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满分——第1节 物质的性质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满分——第1节 物质的性质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54.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2-02-28 18:59:5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篇 物质科学
第一章 常见的物质
第l节 物质的性质
考点梳理
1.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物体的形状、温度、位置、状态等变化。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如铁生锈、蜡烛燃烧等。
注意: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随着发光、发热、变色、放出气体、产生沉淀等现象。但有上述现象产生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电灯通电发光就是物理变化。因此判断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根据有无新的物质生成。
2.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明表现出的性质。如:物体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密度、硬度、熔点、沸点、光泽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表现的性质。如物质的酸碱性、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
3.物质的密度
(1)密度:单位体积内某种物质的质量。
(2)密度的单位:千克/米3,常用单位是克/厘米3。
(3)密度的计算公式:=m/V。
水的密度:1000千克/米3。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一般情况下,同种物质密度相同,不同种物质密度不同,因此可用密度来鉴别物质。当温度、状态或压强改变时,物质的密度常会变化。
(5)密度的应用
①利用=m/V测算、鉴别物质,
②利用m=V测算质量,
③利用V=m/测算体积。
(6)密度的测量:
测量密度的原理是=m/V,所以可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可用量筒(或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然后利用密度公式进行计算。
4.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及对应的吸收或放出热量情况如图:
①熔点和凝固点
晶体
非晶体
熔点和凝固点


熔化(或凝固)时
温度
不变
不断升高(或降低)
熔化图像
相同点
熔化时要吸收热量
②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
两种方式
蒸发
沸腾
定义
只在液体表
面发生的汽
化现象
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
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
化现象
发生温度
任何温度下
一定温度下(沸点)
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
剧烈程度
缓慢
剧烈
液体温度
液体温度往
往会下降
保持在沸点不变
共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
高频考点及真题演练
高频考点一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考题一 (2011.河南)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冰雪融化 B.食物腐烂
C.汽油挥发 D.石蜡熔化
解析: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关键是在变化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四个变化实例中,只有B选项有新物质生成。
答案:B
真题演练1 (2009·宁波)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尝试自解】
高频考点二 密度
考题二 (2011·衢州)小明同学阅读了下表后,归纳了一些结沦,其中正确的是 ( )
0℃、1标准大气压下部分物质的密度(千克/米3)

1.0×103

0.9×103
水银
13.6×103
干松木
0.4×103
酒精
0.8×103

8.9×103
煤油
0.8×103

2.7×103
A.不同物质的密度一定不同
B.固体物质的密度一定比液体物质大
C.同种物质的密度一定相同
D.质量相同的实心铜块和铝块,铜块的体积较小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不同物质酒精和煤油密度相同,所以A项错误;水银是液体,但密度比冰等物质大。所以B项错误;冰和水是同种物质,密度不同,所以C项错误;根据密度计算公式=m/V,D项正确。
答案:D
真题演练2 (2010·温州)小明为了检验运动会中获得的铜牌是否由纯铜制成,下列方法中最合理的是 ( )
A.观察铜牌颜色 B.测铜牌的质最
C.测铜牌的体积 D.测铜牌的密度
【尝试自解】
高频考点三 物态变化
考题三 (2011·绍兴)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汽化现象的足 ( )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晾在室内的湿衣服变干
C.秋天,早晨草木上露珠的形成
D.冬天,湖面的水结成冰
解析:B湿衣服变干.其中的水从液态变为气态,属于汽化现象。而A是熔化,C是液化,D是凝固。
答案:B
真题演练3 (2010·金华)为了避免游客排队时被阳光晒得过热,上海世博园区加装了一大批喷雾设施,为游客喷雾降温。喷雾降温设施喷洒的水雾,即使在水温与气温相近的情况下,也有比较明显的降温效果,主要原因是 ( )
A.水的密度大 B.水蒸发时要放热
C.水汽化时要吸热 D.水雾透光性差
【尝试自解】
中考命题方向及模拟
本节内容比较重视对日常生活中现象的辨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发生熔化和溶解,物态变化等,常以选择题进行考查。而密度的测量及测量中出现问题的解决,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的设计,晶体熔化时间如何缩短等常以实验题形式进行考查。
模拟预测题1 午饭后,小明和小玲来到商店.小明买了根“冰棍”,小玲买了根“棒棒糖”。当他们把冰棍和棒棒糖放进嘴里后,都慢慢消失了。下列对于这一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冰棍”溶解了,“棒棒糖”熔化了
B.“冰棍”熔化了,“棒棒糖”溶解了
C.“冰棍”和“棒棒糖”都熔化了
D.“冰棍”和“棒棒糖”都溶解了
模拟预测题2 下列为常见水果的pH,呈碱性的是 ( )
A.柿子pH=8.5 B.菠萝pH=5.1
C.苹果pH=4.1 D.杨梅pH=2.5
(系统复习,全面提升自我.请完成同步训练)
同步训练 物质的性质
1.在鸡蛋清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显红色,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显蓝色,由此可知,鸡蛋清的pH在pH标准比色卡的区域可能是 ( )
2.2008年9月11日,国家卫生部证实: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中含有三聚氰胺,导致全国各地出现许多婴幼儿肾结石患者。下列关于三聚氰胺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
A.纯白色晶体
B.密度为l.573克/厘米3
C.能溶于热水
D.在高温下能分解成氰化物和氮气
下列物质的用途,属于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
4.下列物质鉴别过程,主要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
A.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空气和O2
B.用澄清石灰水鉴别CO2和CO
C.用闻气味法鉴别酒精和白醋
D.用点燃法鉴别棉纤维和羊毛
5.下列生活事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把西瓜榨成汁 B.铁锅生锈
C.把铁丝弯曲成衣架 D.给自行车瘪胎打气
油酸的酒精溶液中油酸的体积分数为0.05%,50滴(20滴约为lmL)这种溶液滴到足够大的水面上,随着酒精溶于水,油酸在水面上形成一层单分子。已知油酸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米,则水面上形成的单分子薄层面积为 ( )
A.103厘米2 B.104厘米2 C.105厘米2 D.106厘米2
7.小明同学学习了“降水的形成”知识后,为家人做了“下雨”的实验。他把盘子擦干放进冰箱里冷却,水壶装满水并烧开,这时水汽不断上升,壶嘴上方就出现一团“白气”,这就是“云”。从冰箱里取出盘子放在壶嘴上方约15 cm的地方,盘子碰到这团“云”,一会儿盘的下表面就会布满水滴,水滴越积越多,越积越大,等到挂不住时就纷纷落下,这就是“雨”。下面关于实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壶嘴上方出现的一团“白气”是壶中水汽化形成的气态水
B.壶嘴上方出现的一团“白气”是液态水
C.水汽化时放出热量
D.水滴下落时,只受重力和空气阻力的作用,因此一定匀速下落
8.下列事例中,能加快液体蒸发的是 ( )
A.用扫把将地面上的水扫开
B.将盘子中的水倒入瓶中
C.把湿衣服上的水挤掉一些
D.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
9.魔术师把手伸进一锅沸腾的“油”,1分钟、2分钟……再把手拿出来一没事!对这一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
A.魔术师有特异功能
B.是因为“油”的沸点低
C.“油”在沸腾时的温度不断升高
D.是因为手上沾有水吸收了“油”中的热
10.下列日常生活现象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 )
A.室温下将一滴红墨水滴入一杯清水中,过一段时间,整杯水都变红了,既说明分子间有间隙,又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B.霜和露的形成都是凝固现象
C.厨房炒菜时,闻到菜香,是因为分子运动的缘故
D.“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因为化雪时,冰雪融化要吸收很多热量,使气温更低
11.一般烫发常用两种药水先后加在头发上使头发变成波浪状,第一种药水是碱性物质,第二种是酸性物质。为了研究溶液的酸碱性强弱对发质的影响程度,小明进行实验,步骤如下:
(一)用水、盐酸、氢氧化钠配制pH分别为l、2、……、14的溶液各50毫升。
(二)从理发店收集同一个人的若干根基本相同的头发,每组3根分别浸泡在配制的14种溶液中。
(三)3小时后取出头发,用纸巾吸干头发上的液体,用测力计测出头发的拉力值(头发被拉断时的拉力大小)。
(四)记录实验数据求得平均值,绘制图像如下:
(1)为减少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实验中小明对哪些变量进行了控制________ (列举两个)。
(2)通过实验,小明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
(3)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加准确,请写出一点改进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在“用天平和量筒测矿石的密度”实验中,赵鑫同学设计的实验步骤是:①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液面示数为V1;②把矿石浸没在量筒内的水中,此时液面示数为V2;③用天平测出矿石的质量为m;④计算出矿石的密度。
(1)为了更准确地测出矿石的密度,你认为以上操作的合理顺序是_______。(填数字代号)
(2)用已调好的天平测矿石的质量,当天平平衡时,放在右盘中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所示,则矿石的质量是_______ g,若所测得矿石的体积是20 cm3,矿石的密度为
_______kg/m3。
1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汽车在行驶时,发动机的温度会升得很高。为了确保安全,可用水循环进行冷却。实际上,水中往往还要加入不易挥发的防冻液(原液),加入防冻液后的混合液冬天不容易凝固,长时间开车也不容易沸腾。
有关资料表明,防冻液与水按不同的比例混合,混合液的凝固点、沸点不同,具体数值参见下表(表中防冻液含量是指防冻液在混合液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
防冻液含量/%
30
40
50
60
70
80
90
混合液的凝固点/℃
-17
-28
-37
-49
-48
-46
-28
混合液的沸点/℃
103
104
107
111
117
124
141
在给汽车水箱中加防冻液时,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本地常年最低气温低l0~15℃。考虑到混合液比热容的减小会影响散热效果,因此,混合液中防冻液的含量不宜过高。
(1)在混合液中,如果防冻液含量由30%逐渐增大到90%,则混合液凝固点的变化情况是( )
A.逐渐升高 B.逐渐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 D.先降低后升高
(2)若某地常年最低气温为-l5℃,对该地区汽车来说,在下列不同防冻液含量的混合液中,宜选 ( )
A.30% B.40% C.60% D.90%
(3)请在图中作出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的关系图像;由图像可以推知,防冻液的含量达到75%时,混合液的沸点大约是________ ℃。
(4)长时间使用后,汽车水箱中的混合液会减少。与原来相比,混合液的沸点________(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三篇 物质科学
第一章 常见的物质
第1节 物质的性质
真题演练l 答案:C
解析:四个例子中A项是液化现象,B项是氢气密度小,D项是增大压强提高液化温度都是物理变化,C项燃烧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
真题演练2 答案:D
解析:A项可能是镀铜,B、C项质量、体积不是物质特性,D项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真题演练3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物态变化中的吸收或放出热量,如不仔细阅读题目,就易失分。
模拟预测题1 答案:B
解析:熔化是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溶解是物质溶于溶剂中。
模拟预测题2 答案:A
解析:pH大于7的溶液显碱性。
同步训练
1.答案:D
解析:从题意可知,鸡蛋清呈碱性。
2.答案:D
解析: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的性质是化学性质,D项发生了化学变化,而其他三项没有。
3.答案:A
解析:A项作燃料,燃烧是化学变化,故是利用其化学性质,其他三项均属于利用其物理性质。
4.答案:C
解析: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A、B、D三项都有新物质生成。
5.答案:B
解析:铁生锈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其他三项均属于物理变化。
6.答案:D
解析:把油酸形成的单分子薄层看成柱体,所以体积是底面积乘高,通过计算即可得出结果。
7.答案:B
解析:白气是小水球,所以A项错误,C项水汽化时吸热,水滴开始下落是加速。
8.答案:A
解析:加快液体蒸发的方法有:提高液体温度、加快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增大液体表面积,所以选A。
9.答案:B
解析:手伸进沸腾的油中没事,肯定是油的沸点低。
10.答案:B
解析:A、C、D都是对的,霜是凝华现象,露是液化现象,所以选B。
答案:(1)用同一个人的若干根基本相同的头发,浸泡时间都是3小时,溶液体积相同等 (2)碱性对发衙的影响较大 (3)使每组头发数多一些,这样实验更有说服力(也可以写时间方面)
解析:(1)设计实验思想是控制变量法,本题中研究溶液的酸碱性强弱对发质的影响程度,即酸碱度是变量,其他量都应该相同。 (2)实验的初步结沦应该分析题中的“提出问题:研究溶液的酸碱性强弱对发质的影响程度”,然后根据问题回答就行。 (3)科学实验的改进建议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实验次数使结论更有说服力,另一方面可以减小误差。
12.答案:(1)③①②④(或①③②④) (2)83.4 4.17×103
解析:===4.17g/cm3=4.17×103kg/m3
13.答案:(1)D (2)B (3)如图,120
升高水由于汽化而减少,防冻液含量增大解析:(1)由文中信息可知,混合液的凝固点取决于其中防冻液的百分含量,含量在60%以内,凝固点随含量的增加而降低,含量在60%以上,凝固点随含量的增加而升高。(2)由于某地区最低气温为-15℃,且宜使混合液的凝固点比最低气温低l0~15℃,所以混合液的凝固点宜为-30℃~-25℃之间,防冰液的百分含量为40%或90%,因防冻液含量不宜过高选40%。(3)由表中第一、第三行数据,在坐标中逐一描点,然后将各点用平滑曲线相连接,形成混合液的“沸点——防冻液含量”曲线如图所示。(4)由短文可知,防冻液不易挥发,由此可以知道,混合液长期使用后,随着其中水的大量汽化,会使其中的防冻液含量增加,由表中混合液沸点与防冻液含量对应关系,或者(3)中的图像可以判知,混合液的沸点与原来相比会升高。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