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二中2011-2012学年高一寒假质量检测试题(语文)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二中2011-2012学年高一寒假质量检测试题(语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2-02-28 10:57: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吉林省长春二中2011-2012学年高一寒假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一、完成下面7道小题,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少不更事(gēng) 畏葸(xǐ) 窈窕(yáo) 脉脉含情(mò)
B.淇水汤汤(tāng) 侘傺(chà chì) 廿四桥(niàn) 否极泰来(fǒu)
C.奢靡(mí) 咀嚼(jué) 自诩(xǔ) 庐冢(zhǒng)
D. 相勖(xù) 契约(qiè) 阡陌(xiān) 潸然泪下(shā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猗郁 婆娑 寒喧 受益非浅
B.莅临 芜杂 诬蔑 浅尝则止
C.袅娜 羁旅 干躁 义愤填膺
D.部署 颓废 瞥见 流觞曲水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诗经》中的《卫风 氓》是一首以弃妇为题材的诗歌,该诗将弃妇的黍离之悲写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B. 双方无论研究方法多么不同,只要根本目标不相悖,就总有殊途同归的日子,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分歧是正常的
C.为了参加“红歌汇”合唱比赛,我班文娱委员精心设计了不少演唱方法,虽屡试不爽,但同学们仍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排练中。
D.为使广大莘莘学子早日受益,我公司决定在吉林市区设独家连锁推广机构。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离骚》的作者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写的。
B.王羽除了班里和学生会的工作外,还承担了校广播站“音乐不断”、“英语角”栏目主持,居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真让人佩服。
C.曾记否,我与你认识的时候,还是个十来岁的少年,纯真无瑕,充满幻想。
D.今年两会期间,代表们提出,只有走以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经济之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红星小学门卫王煦被区教育局评为“十大感动校园人物”,他的事迹中最突出的一条是认识全校500多个学生并能叫出他们的名字,为家长提供了很多方便。 , 。 , 。 , 。门卫感动校园,体现的就是一种服务育人的精神。
①学校里的教师是在教书育人
②这不只是像背书那样背出来的
③要叫出全校学生的名字,实在不容易
④校园内的管理、服务也无不在体现育人的功能
⑤能叫出几个学生的名字,很简单
⑥这是关爱学生、日积月累的自然结果
A.②⑥①④⑤③  B.③⑥②①⑤④
C.⑤③②⑥①④  D.①④⑤②③⑥
6.下列选项中,都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①终已不顾 ②失其所与,不知 ③据关,毋内诸侯
④卒起不意 ⑤张良出,要项伯 ⑥处分适兄意 
⑦ 于嗟鸠兮 ⑧犹可说也 ⑨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A.①②⑥⑧ B.②③④⑤⑦
C.③⑥⑧⑨ D.①③④⑤⑨
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发尽上指冠 ②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③群臣怪之 ④使使以闻大王
⑤既东封郑 ⑥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⑦吾得兄事之 ⑧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⑨手巾掩口啼 ⑩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A.①②⑤/④⑦⑨/③⑥/⑧⑩ 
B.②⑤⑧/⑦⑩/③④⑨/①⑥  
C.②⑤⑧/⑥⑩/①④⑨/③⑦
D.①⑤⑦⑨/②④/③/⑧/⑥/⑩
二、古诗文阅读(31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况钟,字伯律,靖安人。初以吏事尚书吕震,奇其才,荐授仪制司主事。迁郎中。宣德五年,帝以郡守多不称职,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命部、院臣举其属之廉能者补之。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钟乘传至府。初视事,群吏环立请判牒。钟佯不省,左右顾问,惟吏所欲行止。吏大喜,谓太守暗,易欺。越三日,召诘之曰:“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钟乃蠲①烦苛,立条教,事不便民者,立上书言之。
当是时,屡诏减苏、松重赋。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凡忱所行善政,钟皆协力成之。所积济农仓粟岁数十万石,振荒之外,以代民间杂办及逋②租。
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又置通关勘合簿,防出纳奸伪。置纲运簿,防运夫侵盗。置馆夫簿,防非理需求。兴利除害,不遗余力。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初,钟为吏时,吴江平思忠亦以吏起家,为吏部司务,遇钟有恩。至是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令其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人两贤之。
钟尝丁③母忧,郡民诣阙乞留,诏起复。正统六年,秩满当迁,部民二万余人,走诉巡按御史张文昌,乞再任。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明年十二月卒于官。吏民聚哭,为立祠。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前后守苏者莫能及。(节选自《明史》)。
【注】①蠲(juān):免除。②逋(bū):欠交,拖欠。③丁:遭逢。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会苏州等九府缺,皆雄剧地 雄:英雄、豪杰
B.钟佯不省,左右顾问 佯:假装
C.诏进正三品俸,仍视府事 视:主管
D.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 藉:借
9.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况钟刚正廉洁,孜孜爱民的一组是( )
①钟用尚书蹇义、胡濙等荐,擢知苏州,赐敕以遣之。
②立捶杀数人,尽斥属僚之贪虐庸懦者。一府大震,皆奉法。
③钟与巡抚周忱悉心计画,奏免七十余万石。  
④锄豪强,植良善,民奉之若神。
⑤钟数延见,执礼甚恭,且令二子给侍,曰:“非无仆隶,欲藉是报公耳。”
⑥思忠家素贫,未尝缘故谊有所干。
A.①③⑤    B. ②③⑥  
C. ①②④    D.②③④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况钟到苏州一上任,就采取欲擒故纵的策略,严惩那些豪强猾吏,痛斥贪赃枉法和昏庸无能者,使得全府上下大为震动,从此全都奉法行事。
B. 况钟在苏州为政期间,办事周密,执政为民,不仅下大力气惩恶扬善,而且为老百姓减免赋税,深受老百姓的欢迎,老百姓把他当作神明看待。
C. 况钟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吴江人平思忠对他有恩,况钟就多次拜见平思忠,深表谢意,对待平思忠礼节非常恭敬,并且让自己的两个儿子去侍奉平思忠。
D. 况钟几次因故要卸任或离任,都被老百姓请求并经朝廷批准而继续留任,无论是前任还是后任,在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方面,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况钟的。
11.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苏州赋役繁重,豪猾舞文为奸利,最号难治。(5分)
(2)其为政,纤悉周密。尝置二簿识民善恶,以行劝惩。(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13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送别歌的代称。
12.作者在诗中抒发了怎样的情感?(2分)
13.有人认为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情感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这个问题?(4)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寄蜉蝣于天地, , ,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而人之所罕至焉, 。
(3) 是日也,天朗气清, 。(王羲之《兰亭集序》
(4)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_____________,用之不竭
三、阅读理解(18分)
(1)在今时的文化圈,大凡有些年纪、带个头衔的人,不是被捧为“国宝”,就是被称作“大师”。笔者看了常常暗自窃笑,这些人实在是孤陋寡闻,没见识过真正的“国宝”和大师。余生也晚,但有幸在十年浩劫后进入大学,仍得以亲聆了不少大师的教诲,其中印象最深的则是苏渊雷先生。
(2)苏先生不是一般的学者,而是“文史哲兼擅,诗书画三绝”的才子。他平生治学,力主融通,批判综合,兼收并蓄,熔文史哲于一炉。其中《名理新论》被太虚法师赞为“古今中外,学识淹贯,文笔条畅,乃一时杰作”。
(3)苏先生尤精于佛学,晚年任全国佛教协会理事,上海佛教协会副会长,著有《佛学与中国传统文化》,整理出版了禅宗要籍《五灯会元》,并留下半部《中国禅学史》,未及完稿即被病魔夺去生命。
(4)苏渊雷自幼受外祖父徐笛秋熏陶。年十三,入读南雁荡山的会文书院,曾亲炙朱自清和词学家夏承焘,诗词造诣极高,为诗风格近元白、渔洋。钱钟书评曰:“发而为言外者,欲兼珠玉与剑气;蕴而为意内者,欲兼情韵与理趣。”
(5)1986年,我大哥和苏先生一起随中国佛教代表团访日。大哥回来后告诉我:“日本高僧个个能吟诗作画。这次亏得有苏老师口占成章,称心而出,为中国佛教界挣回了面子。”苏先生博学多才,自称“余事书画,寄其逸兴”,属学者书法文人画。特别是行草俊爽飘逸,“学问文章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
(6) 先生晚年尤好以鸡毫笔作行草书,风韵别具,为海内外书家推崇备至。我去国前夕,先生让师妹沈诗醒送来若干幅书法作品,说是“流落海外,倘生计无着,或可变卖糊口”。
(7)考入华东师大就听说,本系教授苏渊雷就是编选《李杜诗选》和《元白诗选》的苏仲翔(先生字仲翔)。我年轻时喜爱唐诗宋词,尤偏爱李白和白居易的诗,于是就登门拜访苏先生。那时的学生不懂什么规矩,想到要上哪位教师家拔脚就去,从不预约,教授们也不以为意。敲开苏先生的门,一位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矮个子老人出来开门,这就是先生给我的第一印象。他把我让进兼作书房的客厅坐定,屋子十分仄逼,但环看屋内,琳琅满目,都是书画,书卷气迎面扑来。满屋盆栽,那傲霜的菊花更倜然有凌轹秋芳的情致。笼中蓄着一只德国芙蓉,羽毛茸茸,作殷红色。鸟语花香,构成娴静雅适的境界。记不得第一次会面谈了些什么,记得苏先生浓重的温州口音,声细而语调悠长宛转,初听仿佛唱戏一般。
(8)后来对佛学有了兴趣,往苏先生家就跑得更勤了,我们慢慢熟稔起来。断断续续地从苏先生的闲谈中了解了他传奇的一生。1926年,苏先生还在中学念书就加入了共产党。“四一二”清共政变后被捕入狱,判刑19年,直至1934年被保释出狱。在狱中7年发奋苦读。有一次,我问先生是哪所大学毕业的?他笑答:监狱大学。出狱后与钱俊瑞、徐雪寒等创办新知书店。抗战时在重庆中央政治学校与贺麟、冯友兰一起教哲学课。此时他虽已脱党,却始终不渝地呼吁民主,反对独裁,为当局所嫉忌。到共产党坐天下时,却成了右派,流放东北边城数十年。“文革”中复遭冤屈,红卫兵逼他跳楼自杀。
(9)苏先生曾对我说:“读书明理。这种疯狂的年代岂能长久。当时我如果自杀,这几十年的书不是白读了?”1971年10月被勒令退休,遣送还乡。1979年沉冤得白,重返华东师范大学。
(10)先生一生喜交友。抗战时就曾辞去教职,在重庆北碚及上清寺开设“钵水斋”,又卖书,又卖酒,还办学术讨论会,成为当时陪都文人们的“精神家园”。由此结识了章士钊、沈尹默、柳诒徵、谢无量等耆宿大儒。先生为人豪爽,襟怀坦荡,国内文化圈内名人,如宗白华、徐森玉、赵朴初、傅抱石、吴湖帆、钱钟书等,几乎无人不识苏仲翔。
(11)先生贪杯,每顿必饮,且非高粱酒不过瘾。有一次,我请他给青年史学社讲演。那天下午大家足足等了一个小时,还不见他来,我不得不让同学去催请。原来老先生中午喝酒,多贪了几杯,故而迟到。他在醺醺然的状态下,手舞足蹈,滔滔不绝地讲了近两个小时,广征博引,出神入化,此时我们方知何为饱学之士。
(12)政治风波后,我赋闲在家,反倒和苏先生来往最多。我埋首撰写《中国佛教文化论稿》,常向他请教,先生还亲为拙著作序。后来苏先生和我邀集上海的几位学者在静安寺办了个“禅学沙龙”,每月一次谈禅论道。
(13)和苏先生的最后一次见面是我出国前夕,约了他和王元化先生一起到我的新居“退思书屋”喝酒话别。他慢悠悠地喝着酒,不时放下杯子,听我们慷慨陈词,面色平和,仰脸,眯眼,远望。虽然苏先生去世已经16年了,但此情此景,依然历历在目。
1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6分)
A.在作者看来,当时文化圈内那些被捧为“国宝”“大师”的人往往名不副实,而苏先生是为数不多的真正大师。
B.本文是苏先生的学生写的一篇纪念性文章,从文中可以看出,“我”在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已经颇有建树,因此“我”十分尊敬并感谢启蒙自己步入佛学殿堂的苏先生。
C.苏先生曾亲身受到朱自清等教诲,诗词造诣极高,为诗风格与元白等三位大家相近。
D. 苏渊雷先生贪杯,每顿必醉,常因贪杯而迟到。面对那位杂文家的“骂”,钱先生觉得自己的工作还不够,还要继续努力。
E. 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的苏先生个子不高、操一口浓重的温州口音,声细而语调悠长宛转,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16.概括 苏先生的形象特点并作简要分析。(6分)
17.有人认为本文题目“最后的才子苏渊雷”不如“一代宗师苏渊雷”,你认为哪个更恰当?请说明理由(6分)
                                      
四、作文(5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50分)
有个老木匠准备退休,他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与妻子儿女享受天伦之乐。老板舍不得他的好工人走,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但是大家后来都看得出来,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房子建好的时候,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
“这是你的房子,”他说,“我送给你的礼物。”
他震惊得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建房子,他怎么会这样呢?现在他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
上面一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并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不得透漏个人相关信息。⑤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语文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C[ A窈窕(yǎo)B淇水汤汤(shāng)否极泰来(pǐ)D阡陌(qiān) 契约(qì)]
2. D(A寒暄、受益匪浅B 浅尝辄止c.干燥)
3.B(A对象误用,国破家亡之痛;B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C望文生义,屡次实验都没有差错;D莘莘,众多的样子。“莘莘学子”整个词语是指众多的学生,因此前面不能再用“广大”来修饰)
4.D(A杂糅;B成分残缺,“承担”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主持”后加“的工作”,“居然没有影响学习成绩”缺主语,可在前面加上“这些工作”之类的主语C有歧义,到底是我十来岁,还是你十来岁;)
5.C 6.B 7.D
8、A、雄:第一等
14、略
15.CE
16.答案示例:(6分)
①博学多才:文史哲兼擅,诗书画三绝,在佛学方面造诣很深。
②重情意:在学生出国时赠书法作品。
③平易近人,宽和:学生上门,从不预约;为学生做书序。
④生活简朴,但书卷气浓:家里都是书画,鸟语花香,构成娴静雅适的境界。
红卫兵逼他跳楼自杀,他说过:“当时我如果自杀,这几十年的书不是白读了?”
⑥坚持信念:对于“文革”,他认为这种疯狂的年代岂能长久。
17、答案示例:我认为“最后的才子苏渊雷”这个题目更恰当。(1分)
①才子,侧重指多才多艺之人;宗师,侧重在某一方面学问超群之人。称苏渊雷先生为“才子”,是因为他在文史哲、诗书画等诸方面均有建树,一般人如能精通这些学问的一种就足以自豪了,而他却兼而有之,臻于自然浑成的化境。所以称他为“才子”比“宗师”更恰当。(3分)
②“最后”二字包含了对先生去世的惋惜之情以及对先生的敬仰、怀念之意。因此,“最后的才子苏渊雷”更适合本文。(2分)
18.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