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一)
一、教学目标
(?
?)
1、理解n次方根与根式的概念;能正确运用根式运算性质化简、求值;了解分类讨论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
?)
2.通过与初中所学的知识(平方根、立方根)进行类比,得出次方根的概念,进而学习根式的性质.
(?
?)
3.通过运算训练,养成学生严谨治学,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认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
?)
二、教学重点、难点
(?
?)
教学重点:根式概念的理解;掌握并运用根式的运算性质.
(?
?)
教学难点:根式概念的理解.
(?
?)
三、教学方法
(?
?)
本节概念性较强,为突破根式概念的理解这一难点,使学生易于接受,故可以从初中已经熟悉的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入手,由特殊逐渐地过渡到一般的n次方根的概念,在得出根式概念后,要引导学生注意它与n次方根的关系,并强调说明根式是n次方根的一种表示形式,加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了教学活动.故本节课可以采用类比发现,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教学方法.
(?
?)
四、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引入新课(老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
?)
先让我们一起来看两个问题(P48),在问题2中,我们已经知道…是正整数指数幂,它们的值分别为….那么,的意义是什么呢?这正是我们将要学习的知识.下面,我们一起将指数的取值范围从整数推广到实数.为此,需要先学习根式的知识.
(?
?)
2、复习旧知识(师生共同回顾初中所学过的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
问题:什么是平方根?什么是立方根?一个数的平方根有几个,立方根呢?
(?
?)
归纳: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若,则叫做a的平方根.同理,若,则叫做a的立方根.
(?
?)
注:根据平方根、立方根的定义,正实数的平方根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如4的平方根为,负数没有平方根,一个数的立方根只有一个,如―8的立方根为―2;零的平方根、立方根均为零.
3、形成概念(老师点拨指导,由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出概念)
类比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结合问题2归纳出n次方根的概念.
(?
?)
n次方根:一般地,若,则x叫做a的n次方根,其中n
>1,且n∈N*,
(?
?)
当n为偶数时,正数a的n次方根中,正数用表示,如果是负数,用表示.
(?
?)
当n为奇数时,a的n次方根用符号表示,
(?
?)
叫做根式.其中n称为根指数,a为被开方数.
(?
?)
4、深化概念
类比平方根、立方根,猜想:当n为偶数时,一个数的n次方根有多少个?当n为奇数时呢?
零的n次方根为零,记为
举例:16的次方根为,等等,而的4次方根不存在.
小结:一个数到底有没有n次方根,我们一定先考虑被开方数到底是正数还是负数,还要分清n为奇数和偶数两种情况.
根据n次方根的意义,可得:
问题:肯定成立,表示an的n次方根,等式一定成立吗?如果不一定成立,那么等于什么?
让学生注意讨论,n为奇偶数和a的符号,充分让学生分组讨论.
通过探究得到:n为奇数,
n为偶数,
如
小结:当n为偶数时,化简得到结果先取绝对值,再在绝对值算具体的值,这样就避免出现错误.
5、应用举例(学生思考,口答,教师版演、点评.)
例1:求下列各式的值
例题分析:当n为偶数时,应先写,然后再去绝对值.
思考:是否成立,举例说明.
6、课堂练习
1.
求出下列各式的值
.
2.若.
3.计算
7、归纳总结(先让学生独自回忆,然后师生共同总结.)
1.根式的概念:若n>1且,则.
为偶数时,;
2.掌握两个公式:n为奇数,
8、作业:P59
1、A组1题
补充作业、计算下列各式的值.
(1);
(2)
(,且)
(3)(,且)
9、板书设计
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
根式的概念及两个公式
例1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