女混扑场景也可出现。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民间推崇尚武精神 B.市民阶层发展壮大
C.男女平等思想出现 D.城市商品经济发展
8.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A.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C.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 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
9.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曾是中国棉纺织业中心。鸦片战争后,当地洋布充斥,棉纺织业很快萧条。这一变化反映了当地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洋务运动兴起
C.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D.官僚资本出现
10.1864年李鸿章提出:“仿立外国船厂,购求西人机器,先制夹板火轮,次及巨炮兵船,然后水陆可恃",左宗棠也认为:“泰西巧而中国不必安于拙也,泰西有而中国不能做以无也。”以上主张
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 B.肯定西方文化的优越性
C.使中国走上了富强之路 D.倡导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11.下表是《1865—1894年中国商办新式企业统计表》,出自于许涤新、吴承明主编的《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状况行业
企业数
创业资本总数
企业平均资本
企业的地区分布
缫丝
97
3723990
38392
上海8、广东88、烟台1
面粉
3
40000
13333
上海、天津、北京各1
火柴
11
415200
37745
上海1、广东3,其余分散各地
造纸
2
237500
118750
上海、广东各1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近代中国经济部门逐渐齐全 B.洋务企业投资占据主体地位
C.近代经济区域发展极不平衡 D.缫丝和造纸业发展最为迅速
12.19世纪90年代,除丝茶之外,中国出口货物的种类明显增多,主要有豆类、草帽辫、草席、花生、皮毛桐油、锡、猪鬃等。这主要是由于
世界工业发展的需要 B.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C.中国通商口岸的增加 D.近代关税税率的降低
13. 1914年2月,民国政府农工商部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又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这些举措
A.推动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兴起 B.有利于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
C.迫使列强减少对华商品输出 D.推动了辛亥革命运动的发展
14.严志才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指出:到1936年,帝国主义在华资本已达42.8亿多美元,控制了中国生铁产量的96.8%,原煤产量的55.7%,发电量的55%,棉布产量的64%……1937年,帝国主义直接和控制经营的铁路已占总里程的90.7%。材料反映出
A.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B.中国已融入资本主义市场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取得显著成效????????D.官僚资本兴起并日益膨胀
15.近代民族企业家陈寿亭,一个从叫花子到拥有雄厚资产的印染厂主,但他却认为自己的荣华富贵好心酸,主要原因是
A.出身低微,社会地位低下 B.中外反动势力的欺凌
C.个人情感历经曲折和磨难 D.商业领域的激烈竞争
16.与1949年相比,1952年我国农业总产值增长了48.5%,粮食产量增长了44.79%,国有工业总产值增长了287%,国有工业总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占到了60%。这说明,当时中国
A.已具备工业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B.国有经济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
C.工业落后的面貌得到初步改变 D.私营工商业经济已严重衰落
17.如图是1955年的一幅漫画《草原的故事》。在当年红军长征时所经过的四川、西康和青海边界的草地上,今天已建立起规模很大的机械化农场,在这荒凉的草地上,已播下首批种子。现在农场的责任人就是当年红军的指挥员。该漫画反映了当时我国
A.国民经济恢复任务基本完成 B.农业领域生产变革正逐渐推进
C.社会主义工业体系初步形成 D.农民有土地所有权和经营自主权
18.从1962年6月起,黑龙江对那些发展过大、过多、过早而又重复的企业等,实行“关、停、并、转”。对保留的企业,实行精简原则,把多余职工裁减下来。当时这一做法
A.反映出对城市化的否定 B.调整了国民经济的部署
C.降低了经济建设的质量 D.为农业发展筹措了资金
19.1965年至1975年,西北、西南等三线地区共完成基建投资1269.67亿元,占同期全国基建投资总额的43.5%,全国近1500家大型企业中,三线地区占到40%以上。这
A.遵循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B.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C.促进国民经济结构趋于合理 D.利于改善我国的工业布局
20.1985年,经济学家薛暮桥说:“几年前人民追求的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大件,现在这些耐用消费品已经基本满足需要了。人民开始追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新三大件等高级耐用消费品。不论老三大件(主要是手表)还是新三大件,近几年价格是下降的,今后还有继续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当时中国
A.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购物方式 B.民众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
C.改革开放切实改善了人们的生活 D.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民众消费升级
21.下面是1978—1999年中国各类所有制经济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变化表(单位:%)
年份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集体企业
个体企业
其他经济类型企业
1978
77.6
22.4
0
0
1990
54.6
35.6
5.4
4.4
1993
47.0
34.0
8.0
11.0
1995
34.0
36.6
12.9
16.6
1997
31.6
38.1
17.9
18.4
1999
28.2
35.4
18.2
26.1
这表明我国
A.国有制企业已失去国民经济主导地位
B.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
D.开始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
22.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外开放不再局限于沿海。在东北,黑龙江探索沿边开放;在西北,当年的丝绸之路再次成为经济往来的重要纽带;在西南,通往尼泊尔、印度的大小山口摆起了货摊;西南边陲的云南、广西也加入到开放的行列。这表明90年代以来,我国
A.大力引进西方科技与资金 B.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C.积极应对世界格局的剧变 D.面向各种类型国家开放
23.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提出:“中国世纪从2015年开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正在不断突破既有的新自由主义理论框架,在全球治理中,‘中国方案’致力于‘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为世界经济复苏提供着中国智慧。”材料说明中国
A.已经完全走上市场经济道路????????????????B.已经确立计划经济指导市场经济
C.开始打破计划经济模式束缚????????????????D.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24.20世纪30年代,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当时上海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B.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C.自由平等观念确立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变
25.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城市化是现代国家发展无法逾越的一道坎,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会产生很多问题,如何来解决?或许可以从历史中寻找一些答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战国至南北朝时期。此时期城市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政治因素的制约,南方除少数大城市的发展水平逐渐接近北方外,黄淮流域的城市数量与发展水平仍居当时全国的主导地位。
第二阶段,即从隋唐至清末时期,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除江南已成为城市发展、分布的重点地区和以工商业为主的城市不断增多,城市的工商业职能进一步加强、城市作为经济中心的作用日益明显。 ——摘编自戴均良主编《中国城市发展史》
材料二 清末,有很多部门负责管理北京的街道与沟渠、河道,“严且备矣”,但“究其实,无一人过问”,以致北京城“粪土载道,秽污山积”,“洋人目之为猪圈,外省比之为厕屋”。清政府每年出资修缮,并向商民收取巨款,但款项皆被官员私吞,并没有真正用于街道等的修缮。戊戌变法时期,清政府令“各衙门即行查勘、估修,以壮观瞻,并大清门、正阳门外,菜蔬鸡鱼摊肆,一概逐令于城根摆设”。对此改革,“官吏闾民,皆称不便”,更有官吏怂恿百姓联名反对。 ——据苏继祖《清廷戊戌朝变记》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10余年的艰苦努力,我国的城市公共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广大人民的健康和卫生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曾经在旧社会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鼠疫、天花、黑热病、回归热、斑疹伤寒等烈性和急性传染病,在解放后不长的时间内,就陆续被消灭或基本消灭。有力地保障了人民的健康安全,保障了我国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据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卫生事业》等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城市发展转型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转型原因。(10分)
(2)概括当时的北京城面临的什么问题,指出其产生的原因。(8分)
(3)据材料四指出建国初期我国的城市管理取得的突出成就,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7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去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酝酿之年。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从“一五”计划到“十三五”规划,中国已连续编制实施了十三个五年计划(规划)。下面是部分五年计划(规划)的主题词摘要:
表2 新中国部分五年计划(规划)主题词
名称
时间
主题词
一五计划
1953-1957
工业增速?超英赶美
二五计划
1958-1962
大跃进?大倒退
五五计划
1976-1980
新跃进? 大转折
六五计划
1981-1985
走向改革开放
八五计划
1991-1995
邓小平南巡改革潮涌
十五计划
2001-2005
指令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
十一五计划
2006-2010
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十二五计划
2011-2015
抓机遇、转方式、强支持、惠民生、催改革
十三五计划
2016-2020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历次五年计划回顾》等
回顾新中国历次五年计划,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商人多不贩运;而闽产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滞,不能出口。”
——据方显廷《中国之棉纺织业》等整理
材料二 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萨拉·邦焦尔尼《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沿海地区的棉纺织业面临的主要困境。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产品大量进入美国家庭的主要原因。(7分)
高一历史答案:1-5 BCBCC 6-10 ADAAA 11-15 CABAB 16-20 ABBDC 21-24 BDDB
25【答案】(1)转型特征:分布从北方为主到南方为主(2分),城市功能以政治功能为主到以经济功能为主(2分);原因: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的发展、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海外贸易的发展、南方社会的稳定等(每点2分,3点即可)。
(2)面临问题:污染严重,卫生条件差,民众公共卫生意识较差,公共卫生管理落后。(4分,答到2点给4分)原因:政出多门,互相推诿;日常维护不力,经费被贪污;政策不当,遭到既得利益者的阻挠。(4分,答到2点给4分)
(3)成就:城市公共卫生事业迅速发展,广大人民的健康和卫生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2分,答到2点给2分)原因:新中国成立,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党和政府重视公共卫生事业,集中、统一领导;经济恢复和发展的需要。(2分,答到2点给5分)
26.【示例】
启示:工业化建设应当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说明:新中国建立之初,百废待兴,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经过短暂的经济恢复,1953年,我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展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于1957年提前完成。一五计划的顺利完成初步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也增强了中国人民的信心,同时也助长了冒进"左"倾错误的蔓延。二五计划开始,随着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先后出台和实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忽视经济规律的问题越发突出和严重,对国民经济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总结: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立足国情,逐步推进。
27.(1)困境:①近代工业产品涌入中国市场;②中国传统手工业产品滞销。(两点4分)
原因:①鸦片战争后列强打开中国的大门,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材料;②传统手工业较机器工业无价格优势;③传统手工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效率不高。(任意两点4分)
(2)原因:①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②中国制造业水平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持续增强;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④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⑤经济全球化发展促进中美经济的紧密联系;⑥中美之间经济互补性强。(任意三点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