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河南宏力学校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题
高一 历史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单选题。(本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周代分封制下,一些大诸侯不断向周边兼并土地的同时,也进行了文化渗透。这表明周代分封制( )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B.促进了华夏文明的认同
C.激化了汉族与少数民族的矛盾 D.构建了国家大一统局面
2.“人文”一词见于《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与文中“人文”一词意思最为接近的是( )
A.宗法制度 B.分封制度 C.礼乐教化 D.社会风俗
3.在秦朝,郡级行政机关由郡守主持全郡政务,但郡守必须上承中央政令。同时,秦朝在郡中还设郡尉,负责军务;设郡监,监察该郡的行政。这表明秦朝( )
A.中枢权力体系趋完备 B.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地方势力威胁中央权威 D.注重地方权力相互制约
4.据载,长翅帽(如图所示)的发明者是宋太祖。有一次,在听取大臣奏章时,他发现两侧有不少官员窃窃私语,心里非常不痛快。之后,他传旨在官帽后两侧分别加上长翅(以后越来越长)。从此大臣上朝,只能面对面交谈了。这一改变有助于( )
A.增加决策透明度 B.提高议事效率 C.缓和大臣间矛盾 D.加强皇权统治
5.“一试奔驰天下士,三年冷暖世间情”,此诗句抒发了宋朝诗人王柏对中国古代哪一制度的感慨( )
A.世卿世禄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
6.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清朝雍正年间始设,后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是( )
A.都察院 B.中书省 C.军机处 D.理藩院
7.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讲到:“公民……不遗余力地献身国家,战时献出鲜血,平时献出年华,他没有抛弃公务照管私务的自由,相反他必须奋不顾身地为城邦的福祉而努力。”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公民具有同一血缘 B.公民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C.公民具有献身精神 D.形成了人民共同体
8.随着商业和帝国的发展,生活愈益复杂,原先的法律不再能满足需要。外国人在罗马可能遭到关押,他的财产也可能被没收,就是一个典型的问题。于是,罗马制定了( )
A.万民法 B.公民法 C.《十二铜表法》 D.《査士丁尼民法大全》
9.1688年,英国议会迎立荷兰执政威廉为国王,并拥立他的妻子玛丽(詹姆士二世的女儿)为女王,主要目的是( )
A.再现女王执政传统维护统治 B.为光荣革命披上合法的外衣
C.修复因战争而恶化的英荷关系 D.否定王位世袭男性优先原则
10.2009年6月英国反对党领袖卡梅伦说:“为了这个国家,布朗(英国首相)必须行使他所剩的最后一项权力……提前选举。”英国首相的权力实际上还有( )
①提名内阁成员组阁 ②决定国家重要政策,掌握行政大权
③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④任命议会成员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1.美国部分州国会参众两院席位分配统计,据如表可知( )
项目 罗德岛州 新墨西哥州 佛罗里达州
面积人口(2009年) 2706平方千米约105万人 314309平方千米约210万人 151670平方千米约1670万人
参议院席位 2 2 2
众议院席位 2 3 25
A.参众两院存在着分权与制衡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C.国会选举兼顾大小州的利益 D.大州主导了国会的立法进程
12.自大革命爆发后,法国经历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帝国、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等。纵观近代法国百年变革,风起云涌,波澜壮阔,从历程中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近代法国( )
A.历史阶段因果关联 B.外部因素影响发展
C.历史发展曲折向前 D.历史变化循环往复
13.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普鲁士国家行政管理领域中的顶级职位几乎都处于“贵族垄断”状态。这表明统一后的德国( )
A.不属于近代民主国家 B.贵族势力依然强大
C.资产阶级未参与政权 D.中央对地方影响小
14.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及《南京条约》附件,英国获得诸多特权,其中英国可以通过其他列强同中国签订的条约中获利的特权是( )
A.五口通商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协定关税 D.通商口岸传教权
15.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英商已在内地买货,欲运赴口(岸)下载,或在口(岸)有洋货欲售内地,倘愿一次纳税""准纳一次之课""其内地货,则在路上首经之子口输交,洋货则在海口完纳,给票为他子口毫不另征之据"。这一规定( )
A.加剧了西方对华的资本输出 B.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
C.表明中国市场转入主动开放 D.导致中国对外贸易呈入超局面
16.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倡导,效仿西方资本主义的制度,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金融、水利等事业。这表明《资政新篇》( )
A.主张创办洋务企业 B.适合中国社会现状 C.带有资本主义色彩 D.力挽晚清王朝颓势
17.面对列强的屡次侵略,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谱写了一曲曲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下列有关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描写按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黄海有幸葬忠骨,马关耻辱血泪飞。”②“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
③“二十九军民族光,挞汝倭国军阀狂”④“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②①④③ D.②④①③
18.义和团在《只因鬼子闹中原》的揭帖中写道:“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德俄尽消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对于义和团揭帖分析错误的( )
A.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 B.存在明显盲目排外行为
C.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 D.反映先进生产力的要求
19.“北京之惨状,已臻其极。前门外大栅栏及东交民巷西什库等处,只是残砖破壁……独各国之兵士,恃威横行。”这次战争后( )
A.欧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外国商品开始进入中国市场
C.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D.列强联合火烧圆明园
20.近代史学家陈旭麓认为:“辛亥革命为2132年的历史打了一个用铁和血铸成的句号……它是一条分界线。”他认为辛亥革命成为“分界线”的主要理由是( )
A.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 B.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C.辛亥革命实现了生活上的移风易俗 D.辛亥革命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1.费正清说:“这是一个大约12个二十几岁年轻人参加的会议。会议是在上海法租界的一所女子学校(暑假放假)里召开的,成员们担心巡捕的监视,乘火车转移到(嘉兴南湖)湖上的一所游艇中继续讨论。”材料中所说的会议( )
A.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形成 B.给思想紊乱中的中共指明了方向
C.成为中共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 D.使得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22.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一"革命的火焰"( )
A.促进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 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
C.推翻了军阀政府的统治 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基础
23.毛泽东曾对一个外国来访者说:“……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下列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
A.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B.开辟井冈山的革命道路
C.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 D.完成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24.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我党迅速做出战略性判断,并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坚决反对投降主义,制定了抗战、团结、进步三大方针,形成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重大政策。此决策( )
A.针对战略防御阶段的投降主义 B.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确立了我党抗战中的领导地位 D.有利于粉碎日军速战速决计划
25.1945年8月25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中共中央对目前时局宣言》,提出承认解放区民选政府和抗日军队,承认各党派合法地位,成立联合政府等要求。9月3日,国民党发布《中国国民党为抗战胜利告全国同胞书》,提出必须完全实施宪政,要加紧整编全国军队,切实保障人民权利。这表明( )
A.国民党正面回应了中共主张 B.国共两党宣言大同小异
C.国共战时合作关系已经破裂 D.国共两党矛盾日趋激化
26.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起草了一个战斗纲领。这一战斗纲领( )
A.是对空想社会主义的彻底否定 B.使得工人运动有了成熟的理论指导
C.表明无产阶级革命条件的成熟 D.成为巴黎公社革命运动的指导思相
27.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以下关于巴黎公社说法不符合的是( )
A.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 B.一定程度上触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
C.其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D.是无产阶级暴力夺权的第一次尝试
28.1917年4月,列宁不赞成立即推翻临时政府,主张首先争取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逐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1917年10月,党中央决定近期起义推翻临时政府。这一政策变化( )
A.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受国内政治形势的影响
C.确立了社会主义革命方针 D.满足了国民的和平要求
29.“好花终须绿叶扶”、“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这些说法最能说明新中国实行哪一项民主政治制度的必要性(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D.基层民主自治制度
30.1954年,全国人大首次组织民法典起草工作,后因各种原因数次中断。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通过,成为民法典出台的重要基础。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正式通过。这反映出中国( )
A.民法典立法工作不断推进 B.新时期大力推进依法治国方略
C.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完善 D.建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1.周恩来曾说:“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这说明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 )
A.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 B.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C.民族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D.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32.国台办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曾指出:赞同台湾以“中国台北”名义参加亚洲开发银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等经济性国际组织。但是,“国际生存空间”的提法是要搞“两个国际法人”“平行的国际代表权”,对此,中国政府不得不坚决反对。这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台湾问题上( )
A.力求早日实现祖国统 B.以经济发展为首要任务
C.既坚持原则又实事求是 D.主张增加交往和取得互信
33.下表为新中国与世界各国建交新增国家表(1950—1953年),导致1952-1953年我国“屋子打扫干净”却“请不到客人”的真实原因是( )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建交国家数 10 9 1 0 0
新中国与世界各国建交新增国家表
A.朝鲜战争爆发,世界各国忙于战争 B.以美苏为核心的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C.受二战后美苏冷战和对立的影响 D.新中国尚未制定成熟的外交政策
34.新中国外交经历了从“战争与革命”转变为“和平与发展”,超越意识形态而发展国家间关系,并主动创建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的过程。这一过程的转变始于( )
A.“一边倒”外交方针的采取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70年代外交关系的重大突破 D.邓小平不结盟政策的制定
35.下表为习近平外交思想一览表(部分),据此可知,习近平外交思想( )
A.倾向于增强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 B.借助中国传统文化树立大国意识
C.倾向于对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调整 D.借助中国智慧推动世界合作共赢
36.下表为不同时间段《人民日报》对美国的报道语态变化所占比例的对比统计,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时间 1960年1月至3月 1975年1月至3月 1985年1月至3月
积极报道 0% 2% 14%
消极报道 95% 87% 24%
中性报道 5% 11% 62%
①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由片面逐渐走向客观
②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积极报道,源于1972年中美正式建交
③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影响着中国媒体对美国报道的语态变化
④中国媒体对美国报道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37.下图是“马歇尔计划”资金使用示意图,据如图可知马歇尔计划( )
“马歇尔计划”资金使用示意图
A.有利于战后国际收支平衡 B.让美国商品占领西欧市场
C.直接导致欧洲关税一体化 D.复兴欧洲,缓和美苏关系
38.有人这样评价当今世界:“当今世界,巨人林立。美国是萎缩的巨人,日本是独脚的巨人,俄罗斯是生病的巨人,欧洲是缺乏凝聚力的巨人,中国是潜在的巨人……。”如果说这一评论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的话,说明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 )
A.当今世界是美、日、欧、俄、中共同主导的多极世界
B.众多“巨人”的出现标志世界多极化格局的最终形成
C.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结束,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局面已经形成
D.发展中的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39.古巴危机和平解决之后,催生了一些限制核武器的协定。这些史实可以说明冷战( )
时间 名称
1963年 《控制核武器试验的协定》
1967年 《禁止外空核武器的协定》、《拉美无核区的协定》
1968年 《现有核国家以外不扩散核武器的条约》
1971年 《海底禁止核武器的协定》、《禁止使用生物武器的协定》
A.导致国际关系紧张 B.利于科技发展
C.对抗中存在缓和 D.加剧军备竞赛
40.“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一带一路”的核心理念是( )
A.共商、共建、共享 B.通邮、通航、通商
C.民主、法治、和谐 D.自由、平等、富强
二、材料分析题(40分)
41.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一 从永乐开始,历代皇帝都在不同程度上寄大政于内阁,皇帝“其不接见臣下而能统治天下者,以有阁臣票拟故耳”。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罪名,谁也不愿从已经取得彻底胜利的皇权中,又拿出一部分给阁臣分享。所以内阁进展缓慢,而且始终未能成为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内阁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互不统属。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
——摘自《明朝内阁制度的特点》《故宫故事:指点江山(2)》
材料二 (英国)责任内阁制行使国家行政大权,以议会为权力核心,行政系统受议会的节制,政府(内阁)则对议会负责。而且不同于总统制的制衡理念,议会内阁制的基本原则是责任政府对议会负责,不但个别之阁员需对议会负责,内阁整体亦需对议会负责。如果议会对某位阁员或整体内阁不信任,个别阁员或整体内阁便需要辞职以示负责。责任内阁制的完善使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代议制国家,为世界其他国家所效仿。
——摘自百度百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差异。(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影响。(4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中日甲午战争从1894年7月爆发到1895年3月结束。清政府在硝烟弥漫之际,不在军事上作充分准备,而是一味依赖外国调停。战争爆发之初,英、德、意、荷、西、葡及美等国都宣布“中立”,列强的表态,对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朝、中战争,无疑起到推波助瀾作用。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只能仓促应战,被动挨打。特別是在列强怕日本势力急剧扩大会影响本国在华利益,不愿中目战争再打下去,而日本大举进攻中国也深感财力、物カ、人カ不支的情况下,清政府却没有坚持继续打下去的决心,急于求和,于1895年3月任命李鸿章赴日谈判,并签订了《马关条约》
——摘编自陈映侨、张杰《甲午战争的历史反思》
材料二 1931年9月,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面对民族危亡,全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义无反顾地同日本侵略者进行斗争。不可否认,中国的抗日战争也得到了世界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支援和配合。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穷凶极恶的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突出作用和贡献,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摘编自姜廷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甲午战争相比,抗日战争具有的不同之处。(12分)
参考答案
1.B 2.C 3.B 4.D 5.B 6.C 7.B 8.A 9.B 10.D
11.C 12.C 13.B 14.B 15.B 16.C 17.C 18.D 19.C 20.A
21.D 22.D 23.B 24.B 25.D 26.B 27.A 28.B 29.C 30.B
31.C 32.C 33.C 34.B 35.D 36.D 37.B 38.D 39.C 40.A
41.(1)明朝内容是君权强化的产物,英国是民主政治的体现;明朝内阁不是正式的机构,英国是国家行政机构 ;明朝内阁没有实权,英国掌握行政权。
(2)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开展与资本主义的发展。
42.(1)原因:日本蓄谋已久,突然袭击;清政府准备不足;列强对日本的纵容;清政府采取妥协政策;清政府未发动和依靠广大民众。
(2)不同之处:历时长;具有全民性;得到国际支持和援助;坚持抗战;取得最终胜利;中国国际地位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