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鄂冀三省七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湘鄂冀三省七校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0 13:21: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度湘鄂冀三省七校秋季期中联考
高一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规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请勿在答题卡上使用涂改液或修正带,写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江南的文化版图如何界定?实际上,文化的存在必须依托特定时代与环境。因此,研究文化要有时空坐标,否则难以道说、难触实质。
从地理概念的角度看,江南区域时大时小,小到环太湖流域,即“苏锡常”和“杭嘉湖”,大到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即江苏、浙江、江西、安徽、湖南等广大长江中下游以南区域。关于这个大区域概念,康熙二十三年《江南通志》有过记载。
江南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比较稳定,没有大起大落,这与其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江南地区地形地貌特征为丘陵、平原,地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因此气候湿润、万物滋润,人也和润。相对优越的自然条件,使江南人们大体得以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久而久之形成文明祥和的区域文化。
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早在5000多年前,江南地区就已有较高的文明程度。商末周初,吴和越这两个国家分别在今天苏浙地区逐渐形成。自那时起,吴越文化便成为江南文化的重要本土根脉。
正式把江南作为行政区域名称始于唐代。贞观元年,唐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其中有江南道。这个江南道区域甚广,包含几乎今天中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而后江南道所辖区域和名称不断演变,到了清代,先后有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和江南省。
(摘编自廖大伟、李想《江南文化何时形成独特区域风格》)
材料二:
在精神本质的层面上,要弄清楚江南文化最独特的创造与深层结构。任何文化,在广义上都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江南文化也不例外。如果说本质是一个对象所独有的东西,那么关于江南文化的本质,就可以通过与其他区域文化的比较来寻找。与其他区域相比,江南最显著的特点是物产丰富与人文发达。但同时江南也更是一个诗与艺术的对象,是“三生花草梦苏州”的精神寄托,也是“人生只合扬州老”的人生归宿。它可能很大,如白居易诗中的杭州;也可能很小,如李流芳画里的横塘,但作为超功利的审美存在却毫无疑问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从这个角度出发,第一,仅仅有钱、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即政治家讲的“财赋”,并不是江南独有的特色,在中国,“天府之国”的巴蜀,在富庶上就可以与它一比高下。第二,政治家讲的文人荟萃,也不能算是它的本质特征,这是因为,孕育了儒家哲学的齐鲁地区,在这一方面是更有资格代表中国文化的。与生产条件恶劣的经济落后的地区相比,它多的是鱼稻丝绸等小康生活消费品;而与自然经济条件同等优越的南方地区相比,它又多出一点仓廪充实以后的诗书氛围。在江南文化中,还有一种最大限度地超越了儒家实用理性、代表着生命最高理想的审美自由精神。儒家最关心的是人在吃饱喝足以后的教化问题,如所谓的“驱之向善”,而对于生命最终“向何处去”,或者说心灵与精神的自由问题,基本上没有接触到。正是在这里,江南文化才超越了“讽诵之声不绝”的齐鲁文化,把中国文化精神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如果说,在江南文化中同样有伦理的、实用的内容,与北方文化圈一脉相通,那么也不妨说,正是在审美自由精神这一点上,才真正体现出古代江南民族对中国文化最独特的创造。在这里也需做一点补充,把审美精神看作是江南文化的本质,并不是说中国其他区域没有审美创造,而只是说这不是它们最显著的贡献。以齐鲁文化为例,如孔子尽管最赞同的人生境界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但在儒家文化主流中,更明显的却是审美与伦理的紧张关系,所以孔子又严格区分了“德”(伦理本体)和“色”(感性存在),可见它们在根本意义上是无法和平共处的。由于沾染了过于浓重的道德色彩,儒家经常发生“以道德代审美”的异化。但在江南文化中,由于一方面有比较丰厚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审美精神本身也发育得比较正常与健康,因而其现实的与道德的异化相对要小得多。中华民族生命本性中的“审美—诗性”机能,正是在江南获得了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由于审美存在代表着个体生命的最高理想,所以还可以说,人文精神发生最早、积淀最深厚的中国文化,是在江南诗性文化中实现了自身在逻辑上的最高环节。一言以蔽之,江南诗性文化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最高代表。由此可知,江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以“审美—艺术”为精神本质的诗性文化形态。
此外,由于江南文化的特殊魅力,从古代开始,“江南”就开始了“文化漂流”,如我们熟知的“塞北江南”“邹鲁小江南”等。但无论在哪里出现了“江南文化”现象,除了物产丰富和较高质量的物质生活,美丽的自然景观和较高层次的审美文化享受,也一定是不可或缺的内容。这也反过来证明,江南诗性文化是江南文化的核心内涵与最高本质。
(摘编自刘士林《江南与江南文化的界定及当代形态》)
材料三:
江南是中国历史文化及现实生活中一个重要的区域概念,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一个历史概念,同时还是一个具有极其丰富内涵的文化概念。“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江南文化,则以其超功利的审美气质与诗性精神蕴蓄和催生了历代文人无穷的想象空间和巨大的创造潜能。
江南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与变化转型,在不断的整合与重构中形成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体系,到隋唐之际其主要内涵已经比较稳定。江南山川秀美,气候温暖,水域众多,人性普遍较灵秀颖慧,利于艺术。这种特征在远古时期即已开始展现,随着历史的推移,江南经济文化地位不断上升,表现得越来越突出。人们普遍认为这与江南的水性特征相关,水性在中国传统思维中是与“柔”“灵动”联系在一起的。生活于江南清丽自然环境中的人性情多柔和,情感细腻而思维活跃。青山秀水,茂林修竹,不仅使人们热爱自然,也使人们感觉敏锐,不仅启迪遐思,更可以滋润灵性。故而江南在经济发展以后,文学艺术快速发展。魏晋以后,江南诗人、书法家、画家的大量涌现充分说明了这一事实。江南玉文化发达,玉温润、柔和、纤巧,吴越先民好玉的审美追求,很能反映他们的品性。这种审美追求应该是形成江南文化特质的一个基本因子,吴越语言的温柔细腻,吴声歌曲的清新婉丽,也与此特性有关。江南士人性情多清俊秀逸,与山东士人的儒雅、敦厚,关陇、燕赵士人的刚直、豪爽构成鲜明的对比。江南文学作品也相应崇尚清秀俊逸与自然婉丽的风格。这些都反映了江南文化的柔性特点。
(摘编自陈云燕《浅论中国江南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江南区域时大时小,小到环太湖流域,大到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这在康熙二十三年《江南通志》有过记载。
B.早在5000多年前,吴和越这两个国家在苏浙地区逐渐形成,并有较高的文明程度,吴越文化因而成为江南文化的源头。
C.江南文化中涉及的心灵与精神的自由问题,使得江南文化全面超越齐鲁文化,把中国文化精神提升到一个新境界。
D.江南文化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与变化转型,在不断的整合与重构之后,到隋唐之际其主要内涵已经比较稳定。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江南文化的本质是审美精神,这也是古代江南民族对中国文化最独特的创造和最显著的贡献。
B.儒家之所以经常发生“以道德代审美”的异化,是因为在道德和审美之间,儒家更重视道德的修养。
C.从古代开始,“江南”就开始了“文化漂流”,这是因为江南文化最关注自然景观和审美文化享受。
D.材料三提到的江南文化“超功利的审美气质”与材料二中的“审美自由精神”,二者的内涵基本一致。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江南文化的柔性特点”的一项是(3分)( )
A.江南人性普遍较灵秀颖慧,性情多清俊秀逸。
B.江南仓廪充实以后的诗书氛围。
C.吴越语言的温柔细腻,吴声歌曲的清新婉丽。
D.江南文学作品也相应崇尚清秀俊逸与自然婉丽的风格。
4.请结合材料内容,给江南文化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6-9题。
脸 面
朱成玉
老许年轻的时候,二人转唱得好,方圆百里小有名气,人称“铁嗓子”。他和村里几个爱唱爱跳的人合伙组了一个小剧团儿,挨个村子去唱。那时候老许已经娶了黑妞做老婆,可是他的心渐渐就野了,不在家里,就连黑妞生孩子他都没有在家。黑妞一共给他生了两个孩子,他却连抱都没抱过一下。
有时候忙不过来,很多演出都得推掉。那时候,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都以能请到老许的小剧团为荣。老许不是谁的脸面都给的。
老许人长得精神,许多轻佻女子时不时地向他抛来暧昧的眼神。他也是个爱偷腥的主儿,村子里常常传出有关他的桃色新闻来。他也不介意这个,照样我行我素,经常夜不归宿,家里的活儿都由黑妞一个人包了。黑妞倒也不恼,认为那是别人造的谣。她总觉得,能找到老许这个多才多艺的人,她脸面有光。
老许觉得自己也算是半个知识分子了,不管咋的,会唱二人转,人也算风流倜傥吧,可是自己的老婆却是丑巴巴的,他总觉得很没脸面。
终于,老许提出了离婚。黑妞闹了好久,也唤不回老许撒丫子跑掉的心。刚强的黑妞把孩子都留在身边,他净身出户,却也乐得逍遥。
一晃20年过去了,有一天,他忽然就回来了,瘸了一条腿回来的。他瘸的那条腿,是被一个男人打的,他和那男人的老婆偷情的时候,被抓了现形,那人挑了他的右脚脚筋。
他变成了一个老头儿,精神头也没了,再没有人愿意和他在一起。
他就想到了回家,他以为他的家还在。是的,家还在,只是空了,空得只剩下悲凉。
黑妞也算对得起他了,知道他迟早有一天会回来,也没个落脚的地方,就把这房子给他留着了。
他变得不爱言语,老了,他才知道什么是脸面。整天躲在自己的屋子里,怕见人。一个坏了名声的人,脸面就被撕破了。
他从别人口中得知,黑妞和孩子们现在过得很好,两个孩子都参加了工作,而且都是很体面的工作,一个是税务官,一个是检察官,他们在城里住着高层。
听着别人赞叹自己的孩子,他的心里既高兴又难过,难过的是孩子们所取得的成就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高兴的是,他觉得自己在孩子身上又找回了一些脸面。
他的脚一到下雨天或者下雪天,会钻心地疼。根本走不了路。“报应啊!”他捶着那条腿,一遍一遍对自己说。
那天,下了很大的雪,屋子里冷得很。他无法走路,只能爬着去外面取了一捆柴火,然后爬着往灶坑里添柴火,总算把灶坑点着了。他会一次性做很多饭,然后每天就着咸菜吃剩饭,苟延残喘地活着,他却从没想过死,他也不知道,自己在盼着什么。
愧疚像长了利齿的虫子,撕咬着他的心。他再怎么难过,也不敢给黑妞和孩子打电话。
而城里的黑妞也听说他回来了,却始终不肯去见他,孩子们也怀着怨恨,迟迟不肯原谅他。
老许是在年三十死去的,那天,他给自己包了点儿饺子,还喝了几口酒,然后就开始唱,一直唱到嗓子沙哑,邻居们听着,觉得瘆的慌,鬼哭狼嚎一般。
两个孩子时不时的会给他邮寄些钱来,但就是不肯见他一面。就算死,那两个孩子也没来坟上给他上过一炷香。
“不管咋样,总该要立块碑吧,那毕竟是你们的亲生父亲。”黑妞对两个孩子说。
两个孩子想了半天,终于决定请石匠刻一块碑。但是他们有一个要求,就是不能在碑上刻他们俩的名字,因为他们俩都是有身份的人,他们不想因为这个被人诟病的父亲而丢了自己的脸面。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虽然老许经常夜不归宿,但黑妞毫无怨言,还主动把家里的活儿都包了,可见黑妞很信任自己的丈夫,是个勤快、善良的好妻子。
B.从“两个孩子时不时地会给他寄些钱来”可见,虽然老许当年十分无情,但两个孩子终究还是不忍弃他于不顾,主要表现两个孩子的亲情。
C.老许晚年生活艰辛,但他却不想死,内心还有所期盼。虽然作者没交代他期盼什么,但从下文可看出,他心存愧疚,期盼妻儿的原谅。
D.老许落得悲惨下场实在是自作自受,罪有应得。小说通过它的故事告诉读者,人不能为了虚无的“脸面”而忘本,要坚守住人性善的底线。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开头交代老许的才艺和他对自己两个孩子的态度,这既为下文写他走红作铺垫,也为后面两个孩子不愿理他,老许最终孤独死去埋下伏笔。
B.从没想到过死的老许死在年三十,小说以万家喜庆的欢乐氛围反衬老许死时的孤独凄凉,既加重了老许的悲剧色彩,也谴责了人情的冷漠。
C.小说结尾写两个儿子听从母亲的话为老许立了碑,但却没有刻上他们的名字,这实际上
暗示读者,老许因荒唐而失去的脸面至死也找不回来了。
D.从人性的角度看,黑妞是美好的,她与老许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从主题的角度看,黑妞这一形象也让读者于灰暗中得到了一点安慰。
8.小说围绕“脸面”展开情节,请结合具体内容作简要概括。(4分)
9.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老许,有人说是老许的孩子们。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韦弘景,京兆人,贞元中始举进士,为汴州、浙东从事。元和三年,拜左拾遗,充集贤殿学士,转左补阙。寻召入翰林为学士。普润镇使苏光荣为泾原节度使,弘景草麻①,漏叙光荣之功,罢学士,改司门员外郎,转吏部员外、左司郎中,改吏部度支郎中。张仲方贬李吉甫谥,上怒,贬仲方。弘景坐与仲方善,出为绵州刺史。宰相李夷简出镇淮南,奏为副使,赐以金紫。入为京兆少尹,迁给事中。刘士泾以驸马交通邪幸,穆宗用为太仆卿。弘景与给事薛存庆封还诏书,谕士泾曰:“伏以司仆正卿,位居九列。在周之命,伯冏其人,所以惟月膺名,象河称重②。汉朝亦以石庆之谨愿,陈万年之行洁,皆践斯职,谓之大僚。今士泾戚里常人,班叙散秩,以父任将帅,家富资财,声名不在于士林,行义无闻于朝野,忽长卿寺,有渎官常。以亲则人物未贤,以勋则宠待常厚,今叨显任,诚谓谬官。穆宗遣宰相宣谕,弘景等固执如前。穆宗怒,乃令弘景使安南、邕、容宣慰,时认翕然推重。时萧俛以清直在位,弘景议论,常所辅助。迁刑部侍郎,转吏部侍郎,铨综平允,权邪惮其严劲,不敢干以非道。掌选二岁,改陕虢观察使。岁满,征拜尚书左丞,驳吏部授官不当者六十人。弘景素以鲠亮称,及居纲辖之地,郎吏望风修整。会吏部员外郎杨虞卿以公事为下吏所讪,狱未能辨,诏下弘景与宪司就尚书省详谳。虞卿多朋游,人多向附之。弘景素所不悦,时已请告在第,及准诏就召,以公服来谒。弘景谓之曰:“有敕推公。”虞卿失容自退。转礼部尚书,充东都留守,判东都尚书省事。缮完宫室,至今赖之。太和五年五月卒,年六十六,赠尚书左仆射。弘景历官行事始终以直道自立议论操持无所阿附当时风教尤为倚赖自长庆已来目为名卿。
【注】①草麻:犹草诏,唐宋时用黄白麻纸写诏书,故称。此处为起草诏书。②惟月膺名,象河称重:意为位列九卿,承荷声名,适合要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弘景历官/行事始终以直道自立/议论操持/无所阿附/当时风教/尤为倚赖/自长庆已来/目为名卿。
B.弘景历官行事/始终以直道自立议论/操持无所阿附/当时风教/尤为倚赖/自长庆已来/目为名卿。
C.弘景历官行事/始终以直道自立/议论操持/无所阿附/当时风教/尤为倚赖/自长庆已来/目为名卿。
D.弘景历官/行事始终以直道自立议论/操持无所阿附/当时风教/尤为倚赖/自长庆已来/目为名卿。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之称。分为三甲,一甲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B.转,是指调动官职,文中同样表示调动官职的词还有“改”“迁”“拜”等。
C.礼部,中国古代的官署之一。礼部主要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事务。
D.赠,在文中指追封官职,即古代朝廷对有功的臣子的先人追封爵位官职或是在有功的臣子死后对其追封爵位官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韦弘景仕途多舛,多次遭到贬职。他在起草诏书时遗漏重要内容,被免去翰林学士之职;他也曾因友人获罪而受连累遭到贬谪。
B.韦弘景不畏权贵,坚持己见,受到他人肯定。他反对穆宗任命刘士泾为太仆卿,以致惹怒穆宗,但当时的舆论高度肯定他的做法。
C.韦弘景为官公正刚直,威严震慑小人。他转任吏部侍郎时,选拔人才公平适当,弄权作恶的人都害怕他的刚直,不敢求他办非法之事。
D.韦弘景受人赏识,获得升职机会。李夷简镇守淮南时,荐举他任副使,后来他被召进京;萧俛支持他的议论,他在萧俛的推荐下得以升任刑部侍郎,后转任吏部侍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弘景坐与仲方善,出为绵州刺史。
(2)刘士泾以驸马交通邪幸,穆宗用为太仆卿。
14.韦弘景为什么反对穆宗任命刘士泾为太仆卿?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海 上(其一)
顾炎武①
日入空山海气侵,秋光千里自登临。
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吊哭深。
水涌神山来白鸟,云浮仙阙见黄金②。
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烈士心。
【注】①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文学家,抗清复明义士,为人耿介绝俗。②《史记·封禅书》记载:相传海上有蓬莱、方丈、瀛洲三神山,其物禽兽尽白,黄金银为宫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登上海上空山,望海上秋光千里,身感气侵风吹。首联境界开阔,气势宏大。
B.诗中选取“天地干戈”“苍生吊哭”,巧妙自然地把社会现实与山海景物结合在一起。
C.颈联实写诗人看到的一个没有战争没有苦难的世外桃源:白鸟悠悠飞翔,宫阙金碧辉煌。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慨叹,全诗对仗工整,情思飞扬,风格沉雄悲壮。
16.这首诗主要运用哪些手法来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得空缺部分。(6分)
(1)《归园田居》中用比喻的手法表明自己厌恶官场,向往自由世界的对偶句是:“ , ”。
(2)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3)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北宋词坛大词家柳永其实已成为一种心领神会的形象和意境。“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这是 柳永;“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 的柳永;“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这是不断地 的飘逸的柳永;“不忍登高临远,归思难收”,这是 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这是满怀愁绪的丹青手柳永……柳永成了许多文人雅士心目中的“自我”,尊重柳永者,大有人在。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垂青柳永,经他圈点的柳词就达50多首,还有他书写的柳词《望海潮》的狂草墨宝……当然,柳永是有缺陷的,柳永也难免有粉饰太平、淫词艳语之作,但这正是真实的柳永,并不影响他的耸然独立。我想应该感谢不让他当官的宋仁宗,中国少了一个平庸甚或腐败的官吏,而多出一个旷世奇才!再就是要感谢贫困而又自由的平民生活。柳永怀揣一颗破碎的心,在人生的旅途上辗转、颠簸,四处飘游。他时而纵情于繁华闹市,时而滞留于古道荒原;时而混迹于风尘女子之中,同下层市民耳鬓厮磨,时而金樽檀板,在及时行乐中尽情挥洒艺术创造之美……艰难而丰富的生活是柳永得以生长和萌发的肥沃的土壤。
是的,柳永在人世间没留下多少踪迹,甚至连他的生卒之年也不甚了了。但柳永却是崛立在中国文学史上永不消逝的一座高峰,是映现在人们视野里的一道奇异的风景!
18.依次填入文中画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孤独、迷茫 情种 天涯沦落人 寻找美、享受美
B.情种 寻找美、享受美 孤独、迷茫 天涯沦落人
C.孤独、迷茫 天涯沦落人 寻找美、享受美 情种
D.情种 孤独、迷茫 寻找美、享受美 天涯沦落人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艰难而丰富的生活体验是柳永得以生长和萌发的肥沃的土壤。
B.艰难而丰富的生活体验是柳永的才华得以萌发和生长的肥沃的土壤。
C.艰难而丰富的生活体验是柳永的才华得以生长和萌发的肥沃的土壤。
D.艰难而丰富的生活体验是柳永得以萌发和生长的肥沃的土壤。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说到鬼神不免凄清,那就说个热闹的吧。李白沉香亭奉旨作诗实在太烂熟了,我更爱这一则:旗亭唱诗画壁。
薛用弱《集异记》记载: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一日天寒微雪,三诗人来到旗亭(酒楼),一起小饮。后来来了一群梨园伶官在这里举行宴会,然后是几个正当妙龄、打扮奢华的歌女出场,她们唱起了当时流行的诗歌名作。王昌龄等人就偷偷约定:“我辈各擅诗名,一直难分胜负。今天可以暗中听她们唱什么, ,就算赢。”第一个歌女唱了,是:“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就在墙上画了一痕说:“一绝句。”一会儿有人唱:“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就画一痕说:“一绝句。”接着又一个唱道:“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就又画一道说:“二绝句”。王之涣并不着急,就说:“这几个都是没品位的,所以唱这种下里巴人的货色。”他指着其中最漂亮的,说:“等这个唱来,如果不是我的诗,我就终身不敢与你们争衡; ,你们就该奉我为师。”大家笑着等下去。那个最漂亮的歌女终于唱了,轻启朱唇,莺声呖呖,唱的不是别的,正是:“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果然是王之涣的名作《凉州词》。王之涣松了口气,扬眉吐气地说:“看,你们两个乡巴佬,我难道是瞎说的吗?”三位诗人不禁一起大笑起来。多么奇妙的聚会。 。多么幸福的诗人。
诗是哭,诗是笑,诗是空气,诗是呼吸。这一切确实发生过,那个朝代,叫唐朝。
20.文中括号内缺少诗人名字,下列各项中对诗人名字的填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高适 王昌龄 王昌龄 B.王昌龄 高适 王昌龄
C.高适 王昌龄 高适 D.王昌龄 高适 高适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22.阅读下面的图表,写出两条结论。(5分)
杜甫近体诗中高频叠字的使用次数及其分布位置统计表
叠字
次数
五言诗
七言诗
一、二字
三、四字
四、五字
一、二字
三、四字
五六字
六七字
萧萧
14
8
1
4
1
悠悠
10
7
1
1
1
纷纷
10
2
4
1
3
处处
10
6
2
1
1
冥冥
9
3
3
1
1
1
娟娟
8
2
3
1
1
1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陶潜“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般的悠然自得。
诗意地生活,或许应该如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般的飘逸洒脱。
诗意地生活,抑或应如东坡居士“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般的旷达乐观。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学习感受和生活经历,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对“诗意地生活”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答案
1.D(解析:A项扩大范围,原文是“关于这个大区域概念,康熙二十三年《江南通志》有过记载。”B项时间错位,原文是“商末周初,吴和越这两个国家分别在今天苏浙地区逐渐形成”C项“江南文化全面超越齐鲁文化”中的“全面”错误。
2.C(解析:强加因果关系,从古代开始,“江南”就开始了“文化漂流”,是因为江南文化的特殊魅力)
3.B(“江南仓廪充实以后的诗书氛围”不属于江南文化的柔性特点)
4.江南文化是一种以吴越文化作为重要本土根脉的、以“审美---艺术”为精神本质的(以审美精神为本质的)、以江南诗性文化为核心内涵和最高本质的(具有丰富而稳定的内涵的)、带有“柔”性特点的文明祥和的区域文化。(4分,意思大致相同即可,但要注意下定义的格式,一定要写成“江南文化是……的区域文化”,格式不对的要扣1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
5.①第一段总写,从问题入手,点明研究文化要有时空坐标的观点;②二三段从空间的角度分析,先说江南区域的大小概念,再探讨江南地理环境对江南文化的影响;③四五两段从时间的角度展开,第四段讲江南文化的起源,第五段讲述江南作为行政区域名称的历史。(6分,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6.B(“两个孩子时不时地会给他寄些钱来”确实表现了两个孩子心中因亲情的存在而终究没有泯灭的良知,但并不是“主要表现了两个孩子的亲情”,主要是通过对比来讽刺那种为了个人脸面而放弃责任、不顾亲情的行为)
7.B(“也谴责了人情的冷漠”错,老许最终凄凉死去是咎由自取,作者并无同情的意思,更谈不上谴责人情的冷漠。)
8.①老许因二人转唱得好,组成小剧团,有时不给请他唱戏的人脸面;②老许嫌老婆丑没有脸面而离婚,却因花心被打致残坏了名声,失去脸面;③两个儿子有了出息让老许找回些许脸面,但孩子们却不愿原谅他;④老许在愧疚中死去,最终也没有找回脸面;⑤两个孩子为了脸面不愿在老许的碑上刻自己的名字。(4分,每点1分,答对4点即给满分)
9.主人公是老许。①老许是全文着墨最多的人物。“风光—离婚—瘸腿回村—晚景凄凉”,全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老许的。②老许的形象承载着小说讽刺和批评的主题。老许因脸面抛妻弃子,最终落得悲惨的结局,他是作者批判的对象,作者借他来揭示主题。(6分,每点3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如答“主人公是老许的孩子们”,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10.C
11.B(拜表示授予官职,而非调动官职)
12.D(“他在萧俛的推荐下得以升任”,文中没有依据。)
13.(1)韦弘景因为与张仲方交好,被贬出京城担任绵州刺史。(“坐”“善”“出”各1分,句意1分)(2)刘士径以驸马的身份结交奸邪受宠的人,穆宗任命他为太仆卿。(“以”“交通”“邪幸”各1分,句意1分)
14.一方面,韦弘景认为太仆卿一职位列九卿,非常重要,非品行高尚的能人不能胜任此职;另一方面,他觉得刘士泾只是个靠关系上位的普通人,没有好的名声,也不够贤明,不适合担任太仆卿一职。(3分,意思答对即可)
译文:
韦弘景,京兆人,弘景贞元年间才考中进士,为汴州、浙东从事。元和三年,拜任左拾遗,充任集贤殿学士,转左补阙。不久召入翰林院,担任翰林学士。普润镇使苏光荣为泾原节度使,韦弘景起草诏书,漏叙了光荣的功劳,被罢免学士一职,改任司门员外郎,转任吏部员外、左司郎中,改任吏部尚书度支郎中。张仲方贬李吉甫谥号,皇上发怒,贬张仲方。韦弘景因为与张仲方交好,被贬出京城担任绵州刺史。宰相李夷简出京镇守淮南,上奏让韦弘景任副使,赐给金印紫绶。后入朝任京兆少尹,升任给事中。刘士径以驸马的身份结交奸邪受宠的人,穆宗任命他为太仆卿。韦弘景与给事薛存庆缄封退还诏书,告知刘士泾说:“我认为太仆卿一职为正卿(正卿,是春秋时期部分诸侯国的执政大臣兼军事最高指挥官,上卿兼执政卿于一身),位居九卿之列。在周朝担任此职的人,是伯囧,因为他位列九卿,承荷声名,适合要职。汉朝也因为石庆的谨慎、诚实,陈万年的品行高洁,都任过这个职位,称得上是大官职。现在你刘士泾一个外戚普通人,在朝庭位次上处在一个没有一定职守的官位上,因为父亲的职位担任将帅,家富资产,名声不在士林,行义没有闻名朝野,忽然掌管九卿的官署,是亵渎官职。其以亲则人未必贤良,以功则受宠优厚(凭外戚关系那你又不贤明,凭功勋那皇帝待你的恩遇非常优厚),现在你若承受如此显要的职位,确实可以说是不称职。”穆宗派遣宰相宣布此命令,韦弘景等人像之前一样坚持自己的做法。穆宗大怒,于是命令韦弘景出使安南、邕、容宣扬政令,安抚百姓,当时的舆论一致推崇他。当时萧俛因正直当政,在韦弘景对人或事物发表意见或言论时,常帮助他。韦弘景后升任刑部侍郎,改任吏部侍郎,选拔罗致人才公平适当,奸邪而有权势的人害怕他的刚劲,不敢用不合道义的事来求他。主持选拔举荐人才二年,改任陕虢观察使。满一年,征拜为尚书左丞,驳吏部授官不恰当的六十人。韦弘景一向以刚直诚实著称,等到他到了朝廷中枢总要之职,郎吏望风整顿。恰逢吏部员外郎杨虞卿因为公事被下级诽谤,案件不能辨别,皇帝下诏韦弘景与司法部门到尚书省详细审讯。虞卿多与朋友交往,很多人向慕归附他。韦弘景向来不喜欢,当时已经请假在家,等到准诏召回时,杨虞卿穿着朝服来拜见。陶弘景对他说:“皇上有令要审问你。”虞卿失容自退。改任礼部尚书,充任东都留守,判东都尚书省事务。修缮好宫室,到现在都还在用。太和五年五月去世,六十六岁,追赠尚书左仆射。
韦弘景做官行事,始终以正道自立,议论操持,无所阿附,当时风教,尤为倚赖。自长庆年间以来,人们都视他为有声望的公卿。
15.C(“实写诗人看到的”错误,颈联所写景象主要是诗人依据传说想象的内容,不是诗人真实看到的世界)
16.①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前六句诗人写海上空上,望千里秋光,气侵风吹,景动情摇,他不禁想到了国破家亡、人民的痛苦,又想到神话传说中的神山,景中融入了壮志难酬的忧思。②虚实结合。前两句是实写眼前的海上景色,五六句是虚写,是作者依据传说想象的世界,虚实结合,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情感。③对比反衬。用实写的眼前美景和虚写的神山美景来反衬苍生之哀。④直抒胸臆。最后两句“此中何处无人世,只恐难酬烈士心”直接抒写自己壮志难酬的忧思。(每点2分,其他答案如“想象”“视听结合”等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8.D19.B20.B
21.①谁的诗被唱得多的②若是我的诗③多么辉煌的墙壁(共6分,每句2分)
22.①“萧萧”是杜甫写近体诗时使用最多的叠词;②杜甫在五言近体诗中使用叠词的次数明显高于七言近体诗;③杜甫在五言近体诗中使用叠词的位置通常在句首,其次在句末。(共5分,答对1点给2分,答对2点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
23.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