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教学目标
1、知道人眼球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说明视觉的形成过程
3、树立爱护眼睛的观念和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眼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视觉形成的过程
难点:掌握眼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课题:①猜一猜,里面是什么:出示一个用布遮盖的小纸箱,里面放一个橙子,邀请四位同学分别通过手摸、耳听、鼻闻和眼看来判断箱子里的东西。?问题:?几个同学分别通过哪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引入课题。
②小游戏:大家来找茬!引入从外界获取的信息,大多是通过视觉,进入眼和视觉学习。
(二)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P79-81完成练习册P66-67
知识点1 知识点2
(三)互动学习,教师精讲
1、眼球的结构及其功能
①通过学生的自学,对眼球的结构有了一定的了解,用粘贴卡片的方式完成眼球结构的彩图,再用PPT显示对比讲解是否正确。
②再依次让学生说出眼球各结构的功能。
③正面观察眼球,重点讲虹膜、瞳孔、巩膜并联系实际生活语言。
④瞳孔大小的调节:同桌之间先互相观察瞳孔的大小,然后关上灯再观察瞳孔的大小,体验得出瞳孔的变化情况。得出人在明处或暗处都看清物体的结论。
⑤考考你,进一步了解眼球的功能。
⑥同步练习:练习册P67 基础题 1、 P69 提升题 1、P70 2、 8、
P71 核心精归纳 1.
问题引入:1、是否眼球完好无损就能形成视觉了呢?
2、那视觉是怎样形成的呢?
视觉的形成过程
①、通过眼球结构的学习,学生尝试继续用卡片粘贴的方式完成视觉形成的过程,再对比讲解是否正确。
②播放视频:加深对眼的结构、视觉形成过程的理解
③比一比,看谁反应最快:让学生再说出视觉形成的过程,强化记忆
④考考你:失明的原因有哪些?有些人虽然眼睛能看清,但看到的物像确实这样的
插入图片:比较两张图片有什么不一样?→ 引出近视眼
小调查:班上有多少小眼镜?它给你带了怎样的不便呢?近视眼又是怎样形成的呢?
3、近视及其预防
①活动—看图讨论:为什么人既可以看清远处物体,又可以看清近处物体?分组讨论,代表回答。
②分析正常眼的调节,能看清物体的原因。
③分近视为何看不清物体及其矫正的方式。
④以每年6月6日为中国爱眼日引入日常生活用眼保健方法:三要四不看
⑤比一比,看谁反应最快:判断对错
⑥同步练习:练习册P70 3、4、9、11、
四、当堂巩固、反馈
同步练习一:练习册P67 基础题 1、 P69 提升题 1、P70 2、 8、
P71 核心精归纳 1.
同步练习二:练习册P70 3、4、9、11、
五、课堂小结(知识脉络)
角膜:无色、透明;
虹膜:有色素;
瞳孔:虹膜中央的小孔 ,能调节进光量
一、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晶状体:透明,有弹性,能折射光线
玻璃体:折射光线
视网膜:能感受光的刺激
巩膜:保护眼球的内部结构
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光线→ →瞳孔→ →玻璃体→ →视神经→视觉中枢
(透光) (折射) (成像) (形成视觉)
三、近视的成因及其预防
通过本节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六、课堂小测
1、眼球中具有折光作用的结构是( )
A、角膜 B、晶状体 C、巩膜 D、虹膜
2、眼球内具有感光细胞的结构是( )
A、角膜 B、巩膜 C、脉络膜 D、视网膜
3、人眼的“白眼球”和“黑眼球”,实际上分别指的是( )
A.虹膜和角膜; B.角膜和巩膜;
C.角膜和巩膜; D.巩膜和虹膜
4、外界物体发射过来的光线,依次经过( )到达视网膜。
A、瞳孔、角膜、晶状体、玻璃体
B、瞳孔、角膜、玻璃体、晶状体
C、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
D、角膜、瞳孔、玻璃体、晶状体
5、正常人不论较近或较远的物体都能看清楚,这是因为( )
A.视网膜可以调节前后移动; B.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
C.瞳孔可以扩大和缩小; D.视神经可以传导图像信息。
6、从暗室走到阳光灿烂的地方,瞳孔的变化( )
A.由大到小; B.由小到大;
C.大小不会发生变化; D.无法确定
7、视觉形成的过程中,物像和视觉的形成部位分别是( )
A、视网膜、视网膜 B、大脑、视神经
C、大脑、大脑 D、视网膜、大脑
8、矫正近视眼佩戴的镜片是( )
A、平面镜 B、凹透镜 C、凸透镜 D、凹面镜
七、课外作业—爱护帮助盲人
请围绕“如何爱护帮助盲人”这一爱心活动,设计一份倡议书或宣传标语等,向全校同学发出倡议,要求主题突出,形式不限,课后完成。
九: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