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版二年级音乐下册《凤阳花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凤阳花鼓》,能熟记歌词。 
2、学会用鼓、锣等民间打击乐器敲击简单的节奏,并能为歌曲伴奏。 
3、培养学生对民间艺术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学会唱歌曲《凤阳花鼓》,并积极参与演唱和器乐伴奏活动。 
教学难点: 
能在活动中唱准歌曲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教学设想:《凤阳花鼓》是一首安徽民歌,歌曲曲调平稳,曲风活泼,民族色彩浓郁。教学时,通过结合声势动作让学生掌握民族打击乐器鼓、锣等的节奏,同时让学生逐步熟悉歌曲,并学唱歌曲,最后能用鼓、锣、钹等民族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并背唱出歌词。 
教具: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课前播放《凤阳花鼓》纯音乐 
二、导入 
1、播放凤阳花鼓图片并向学生简介凤阳花鼓,引入课题。 
师:刚才老师让同学们看的是流行于安徽地区有名的民间小调中所用的一种乐器,“花鼓”,因为它起源于安徽凤阳府,所以被称作凤阳花鼓。凤阳花鼓是一种集曲艺和歌舞为一体的汉族民间表演艺术,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凤阳花鼓是凤阳汉族民间的艺术瑰宝,有凤阳“一绝”之美称,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天老师要带着同学们一起来学习安徽民歌,《凤阳花鼓》。 
三、声势节奏练习 
师:在学习新歌之前我们先来一个节奏游戏,念锣鼓经。 
2、教师弹奏,学生唱锣鼓经。 
3、加入声势动作,同时唱锣鼓经。 
4/4咚咚咚咚锵0│咚咚咚咚锵0│咚咚咚咚锵锵│咚咚咚咚锵0║ 
4/4xxxxx0│xxxxx0│xxxxxx│xxxxx0║ 
(双手轮流拍腿)拍掌 
4、师生合作,学生做原声势动作,教师加入跺脚的声势动作。 
4/4咚咚咚咚锵0│咚咚咚咚锵0│咚咚咚咚锵锵│咚咚咚咚锵0║ 
4/4xxxxx0│xxxxx0│xxxxxx│xxxxx0║ 
4/400x0│00x0│00xx│xxx0║ 
跺脚跺脚 
5、师生合作,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合作练习。 
6、将声势动作分成三组表现:一组学生按念白节奏拍腿,原拍掌节奏部分也改为拍腿(模仿鼓的声音),一组按念白节奏拍掌,原拍腿节奏部分改为拍掌(模仿钹的声音,与鼓的节奏相同),最后一组按原跺脚节奏改为双手拍大腿外侧(模仿锣的声音)。 
四、新歌学唱 
1、学前八小节歌词 
(1)介绍歌词 
朱元璋当了皇帝建立了明朝,把很多住在江南的大户人家都搬到了安徽的凤阳府,由于凤阳府地区人口激增,灾荒也不断,很多江南的人都想搬回去,可是皇帝不准他们搬家。所以他们想出了假扮卖艺、以打花鼓唱曲为生的方式离开凤阳府,于是就有了这几句歌词。 
(2)老师带领学生按节奏读歌词,感受歌词韵律。 
(3)引导学生有节奏的朗读歌词。 
(4)教师清唱,加强歌词记忆。 
(5)跟琴用“lu”模唱前八小节。 
(6)老师弹奏,学生完整的演唱前部分歌词。 
2、学后八小节歌词 
(1)歌词讲解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安徽凤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凤阳人唱花鼓已经成了自娱自乐的方式,凡是遇到喜事,或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表演一番,以表达欢乐的心情。 
(2)教师带领学生按节奏读歌词。 
(3)引导学生用愉快的心情朗读。 
(4)教师清唱,加强歌词记忆。 
(5)跟琴用“lu”模唱后八小节。 
(6)教师弹奏,学生有感情的完整演唱后半部分歌词。 
3、完整的演唱歌词 
(1)完整地聆听全曲,学生随乐即兴律动。 
(2)老师弹奏,学生分组在前奏和间奏处模击声势节奏并轻唱全曲。 
(3)师生合作完成全曲。 
(4)学生随伴奏,完整的表演唱全曲。 
五、表现歌曲 
1、打击乐伴奏 
教师伴奏,学生按原来分好的三组,每组选出几个同学分别用鼓、钹、锣演奏为歌曲伴奏。其他同学演唱。 
2、歌曲表演 
在歌曲的前奏与间奏部分,老师用琴弹奏旋律,部分学生用民族打击乐器演奏,找几位同学伴舞,其他学生用声势动作参与,演唱时学生随乐有表情的演唱歌曲。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在美的音乐情绪中充分感受了《凤阳花鼓》的民间艺术风格,希望通过地方民歌的学习,大家都能喜欢上民间音乐并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最后让我们在欢乐的歌声中载歌载舞出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