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怀宁县高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安徽省怀宁县高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期中考试生物试卷 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1-04-21 05:40: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怀宁高河中学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高二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60分)
1.如图是人体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M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②渗回①和渗入④的量相差不大
B.若③为脑细胞,M处的氧分压高于N处,而的浓度相反
C.若③为肝脏细胞,饥饿时M处的血糖浓度高于N处
D.若③为胰岛B细胞,饱饭后M处比N处胰岛素含量高
2.渐冻人是指肌萎缩侧索硬化,也叫运动(传出)神经元病。它是运动神经元损伤之后,导致包括四肢,躯干、胸部、腹部等肌肉逐渐无力和萎缩。如图为渐冻人的某反射弧,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刺激Ⅲ处,则在③处可以检测到神经递质的释放
B.若以针刺S,则渐冻人无法感觉到疼痛
C.若刺激Ⅱ处,则M会发生轻微收缩,该过程称为反射
D.若刺激Ⅰ处,则在Ⅲ处可以检测到动作电位Ⅱ
3.下图为利用不同的处理使神经纤维上膜电位产生不同的变化,处理方式及作用机理如下:①利用药物Ⅰ阻断通道;②利用药物Ⅱ阻断通道;③利用药物Ⅲ打开通道,使内流;④将神经纤维置于低溶液中。上述处理方式与刺激前后膜电位可能出现的变化,对应正确的是( )
A.甲—①,乙─②,丙—③,丁—④
B.甲—④,乙—①,丙—②,丁—③
C.甲—③,乙—①,丙—④,丁—②
D.甲—④,乙—②,丙—③,丁—①
4.如图表示某人从早餐开始后到12点血糖浓度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早餐后,血糖浓度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受到抑制
B.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运输到全身各处,只作用于肝细胞和肌细胞
C.10点到11点血糖低于正常值,此时肝糖原分解,使血糖浓度增加
D.10点左右,机体通过反馈调节使胰岛素分泌减少
5.神经递质乙酰胆碱与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可使突触后膜兴奋,引起肌肉收缩。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该过程出现异常,其发病机理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抗a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AChR)结合后会引发突触后膜上的Na+内流
B.抗a抗体与物质a的结合物可被吞噬细胞清除
C.物质a引发的上述免疫过程属于体液免疫
D.重症肌无力属于一种由于免疫系统异常而引起的自身免疫病
6.下列有关“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的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人潜水憋气露出水面后呼吸运动会加深加快,原因是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刺激呼吸中枢
B.胰岛A细胞和B细胞表面有神经递质的受体
C.当人从温暖室内到寒冷室外后,通过调节使身体产热量增加
D.通过反射,神经系统能感受病原体的侵入并启动免疫反应
7.经过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探索,最终通过实验证明胚芽鞘弯曲生长是某种化学物质引起的。下列有关温特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鲍森·詹森的实验启发温特用琼脂块收集某种化学物质
B.与拜耳的实验不同,温特的实验可以在光照条件下进行
C.设置空白对照组可以排除琼脂块本身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D.温特发现单侧光下胚芽鞘伸长区两侧吲哚乙酸分布不均
8.下列关于生长素的运输及作用的两重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缺氧会影响植物体内生长素的极性运输
B.在植物的成熟组织中,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
C.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合成受到抑制
D.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促进植物生长的效果可能相同
9.某实验小组探究一定浓度的萘乙酸(NAA)溶液和激动素(KT)溶液对棉花主根长度及单株侧根数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据此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NAA和KT都是植物自身产生的具有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B.乙、丙分别与甲组比较,说明NAA抑制主根生长和侧根发生,KT则相反
C.甲、乙、丁组比较,说明KT能增强NAA对侧根生长的促进作用
D.丙、丁组与甲组比较,可以说明KT对侧根的发生具有两重性
10.植物激素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各种植物激素在幼嫩组织中均能进行极性运输
B.赤霉素能够通过调控细胞基因组的表达,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
C.植物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从根本上说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
D.乙烯存在于植物的特定组织和器官中,其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
11.下列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调查一块农田中某种鼠和跳蝻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的调查方法分别是标志重捕法、样方法
B.调查某公园中向日葵的种群密度时,因所选样方位置上有块大石,所以应换个位置取样
C.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将样方线上的个体都进行统计会使得到的结果偏大
D.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记物脱落会使得到的结果偏大
12.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密度能够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B.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C.种群都具有性别比率
D.沙漠植物的分布型是集群分布
13.关于种群特征及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增长型种群的出生率应高于衰退型种群的出生率,而死亡率则相反
B.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中的雄性个体主要通过改变种群年龄结构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
C.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的种群密度时,当标志物易脱落或颜色过于鲜艳时均会增大误差
D.自然环境中增加某种群的天敌数量不影响该种群的K值
14.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所示(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区域中田鼠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分布
B.该田鼠种群增长方式为“S”型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
C.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
D.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仅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的年龄组成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
15.自然种群的增长一般呈“S”型。假设某自然种群的数量为N,环境容纳量为K,S1~S5是“S”型曲线上的5个点。根据下表所示数据,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种群的K值为200
B.S5不是该种群内斗争最激烈的时刻
C.若该种群为蝗虫种群,则防治蝗虫应在S3之前
D.(K-N)/K的比值越小,种群增长速率越小
16.磷虾是一种具有垂直迁移习性的海洋动物,其主要摄取浮游植物和小型浮游动物,磷虾的天敌主要在白天活动,研究人员在一天中的不同时间对某海域的磷虾进行捕捞采样,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磷虾的垂直迁移是种群密度过大引起的
B.夜晚黑暗时磷虾上升到水层表层,清晨则下降
C.垂直迁移有利于磷虾增加食物摄取和躲避天敌
D.磷虾能促进海洋中不同水层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17.下列关于群落的结构及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与被捕食者数量的变化之间存在负反馈调节
B.修剪整齐的草坪内群落不存在水平分布差异和垂直分层现象
C.群落中种群的数目多少或种群密度的大小称为群落的丰富度
D.经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经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18.下表表示某地甲、乙两个种群数量变化关系。据表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种群均为S型增长,增长速率均受本身密度制约
B.甲乙两种群为捕食关系,其中乙为捕食者,甲为被捕食者
C.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第四年开始乙种群占优势,且甲种群逐步被淘汰
D.甲乙两种群可分别代表草原中的兔子和牛,二者是此消彼长的竞争关系
19.图1中所示的是生物间的关系,A、B代表两种生物,C代表生物的生活条件,箭头表示营养流动的方向;图2在坐标系中表示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相关判断错误的是( )
A.图1中①~④表示的生物间的关系分别是互利共生、种内竞争、捕食和种间竞争
B.图1的③中A的数量大量减少后,B的数量一直增加
C.图2中的甲、乙、丙分别对应图1中的①③④
D.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两种生物可能同时存在如图2中的乙和丙两种关系
20.下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 )
A.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
B.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
C.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
D.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
2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相关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由自养型生物构成,一定位于第一营养级
B.食物网的复杂程度取决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
C.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不一定是植物,消费者不一定是动物,分解者不一定是微生物
D.在一条由捕食关系构成的食物链中,分解者一定不占营养级,无机成分也一定不占营养级
22.下列关于三幅模式图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若图Ⅰ表示食物网,则能量最少的营养级是A所在的营养级
B.若图Ⅱ表示人体的体液之间的关系,则,甲的渗透压降低可能导致组织水肿
C.若图Ⅲ表示碳循环的过程,则④所代表的大气中的CO2库还有其他来源
D.若图Ⅲ表示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联系,则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④固定的太阳能
23.如图是某人工鱼塘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中部分环节涉及的能量值[单位为103 kJ/(m2·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A代表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B.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5.625%
C.该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1.17×105kJ/(m2·y)
D.捕食关系一般不可逆转,所以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
24.某同学绘制了如图所示的能量流动图解(其中 W1 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下列有关能量流动叙述中 错误的是( )
A.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可表示为(A1+B1+C1+A2+B2+C2+D2)
B.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才能输入到生态系统中
C.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D1/W1
D.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属于B1中的能量
25.如图1表示某生态系统一条食物链中三个种群一年内的数量变化,图2为该食物链中三个种群一年内能量流动统计的部分数据,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6月时,种群Ⅰ、Ⅱ、Ⅲ的年龄结构分别是衰退型、增长型、增长型
B.铅等重金属在甲种群(种群Ⅲ)含量最高
C.图2中种群Ⅱ全部生物的呼吸消耗能量约为6.95×107kJ
D.甲到丙的能量传递效率约为20%
26.E·Foeminea(麻黄属植物)的授粉时间每年有很大差异,但都与7月的满月紧密联系在一起。就连幼小的无法进行授粉的球果也在满月峰值时从毛孔形珠孔处渗出传粉滴(花蜜),吸引传粉昆虫。由上述材料可知,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每年7月,E·Foeminea开花与传粉昆虫成熟是共同进化的结果
B.满月、花蜜和球果都属于同种信息,信息传递方向是非生物→生物→生物
C.E·Foeminea分泌花蜜,吸引传粉昆虫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D.当地传粉昆虫获得E·Foeminea能量一般为10%~20%
27.右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表示碳元素的流动方向。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在碳循环过程中,同时伴随着能量流动
B.由于某种原因造成图中E大量减少,推测短期内与之相邻的两个营养级生物数量发生的变化是D增加,F减少
C.该生态系统的消费者包括图中的D、E、F、B
D.A与C之间碳元素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F→B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流动
28.如图表示正常生态系统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关系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与物种的复杂程度呈正相关
B.曲线在正常范围内波动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C.不同生态系统C→D时间不同,说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大小不同
D.S3所代表的面积越小,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高
29.下图是河流生态系统受到生活污水轻度污染后的净化过程示意图,据图分析得出以下结果,其中错误的是( )
A.在A到B段水域,细菌分解有机物导致等无机盐离子增多
B.在A到B段水域,需氧型细菌大量繁殖是溶氧量减少主要原因之一
C.在B到C段水域,因为溶氧量的增加导致藻类的数量增加
D.在C到D段水域,水体的污染情况已经大大减轻
30.“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首诗描述的水乡美景是我国新农村建设值得借鉴的典范。下列有关其生态学原理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水深不同的溪水中种植不同植物,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B.菱、水稻、荷花种群具有种群密度、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
C.新农村建设应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的非生物因素
D.水乡农产品和旅游观赏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二.填空题(4小题,共40分)
31.抑郁症是近年来高发的一种精神疾病。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形成与去甲肾上腺素(NE)减少有关。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据图分析,突触前神经元兴奋引起内流从而__________(填“促进”或“抑制”)NE的释放。NE释放后的去向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被突触前膜再摄取。
(2)据图分析,杂环类抗抑郁剂治疗抑郁症的机理是:杂环类抗抑郁剂抑制___________,同时解除了NE对突触小泡释放NE的___________作用,使突触间隙的NE含量___________,从而治疗抑郁症。
32.长爪沙鼠是某草原鼠害的主要物种。若用灭鼠剂防治,长爪沙鼠种群数量会迅速恢复。为了提高防治的有效性,科研人员研究了不育剂EP?1对当地长爪沙鼠种群数量的影响。3月初在实验区投放不育剂饵料,对照区为自然状态;3~10月间定期取样调查种群数量和幼体(0~1月龄)比例(研究期间长爪沙鼠迁入迁出情况不明显,忽略不计),其中幼体比例统计结果如图。
(1)若投放灭鼠剂,有毒物质会沿着________渠道进入其他生物体内,影响生态安全。
(2)调查长爪沙鼠的种群密度时,在0.5 hm2的样地上,第一次捕获60只,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的40只中有20只带标记。据此估算,样地上长爪沙鼠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hm2。捕获过的长爪沙鼠难以再次被捕获,因此估算值偏________。
(3)雌性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机制。EP?1含有雌性激素,可反馈作用于________________(器官),使雌性长爪沙鼠血液中促性腺激素的含量显著降低。
(4)与对照区相比,实验区长爪沙鼠种群的繁殖高峰出现的时间________,出生率总体水平________。
33.红脂大小蠹是一种危害油松的林业害虫,林业人员发现了一种以之为食的昆虫甲,并对昆虫甲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
(1)调查油松的受虫害程度需要确定单位面积内受虫害油松的数量,常用的调查方法为________。调查时发现,单一油松林比多树种混合林的受害程度要________(填“轻”或“重”),说明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________有关。
(2)写出题中所涉及的食物链______________________,昆虫甲属于第___营养级。
(3)昆虫甲可以通过嗅觉找寻生活在油松树干中的红脂大小蠹,这种信息的传递属于________(填“物理”“化学”或“行为”)信息的传递。为了研究昆虫甲找寻食物的相关机制,研究人员用正己烷溶液分别提取了健康油松的挥发物A和受虫害后的油松挥发物B,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中每组使用两种物质,每组实验随机选取50只昆虫甲,观察昆虫甲对这两种物质的选择,结果如表所示。
组别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挥发物A 对照 挥发物B 对照 挥发物A 挥发物B
结果(只) 35 15 43 7 17 33
实验中的对照是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昆虫甲更趋向于________________(填“健康油松”或“受虫害油松”),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大型肉食性动物对低营养级肉食性动物与植食性动物有捕食和驱赶作用,这一建立在“威慑”与“恐惧”基础上的种间关系会对群落或生态系统产生影响,此方面的研究属于“恐惧生态学”范畴。回答下列问题:
(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__________。
(2)如果将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食物网只有三个营养级的某生态系统中,使得甲、乙两种植食性动物间的竞争结果发生了反转,即该生态系统中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假定该反转不是由于顶级肉食性动物的直接捕食造成的,那么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甲的数量优势地位丧失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答出一点即可)。
(3)若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在某地区的森林中重新出现,会减轻该地区野猪对农作物的破坏程度。根据上述“恐惧生态学”知识推测,产生这一结果的可能原因有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生物答案
选择题
1-5 BABBA 6-10 DDCCB
11-15 BBCCD 16-20 AACBD
21-25 BCCDB 26-30 ACCCB
二、填空题
31. (1)促进 (2)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3)被水解 (4)NE的再摄取 (5)抑制 (6)增多
32、(1)食物链 (2)240 大
(3)下丘脑、垂体 (4)推迟 降低
33、(1)样方法 重 营养结构(物种丰富度)
(2)油松→红脂大小蠹→昆虫甲 三
(3)化学 正己烷(溶液) 受虫害油松
油松遭受虫害后,能产生和释放某种吸引昆虫甲的化学物质
34、(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
(2)甲对顶级肉食性动物的恐惧程度比乙高,顶级肉食性动物引入后甲逃离该生态系统的数量比乙多
(3)大型肉食性动物捕食野猪;野猪因恐惧减少了采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