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伟大的悲剧》同步练习(2课时,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2《伟大的悲剧》同步练习(2课时,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0 20:44:39

内容文字预览

22、伟大的悲剧
课后检测题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悟(12分)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4分)
A.
课文一方面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不仅注重典型环境的描写,同时也注重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B.
课文颂扬的是一种人类勇于探索的精神、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和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
C.
课文写的主要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奔向南极点,却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死去。全文重在记述过程,并没有太多的细节描写。
D.
斯科特一行探险的意义是:认识自然,挑战人类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
2、本文的题目是“伟大的悲剧”,你是如何理解的?(4分)
3、斯科特在挑战南极的过程中表现出怎样的一种精神?(4分)
二、文段阅读(19分)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斯科特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尽管精疲力竭,这天晚上他们还是夜不成眠。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闷闷不乐地继续走着那一段到极点去的最后路程,而他们原先想的是:欢呼着冲向那里。他们谁也不想安慰别人,只是默默地拖着自己的脚步往前走。1月18日,斯科特海军上校和他的四名伙伴到达极点。由于他已不再是第一个到达这里的人,所以这里的一切并没有使他觉得十分耀眼。他只用冷漠的眼睛看了看这块伤心的地方。“这里看不到任何东西,和前几天令人毛骨悚然的单调没有任何区别。”——这就是罗伯特
福尔肯
斯科特关于极点的全部描写。他们在那里发现的惟一不寻常的东西,不是由自然界造成的,而是由角逐的对手造成的,那就是飘扬着挪威国旗的阿蒙森的帐篷。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它的占领者还在这里留下一封信,等待着这个不相识的第二名的到来,他相信这第二名一定会随他之后到达这里,所以他请他把那封信带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接受了这项任务,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
1、“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一句中“这”指代
;“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一句中“这一事业”指代
。(4分)
2、文中“挪威国旗耀武扬威、洋洋得意地在这被人类冲破的堡垒上猎猎作响”这句话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主要是什么?正确答案是(
)(4分)。
A.比喻。生动地再现了挪威国旗在堡垒上空飘扬的情景。
B.拟人。烘托出斯科特等知道探险已被人占先时的沮丧、懊恼心情。
C.拟人,烘托挪威人第一个到达的成功。
D.对偶:生动地再现了挪威国旗在堡垒上空飘扬的情景。
3、文中“癫狂”“夺眶而出”“毛骨悚然”“耀武扬威”等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4分)
4、“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句话是作者的观点,还是斯科特的观点?为什么?(3分)
5、既然知道阿蒙森先到达了极点,斯科特一行为什么还要闷闷不乐地继续他们的路?(2分)
6、“斯科特接受了这个任务,他要忠实地履行这一最冷酷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烈追求的。”斯科特为什么要“接受”这项任务?体现了人物的什么精神境界?(4分)
7、运用你所学过的地理知识,说说探险者为什么选在1月进行南极活动,而不是7月?(4分)
三、拓展阅读题(30分)
所谓“南极大陆的物质平衡”,说通俗了,就是研究大陆冰盖的增减。至于冰盖的增减与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可用一喜一悲来概括。
先说喜。现在不仅中国,而且全球都缺淡水。而总量为2700万立方千米的南极冰盖,储存了全世界可用淡水的27﹪。有人估算,这可够全人类用上7500万年。这样一说,冰盖还是越大越好。那么南极冰盖每年增加多少呢?有材料声称,每年10厘米左右。冰盖的“收入”来自降水,主要是降雪。但南极大陆太大,面积约是中国的1.5倍,降雪极不均衡。在南极内陆,降水量简直比撒哈拉大沙漠还惨!南极大陆其实是全球最为干旱的大陆,号称“白色沙漠”。所以它的降水到底有多少,如何分布,必须把握准确。
再说悲。有人大胆设想过,南极冰盖一旦全部融化,情景如何,有两说:一说是全球海平面将上升60米,一说是60至90米。其实,不管哪位说对了,都不得了。那将意味着包括纽约、伦敦等著名城市要沦为“水晶城”。全球陆地面积将缩小2000万平方公里。冰盖的“支出”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一是表面蒸发,二是底部消融,三是冰山崩溃,四是快速冰流(即是快速崩溃)。
1、细读上文,说说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
2、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先

,结构方式是先

。(2分)
3、第二、三两段中有两个词分别与第一段中的“增”“减”两个字相照应并构成比喻,那么,这两个词分别是

。(2分)
4、第二段中把南极大陆称为“白色沙漠”的原因是什么?(2分)
5、读了上文。请你结合实际谈谈对南极大陆的探察和开发有什么意义?(2分)
四、写作练习(30分)
在人生中有谁不会遭遇到挫折和失败?面对失败你想些什么呢?请以“面对失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你的经历、体验、感受、看法和信念,也可以另外编写故事、寓言,等等。
要求: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300字。
第二课时答案
一、
1、C
点拨:错在:本文中有很多精彩的细节描写
2、探险壮举体现了他们生命的价值,表现出崇高的精神,“悲剧”的意义就在于展示价值。所以,尽管毁灭了自己,这种悲剧却是伟大的。
点拨:从“悲剧”的含义入手,结合探险队的事迹回答。
3、勇于探索,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实现生命的价值,给后人以精神的鼓舞。点拨:结合文中的事例,特别是细节描写回答。
二、
1、“千万年来人迹未至……两次被人发现。”
第一个发现南极点。
点拨:一般来说,答案要到代词前面去找。
2、B
点拨:抓住“耀武扬威”“洋洋得意”这两个词去回答,结合斯科特此时的感受去回答。
3、渲染了斯科特一行当时极度绝望的心情。点拨:从斯科特一行付出的和最终的结果去理解。
4、这是斯科特的观点。作者为他们立传本身就说明作者对他们的肯定态度,而且作者的一处处评论也表明了对他们的肯定态度。点拨:这是斯科特当时最为强烈的感受,结合课文的相关部分回答。
5、他们怀着绝望的心情,却没有半途而废,明知结局是失败,但还是走完全程,体现了他们高尚的人格与绅士风度。点拨:从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献身精神方面作答。
6、①是诚实守信的品格,使他接受了这个任务。②坦然面对成功与失败的崇高境界。点拨:扣住“品质”和“境界”作答。
7、南极位于南半球,他们的冬夏季刚好与北半球相反。因此,1月恰好是南极大陆的夏季,是那里一年中气候最好的时候。只不过由于南极大陆号称“风极”,那儿的风雪一年四季都相当惊人。所以,斯科特他们才会接连遭遇狂风暴雪的袭击。)点拨:从地理位置及气候特点方面回答。
三、1、南极大陆冰盖的增减与我们的关系。点拨:细读第一段,即可以领会。
2、概括
具体


点拨:把第一段看成一个部分,把第二、三段看成一个部分就很容易理解了。
3、收入
支出
点拨:“增”对应“收入”
,“减”对应“支出”。
4、南极大陆是全球最为干旱的地方,它长年被冰雪覆盖。
点拨:读第二段的后半部分就找到原因了。
5、略
点拨:可以从南极冰盖为人类造福和也可能造成灾难两方面作答。意义可以从造福和避免灾难方面作答。
四、作文例文
或许放弃不是错
历史的长河淘不尽英雄故事,岁月的长风吹不老倾城的容颜。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警示我们:或许放弃不是错。
岁月悠悠地流淌……
青冢有请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连年战乱,民不聊生。一次次的征战都以失败而告终。看到的是尸横遍野,听到的是人民痛苦的呻吟。难道还要继续征战吗?难道相信坚持就是胜利吗?不,一位年轻的女子从容地走出来。她放弃了玉砌雕栏,放弃了锦衣玉食,放弃了金帛玉缕,在漫漫黄沙中,虽然大雁的低吟更增加了她心中的苦,但她仍然深感欣慰。因为她深知她这一去换来的将是民族的安定与团结,她将看到人们过上闲适的生活。选择放弃荣华富贵,她一生无悔。
岁月悠悠地流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一生仕途坎坷。想起他的一生经历,曾有过多少的失败?想起他的一生经历,他又曾放弃过多少次?曾记得,他在做彭泽令时,对属下说过:“吾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他与腐朽的官场水火不容。他没有再坚持下去,他选择的是放弃,放弃了功名利禄,去过隐居生活。他坦然看生活,以笑对人生,饮酒作诗,度完了余生。或许,适时的放弃不是错。
岁月悠悠地流淌……
一蓑烟雨任平生
窗外的花香愈发芬芳,笔尖仍不时涌动着金色的梦。一代文豪——苏东坡,想起你,竟止不住让我心潮澎湃。
你才华横溢,气质过人。你是文坛的宠儿,然而,你却是仕途上的弃儿。正因为你的出类拔萃,你遭受了别人的冷眼,遭受了别人的嫉妒,甚至遭受了小人的百般攻击,自“乌台诗案”后,你就与上层的官场生活绝缘了。你被一贬再贬,贬到岭南时,你居然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你向来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当你被贬到黄州时,你竟语出惊人:“一蓑烟雨任平生”。纵使你乐观对生活,笑傲人生,然而岁月无情,天亦无情,日渐衰老的你经得住再三地贬谪吗?你最终选择了放弃仕途的追求,哪怕在荒芜偏僻的海南岛上也过得坦然自在。你一生入仕、出世,历经坎坷,最终战胜了自己。是啊,都是坚持惹的祸,或许放弃没有错。
岁月悠悠地流淌……
放弃了汉宫秋月,放弃了功名利禄,放弃了酬志展才,最终得以历史的画卷中以超然的姿态笑傲人生。历史警示我们:或许放弃没有错。
总评:作者凭借丰富的文史知识点评历史人物,畅谈人生感悟,纵横捭阖,酣畅淋漓。王昭君、陶渊明、苏东坡在面对生活的失意时都选择了放弃,但他们在这样的放弃中实现了人生的完美,像这样的放弃难道不是理智的选择吗?的确,这种放弃实际上并不是彻底放弃,而是在坚持寻觅,在寻觅那真实而亮丽的人生。
6第22课《伟大的悲剧》
课后检测
第一课时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拽(zhuài)出来
毋(wú)宁
坚持不懈(xiè)
毛骨悚(sǒng)然
B.威尔逊(xùn)
贮(zhù)藏
怏怏(yāng)不乐
广阔无垠(yín)
C.战栗(lì)
胆怯(què)
风餐露(loù)宿
寒风凛冽(liè)
D.厄(è)运
吞噬(shì)
羸(léi)弱
告罄(qìng)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
不可思议
徒劳无获
夺眶而出
精疲力竭
B.
萎缩不前
耀武扬威
姗姗来迟
忧心仲仲
C.
疲惫不堪
鲁莽大胆
语无伦次
踉踉跄跄
D.
步履蹒跚
白雪皑皑
海市蜃楼
闷闷不乐
3.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癫狂 
消蚀 
风餐露宿 
畏缩不前
B.贮藏 
呼啸 
跚跚来迟 
鲁莽大胆
C.遗孀 
烦恼 
精疲力竭
 念念有词
D.拖拽 
帐蓬 
忧心仲仲 
疲惫不堪
4.下列加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他忧心忡忡地来到教室,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老师和同学。
B.看到飞机失事现场那种凄惨的景况,连救援的消防队员都感到毛骨悚然。
C.你今天上班怎么捷足先登,是不是贪睡起晚了?
D.如果你面对领导说话都是语无伦次的话,谁会让你继续留下工作?
5.下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国家队的一位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教练来了。
B、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
C、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列宁过去所使用的东西。
D、这种种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的引起了讨论。
二、课文内容填空
(1)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百万个月计,(
)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
)显得太晚太晚了。
(2)每天晚上他们都希望第二天能到达目的地,(
)到了第二天,(
)吃掉一天的口粮外,(
)把希望寄托在第二个明天。
(3)因为(
)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的极度寂静之中,他(
)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
三、文学常识填空
《伟大的悲剧》选自《
》,作者是茨威格,
(国)作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
和小说创作方面。作品主要有《
》《
》《
》。
四、请写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1)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
(2)现在只有四个人继续走路了,但灾难又降临到头上。下一个贮藏点带来的是新的痛苦和失望。(  )
(3)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  )
(4)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
五、模仿下面的句式造句。
①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
②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
六、课外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的问题。
  长江,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上世纪80年代,一批热血青年本着“为国争光、振兴中华”的理想,自发组织起来,闯过雪山、激流、峡谷和险滩,挑战严寒、饥饿、翻船和死亡,完成了对长江、黄河的全程无动力漂流探险,书写下人类漂流探险史上的壮举。这种“长漂精神”、“黄漂精神”和当年连夺五次世界冠军的中国女排精神,被并称为中华民族的两支精神催化剂。
  那个年代,中国进入了重大社会转型期,人们长期被压抑、禁锢的思想有了释放的机会,特别是青年人,渴望用新的方式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在此背景下,一个偶然的事件,催生了“长江漂流探险”、“黄河漂流探险”这两件大事。1985年,一个名叫肯·沃伦的美国探险家在漂流完印度的恒河后,在记者采访他下一个目标是哪里时,他手指东方说“中国,长江”。随后,他还花费30万美元,取得了我国长江首漂权。消息传来,许多国人认为这“伤害了中华民族的自尊心”。西南交大的尧茂书率先行动,独自一人带着“龙的传人”号漂流筏从长江源头开始漂流探险,不幸在漂至金沙江通伽峡时翻船遇难。
  1986年年初,《中国青年》杂志刊出报告文学《梦断长江》,报道了尧茂书的事迹,国内许多热血青年震惊了。洛阳的郎保洛、王茂军、雷建生等8个青年心潮澎湃,自发组建了中国洛阳长江漂流探险队(下称洛漂队),发誓完成尧茂书“中国的长江要由中国人首漂”的愿望。穿越青海、西藏、四川等11个省,行程6300公里,历时147天,战惊涛,过险滩,在全国人民的关注和支持下,付出牺牲4名队员的沉重代价,1986年11月12日15时50分,胜利抵达上海吴淞口海军10号码头,征服长江。
  长江漂流探险的成功,激起了国内青年更加炽热的激情,大家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中国第二大河--黄河。1987年5月5日,以“长漂”英雄雷建生、郎保洛为队长,吸收了洛阳、北京等地30余名热血青年参加的河南黄河漂流探险队,从黄河正源向下开漂。同期漂流的还有北京和马鞍山的两支队伍。黄漂队的勇士们战胜了艰难险阻完成了全程5464公里、落差4831米的黄河探险漂流,于当年9月25日到达渤海之滨的黄河入海口。然而,发生在拉加峡的“六·一九”事件,成为大家心中永远的痛!
  拉加峡全长216公里,落差达588米,是黄河冲出源头地区后流经的第一个大峡谷,两侧山崖高耸,极为凶险。1987年6月19日下午3时30分,雷建生、郎保洛、朱红军、张宁生和袁世俊同登一船开漂。刚过几分钟,就见200多米宽的河面被两侧山体塌落的岩石挤得仅剩10多米宽,水吼如雷,紧接着,便遇到了一个5米高的大跌水,巨浪滔天,瞬间将船打了个底朝天。队员们在冰冷刺骨的水中奋力搏击,雷建生最先爬上倒扣的船底,大声呼喊大家“抓住船绳”。但由于体力不支,郎保洛十几分钟后被大浪卷走,朱红军、张宁生也先后没了踪影。后来,忽见一块巨大的礁石迎面而来,袁世俊随即昏迷过去。当袁世俊醒来时,船已漂到了岸边回水处;再一看,雷建生的胳膊还绕在船绳上,但是头部却垂落在黄河中……
(根据有关资料整理)
1.查工具书,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给“澎湃”二字注音
2.从文章的开头两段看,“长漂”、“黄漂”的实现是基于哪两个重要因素?
3.文章第2段提到“长江首漂权”问题,如今20多年过去了,你现在怎么看这个问题?
4.“征服长江”、“征服黄河”曾经是当年热血青年的共识。谈谈你对“征服”二字的看法。
5.设法读到《中国青年》杂志1986年第2期发表的报告文学《梦断长江》,了解尧茂书的事迹,写一段读书笔记。
第一课时答案
1.C.
点拨:
胆怯(qiè),有很多人读作“què”,是错误的
风餐露(lù)宿,读“lòu”违反拼音规则。
2.B.
畏缩不前
忧心忡忡
点拨:应写作“畏”而写作“萎”,是近音字误写;重“忡”写成了“仲”,是没有注意到字的形旁。
3D解析:A项中,“消”应为“销”;B项中,“跚跚”应为“姗姗”;D项中,“蓬”应为“篷”,“仲仲”应为“忡忡”。
4、C解析:“捷足先登”指行动敏捷,先达到目的。根据句意这里应为“姗姗来迟”。
5.A
.
点拨:B项应把“他们”调到“发挥”的前面,把“发挥着”的“着”改为“出了”
C项缺少主语,应在句首加上“列宁纪念馆”
D项属于语序不当,应把“广泛的”与“引起了”调换位置
二、(1)虽然


(2)可是
除了
只能
(3)只有

点拨:此题考查关联词语的使用能力,是成对使用的,不要出错,单用的,根据上下句子的意思加以填写。总之,都要结合句子,才能正确完成。
三、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奥地利
传记文学
三位大师
同精灵的斗争
罗曼·罗兰
四、议论
叙述
描写
议论
五、略
六1.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率先:带头,首先。
炽热:极热。
落差:因河床高度变化而产生的水位的差数。
澎湃:pénɡ
pài
2.上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之初),获得思想解放的我国青年,一,立志为国争光,振兴中华;二,渴望用新的方式体现自身价值。
3.略(宜一分为二看问题。)
4.略(可就“长漂”、“黄漂”的意义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发表见解。)
5.略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