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方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文章所阐述的数字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2、比较阅读《我们这双手》和《科学家的数字武器》两文的异同。
能力目标
1、学会分析文中使用的说明方法。
2、体会本文语言表达准确性、生动性的特点。
3、体会记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德育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科学,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2、体会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
教学重点
1、理解文章所阐述的数字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2、比较阅读《我们这双手》和《科学家的数字武器》两文的异同。教学难点
体会记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教学方法
比较研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必不可缺的,几乎处处都要用到它。但不同的人眼中数字的意义却不尽相同,科学家眼中的数字就好像士兵手中的武器,可以帮自己打赢一场场“战争”。
二、朗读课文,校正字音,疏通生词。
捍卫(hàn) 解剖(pōu) 纠正(jiū) 永葆青春(bǎo)
焕发(huàn) 晦涩(huì) 笨拙(zhuō) 受益匪浅(fēi)
不厌其烦:不知厌烦。
乐此不疲:以此为乐,不知疲倦。形容兴趣很浓。
晦涩:(诗文、乐曲等)隐晦不易懂。
受益匪浅:受到的教益很多,很深。
赭色:红中带褐的颜色。
淘汰:去除坏的,留下好的;去掉不适合的,留下适合的。
中枢:在一事物系统中起总的主导作用的部分。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本文分别介绍了古尔德的哪两篇文章?
第一篇文章是《硕大的脑袋,狭小的心灵》,古尔德介绍了一场“战争”,实际上是一场论争。第二篇文章是《从生物学的角度向米老鼠致敬》,古尔德研究了从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米老鼠形体比例的变化。
2、这两篇文章似乎互不相干,那么作者选用这两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第一篇是研究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的大脑容量和智慧的关系的,而另一篇是研究米老鼠的脑袋与其躯体关系的。作者并不是被动地介绍两篇文章,而是从两篇文章中,把科学、文学泰斗与米老鼠的悬殊区别加以淡化,提炼出一个共同点来,不管是研究科学家、文学家的脑袋或是米老鼠的躯体,其研究结论的成功都在于精确的数字。
3、归纳主题
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古尔德描述的一场“数字战争”和他自己运用数字来证明自己观点的事例,说明了“数字武器”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4、《我们这双手》读起来饶有趣味的原因和《科学家的数字武器》一样吗?具体说说。
两文读来饶有趣味的共同原因是:科普作品给一般读者提供了鲜为人知的新颖知识。
不同:《我》文得力于大量的解说、述说,使读者具体入微地生动地看到了人手的奇妙;《科》文是对象(数字武器,特别是数字的比较关系)本身及其所相关的结论、所依附的故事(米老鼠)本身就很有趣。
四、分析本文的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色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点拨并归纳
1、本文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2、本文中主要使用了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3、集体研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体会说明文语言既准确朴素又生动诙谐的特点,此处需要提醒学生注意本文成语和熟语运用的作用:表达准确而生动,强调积累学习。)
①找出自己尚不太理解的词语(畅所欲言),同学们互相解疑,直至达成共识,将其理解透彻。
教师强调一定要会解释的词语:永葆青春、受益匪浅、独具只眼
②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成语,根据上下文,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或造句。(同学们进行评价,验证对词语的理解程度)
教师要求造句的词语:一目了然、乐此不疲、扬长避短
4、体会记叙在说明文中的作用。
请同学们默读《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一文中钱学森的事例中的任意一段,与本文中的几个事例,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相同:表达方式都是记叙。
不同:作用不同,《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一文是记叙文,叙述事例的作用在于表现钱学森一身正气,淡泊名利,只讲奉献、不求索取的高贵品质;本文是说明文,写作目的在于说明数字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记叙故事是为说明作铺垫,为说明服务的。其中运用数字的部分让人明确感受到数字的说服力及重要性,使行文生动有趣。
五、小结
文章以学术界著名的“脑袋大小是否与智力有关”的争议为切入点,然后又重点介绍了古尔德利用数字来证明自己的“幼态持续学说”,非常充分地说明了数字在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最后文章以独到的议论启发我们要善于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发展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从而获得成功。文章使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多种说明方法,思路清晰,生动有趣,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六、布置作业
用比较研读法试比较文学作品中数字的运用与说明文中数字运用的不同。
板书设计
布鲁卡和皮埃尔之争 数字在科学研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施皮茨克的论证 究中的重要性
古尔德用“数字武器”证明了自己的观点(共20张PPT)
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方 敏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所阐述的数字与科学研究的关系。 2.比较阅读《我》《科》两文表达方式的异同。 3.能够运用常见的说明方法学习写简单的说明文。 4.体会科学家严谨的治学态度。
积累字词
永葆青春 捍卫 硕大
焕发 头颅 解剖
晦 涩 笨拙 受益匪浅
bǎo
hàn
shuò
huàn
huì
sè
lú
pōu
zhuō
fēi
解释词语
捍卫:
不厌其烦:
乐此不疲:
一目了然:
晦涩:
受益匪浅:
保卫。
不知厌烦。
以此为乐,不知疲倦。形容兴趣很浓。
一看就明白,形容十分清楚、明白。
深奥难懂。
受到的教益很多、很深。
解释词语
隔行如隔山:
扬长避短:
独具只眼:
别具匠心:
不同的行业互不了解。
发扬自己的长处,避开自己的短处。
形容具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眼光,也作“别具只眼”。
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常指文艺方面。
1.文章提到了古尔德哪两篇文章? 各自强调的内容什么?
整体感知
《硕大的脑袋,狭小的心灵》是研究著名科学家、文学家的大脑容量和智慧的关系的。
《从生物学的角度向米老鼠致敬》是研究米老鼠的脑袋与其躯体关系的。
斯蒂芬·杰·古尔德
2.两篇文章把科学、文学泰斗与米老鼠的悬殊区别加以淡化,提炼出了一个什么共同点?
整体感知
不管是研究科学家、文学家的脑袋或是米老鼠的躯体,其成功都在于精确的数字。文章的题目就是《科学家的数字武器》。
1.脑袋的大小与智力有没有关系?围绕这一论题出现了几种观点?
阅读理解
2.赞成智慧与脑容量成正比的一方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的?反对的一方又是怎样驳斥的?
3.两篇文章之间作者采取怎样的过渡方法?这种方法有什么好处?
4.古尔德对米老鼠的形态,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的变化做出了怎样精确的计算?并由此引出了一个怎样的结论?
阅读理解
5.古尔德从米老鼠身体上的个别现象发现了什么规律?并采用什么方法作了进一步的阐明?
1.古尔德没有对脑量与智力的关系给出明确的结论,你认为这是不是文章的遗憾?
阅读探究
不是文章的缺憾。文章并不是在研究脑量与智力的关系,并不要对其最后作出什么结论,而不过是借此介绍、说明科学家喜欢用数字武器。
小 结
1.古尔德不认为在这方面数字能说明什么,并不等于他对数字武器不感兴趣,随后介绍的米老鼠的故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古尔德的话并不影响文章的中心。 2.这正是该文的一个表达特点。比如,文章是从介绍古尔德讲述这场论争入手的,“论争”介绍完了,顺手就说说古对此的态度,因古的态度是“不认为在这方面数字能够说明什么”,作者似乎是随随便便在讲一些故事,读者读来也觉得轻轻松松,但文章的中心是很明确的。
2.文章阐述科学研究和数字的关系鲜明警策,请以古尔德对米老鼠形象研究为例加以说明?
阅读探究
首先,这些数字不是孤立地出现,而是形成“比较”关系。如米老鼠的头与身长的比例从百分之四十二点七增加到百分之四十八点一,而它的对手此比例只为百分之二,如此等,使人对研究者所下的结论留下了非常鲜明深刻的印象。
阅读探究
其次,文中数字精细具体,而且写上研究者提供的多组数据,这就给人揭示了某种规律。如给出米老鼠从三十年代到现在的身体各部分比例稳定增加的一组数据,又列举它的对手的一组对比数据,这就使人对“幼态持续”学说不得不信服了。再次,对我们一般人而言,这就使艰深晦涩的抽象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3.文中抽象的数字为什么让人觉得兴味盎然?请具体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探究
首先是比较关系,使人觉得这些形象的数字真能说明问题,真有趣。其次是新颖性,或者说给我们提供了未知的知识。文中多组数据使我们一般读者获得了闻所未闻的新鲜知识,这正是许多科普小品使人感兴趣的地方。
阅读探究
再次,文中这些数字所相关的结论(如“相对大的头”那段相当有趣的结论)、所依附的科学事实和故事,本身就是饶有兴味的,因此这些抽象的数字也使读者兴味盎然。
1.比较《我》《科》两文读来饶有趣味的原因。
比较阅读
相同之处——都介绍了鲜为人知的新颖知识。
不同之处——《我》具体生动展示了手的奇妙(如手的结构的静态细述);《科》介绍数字是科学家的武器(尤其是形象说明事物特征的数字比较)及其相关的一些有趣故事。 。
2.探讨《我》《科》两文表达方式的异同。
阅读探究
同为科技说明文,都含介绍、解说、述说三种说明表达方式。前者基本为说明表达方式;后者为叙述加说明,同时有随笔笔调。
文章主旨
本文强调数字的准确性和科学的关系,同时,也点出了运用、依仗数据的方法是科学的办法,和文学艺术大不相同。
这是两种文章技巧,同时也是两种思维方式。在我们学过的文学作品中,数字往往很夸张,是认真不得的。例如“疑是银河落九天”,谁能证明,天有九层呢 再如“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难道千里万里,就都是冰雪?
写法借鉴
文章简洁明了运用数字说明方法体现说明道理。文章问题提得很干脆,把一切具体的情景排除掉,直截了当地提出:脑袋的大小与智力有没有关系。然后提出研究的对象是居维叶的头颅。为了说明自己理论的正确,双方都用了数据。赞成智慧与脑容量成正比的一方,拿出数据,说居维叶的脑重量是1830克,比人的平均脑容量多了400克。而反对者的数据是,居维叶的帽子并不比别人的大多少。二者争论,数据比较确切的正方取得了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