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水的组成 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5 水的组成 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华师大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1-04-20 16:28: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5 水的组成
一、单选题
1.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在《蜡烛的故事》系列讲座中,对蜡烛燃烧所涉及的知识做了全面的介绍。下列关于问题的回答,属于“设计实验方案”的是( )
选项
问题
对问题的回答
A
蜡烛是用什么制成的
泥炭地的石蜡、牛油里的硬脂等等
B
蜡烛燃烧会生成水吗
将一只干燥的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
C
火焰会什么向上
热气流上升,对火苗起着牵拉作用
D
蜡烛熄灭时的白烟是什么
是石蜡蒸气凝成的固体小颗粒
A.?A???????????????????????????????????????????B.?B???????????????????????????????????????????C.?C???????????????????????????????????????????D.?D
2.同样的一杯热水,室温高时冷却得慢,室温低时冷却得快。老师要求同学们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一个问题。下面是四位同学的发言,其中较有价值且可探究的问题是(? ? ? ? ?? )
A.?“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吗?”
B.?“热水冷却的快慢与它的质量、它与环境的温差有什么关系?”
C.?“为什么热水在室温低时比室温高时冷却得快呢?”
D.?“为什么热水的质量越大冷却得越慢?”
3.乒乓球的直径加大后,国际乒联又改变了制作乒乓球的材料,目的是提高乒乓球的比赛的观赏性,小柯认为乒乓球材料的改变,是为了减弱乒乓球的弹性,他用材料不同,其他条件相同的乒乓球设计了以下验证方案,其中最合理的是(  )
A.?用不同的力将乒乓球挪向地面,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B.?把乒乓球沿不同方向抛向地面,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C.?把乒乓球从不同高度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D.?把乒乓球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4.下表是小明用豌豆种子来研究影响种子萌发因素的实验记录。表中能形成对照实验的两个装置是(??? )
装置
棉花
温度
培养皿
发芽情况

湿润
20℃
敞开
全部发芽

湿润
20℃
密封
不发芽

湿润
0℃
敞开
不发芽

干燥
20℃
敞开
不发芽
A.?甲和乙????????????????????????????????B.?乙和丙?????????????????????????????????C.?乙和丁????????????????????????????????D.?丙和丁
5.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小枫开动脑筋,找到了所有可能的情况: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枫的学习经历了(  )
A.?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B.?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交流与评估
C.?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D.?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分析和论证
6.蚊子在水中产卵形成蚊子的幼虫叫孑孓,人们常可观察到孑孓浮到水面的现象。小明针对“孑孓为何要浮到水面”这个问题,提出“孑孓需要光线才能生存’’的假说,为求证此假说而设计的下列实验装置,最合适的实验条件是(? )
选项
烧杯
水/毫升
孑孓大小
光线
温度/℃
A

400
20大
光照下
28

300
20小
黑暗中
20
B

400
20大
光照下
28

400
20大
黑暗中
28
C

300
10大10小
光照下
20

300
10大10小
黑暗中
28
D

300
20小
光照下
28

400
20小
黑暗中
28
A.?A???????????????????????????????????????????B.?B???????????????????????????????????????????C.?C???????????????????????????????????????????D.?D
7.化学实验成功的关键是:()
①严谨的科学态度;②合理的实验步骤;③正确的操作方法;④实验完毕后的洗涤清理工作.
A.?①②③????????????????????????????????B.?①②????????????????????????????????C.?①③④????????????????????????????????D.?①②③④
8.科学探究要应用多种多样的科学方法,下列描述中哪项不是科学方法?(? )
A.?保持实验室干净????????????B.?进行观察????????????C.?设计实验来检验假设????????????D.?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测
9.2005年10月12日,我国自行研制的飞船在绕地球飞行115小时32分钟后,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成功着陆,此飞船是(????? )
A.?神舟三号???????????????????????????B.?神舟四号???????????????????????????C.?神舟五号???????????????????????????D.?神舟六号
10.如图,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铅笔在水中的折断现象,对此我们应有的学习科学的方法是(  )
A.?马上把铅笔拿起来,看是否真的断了??????????????????B.?倒掉水看看铅笔是否还会折断
C.?马上去问家长或老师???????????????????????????????????????????D.?马上上网查询答案
二、多选题
11.小贝看了一篇介绍隐形飞机的材料后,提出了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其中与化学无关的问题是()
A.?隐形飞机有声音吗??????????????????????????????????????????????B.?制隐形飞机的材料有什么性质
C.?隐形飞机为什么会隐形???????????????????????????????????????D.?怎样合成隐形飞机的材料
三、填空题
12.在科学探究时,我们应当善于________?问题;依据已有的________?,通过思考,建立________?;再根据探究的目的和条件制订探究的________?,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途径获取________?;然后对假设进行检验;最后与大家一起_________?,对探究的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价。
13.用质量分数98%,密度为1.84克/厘米3的浓硫酸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稀硫酸100毫升,计算时必须查阅的数据是 ________。配制的过程除使用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的仪器是________。
14.我国是世界上具有悠久文明的国家之一,某些化学工艺,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明很早,对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解答题
15.材料一:国际微生物学界有一个科赫法则,主要包括:I.在每一病例中都出现相同的微生物;Ⅱ.要从宿主中分离出这样的微生物,并在培养基中培养出该微生物;Ⅲ,上述培养出的微生物接种到健康宿主中,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Ⅳ.从试验发病的宿主中能再度分离培养出这种微生物。如果进行上述4个步骤,并得到确实的证明,就可以确认该微生物即为该病害的病原体。
??? 材料二:沃伦和马歇尔猜想幽门螺杆菌可能是引起胃溃疡的原因。为此,他们进行探究:①在100例胃溃疡患者中,都找到了幽门螺杆菌。②从胃溃疡病人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③无胃溃疡症状的马歇尔当众吞下从胃溃疡病人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的培养液,出现胃溃疡症状,用抗生素类药物治疗,恢复健康。④招募10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大规模的试验,将从患胃溃疡病人中分离培养的幽门螺杆菌接种到部分志愿者,出现了胃溃疡症状。回答下列问题。
(1)马歇尔用自己吞下幽门螺杆菌培养液,出现胃溃疡症状的行为,想证明科赫法则的第________步骤,体现了科学家________精神。
(2)当时医学界有很多人都不认同马歇尔自己喝培养液的行为与观点。推测他们的理由是________。
(3)要证明胃溃疡是由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还需要进行的实验是________。最终,沃伦和马歇尔证明了胃溃疡是由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由此获得了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五、实验探究题
16.下为研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某同学做了如下实验:?
①选取两枝带有较多不定根和叶的枝条。②用刀片对其中一枝进行树皮环割处理,环割部位离不定根的距离约为4厘米,环割树皮时去掉约2厘米宽的树皮。③把它们的根分别浸在土壤浸出液中,土壤浸出液面在环割处下方。④放在阳关下培养,两周以后进行观察。?
(1)实验中对两枝枝条进行不同处理的目的是________。?
(2)实验中该同学“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基于的假设是________。?
(3)两周后,可通过观察枝条上的不定根或________的变化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猜想和假设;设计方案、制定计划;收集证据、检验假设;得出结论、作出解释;评价与交流。
【解答】A、问题:蜡烛是用什么制成的,对问题的回答:泥炭地的石蜡、牛油里的硬脂等等,属于作出解释、得出结论;
B、问题:蜡烛燃烧会生成水吗,对问题的回答:将一只干燥的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通过干燥的冷的烧杯内有水珠产生,可以得出结论蜡烛燃烧会生成水,故将一只干燥的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属于设计实验方案;
C、问题:火焰会什么向上,对问题的回答:热气流上升,对火苗起着牵拉作用,属于作出解释、得出结论;
D、问题:蜡烛熄灭时的白烟是什么,对问题的回答:是石蜡蒸气凝成的固体小颗粒,属于作出解释、得出结论;
故答案为:B
2.【答案】 B
【解析】
【分析】解决此题要结合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进行分析,结合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提出问题。
【解答】此题现象是一杯热水,室温高时冷却得慢,室温低时冷却得快;所以可以提出的问题是:“热水冷却的快慢与它的质量、它与环境的温差有什么关系?”。
故选B
3.【答案】 D
【解析】【解答】A把材料不同的乒乓球挪向地面,不能控制球的初速度相同,无法根据反弹后落地高度比较弹性大小,故A错误;B把材料不同的乒乓球抛向地面,没有控制球的抛出速度相等,不能根据落地后反弹的高度判断弹性大小,故B错误;C把材料不同的乒乓球在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没有控制高度相等,故C错误;D把材料不同的乒乓球在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控制了球的初始高度相同,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可以判断球的弹性大小,故D正确;
【分析】(1)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2)要想比较两只乒乓球的弹性大小,必须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逐一分析每个选项的方案后,选择正确答案.
4.【答案】 A
【解析】【分析】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在对照实验中呈现为自然状态(即未加处理)的一组为对照组,而进行了实验处理的为实验组。在设计探究实验时,要设置对照组,设计时要采用控制变量法(即只有唯一变量的原则)来进行设计,否则实验设计就不科学。
【解答】通过分析该表格,可知小明设置的对照实验中甲和乙不同的变量是空气(敞开、密封);乙和丙有两个变量,一个是空气(敞开、密封),另一个是温度 (20℃、0℃);乙和丁有两个变量,一个是空气(敞开、密封),另一个水分(湿润、干燥);丙和丁有两个变量,一个是温度(20℃、0℃),另一个水分 (湿润、干燥),因此有唯一变量的只有甲和乙。故选A。
5.【答案】 C
【解析】【分析】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问题的发现,经历的过程是 :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检验假设→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重新提出假设并重新验证。
?【解答】第一句话是小枫提出的问题;小枫开动脑筋找到了所有可能是说明他做出了几种猜想或假设;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是说明他在实验;但是小枫并没有分析实验也没有得出结论更没有和同学交流评估,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6.【答案】 B
【解析】【分析】本题以探究生活在水中的孑孓能呼吸为知识背景,考查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解答时从作出假设,确定、控制实验变量,设置对照实验,预期实验结果等方面切入.设置对照实验目的在于消除无关变量对实验对象的影响.增加可信度和说服力,探究实验一定要设置对照组.
【解答】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之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其中不同的条件就是实验变量.设计原则:一个探究实验中只能有一个实验变量,其他因素均处于相同理想状态,这样便于排除因其他因素的存在而影响、干扰实验结果的可能.故B符合题意.
故选:B
7.【答案】 A
【解析】【解答】化学实验要具有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科学、合理的实验方案,可行的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不能仅靠一次实验结果就下结论,防止偶然的发生,而造成错误的结论.故选A.
【分析】化学实验方案设计要合理,必须具有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不能凭着侥幸心理、偶然的巧合就得出结论.
8.【答案】 A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调查,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科学探究还需要正确地表达、需要与人交流和合作.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和资料分析法等.
【解答】科学探究既需要观察、实验、调查,又需要进行推理和判断,因BCD正确,A选项保持实验室干净是实验室的注意事项,故选A。
9.【答案】 D
【解析】【解答】2005年 10月12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顺利升空,飞行了115
小时32分,绕地球76圈,于17日4时33分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完好无损,宇
航员费俊龙、聂海胜自主出舱,“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故选D.
【分析】了解我国的科技成果,培养学生学习物理,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10.【答案】 B
【解析】【分析】对于在生活中发现的现象,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
?【解答】看到铅笔在水中的折断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应该与水有关系,所以接下来更合理的做法是倒掉水看看铅笔是否还会折断,而不是马上把铅笔拿起来,看是否真的断了,故A选项不符合题意,B选项符合题意;马上去问家长、老师或者上网查询答案,虽然可以得到结论,但这个结论是被动的接受的,而没有主动探究与思考的过程,这样的方法不合理,故C、D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二、多选题
11.【答案】 A,C
【解析】【解答】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可知选项B、D都与化学研究的对象有关,故选AC
【分析】根据化学的定义分析解答即可.
三、填空题
12.【答案】 发现并提出
;科学知识
;猜想和假设
;计划
;事实和证据
;交流讨论
【解析】【分析】考查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科学探究是获得科学知识的一种基本方式。它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寻求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来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达成共识的过程。
【解答】此题为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要求了然于心。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重要方式。科学探究源自问题的发现,经历的过程是: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设计研究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证据)→
检验假设→报告与交流。如果收集的证据不支持假设,则需要重新提出假设并重新验证。
  在科学探究时,我们应当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依据已有的科学知识?,通过思考,建立猜想和假设;再根据探究的目的和条件制订探究的计划?,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途径获取事实和证据;然后对假设进行检验;最后与大家一起_交流讨论, 对探究的过程和结论进行评价。
13.【答案】 10%稀硫酸溶液的密度;量筒 胶头滴管
【解析】【分析】(1)用浓溶液配制稀溶液主要方法是加水稀释,需要知道配制成的溶液中含溶质有多少,有溶剂多少;(2)些此题主要通过溶质质量相等计算出需浓硫酸的质量和需要加入水的质量,液体的质量用天平测量,但在已知密度的情况下可用量筒量取体积更容易。
【解答】根据溶液配制过程先要计算出溶质的质量,所以需要知道100mL稀溶液的质量有多少,所以需查阅的数据是10%稀硫酸溶液的密度;根据计算得到有的溶质质量可以计算出所需浓硫酸溶液的体积,同时可计算出所需水的质量,可使用量筒得到所需浓硫酸和水的量,用量筒量取一定量的体积时需要用到胶头滴管。
故答案为:10%稀硫酸溶液的密度;量筒? 胶头滴管
14.【答案】 造纸
;制火药
;烧瓷器
【解析】【解答】我国的四大发明中有两项是属于化学工艺:造纸和火药,另外我国古代的瓷器烧制技术闻名于世界,我国是最早使用青铜器和冶炼铁的国家,对世界的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分析】研究我国化学的历史,了解化学会对人类的生活重要意义,激发学习化学的动力.
四、解答题
15.【答案】 (1)Ⅲ;为科学献身
(2)样本数量太少,结论不具说服力,具有偶然性
(3)从接种后患胃溃疡志愿者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
【解析】【分析】科学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探究中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合作,探究的结果要经过实验论证.
【解答】(1)马歇尔用自己吞下幽门螺杆菌培养液,是为了证明培养出的微生物接种到健康宿主中,同样的疾病会重复发生,也就是科赫法则的第Ⅲ步骤,他这种不畏危险的举动体现了他为科学献身的精神;(2)在科学探究实验时,为了使得出的结论更有说服力,通常都要做多次实验,一次实验会有偶然性,不具代表性;(3)马歇尔实验已经进行了科赫法则的前三步,要证明胃溃疡是由于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还需要进行的实验是第四步,即从从接种后患胃溃疡志愿者中分离培养出幽门螺杆菌。
五、实验探究题
16.【答案】 (1)作对照?
(2)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在树皮内?
(3)环割切口处?
【解析】【解答】(1)为了增加实验的准确性,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实验中一般采用对照实验。(2)对树皮进行环割处理,观察植株是否能正常生长,提出的假设是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在树皮内。(3)两周后,可通过观察枝条上的不定根或环割切口处的变化来判断假设是否成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根的吸收功能,通过实验探究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