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老王》课堂实录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1课《老王》课堂实录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1 08:0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老王》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知内容,揣摩重点语段,体会作者遣词 造句的用心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自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关注文章所写的那个人,更要关注文章中的“我”,也就是作者。2、感受人物特点,体味人格光芒,呼吁同情尊重、平等关爱的人道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感知内容,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段表现人物的方法。
2、学习传统美德,呼吁同情尊重、平等关爱的人道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自读课)
【过程摘要】
一、导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杨绛先生的名篇《老王》,这是一篇现代散文,也是一篇写人散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明白:读现代散文,读写人的散文,不仅仅要关注文章所写的那个人,还要或者说更要关注文章中的“我”,也就是作者。(出示教学目标)
师:我们来看文章中的“我”的一些资料(作者背景介绍)
二、前情回顾
师:下面,我们先来疏理一下我与“老王”的交往过程。散文不拘外形,所以时间上没有准确的前后,两家的情谊,从何而起,因何升华,读时须用心体会。
(课件展示)
——散步时偶遇(老王此时只是钱家遥远的邻居)——坐车闲聊: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随意一问,老王有了被尊重,被关怀的感觉)——捎带送冰,车费减半,冰块大一倍(老王和钱家的情谊,或许正是由送冰之事开始)——默存的腿走不得路了,老王送钱先生去医院,不要车钱(钱家遭难,或被大字报,或被批斗,又有病需医,所以不要钱,拿了钱还不放心,替钱家担心,这让处在“人祸”中的杨绛感念不已,两家关系便又上层楼)——给老王鱼肝油治夜盲症(老王出车祸,杨绛让女儿送鱼肝油给老王,就是感恩似的回馈)——有一位老先生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送(生活艰难时,老王仅凭这位主顾维持生活,其实是钱家给了老王一口饭吃,两家的情谊,从中可见)——送香油送鸡蛋(老王自然没齿难忘,感恩戴德,于是在临终前,把一生的积蓄换成好香油大鸡蛋送给杨绛)
三、深度品析
师:疏理好了我与“老王”的交往过程,我们发现,老王和杨绛的身上都有一样宝贵的东西——善良。杨绛一家对老王的态度是什么?
生:……
师:课文结尾,作者为什么又说愧怍?我们来看看文中的几个细节:给钱;我们当然要给他钱;我一定要给他钱。
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当时只是给老王物质上的救济,我们之间只是一中交易。
师:后来我渐渐明白,对老王的愧怍,我是怎么知道的?
师:我们再来看文中的这句话:
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师:为什么杨绛:“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生:因为老王最后到杨绛家里已经不像人样,整个身子直僵僵的。这样的身体状况还送香油和鸡蛋到杨绛家里,可杨绛“因为害怕得糊涂”,而居然“没请他坐下喝茶”。
师:文中说:因为他来标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师:那是因为什么,使得杨绛心上不安呢?读这几段话,去感悟。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师:更主要的是与老王同院的老李的对话深深地刺痛了杨绛的心。
师:当杨绛非常惊讶地发出”呀,他什么时候……“时,老李本可以直接回答“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可老李却多说了句“什么时候死的?”
师:请把老李这句话读一下。
生:读。
师:这句话字字是强音,让杨绛听出了老李的弦外之音,请同学们来揣摩一下。
生:您还不知道他是什么时候死的呀!您是应该知道的!您为什么过了十多天问到我才问及此事?老王没有什么亲人,他一直把您一家人当成亲人,可您为何在他病重时都没有去看望过呢?他死了你居然还不知道啊!
师:杨绛在这里写了一段与老李的对话,其实就是去为后面自己的内心不安做铺垫。
师:其实杨绛内心不安在前文中就有暗示:
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
一个”攥“字,情感全出。很明显,老王此时用手紧紧”攥“着钱,并不怕钱掉了,因为他说了”我不是要钱“,那他为何又这样”攥“着钱呢?
师:同学们想一想,他此时的心理活动……
生:……
生:我这一辈子,看来到死都没人理解呀!我把你们当做我的至亲,可你们总是那么见外,总是把我当成外人。
师:这一动作反映的是老王极为难过的内心情感。
师:至此,我们才明白,杨绛为何“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杨绛当时并未读懂老王说的“我不是要钱”这句话,并未走进老王的心灵世界。
师:在此,我们来想想这样一个问题:一个人在弥留之际,最想见的人是谁?
生:亲人。
师:自然是他的亲人,当时的杨绛真的错了,她根本不知道,一个将死之人,要钱干什么用?毫无用处了!她根本不知道,老王在病入膏肓的情况下,没有让老李捎带香油和鸡蛋,而是亲自去她家,就是为了临终前再看她一眼。对老王来说,这就是生死之别。对老王来说,杨绛就是他最想见的那个最亲的人了,他想要在临终前把最珍贵的东西留给最亲的人。
老王说:我不是要钱,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了,他需要的是亲 情 ,可这一点,老王在死前,杨绛是不明白的。她始终没能读懂老王的内心世界,始终用钱去打发老王的情感。
师:最后,让我们再来看看文中的这句话:
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过了几年,杨绛才:渐渐明白“了老王,才读懂了老王的情感世界。于是她说“那个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的人的愧怍。
杨绛的”愧怍“是真诚的一个知识分子,一位自身其实也很不幸的人,居然没有读懂生活与社会底层的不幸者的情感世界,对一位视自己为亲人的人是如此隔膜和见外,对一位内隐高贵灵魂的底层劳动者是如此冷漠,这也许是杨绛要写《老王》的根本目的,是杨绛对自己思想意识的鞭挞和检讨。如果说以前作者对于老王多少有一种居高临下的同情和怜悯,那么,此刻,她已经开始仰视老王那纯净的心灵。至此,我们分明看到一位用于解剖自己心路历程的善良知识分子的形象,看到她坦荡而真实的灵魂。
师:至此,我们也明白了杨绛不说是钱先生,而说是老先生,隐去明白的交代,就是惜当年自己陷入了“交易式的情谊”中,未能更近一层关心老王。
四、谈感受,说自己
这节课的目的基本达到了,我想请同学们谈谈感受。
生1:
生2:
生3:
师:同学们说的非常好,最后我们来说说自己:
总有一种声音让我们泪流满面。
总有一张照片让我们隐隐作痛。
在我们享受着幸福的时候,
不要忘记——
有一群本应该和我们一样的人
正在——
苦苦挣扎!
诺贝尔和平奖得主 特蕾莎修女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这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想和应该做的时。这节课就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