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教主”“北派五大家”
“鹤-铁系列”:
《鹤惊昆仑》、《宝剑金钗》、《剑气珠光》、《卧虎藏龙》、《铁骑银瓶》
王度庐
李安战绩:
三座奥斯卡金像奖、五座英国电影学院奖、四座金球奖、两座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两座柏林电影节金熊奖。代表作:
《理智与情感》《卧虎藏龙》《断背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对武侠世界,我充满了幻想,一心向往的是儒侠、美人的侠义世界,一个中国人曾经寄托情感及梦想的世界……我一直想拍一部人文气息的武侠片。”
——李安
卧虎藏龙
王氏悲情
李氏武侠
一代大侠李慕白有退隐江湖之意,托付红颜知己俞秀莲将青冥剑交送京城铁贝勒。
当夜宝剑就被人盗走,俞秀莲隐约猜出是玉府小姐玉娇龙一时意气所为,于是用旁敲侧击的方法迫使其归还宝剑。玉娇龙归还宝剑时,与李慕白正面交锋,并牵出害死李慕白师傅江南鹤的碧眼狐狸,也就是玉娇龙的师傅。
玉娇龙不甘政治联姻,心系新疆大盗“半天云”罗小虎,于是逃婚盗剑浪迹江湖。玉娇龙在江湖上使性任气,而俞秀莲和李慕白爱惜人才,苦心引导,总是无效。
在山洞决斗中,设下陷阱的碧眼狐狸被李慕白杀死,而李慕白为救玉娇龙身中毒针,弥留之际向俞秀莲深情告白,玉娇龙内心深受震动。
玉娇龙在俞秀莲的指点下来到武当山会见罗小虎,却终是无法面对自己造成的悲剧,决然投身万丈深渊。李慕白
回顾情节
一代大侠 有退隐江湖之意,托付红颜知己 将青冥剑交送京城铁贝勒。
当夜宝剑就被人盗走,俞秀莲隐约猜出是玉府小姐 一时意气所为,于是用旁敲侧击的方法迫使其归还宝剑。玉娇龙归还宝剑时,与李慕白正面交锋,并牵出害死李慕白师傅江南鹤的 ,也就是玉娇龙的师傅。
玉娇龙不甘政治联姻,心系新疆大盗“半天云” ,于是逃婚盗剑浪迹江湖。玉娇龙在江湖上使性任气,而俞秀莲和李慕白爱惜人才,苦心引导,总是无效。
在山洞决斗中,设下陷阱的碧眼狐狸被李慕白杀死,而李慕白为救玉娇龙身中毒针,弥留之际向俞秀莲深情告白,玉娇龙内心深受震动。
玉娇龙在俞秀莲的指点下来到武当山会见罗小虎,却终是无法面对自己造成的悲剧,决然投身万丈深渊。
李慕白
俞秀莲
玉娇龙
碧眼狐狸
罗小虎
一柄剑,两段情
悲 剧
偶然?
必然?
玉娇龙
俞秀莲
李慕白
讨论
龙/虎/莲/白是一个 的人?
莲
龙
虎
白
腾云驾雾、飘逸洒脱,是东方神兽;不可控性,在西方世界里象征着邪恶。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代表着高洁的情操,又因谐音为“怜”,多与爱情有关。
威猛彪悍,是王者的象征,正如罗小虎沙漠之王的身份。
保持洁白、空无、忘我的本性。与李慕白的儒雅超脱、仙风道骨相得益彰。.
讨 论
四个主人公对“侠性”与“人性”做了最好的诠释,哪对代表“侠性”,哪对代表“人性”呢?
我们该如何理解“侠性”与“人性”呢?
李慕白与俞秀莲
德(压抑情感)
侠性
玉娇龙与罗小虎
欲(放纵情感)
人性
启 示
不论是李慕白与俞秀莲含蓄内敛,还是玉娇龙与罗小虎的大胆热烈,最终都以悲剧收场。对此你有怎样的反思和启示?
平衡
在传统时代,人们囿于礼教和道德的束缚,生命得不到自由和舒展;而现代社会,人们片面追求个人价值,忽略群体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要在欲望与戒律之间,在侠性与人性之间达到平衡,否则会自毁其生。正如儒家所言——“从心所欲不逾矩”。
玉娇龙
带着忏悔了却尘事
俞秀莲
李慕白
悟得要真诚对待自己
弥留之际坦诚面对感情
比较探究
文学原著、电影、剧本不同的表现力
文学作品与电影
原著中李慕白并没有死,而电影(剧本)中李慕白却中毒针身亡。你更喜欢哪一种结局呢?
(1)文学作品(不死):
李慕白象征着大德,是精神的标杆,江湖不能没有大德,社会不能失去大德;在中国传统价值观众,好人应该有好报。
(2)电影(死):
开篇李慕白想要退出江湖,可正如《东方不败》中任我行所说:“有人就有江湖,人就是江湖,你又怎么退出呢?”只有死才是真正的退出,形成首尾呼应;李慕白为救玉娇龙而死,他用生命作为献祭,才将玉娇龙度化;李慕白的内敛隐忍、恪守道德,使他压抑自己的情感,只有死才让他直面内心,说出自己的爱;由于压抑情感,李慕白始终不能得道,而临死前的表白终让他坦然,也让俞秀莲懂得直面自己的内心,这是导演想告诉我们的“深爱即大道”。
在山洞顿悟这场戏中,李慕白为救玉娇龙身中毒针,临死之前终于向俞秀莲深情告白。对比剧本与电影的不同表达,你觉得哪种更好?
剧本与电影
剧本
花好月圆
电影
俞秀莲:别动气。
李慕白:生命已经到了尽头,我只有一息尚存。
俞秀莲:用这口气练神还虚吧,解脱得道,圆寂永恒,一直是武当修炼的愿望,提升这一口气,到达你这一生追求的境地。别放下,浪费在我身上。
李慕白:我已经浪费了这一生,我要用这口气对你说:我一直深爱着你……我宁愿游荡在你身边,做七天的野鬼,跟随你,就算落进最黑暗的地方。我的爱,也不会让我成为永远的孤魂。
李慕白:这些年,其实我们一直可以这样在一起!秀莲——嫁给我——
俞秀莲:慕白,守住啊!
李慕白:我-----不愿意成了鬼魂,才可以爱你!------
俞秀莲:(煽情大哭)我早就答应了啊!
剧本表现的情感急迫而热烈,而电影表现的情感更深沉而平静,更符合李慕白与俞秀莲内敛隐忍的性格;同时电影中俞秀莲始终为李慕白考虑,符合俞秀莲对“德”的追求;剧本强调死之前的爱,现世的爱,而电影强调死之后爱仍在继续,是永生的爱;剧本中略带遗憾,而电影中尽显平和,有一种得道的安宁,更符合李慕白虚静淡泊的特点,也更好地诠释了“道”的内涵;剧本对死亡的处理显得生硬,而电影中人死后七天还魂的传说更显浪漫色彩。
朗读
(表演)
俞秀莲:别动气。
李慕白:生命已经到了尽头,我只有一息尚存。
俞秀莲:用这口气练神还虚吧,解脱得道,圆寂永恒,一直是武当修炼的愿望,提升这一口气,到达你这一生追求的境地。别放下,浪费在我身上。
李慕白:我已经浪费了这一生,我要用这口气对你说:我一直深爱着你……我宁愿游荡在你身边,做七天的野鬼,跟随你,就算落进最黑暗的地方。我的爱,也不会让我成为永远的孤魂。
总结
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剧本、电影,不同的表现形式,都是为了展示经常精彩的故事、塑造鲜明的形象、表现一定的主题。它们各有优劣,但是不管怎样,它们都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于精神世界,让我们向这些文艺工作者们致敬!
拓展练习
请根据电影中李慕白临死前对俞秀莲的告白,编写该部分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