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课件+视频+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六节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课件+视频+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中图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1-04-20 16:38:56

文档简介

(共15张PPT)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第二章
第六节
自然地理要素及现象
土壤矿物质颗粒按照粒径大小可分为石砾、砂粒、粉砾、黏粒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称为土壤质地。
从土壤质地看,土壤一般分为:
土壤质地
砂土
砂土成分以沙粒占优势,
壤土
壤土中所含的砂砾、粉粒、黏粒的比例适中,
黏土
黏土成分中黏粒占优势,
粒径小
粒径大
黏粒、
粉砾、
砂粒、
石砾
营养物质促进植物生长
枯枝落叶掉落地面
分解有机质
矿物质和营养物质渗入土壤
岩石风化
东北地区—黑土
江西—红壤
营养物质促进植物生长
枯枝落叶掉落地面
分解有机质
矿物质和营养物质渗入土壤
岩石风化



N
S
北半球中纬度
江西—红壤
江西—水稻土
农业生产活动类型
华北平原—盐碱地
课后思考:
课后查阅相关资料总结土壤盐碱化产生的原因,并收集治理措施。
土壤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一、定义:具有肥力
二、组成:
1、固体物质:矿物质、有机质
2、孔隙:空气、水
三、基本概念
有机体、有机质、风化壳
四、形成过程:风化壳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五、成土因素
成土母质:物理、化学特性
生物:
最活跃的因素
气候:
影响土壤分布规律
其他:
地形、时间、人类活动
课堂小结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六节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六节,知识量以及知识点的难度适中,作为新版新增加的内容,在各类考试的选择题或者主观题上都有可能出现。本节内容围绕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如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地形和时间等,以及土壤剖面的相关知识进行描述。土壤的成土因素是本节教材的重点,教材从土壤的影响因素出发,介绍了成土母质、气候、生物和地形都是土壤形成发育的空间因素。在了解了土壤形成的基础上,对土壤剖面进行了剖析,土壤剖面一般有6个主要分层: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母岩层。正是这种独特构成,对土壤肥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后通过阅读思考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剖面了解不同土壤的肥力成因,体现综合思维。同时本节课程内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在讲解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是都可以与前面所讲的内容想结合,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思考自然环境与人类之间的重要联系,培养地理学科科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起点水平分析:高一学生已经系统学习和初步掌握了地球的宇宙环境、内外部圈层已经大气圈、水圈、岩石以及生物圈各自的主要现象特征和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学生已经认识到气候、地形、生物等自然要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因此对于本章中内容之一的土壤形成因素,知识点比较简单直观,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和理解。对于相对陌生的成土母质这一知识点,需要教师更多的引导和讲解。
认知结构分析: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属于理论性,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物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经过大半个学期高中自然地理的学习,学生已经较好的适应了地理学科的学科特点和思维方法,能较好地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综合思维来分析地理现象。
三、教学理念
采用案例导入法,通过学生观察盆栽导入到土壤的定义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土壤形成过程通过模拟实验引导探究来学习。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和共享者,改变以往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关注学习者在地理学习中的探究过程与实践体验,从而充分调动和维持学习者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情感过程,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和态度。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资料分析,掌握各种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是如何影响土壤形成的。结合分析结果并运用图文资料,概括并总结一般土壤形成的过程;通过某区域土壤实际状况综合分析其形成因素。过程与方法: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图文材料的分析和思考,分析土壤的特征及其形成因素通过小组合作和学习探究分析土壤形成各影响因素的特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土壤的重要性及促进土壤生产力的持续利用。通过分析人类活动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感悟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思想。通过学习,树立学生联系的观点,使学生认识到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并对学生进行资源观、环境观的教育,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
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教学难点:
1.成土母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2.生物对土壤形成的影响3.通过某区域土壤实际情况综合分析其形成因素
六、教法
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案例教学法、读图分析法
七、学法
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
八、教学过程
【板书】土壤的形成
展示一盆绿植
【提问】这株绿植立足于什么之上呢?
【学生】略
【讲授】对,是土壤。那究竟什么是土壤呢?它所处的位置在哪里呢?
【学生】略
【讲授】《说文解字》“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即土壤位于岩石面之上,地面之下的大地表层。“∣”表示土壤能够生长植物,土壤是指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展示一个苹果
【讲授】上次在网上买了一箱苹果,客服说苹果里含有X微量元素,请大家思考一下,苹果里的微量元素从哪里来的呢?
【板书】土壤的物质组成
【学生】略
【讲授】既然来自于土壤,那说明土壤中含有矿物质。除了矿物质,土壤还由哪些物质组成呢?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绿植根部的土壤,说说自己看到的。
【学生】略
【讲授】哦!大家看到了固体物质,还有孔隙是不是?
我们看到课本68页的土壤组成饼状图,找出土壤的物质组成。
【学生】略
【讲授】土壤是由固体物质及孔隙构成,其中固体物质中包含有矿物质及有机质,孔隙里含有空气及水分。地球上的土壤是地球形成时就存在吗?
播放视频
【讲授】接下来我们共同观看一下地球初期形成的视频,从中找到答案。
【学生】略
【讲授】地球形成初期大量火山喷发,地球表面被岩浆覆盖,那土壤究竟是怎么发育形成的呢?接下来我们一同走上探索之旅。出发探索之前我们还要充下电,了解一些课外知识。
展示绿植
【板书】基本概念
【提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学生】略
【讲授】对,它是一株植物,但在生物学里称之为有机体,有机体是具有生命的个体的统称,包括动物和植物。
【板书】有机体
展示一个烂苹果。
【提问】同学们,你们又看到了什么?
【学生】略
【讲授】确实是一个烂苹果,但这处烂的地方在生物学里称之为腐殖质,大家仔细观察腐殖质具有什么特征?
【学生】略
【板书】有机质
【讲授】具有粘稠性,所以它能将物质胶合在一起。
【提问】地球形成后,那些处在地表上的岩浆,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会产生什么变化呢?
【学生】略
【板书】风化壳
【讲授】岩石经风化后形成疏松的风化物,那这些疏松物质里含有的矿物质就会释放出来了,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展示用一透明框盛满沙子,将一块苔藓铺在上面。
【学生】略
【讲授】有了这些矿物质,就会有些适应环境能力强的生物在上面生长,例如苔藓或地衣,苔藓或地衣死亡之后,分解成腐殖质,就使得风化壳中矿物质颗粒团聚,从而形成了原始土壤。接着对肥力要求更高的高等植物开始生长,它带来了更多的有机质,使得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增高形成成熟土壤。
【讲授】虽然在我们的轻描淡写中土壤就这么形成了,但在自然界中要形成的话可能需要成百上千年,在这漫长的形成过程中,它的孕育及成长过程遭遇了什么呢?
PPT展示沙壤土、壤土、黏土图片
【提问】请大家仔细三种土壤介绍,并找到差异?
【学生】略
【讲授】三者在颗粒构成方面存在差异,沙壤土颗粒物质最大,黏土最小,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差异主要与风化壳物质有关了,风化壳也称之为成土母质。
【板书】成土母质
展示南方土壤的PH值、北方土壤的PH值。
【提问】请大家仔细看看南北方PH值,有何差异?
【学生】略
【讲授】之所以会出现南方土壤显酸性,北方土壤显弱碱性,其原因与成土母质有关。
展示绿植,大家思考一下这株绿植此刻在如何进行生命活动呢?
【学生】略
【讲授】这株绿植在吸收阳光及CO2进行光合作用,并且吸收了土壤中的矿物质,长出了有机体,然后产生枯枝落叶,并在微生物分解下形成腐殖质,使得营养元素不断在土壤表层富集。
植物使得营养元素不断在土壤表层富集,那土壤中的动物会起到什么作用呢?请大家根据课本第71图2-6-7,找出其作用。
【板书】生物
【学生】略
【讲授】小动物会对有机残体分解、破碎和翻动、并搅拌、疏松和搬运土壤,从而加快了岩石风化。
生物的数量受气候的影响很大,所以呢气候也会对土壤的形成产生影响。
PPT展示东北地区的黑土、江西的红壤。
【提问】请大家仔细看下这两张土壤的照片,找到它们的差异?
【学生】略
【讲授】左边的为东北地区的黑土,之所以黑是因为有机质含量高,试分析其原因?
【板书】气候
【讲授】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光热充足,有机体生长量较大;秋冬季气温低,枯枝落叶多,且微生物活动弱,腐殖质积累多。
【讲授】江西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微生物活动强,有机质分解快;降水多富集与地表的无机盐营养物质经地表水下渗至地下,或被地表水携带到地势低洼处,土壤有机质含量低。
板图
【提问】请大家看下,1、2两处的气候一样吗?
【学生】略
【提问】生物一样吗?
【学生】略
【提问】那土壤会一样吗?
【学生】略
【讲授】这就是地形中的地势高低对土壤的影响,土壤在不同的海拔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具有垂直地带性。
【板书】地形
【提问】1、3处的土壤会不会有差异呢?
【学生】略
【讲授】1处坡度更陡,主要以侵蚀为主,土壤厚度较薄,细小物质及表层有机质易被带走,所以土壤有机质较少,土壤颗粒物质较大。
3处地势地平,以沉积为主,土壤厚度大,颗粒物质较小且有机质含量高。
在自然状态下的土壤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它的厚度、有机质的方面上会有什么变化呢,大家预言一下。
【板书】时间
【讲授】厚度逐渐变厚,有机质逐渐增多。
当然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肯定也要受到地球上最复杂的有机体--人类的影响。
PPT展示红壤、水稻土照片
【提问】大家可以看到江西的水稻土的颜色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学生】略
【板书】人类活动
【讲授】水稻土明显可以看到颜色更深,所以它的有机质含量更丰富。人类通过耕耘、施肥、收获、灌溉改变着土壤的肥力、性状、水气比例。但有些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会伤害土壤。
PPT展示土地盐碱化
【提问】请大家课后通过查阅资料找到产生土壤盐碱化的原因,及在我国分布地区。下节课我要同学来回答。
九、板书设计
土壤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
一、定义:具有肥力
二、组成:
1、固体物质:矿物质、有机质
2、孔隙:空气、水
三、基本概念
有机体、有机质、风化壳
四、形成过程:风化壳
原始土壤
成熟土壤
五、成土因素
成土母质:物理、化学特性
生物:
最活跃的因素
气候:
影响土壤分布规律
其他:
地形、时间、人类活动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