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考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1年中考二轮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9.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1 13:27: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句式
?这里所说的文言常用句式,是指与现代汉语里相应的在表达方式上有所不同的句式,以及一些成为定型的习惯格式。
(一)判断句的格式
   文言文里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而是径直用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表示判断,并往往借助于一些助词、语气词、副词来表示或加强判断的语气。主要格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用助词“者”表提顿,谓语后用语气词“也”煞尾。如: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只在主语后用“者”表提顿。如:
   ①粟者,民之所种。(《论贵粟疏 >)
3.只在谓语后用“也”煞尾。如:
   ①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
4.“者~也”都不用。如:
   ①此人力士。(《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5.谓语前用副词“乃”“即”“必”“则”等加强肯定语气。如:
   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信陵君窃符救赵 >)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6.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如:
   ①人非生而知之者。( <师说))
   ②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
(二)被动句的格式
   文言里的被动句,常借助于一定的介词、助词、助动词来造成被动的格式。
1.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炮台悉为逆据。(《三元里抗英》)
   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五蠹》)
2.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3.用介词“被”表被动,“被”的宾语往往省略。如:
   ①内一人说是西洋兵头,亦被杀死。(《三元里抗英》)
   ②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4.用助动词“见”表被动。如: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5.用“为……所……”的格式表被动
  ?“为”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所”是助词,置于动词之前。如:
   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6.用“见……于……”的格式表被动。“见”是助动词;“于”是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如: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壁归。(《廉颇蔺相如列传》)
7.意念上的被动。
  ?动词本身用于被动意义,不借助于任何表示被动的词语。这种被动要根据文意来判断。如:
   ①举孝康,不行。(《张衡传》)──“举孝廉”,被举荐为孝糜。
   ②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被封为上卿。
   ③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函谷举”,函各关被攻下。
(三)特殊的双宾语
   文言里有两种特殊的双宾语,不能按一般的双宾语理解。
1.使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使动关系。如:
   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负秦”,使秦负。“负秦曲”,使秦负曲,使秦国担负理亏的责任。
   ②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论积贮疏》)──“归之”,使之归。“归之农”,使之归农。
2.为动双宾语。
  ?动词和近宾之间是为动关系。如:
   ①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冯谖客孟尝君 >)──“为”(wéi),动词,这里是“准备”的意思。“为之”,为(w苗)之为(wéi),替他准备。“为之驾”,为(wèi)之为(wéi)驾,给他准备车马。
   ②君子疾夫舍日欲之而必为之辞。(《季氏将伐颛臾》)──“为”,找。“为之辞”,替它找个借口。
(四)句子成分的特殊顺序
   文言里有几种语序,和现代汉语里相应句式的语序不同。
1.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如: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此为作动词的宾语前置。
   ②君何以知燕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此为作介词的宾语间置。
2.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如:
   ①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张衡传))──句中用了表否定的副词“未”,是否定句,宾语“之”是代词。置于谓语动词“有”之前。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道理同上。
3.宾语前置,用助词“之”“是”等置于前置的宾语和谓语之间。如:
   ①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苻救赵》)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4.定语以“者”字短语的形式置于中心词之后。
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之间,可以加助词“之”,也可不加。如:
   ①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②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冯谖客孟尝君 >)
(五)句子成分的省略
   文言句子里有一些组成成分,习惯上常常省略,译成现代汉语时需要补充。
1.兼语省略。
  ?省略的兼语必须是已见于上文,或者是从内容上看没有必要说出来的。如:
   ①召入,使拜夫人。((左忠毅公逸事 >)──召(之)入,使(之)拜夫人。
   ②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卿。
  ?以上二例省略的兼语都是已见于上文的。
2.动词的代词宾语省略。
这种省略有两个条件:一、省略的宾语必须是可以用代词充当的,即可以从上文看出来的。二、后边有“于”或“以”组成的介词结构作补语。如:
   ①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追(之)于宇下。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告(之)以事。
3.部分介词的宾语往往省略。
  ?省略的宾语必须是从上文可以看出来,能够用代词充当的。如:
   ①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怵然为戒”,怵然为之戒,小心翼翼地因此警惕起来。“视为止”,视为之止,目光因此集中。“行为迟”,行为之迟,行动因此迟缓。
   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与谋”,与之谋,同他商量。
   ③左右以告。(《冯谖客孟尝君》)──“以告”,以之告,把情况告诉(孟尝君)。
   ④毋从俱死也。(《鸿门宴》)──“从俱死”,从之俱死,跟着他一起去死。
   ⑤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宴》)──“因以讽谏”,因之以讽谏,通过它来委婉地劝谏(朝廷)。
4.介词“于”“以”往往省略。如:
   ①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赤壁之战))──“逼兵势”,逼于兵势,被兵势所逼。
   ②又试之鸡。(《促织》)──试之鸡,试之以鸡,用鸡去试验它。
(六)习惯句式
   所谓习惯句式,是指那些结构比较固定的句式。
1.不亦……乎?
  ?在这个格式中,“亦”起加强语气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可译为“不是……吗”“不也……吗”。如:
   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论语·学而》)
2.无乃……乎?
  ?表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对某件事情的认识,带有反问兼感叹的语气。“无乃”可译为“恐怕”“只怕”。如反问的语气较重。也可译为“莫不是”。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教之战》)
   ②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句末的语气词用“与”,反问的语气较强一些。
3.得无……乎?
  ?表测度。“得无”可译为“恐怕”“也许”。如果询问的语气稍重一些,可译为“莫不是”“该不会”等。如:
   ①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也许。
   ②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莫不是。
   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詟说赵太后》)──该不会,该没有。
4.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句式。“如”“若”“奈”三字古代音近通用,都是动词,含有“办~处置~对付”一类的意思。“何”是疑问副词作补语,当“怎么”讲。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等。如: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②即可不死,而离散不见,……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 >)
5.何……为?何以……为?
  ?这是表询问或反问的一种句式。“何”是疑问代词,作状语。“为”是语气词。“何……为”式“何”后边是谓语动词。可译为“为什么……呢?”“怎么…呢”。“何以……为”式中“以”是动词,当“用”讲,作谓语,它后边带名词或动词作宾语。可译为“哪里(怎么)用得着……呢”,也可译为“为什么……呢”。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为什么要告辞呢?
   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颟臾》)──哪里用得着攻打呢?为什么要攻打呢?
6.……孰与……?
  ?动词性结构,用于表示比较的疑问句中,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好坏得失。句中提出了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①),可译为“与……相比哪个(谁)……”。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的,(如例②)可译为“与……比起来怎么样”。
   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
7.有所……,无所……
  ?在这种句式里,“有”“无”是动词谓语,“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无”的宾语。翻译时应该结合上下文仔细体会“所”字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灵活地译出,不必机械地译成原文的语法结构。如:
   ①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 <信陵君窃符救赵))──“所”指国君的命令。句子可译为“大将在外,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受”。
   ②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两个“所”分别指财物和妇女。句子可译为“财物没有拿取什么,妇女没有宠爱哪一个”。
   ③左右未有所称诵,胜未有所闻,是先生无所有也。(《毛遂自荐》)──“未有所”等于说“无所”。
8.有以……,无以……
  ?对这种句式的结构,多数语法著作所作的分析是:“有以……”“无以……”等于说“有所以……”“无所以……”,“有”“无”是动词作谓语,它后边是一个省略形式的“所”字短语充当宾语。可译为:“(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等。如:
   ①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有以报太子”,有办法报效太子。
   ②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无以为乐”,没有什么用来作乐。
   ③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未有以对”,没有什么拿来回答。
练习:
下列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的语句中,属于省略句的是(??? )。(不定项选择)
A.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B.属予作文以记之。
C.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D.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E.若夫阴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F.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G.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答案
正确答案:
B(3分)C(3分)G(4分)
【甲】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
在【甲】文中,找出与【乙】文“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一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答案
正确答案: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10分)
下列出自张岱《湖心亭看雪》的语句中,属于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是(??? )。(不定项选择)
A.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B.(余)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C.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D.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E.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答案
正确答案:
D(5分)E(5分)
【甲】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节选自《庄子集释》
?
在【甲】文中,找出与【乙】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答案
正确答案: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10分)
操与绍战于官渡,绍败退。
沮授为操军所执,乃大呼曰:“授不降也,为所执耳。”操见授谓曰:“分野殊异,遂用圮绝①,不图今日乃相得也。”授对曰:“袁绍失策,自取奔北。授知力俱困,宜其见擒。”操曰:“袁绍无谋,不相用计。今丧乱过纪②,国家未定,方当与君图之。”授曰:“叔父、母、弟悬命袁氏,若蒙公灵,速死为福。”操叹曰:“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也。”遂赦而厚遇焉。授寻谋归袁氏,操乃诛之。
(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注释】①圮(pǐ)绝:断绝,隔绝。②纪:古时以十二年为一纪。
?
下列句子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沮授为操军所执。
A.操与绍战于官渡,绍败退。
B.授知力俱困,宜其见擒。
C.袁绍无谋,不相用计。
D.遂赦而厚遇焉。
E.授寻谋归袁氏,操乃诛之。
答案
正确答案:
B
卫南之战
泽①兵进至卫南,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②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③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泽计敌众十倍于我,今一战而却,势必复来。使悉其铁骑夜袭吾军,则危矣。乃暮徙其军。金人夜至,得空营,大惊,自是惮泽,不敢复出兵。
——节选自《宋史?宗泽传》
【注释】①泽:宗泽,南宋将领。②云:报告。③生兵:新兵,即援军。
?
下列句子中,与“乃暮徙其军”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
B.转战而东,敌益生兵至。
C.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
D.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喻之酒也。(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E.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答案
正确答案:
C
仲尼弟子列传
司马迁
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闵损字子骞。孔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如有复我者,必在汶上矣。”
(选文有删选)
?
下列句子中,与“孝哉闵子骞”句式相同的两项是(??? )
A.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
B.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C.不仕大夫,不食污君之禄。
D.贤哉,回也!(选自《论语》十二章)
E.甚矣,汝之不惠!(选自《愚公移山》)
答案
正确答案:
D(5分)E(5分)
【甲】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节选自宋朝周密《观潮》
【乙】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丙】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
(1)在【甲】文中,找出与【乙】文“城将败”一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2)在【乙】文中,找出与【丙】文“微斯人,吾谁与归”一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答案
正确答案:
(1)仅有“敌船”为火所焚。(2)吾谁与守?(每题各5分,共10分)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②,遵海而南,放于琅邪③。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注释】①雪宫:齐宣王出巡时休息的行宫。②转附、朝舞都是山名。③琅邪:今作“琅琊”,山名,在今山东省诸城县东南海滨。
?
下列句子中,属于宾语前置的是(???? ),属于判断句的是(???? ),属于介宾短语后置的是(???? ),属于主谓倒装的是(???? )。(填序号)
?
A.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B.贤者亦有此乐乎?
C.未之有也。
D.吾欲观于转附、朝舞。
E.巡狩者,巡所守也。
F.述职者,述所职也。
G.善哉问也!
答案
正确答案:
属于宾语前置的是C(3分),属于判断句的是EF(2分),属于介宾短语后置的是AD(3分),属于主谓倒装的是G(2分)。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
——节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注释】①荆:古代楚国的别称。次非,人名,传说是楚国的一位勇士。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
下列句子中,属于宾语前置的是(??? ),属于判断句的是(??? ),属于介宾短语后置的是(??? ),属于省略句的是(??? )。(填序号)
A.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
B.有两蛟夹绕其船。
C.未之见也。
D.次非攘臂祛衣,拔宝剑。
E.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F.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
G.舟中之人皆得活。
答案
正确答案:
属于宾语前置的是C(3分),属于判断句的是E(2分),属于介宾短语后置的是A(3分),属于省略句的是F(2分)。
【甲】
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别,王待制质①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②质何敢望③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④矣!”闻者为之缩颈。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王待制质:即王质,待制是官名。②顾:表示轻微的转折。③望:奢望。④厚:丰厚。
【乙】
刘凝之,字志安,小名长年,南郡枝江人也。父期公,衡阳太守。兄盛公,高尚不仕①。凝之慕老莱、严子陵为人,推家财与弟及兄子,立屋于野外,非其力不食。州里重其德行。州三礼辟②西曹主簿③,不就。妻,梁州刺史郭铨女也,遣送丰丽,凝之悉散之亲属。妻亦能不慕荣华,与凝之共安俭苦。
——选自《宋书?隐逸列传》,略有删改
【注释】①仕:做官。②辟:征召。③主簿:官职名。
?
(1)在【甲】文中找出一个与“君,长者”句式相同的句子。
(2)在【甲】文中找出一个与【乙】文“立屋于野外”句式相同的句子。
答案
正确答案:
(1)范公天下贤者。(2)王待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每题5分,共10分)
田单即墨之战
初,燕人攻安平,田单使其宗人皆以铁笼车幸轊①。及城溃,人争门而出,皆以轊折车败,为燕所擒;独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免,遂奔即墨。
是时齐地皆属燕,独莒、即墨未下。乐毅乃并右军、前军以围莒,左军、后军围即墨。即墨大夫出战而死。即墨人曰:“安平之战,田单宗人以铁笼得全,是多智习兵。”因共立以为将以拒燕。
乐毅围二邑,期年不克,乃令解围,各去城九里而为垒。三年而犹未下。
或谗之于燕昭王,曰:“乐毅智谋过人,所以三年不攻者,欲仗兵威以服齐人,南面而王耳。”昭王于是置酒大会,引言者而让之曰:“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乐君若能有齐,与燕并为列国,结欢同好,以抗诸侯之难,燕国之福,寡人之愿也。汝何敢言若此!”乃斩之。立乐毅为齐王。乐毅惶恐不受,拜书,以死自誓。
【注释】①车轊(wèi):车轴头。
?
(1)下列句子中,都含有“为”字,其中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为燕所擒
B.各去城九里而为垒
C.今乐君亲为寡人破齐
D.与燕并为列国
E.立乐毅为齐王
(2)在文中找出一个介宾短语后置的句子。
答案
正确答案:
(1)A(5分)(2)或谗之于燕昭王(5分)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①,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②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③。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④,否亦将为一臂之忧。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⑤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注】①握:四寸为一握。②膂:脊骨。③瘳:病愈。④肝膈:泛指人体内脏。⑤傅:涂。
?
下列句子中,与“君疑之,以示人”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选自《醉翁亭记》)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C.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选自《桃花源记》)
D.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
E.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
答案
正确答案:
D
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豪爽好施。偶一僧来托钵①,李饱啖之。僧甚感荷②,乃曰:“吾少林出也。有薄技,请以相授。”李喜,旦夕从学。三月艺颇精,意得甚。曰:“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僧笑,命李试其技。李乃解衣唾手,如猿飞,如鸟落,腾越移时,诩诩然骄人而立。僧又笑曰:“可矣。子既尽吾能,请一角高低。”李忻然,即交臂作势。僧忽一脚飞掷,李已仰跌丈余。以掌致地,惭沮请教。又数日,僧辞去。
(节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有删改)
【注释】①托钵:托着碗化缘。②感荷:感动。
?
下列句子中,与“有薄技,请以相授”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李超,字魁吾,淄之西鄙人。
B.偶一僧来托钵,李饱啖之。
C.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D.僧笑,命李试其技。
E.以掌致地,惭沮请教。
答案
正确答案:
E
(1)在【乙】文中,找出与【甲】文“相与步于中庭”一句句式相同的句子。
(2)在【乙】文中,找出两个判断句。
答案
正确答案:
(1)燕人生于燕,长于楚。(5分)(2)此燕国之城。此若里之社。此先人之庐。此若先人之冢。此晋国耳。(任答出两句即可,5分)
一般来说,宾语都是放在动词或介词后面的,但也存在宾语前置的情况。如“沛公安在?”(《鸿门宴》)译时应将语序调整为“沛公在安?”下列属于此类特殊句式的是(??? )(不定项选择)
A.何陋之有?(《陋室铭》)
B.白雪纷纷何所似?(《咏雪》)
C.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D.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E.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答案
正确答案:
ABCE(共10分)
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甲翁之妻子去乡,惟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①,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②吾远游冀、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③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④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翁偕往,越钱塘,绝⑤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家。②向:从前。③是:那。④曩:以往,过去。⑤绝:横渡。
?
(1)在文中找出一个主谓倒装的句子。
(2)在文中找出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子。
答案
正确答案:
(1)差矣,汝之言!(2)何老之有!(每题5分,共10分)
颜渊侍坐鲁定公于台,东野毕御马于台下。定公曰:“善哉,东野毕之御也!”颜渊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①矣。”定公不悦,以告左右曰:“闻君子不谮人。君子亦谮人乎?”颜渊退,俄而厩人②以东野毕马佚闻矣。定公躐③席而起,曰:“趣④驾召颜渊。”颜渊至,定公问故。
——选自《韩诗外传》,有删改
【注释】①佚(yì);通“逸”,逃跑。②厩(jiù)人:马棚的差役。③躐(liè):超越。④趣:同“促”。
???
(1)在文中找出一个主谓倒装的句子。
(2)下列语句中,属于定语后置的是(?? )。(不定项选择)
A.东野毕御马于台下。
B.善则善矣,其马将佚矣。
C.颜渊至,定公问故。
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E.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F.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
答案
正确答案:
(1)善哉,东野毕之御也!(4分) (2)DEF(共6分)
贾诩字文和,武威人也。少时人莫知,唯汉阳阎忠异之,谓诩有良、平①之奇。以疾病去官,道遇叛敌,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诩曰:“我段公外孙也,汝勿杀我,我家必厚赎之。”时太尉段颖,昔久为边将,威震西土,故诩假以惧敌。叛敌果不敢害,与盟而送之。诩实非段颖外孙,权以济事,咸此类也。
后李傕②等与诩议,欲迎天子③置之营中,诩曰:“不可。挟天子,非义也。”傕不听。或谓诩曰:“此中不可久处,君胡不去?”诩曰:“吾受国恩,义不可背。卿自行,我不能也。”
天子东逃,而傕来追,王师败绩。司徒赵温为傕嫌,欲杀之。诩谓傕曰:“此乃天子大臣,卿奈何害之?”傕乃止。
文帝④即位,以诩为太尉。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取材于《后汉书》《三国志》)
【注释】①良、平:指汉代张良、陈平。②傕:音jué,用于人名。③天子:指汉献帝。④文帝:指魏文帝。
?
下列句子中,属于省略句的是(??? ),属于判断句的是(??? ),属于被动句的是(??? )。(填序号)
A.贾诩字文和,武威人也。
B.以疾病去官,道遇叛敌。
C.同行数十人皆为所执。
D.汝勿杀我,我家必厚赎之。
E.挟天子,非义也。
F.司徒赵温为傕嫌
G.年七十七,薨,谥曰肃侯。
答案
正确答案:
属于省略句的是B和G(3分),属于判断句的是A和E(3分),属于被动句的是C和F(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