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考点梳理
1.溶液
(1)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由溶质和溶剂两部分组成。
(2)溶液的特征:具有均一性、稳定性,属混合物。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
(2)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再溶解该种溶质的溶液。
【注意】 ①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必须明确只有指明a.一定温度;b.一定量的溶剂;C.对某种溶质而言,才有讨论意义。如对一定温度的NaCl来说是饱和溶液,而对于KNO3则可能是不饱和溶液,还可继续溶解KNO3。
②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或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一般来说: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3.溶解度
(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克),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理解概念时要抓住以下4个要点:
①“在一定温度下”:每种物质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都有一个对应的定值,但这个定值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②“在100克溶剂里”(溶剂标准):因为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溶解量的多少与溶剂的量成正比。
【注意】a.是l00克溶剂,不是溶液;b.在未指明溶剂时,一般指水。
③“达到饱和状态”:即此时溶质的溶解量达到了最大值。
④“溶解的质量”(单位):表明溶解度是有单位的,即质量单位:克。
(2)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①溶质、溶剂自身的性质。同一温度下溶质、溶剂不同,溶解度不同。
②温度。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如KNO3。
(3)溶解性等级
根据物质在室温(20℃)时的溶解度,将它们在水中的溶解性分成4个等级:易溶、可溶、微溶、难溶。
20℃时的
溶解度
大于
10克
1~10克
0.0l~1克
小于0.0l克
溶解性等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溶解度表(会查阅)
(4)溶解度的表示
溶解度曲线
4.溶液组成的定量表示方法
概念: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表示方法:
溶液中溶质溶质的质量分数 ①溶质的质量分数= =
②饱和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注意】 ①溶质指无水物;②若物质溶于水能与水反应,则溶质是反应后的生成物;③与溶液体积、密度有关的换算:溶液质量(m)=溶液体积(V)×溶液密度()。
5.溶液的稀释与浓缩的计算
稀释或浓缩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
m浓×A浓%=(m浓+m加水)×A稀%
6.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1)实验用品:天平、烧杯、玻璃棒、药匙、量筒。
(2)实验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7.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叫晶体。
从溶液中结晶析出晶体的方法主要有:①蒸发溶剂;②冷却热饱和溶液。
高频考点及真题演练
高频考点一 溶液及其组成
考题一 (2011·临沂)将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 )
A.花生油 B.泥土
C.汽油 D.蔗糖
解析:花生油、泥土、汽油放入水中,不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液体。静置后都会分层。只有蔗糖放入水中能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答案:D
真题演练1 (2011·深圳)下列对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水是一切溶液的溶剂
B.一定量的溶剂中,加入的溶质越多,溶液的质量越大
C.凡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都是溶液
D.溶液中可以有一种溶质,也可以有多种溶质
【尝试自解】
高频考点二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考题二 (2011·德州)右图为固体物质X、Y的溶解度曲线。在温度为t2℃时分别把质量为a g的X、Y放入l00 g水中,下表为对溶液状态的判断以及使不饱和溶液达到饱和采取的措施。其中正确的是 ( )
选项
状态
措施
A
X为饱和溶液,Y为
不饱和溶液
给Y溶液加热蒸发适量的水
B
X为不饱和溶液,Y为饱和溶液
向X溶液加入固体
至有晶体残留
C
X、Y都是饱和溶液
D
X、Y都是不饱和溶液
把X溶液的温度降低至t1℃。给Y溶液加热蒸发适量的水
解析:根据图像知:t2℃时物质X的溶解度大于a g。物质Y的溶解度小于a g,所以分别得到不饱和的X溶液和饱和的Y溶液。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加溶质使其变为饱和.故选B。
答案:B
真题演练2 (2011·绍兴)如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在t1℃时往两个盛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分别加入a克A物质和b克B物质,充分搅拌后都加热到t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t1℃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两杯溶液均是不饱和溶液
B.t1℃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A溶液为饱和溶液。B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C.t2℃时,A的溶解度比B的溶液度大,两杯溶液均是不饱和溶液
D.t2℃时,A的溶解度比B的溶液度大,A溶液为不饱和溶液.B溶液为饱和溶液
【尝试自解】
高频考点三 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考题三 (2011·眉山)右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a与c的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据图回答:
(1)P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t1℃时30克a物质加入到50克水中不断搅拌,能形成80克溶液吗? _______(填“能”或“不能”)。
(3)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是_______(填物质序号)。
解析:P点为t1℃时,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与c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交点,表示t1℃时,a、c的溶解度相等。由图:t1℃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即100克水中最多溶解a物质20克,则50克水最多只能溶解l0克a物质而形成60克溶液。当在t2℃时,100克水中能溶解a物质50克(即a在t2℃时的溶解度是50克),b、c两物质依次减小。
答案:(1)在t1℃时,a、c的溶解度相等 (2)不能 (3)c真题演练3 (2009·金华)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t2℃时,A、B、C三种物质中,A物质的浓度最大
B.P点表示t1℃时B、C两物质溶解度大小相等
C.一定温度时,要将B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增加溶质的方法
D.20℃时,给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加热 (不考虑溶剂的蒸发),有晶体析出的是A物质
【尝试自解】
高频考点四
考题四 (2011·綦江)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液度曲线如图所示。
(1)30℃时,丙的溶解度是_________。
(2)5℃时,取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各20 g分别加入盛有l00 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得到的溶液,能够饱和的是_________物质的溶液。又将三个烧杯中的混合物温度都升高到30℃,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和大小关系是_________。
解析:由溶解度曲线知,30℃时丙的溶解度是10克。当5℃时,乙、丙的溶解度都大于20克,只有甲小于20克,所以20克甲加入l00克水中,能形成饱和溶液,而乙、丙则不能形成饱和溶液。当把甲、乙、丙三者形成的混合物都升温到30℃,甲、乙物质的溶液都为不饱和溶液,则溶质的质量分数都为:
×l00%≈l6.7%,丙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l00%≈9.1%。
答案:(1)10克 (2)甲 甲=乙>丙
真题演练4 (2010·温州)在研究物质溶解性的实验中,小明将5克硝酸钾加入l0克水中,充分振荡后静置,现象如图甲。
(1)小明认为图甲试管中的溶液为该温度下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
(2)对该试管进行加热,得到如图乙所示的溶液,此时溶液中硝酸钾的质量分数是_______。(不考虑水的蒸发,计算结果精确到0.0l)
【尝试自解】
高频考点五 溶液的配制及稀释
考题五 (2011·宁波)如图所示为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1)30℃时,A的溶解度_______(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B的溶解度。
(2)20℃时,若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为5%的A溶液100 g,需要A g,配制时要用到的仪器有托盘天平(附砝码)、100 ml量筒、滴管、烧杯和_______。
解析:由图可知30℃时,B的溶解度为60克,而A则小于B;20℃若配制5%的A溶液l00克,需要A的质量为l00克×5%=5克,配制时除所给仪器,还需玻璃棒或胶头滴管、药匙。
答案:(1)小于 (2)5玻璃棒(或胶头滴管或药匙)
真题演练5 (2011·杭州)右图为a、b两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a、b两种饱和溶液的浓度相同的温度是_______℃。
(2)要从b物质的溶液中析出晶体,通常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
(3)若要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20%以上的a溶液,配制时的温度应不低于_______℃。
【尝试自解】
中考命题方向及模拟
溶液是初中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知识板块,概念性强,是中考必考知识点,常以选择题、简答题和计算题形式出现。中考命题的热点是根据给定生产、生活中实例,判断其是否属于溶液,或联系实际考查溶液的性质。根据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溶液的饱和性,或根据温度、溶质的量、溶剂的量改变选择相互转化的条件。运用溶解度曲线考查溶解度的计算,溶液的饱和性和混合物结晶提纯方法等。此类题综合性强,难度大,能力要求高,是往年中考,也是今后中考的热点内容之一。在平时复习中要高度重视此类题的综合训练。
模拟预测题1 碘是紫黑色晶体,可以溶解在汽油中,形成紫红色溶液。
(1)碘的汽油溶液中,溶质是_______,溶剂是_______。
(2)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颐出下面的示意图,表示溶液中碘分子的分布(汽油分子没有画出)。
①如果乙同学的示意图符合事实,应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根据你在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选填“甲”、“乙”或“丙”)的示意图符合事实。
模拟预测题2 下图为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试根据该图回答下列问题:
(1) _______℃时,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2) _______℃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关系为B>C>A。
(3)t4℃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_______g。
(4)t4℃时,将50 g A物质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搅拌后得到A溶液_______g。
(系统复习,全面提升自我,请完成同步训练)
同步训练 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下列有关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溶液都是无色的 B.溶液都是混合物
C.溶液各部分性质不同 D.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
2.在大烧杯中倒入一定量水,加入适量NH4NO3,搅拌,水的温度会急剧降低。说明NH4NO3溶于水时 ( )
A.吸收热量 B.放出热量
C.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D.无法判断
3.小明用50℃的水泡了一杯蔗糖水,充分搅拌后,发现杯子底部还有部分蔗糖不能溶解。已知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下列能使杯底的蔗糖继续溶解的方法是 ( )
A.把蔗糖水放入冰箱 B.给蔗糖水加热
C.往蔗糖水里继续加蔗糖 D.把蔗糖水放在通风处
4.有一瓶长期放置的食盐溶液,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瓶底附近的溶液较浓 B.瓶口附近的溶液较稀
C.瓶底一定有固体食盐 D.瓶内各部分密度相同
5.台州是个海滨城市,有充足的海水资源。人们常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获得粗盐,在这过程中 ( )
A.水的质量不变
B.氯化钠的质量不变
C.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始终不变
D.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变小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凡是无色、均一、稳定的液体都是溶液
B.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相同质量的不饱和溶液所含的溶质多
C.食盐溶液中各部分的质量分数不相同
D.m克食盐与n克水混合振荡,形成的溶液质量一定≤(m+n)克
7.“先锋Ⅵ”是一种抗生素,可用于肌肉注射。常用的“先锋Ⅵ”为粉状固体,每瓶中有先锋霉素0.5克,注射时应配成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不能高于20%,则每瓶至少需要加入蒸馏水 ( )
A.1毫升 B.2毫升 C.3毫升 D.4毫升
8.木糖醇是目前市场上一种常用的蔗糖替代品,如图所示为木糖醇溶解度曲线。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木糖醇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B.木糖醇溶液从30℃升温到50℃,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C.木糖醇溶液从50℃降温到30℃,一定没有晶体析出
D.30℃时,75克木糖醇可以完全溶解在100克水中
9.试根据图中一些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
A.温度一定,某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也是一定的
B.硝酸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
C.上图的物质中,硝酸铵的溶解度最大
D.20℃时,25克硝酸钾晶体在100克水中充分溶解,得到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10.请写出下列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1)将三氧化硫溶于水后所得的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定量的锌粒和适量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形成的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硫酸铜晶体溶于水后形成的溶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一天,小明不小心将碘酒洒到衣服上,他妈妈立即用水和洗洁精洗衣服,但怎么洗也洗不掉这些斑点,还是小明给妈妈出了个好主意。你认为小明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 这种方法和用洗洁精除油污的方法比较,在原理上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如果有多种因素同时影响某一实验结果,当我们要探究其中的一种因素时,就要使其他因素保持不变,以探究此种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完成实验探究:哪些因素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因素l:溶质的种类。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溶质的种类。
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温度。
操作步骤:在常温下,用量筒各量取5 mL蒸馏水,分别加入①②③三支试管中,再分别加入NaCl、KNO3、Ca(OH)2各2 g,振荡,观察各物质的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试管①中有少量NaCl未溶,试管②中KNO3全部溶解,试管③中有大量Ca(OH)2未溶。实验结论:在_________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不同种类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________ (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因素2:温度(以KNO3为例)。
在实验中要改变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溶质的种类(KNO3)。
操作步骤:用量筒各量取5 ml,蒸馏水,分别加入①②③三支试管中,再加入5 g KNO3晶体,将试管①保持在常温下,将试管②加热并保持在40℃,将试管③加热并保持在60℃,振荡,观察各试管中KNO3的溶解情况。
实验现象:试管①中有大量KNO3未溶解,试管②中有少量KNO3未溶解,试管③中KNO3全部溶解。
实验结论:在不同温度下,固体物质(KNO3)在水中的溶解度_________(选填“相等”或“不相等”)。
13.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1)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物质是___________。
(2)50℃时,在l00克水中加入氯化钾固体到饱和,则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________ (保留小数到0.1%)。
14.向试管中放入几小块镁片,把试管固定在盛有饱和石灰水(20℃)的烧杯中,向试管中滴入约5 mL的盐酸,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有:①剧烈反应中,有气泡产生;②镁片逐渐溶解;③_______。
(2)产生现象③的原因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20℃时,分别向盛有l0克水的两支试管中,加入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使其充分溶解可观察到如图甲所示的现象。
(1)20℃时,___________(选填“A”或“B”)试管中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2)如图乙中表示甲的溶解度曲线的是___________ (选填“a”或“b”),要使A试管中剩余的固体继续溶解可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第3节 溶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真题演练l 答案:D
解析:水是一种常用的溶剂,但不是所有物质的溶剂,比如油倒人水中搅拌,形成的是乳浊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液达到饱和时,溶质不能无限溶解,溶液的质量最大,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但不是溶液;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真题演练2 答案:D
解析:t1℃时,A、B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都是b克。因此在100克水中溶解n克A物质和b克B物质,B溶液是饱和溶液,A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因此选项A、B都不正确。T2℃时,A的溶解度比B的溶解度大,血在溶解度曲线B上,因此B溶液是饱和溶液,A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真题演练3 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读图与析图。从图知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为A>B>C,则A正确。t1℃时,B、C两物质溶解度曲线相交于P点,此时,两物质溶解度大小相等,则B也正确。B物质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若要使不饱和B溶液成为饱和,可向溶液中加入B物质,C选项方法正确。由于C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则D选项析出晶体的应为C物质。故不正确。
真题演练4 答案:(1)试管底部还有硝酸钾固体 (2)0.33(或33%)
解析:(1)根据图例,甲图中试管底部还有部分硝酸钾固体,因此此时的溶液是饱和溶液;(2)硝酸钾的质量分数=×l00%=0.33(或33%)。
真题演练5
答案:65 蒸发溶剂 80
解析:6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故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分离。
×100%=20% S=25克
当a溶液的浓度为20%恰好饱和,S=25克,对应的温度为80℃。
模拟预测题1 答案:(1)碘汽油 (2)①烧杯中固体逐渐溶解,颜色下深上浅,整杯液体变为紫色 ②甲
解析:由于碘的密度比汽油大,则固体碘先在烧杯底部,碘分子从烧杯底部向上运动,开始如图乙所示,最后碘分子均匀分布在汽油中,如图甲所示。
模拟预测题2 答案:(1)t3 (2)小于t1 (3)60 (4)80
解析:溶解度曲线上的点表示某温度时该物质的镕解度。t3℃时,A、B两条曲线有交点,它们的溶解度相等。t4℃时,A物质对应的纵坐标数值为60,即其溶解度为60 g,也就是说在t4℃时,l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60 g A物质,50 g水中只能溶解30 gA物质,即所得溶液为30 g+50 g=80 g。
同步训练
1.答案:B
解析:溶液是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均一、稳定是溶液的最基本特征。均一是指溶液各部分性质相同。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根据溶质和溶剂的特点,溶液有的有颜色,有的没有颜色,由此可知本题中A、C、D都不对。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了物质溶于水时的吸、放热情况。向水中加入适量的NH。N0。,搅拌后,水的温度急剧降低,说明NH。N()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从而使烧杯中的水温度降低。
3.答案:B
解析:因为蔗糖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使杯底的部分蔗糖继续溶解,可以采用提高蔗糖溶液的温度或者加溶剂水的方法。
4.答案:D
解析: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所以各部分密度相同。
5.答案:B
解析:水蒸发,水的质量减小;随着水质量的减小,溶液达到饱和,因此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会变大,最后达最大(不变),此时氯化钠开始结晶析出,但氯化钠的总质量不变。
6.答案:D
解析:解答此题必须从理解溶液的概念入手,溶液是一种稳定的混合物,其各部分是均一的,故C不正确,但无色、均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是纯净物,因此A也不对。8中溶液未指明温度,难以比较,此说法也不对。
7.答案:B
解析: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一溶液的质量,溶液质量减去溶质的质量等于溶剂的质量。因此,0.5克/20%=2.5克,2.5克一0.5克=2克,2克水的体积为2毫升。
8.答案:B
解析:根据溶解度曲线。木糖醇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温度从50℃到30℃,有可能有晶体析出;30℃时,木糖醇的溶解度为60克,因此l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60克木糖醇。
9.答案:C
解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及温度有关,而A选项中三者一定,所以物质的溶解能力也是一定的。硝酸钠的溶解度曲线较“陡”,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比较“平缓”,故8选项也是正确的。物质的溶解度应在相同的温度下进行比较,所以C选项不正确,如80℃硝酸钾的溶解度约为l66克,大于10℃硝酸铵的溶解度l40克。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约为32克,即20℃时l00克水中溶解32克硝酸钾才能成为饱和溶液,现硝酸钾只溶解了25克,故所得溶液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答案:(1)溶质:H2SO4;溶剂:水 (2)溶质:ZnCl2;溶剂:水 (3)溶质:CuSO4;溶剂:水
解析:(1)由于三氧化硫溶于水后,跟水发生了化学反应:SO3 +H2O=H2SO4,故溶质是H2SO4,而不是SO3,溶剂仍是水。 (2)稀盐酸是一种溶液,当加入锌粒后,便发生反应:Zn+2HCl=ZnCl2+H2↑,氢气逸出后,便剩下氯化锌的水溶液。 (3)硫酸铜晶体的化学式为CuSO4 ·5H2O,当结晶水合物溶于水后,结晶水便进入溶剂中,溶质是结晶水合物的无水部分,即CuSO4。
11.答案:将有斑点的部分浸泡在酒精中酒精除去斑点,是将污渍溶解在酒精中,形成的是溶液;而洗洁精除去油渍,是洗洁精使油污以小液滴的形式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是乳浊液
解析:洗涤物质通常有3种方法:①使其溶解;②用一种物质和其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物质;③利用乳化剂的乳化作用,这是生活中常用的一种方法。碘难溶于水,易溶于酒精,衣服上的碘可用酒精溶解除去。
12.答案:温度 不相等 温度 不相等
解析:本题是探究影响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度的各种因素,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往往在各种因素中改变其中一个因素,因此解题时要在相同背景下分析判断。根据各步实验方法及实验现象,不难得出各步实验结论。
13.答案:(1)硝酸钾 (2)28.6%
解析: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由图可知,硝酸钾溶解度曲线比氯化钾更陡,因此硝酸钾的溶解度变化受温度影响更大些。50℃时氯化钾固体溶解度是40克,所以在该温度下,在100克水中最多可以溶解40克氯化钾。因此KCl%=(40克/140克)×100%≈28.6%。
14.答案:(1)③饱和石灰水变浑浊 (2)①反应放热 ②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解析:解题关键在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镁片和稀盐酸反应放出大量热,溶液温度升高,使20℃时饱和石灰水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减小,有少量氢氧化钙析出,饱和石灰水变浑浊。
答案:(1)A (2)b 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
解析:(1)判断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的方法只有一种:观察能否继续溶解溶质。仔细观察图中的两支试管,可以发现:在充分溶解的条件下,B试管中的固体已没有剩余,而A试管中还有一部分固体剩余,说明A试管中的溶液不能再继续溶解该种溶质了,则A试管中的溶液一定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2)从图甲中可以知道,在常温下,乙的溶解能力大于甲,所以在图乙中表示甲的溶解度曲线的是b,要变饱和溶液为不饱和溶液,可以升高温度或增加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