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偶之家》重要备课资料

文档属性

名称 《玩偶之家》重要备课资料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0 17:16: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玩偶之家》重要备课资料
关于易卜生
  1、创作成就
  易卜生是挪威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挪威文学和“社会问题剧”创造者,欧洲现代戏剧的创始人。他的剧作是继莎士比亚、莫里哀之后的第三个戏剧高峰,有“现代戏剧之父”之称。
  早期创作:出国前主要成就是浪漫主义历史剧:《英格夫人》、《觊觎王位的人》。
  出国后创作哲理诗剧《布朗德》和《彼尔金特》,体现了“精神反叛”的主题,标志着他从浪漫主义历史剧向社会问题剧的过渡。
  中期创作主要成就是五大社会问题剧:《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和《人民公敌》。
  2、“社会问题剧”
  ——易卜生开创的戏剧类型。作品以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重大社会问题为主题,并在剧本结尾没有任何结论,甚至没有任何暗示,这样的戏剧称为“社会问题剧”。
  特点一,使用了“追溯法”。通过追溯的方法把矛盾产生的原因和经过交代出来。
  特点二,把“讨论”带进了戏剧。剧情展开过程也就是讨论展开过程。
  特点三,心理描写十分出色。
  代表作品有《青年同盟》、《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等。
  3、“追溯法”
  ——就是在戏剧开幕之前,矛盾已经发展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已经接近于总爆发的时刻。戏剧通过对人物的追溯来交代戏剧矛盾的起因,剧情十分集中、紧凑和精练,迅速推向高潮。
  4、以《玩偶之家》为例,说明社会问题剧的特点。
  《玩偶之家》是“社会问题剧”的代表作。社会问题剧中以资本主义社会中重大问题为题材的戏剧。有如下特点:
  ①在剧本结尾往往没有直接的结论,甚至没有任何暗示。在《玩偶之家》中,结尾以楼下娜拉的一声关门声和海尔茂的大声叹道“这个家空了!”而结束。没有述说娜拉出门后的遭遇,也没有提示这个家以后的情况,完全给观众留下了空白和想象的余地。让观众去思考结局。
  ②使用“追溯法”。社会问题剧开幕之前,矛盾已经发展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已经接近总爆发的时刻,而矛盾产生的原因和经过,是通过追溯的方法交代出来,使情节集中、紧凑、精炼。《玩偶之家》中柯洛克斯泰被海尔茂辞退了,他利用借据要挟娜拉为他保住职位,成了戏剧冲突的关键。由此引出前因,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等。
  ③把“讨论”带进了戏剧,剧情的发展过程,也是讨论展开的过程。《玩偶之家》中提出了许多问题,如娜拉为了救丈夫,不打扰病危的父亲而冒名借钱对不对?丈夫把妻子作为玩偶,这种夫妻关系对不对?妻子要求人格独立对不对?海尔茂维护公认的传统道德和法律对不对?问题的不断提出和向纵深发展,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④《玩偶之家》中对女主人公娜拉的心理描写也十分出色,作者巧妙地利用了细节和主人公的动作,如信箱和跳舞在表现娜拉内心活动上所起的巨大作用。娜拉从幸福平静转为忧虑、烦乱,从幻想到幻灭,最后到觉醒的转变,也是一个心理变化的过程。
  5、《玩偶之家》主题和思想意义。
通过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海尔茂之间由相亲相爱转为决裂的过程,探讨了资产阶级的婚姻问题,暴露了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冲突,进而向资产阶级社会的宗教、法律、道德提出挑战,激励人们尤其是妇女为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争取自由平等而斗争。
  6、《玩偶之家》的艺术成就:
  ①摈弃当时舞台上流行的乔装、误会、谋杀、决斗等制造戏剧冲突的方法,而是从生活的本身出发,把普通的日常生活般上舞台。
  娜拉家庭矛盾的爆发,完全有坚实的现实基础,一切都真实自然、合情合理,没有任何偶然和幻想的因素。
  ②使用了“追溯法”。
  在戏剧开幕之前,矛盾已经发展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已经接近于总爆发的时刻。娜拉用假签字借钱的事早已发生,作者通过追溯的办法把它交待出来,由此还引出了柯洛克斯泰与林丹太太的关系的交代,整出戏才三幕,人物也不多,而且剧情在圣诞节前后三天之内完成,显得十分集中、紧凑和精练。
  ③把“讨论”带进了戏剧。
  可以说,剧情的发展过程,也就是讨论展开的过程。剧中提出了许多问题,如丈夫把妻子作为玩偶,这种夫妻关系对不对?妻子要求人格独立对不对?海尔茂维护公认的传统道德和法律对不对?问题的不断提出和向纵深开掘,大大地增加了作品的思想深度。
  ④心理描写十分出色。
  这种描写决不是靠人物独白旁白取得,而是巧妙地利用了细节和主人公的动作,如信箱和跳舞在表现娜拉内心活动上所起的巨大作用,作家还描写了娜拉从幸福到忧虑,从幻想到幻灭,最后觉醒的心理变化过程,增加了这一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
  7、分析《娜拉》的形象。
  娜拉是挪威作家易卜生笔下的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中叛逆女性形象。
  ⑴娜拉本是个善良、天真、纯洁而多情的少妇,对父亲、对丈夫、对同学,都表现出她善良的天性。
  ⑵娜拉的精神觉醒过程三阶段。
  第一阶段,平静到烦乱。丈夫生病,为救丈夫伪造父亲签字借钱,债主柯洛克斯泰以此相要挟,娜拉平静的心中起了波澜。
  第二阶段,烦乱到幻想。娜拉准备自己承担责任,宁可牺牲生命,也要保全丈夫名誉,但又幻想丈夫会来“挑起那副担子”。娜拉的幻想,表现出她的单纯和对丈夫的深情。
  第三阶段,幻想到平静。当海尔茂对她破口大骂时,娜拉幻想破灭完全醒悟,看穿了丈夫的伪善和自己的处境,她的心又平静了,于是毅然出走。
  ⑶娜拉对资本主义的法律、宗教、道德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思考着法律合理不合理,指出没有这种法律,不容许妻子救丈夫,丈夫救妻子。对法律的合理性产生的怀疑。显示了她叛逆的一面。
  8、安娜和娜拉形象之比较:
  相同点:
  (1)都是19世纪70年代欧洲妇女反抗社会的典型。都追求个性解放,追求真挚的爱情婚姻。
  (2)都以离家出走的实际举动反叛以男权为中心的不合理社会。
  不同点:
  (1)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阶层不同。
  安娜身处庞大的封建的俄罗斯社会,是一个过着寄生生活的贵族妇女。
  娜拉处于自由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北欧,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二者的差异决定了安娜的反叛只能局限于贵族的圈子,不可能和下层的贫民妇女一起来反抗不合理的社会。而娜拉的反叛能够汇入整个社会的反抗潮流中去。
  (2)接受的社会思潮不同。
  安娜接受的是个性解放和爱情至上的思想,她在失去渥伦斯基的爱情后,安娜的感情受到极为惨重的打击,从失望到绝望,最后只能以死来了结一生。这符合安娜性格发展的必然规律。
  娜拉接受的是个性解放和妇女平等的思想,当她发觉自己只不过是丈夫的一个“玩偶”的时候,她一分钟都待不下去了,她要出走,一个人独自生活。这符合娜拉小资产阶级妇女性格发展的规律。
  (3)反叛社会达到的思想高度不同。
  安娜的反叛局限在道德婚姻的领域,也反映出俄国资本主义的软弱性。
  娜拉的反叛已经发展到了对资本主义法律、宗教、道德、婚姻进行全面的批判,也反映出挪威资本主义的兴盛。
  (4)结局不同。
  安娜以死了结一生,是悲剧。她的反叛不能见容于整个上流社会。
  娜拉的出走不至于产生安娜那样的悲剧结局,她是一个劳动妇女,能够自食其力。
  结论:
  (1)妇女的解放有待于整个社会的解放,个人单枪匹马的反抗是无济于事的。
  (2)二者的差异反映出俄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北欧资产阶级的兴盛。
《玩偶之家》中“突转”手法的艺术魅力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有着令人着迷的艺术魅力,或许是其深刻的主题,或许是娜拉走后的日子,但最吸引我的,还是其中由“突转”所产生的艺术魅力,行走在“突转”的路上,你会惊奇地发现,你能更具体地感受到全剧独有的张力与深刻的艺术魅力。
“突转”,用亚里士多德的话来说就是故事的发展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而全剧的突转的核心就是娜拉所签的那张借据,由这张借据我们可以看到海尔茂、娜拉的转变,从前后的变化之中感受人物表现的张力,体会主题的深刻性。
借据未发现之前,海尔茂、娜拉是别人眼里一对幸福的夫妻。海尔茂的嘴边常挂着对娜拉的昵称,他也在为家庭的稳定而努力工作,对娜拉不加节制的消费甚至采取容忍的态度,这只为了娜拉能开心地生活。娜拉也在努力地经营着二人的幸福,她时常变着法子令海尔茂开心,用心对待孩子与家务,拒绝阮克医生的表白……从这一层看,他们是幸福的,是相爱的,因为彼此都在为对方付出。
这样的幸福是人们所期待的,但易卜生没有继续写下去,而是让借据适时地出现,扰乱二人宁静的生活,击碎二人幸福的幻想。
在这次“突转”中,海尔茂的自私与虚伪暴露无遗。先前的体贴烟消云散,他认为“男人不能为他所爱的女人牺牲名誉”,转而咒骂娜拉,认为她“不讲道德,没有责任心”,连她的父亲也难以幸免,甚至认为“我这场大祸都是一个下贱的女人惹出来的”,海尔茂丝毫不顾夫妻之情,将娜拉作为所有问题的始作俑者。灾祸面前,海尔茂首先想到的是保全自己,并觉得牺牲自己的爱人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娜拉一直在盼望奇迹的出现,她觉得自己的丈夫会挺身而出保护自己,为了这种虚无的保护,她甚至可以想到了以死来维护丈夫的荣誉。可现实却无情地击碎了她浪漫主义的爱情观,奇迹没有发生,反而使丈夫对自己恶言相加,这完全
打破了她心中美好的幻想,使其不得不重新审视所拥有的爱情。这次“突转”,一方面使她的浪漫主义爱情观得以强化,她可以为爱人牺牲自己,另一方面也使其怀疑自己的爱情,逐渐解放了自身的女性意识。
第二次“突转”是海尔茂收回了那张借据,这样的情节发展看似会“团圆”结局,实则却是悲剧主题的深化。
灾祸解除后,海尔茂尽力掩饰自己,说“我已经原谅你了”,费尽心思地用甜言蜜语来挽留娜拉,并表示他们可以接着过那无忧无虑的幸福日子,也答应娜拉提出的所有要求,这似乎表现出了海尔茂的悔改,但实际上,他是希望能继续保持原有的家庭地位,维护原有的男权主义,他还是习惯于对娜拉的控制,娜拉就像一只快乐的小鸟为他而歌唱。经过此事,海尔茂的内心仍然无法感受到娜拉对他的爱,而依旧充斥着继续建构男权社会的思想。
对于娜拉来说,她没有选择顺从,继续做丈夫身边的玩偶,而是选择了抛下一切离家而去,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可这样的出走正暗藏毁灭。她反抗的是社会习俗,而不是产生习俗的社会条件,她把个人的力量看得高于一切,认为单枪匹马的斗争就能争取到发展个性、享受生活的权利,殊不知她不是林丹太太,她从小娇生惯养,成家后没有自尊,缺乏主见,生活难以自立,这样的她,离家而去的艰辛可以想象,此外,在当时男权的社会环境之下,她没有直面矛盾的根源,而是偏安一隅,强调内心的解放就可以实现自己的幸福,不得不说,这是浪漫主义爱情观的一种延伸。
《玩偶之家》中由“突转”所生发出来的线,不仅网住了剧本中人物的张力,悲剧的深化,令艺术的魅力往返于“突转”之中,也缠住了读者的内心,使人在其艺术的审美之中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