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2《故都的秋》课件23张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2《故都的秋》课件23张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0 22:53: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3张PPT)
让我们走进秋天
秋天,是一个多情的季节,徜徉在秋韵里,看着秋色、听着秋声,往往会引发人们无限的感慨;秋天,也是一个多彩的季节,不同的心态对秋有不同的感悟。
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对生命的旷达和乐观;毛泽东“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写就了一代伟人的雄心和壮志;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传递出了无尽的思念。今天,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又传达出了什么样的情思?让我们一起走近课文。




郁达夫
故都的秋的总印象
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
来得静,来得悲凉。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
请大家为这几幅幅秋景取个诗意的名字。(限四个字)




小院秋晨
落蕊轻扫
秋蝉残鸣
闲人话秋
秋日胜果
这些图景是如何表现出清、静、悲凉的?
品秋味
感秋意
一椽破屋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破壁腰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白色为佳,淡黑色
次之,淡红者最下)
疏疏落落、尖细且长的秋草
悠闲
中的
孤寂、
落寞
小院秋景图
轻扫落蕊图
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有点儿落寞。
秋蝉悲鸣
蝉在地面存活时间很短,他们夏生秋亡,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在白露到来之时,必死无疑,所以蝉的意象深受文人墨客的厚爱。
蝉的叫声,被认为是一曲人生的悲歌。
历朝历代的骚人墨客,旅人怨妇,潦倒的官绅,受迫害的“罪人”,都曾经被这凄凉的蝉声触动起悲秋的情怀。
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王国维《人间词话》
闲人话凉图(仿句练习)
秋的清、静、悲凉,
在息列索罗的雨声里;
??????在————————————;
??????在————————————;
??????在————————————。
??????
秋的清、静、悲凉,
在息列索罗的雨声里;
在都市闲人的青布单衣中;
在秋雨后的斜桥闲影里;
在缓慢悠闲(平仄抑扬)的声调里;
在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里。
色:碧空
蓝朵
黄中带白
青布
淡绿微黄(清)冷色调。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
声:高天的驯鸽声、扫帚声
衰弱的蝉声
风雨声
人声,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
为了突出故都秋“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展开对景物的描写?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拓展延伸
如此美好的北国之秋,郁达夫什么会把它写得如此之“清、静、悲凉”?
写作背景
此文写作于1934年,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在生活上,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和哀痛。因此,作者描写的心中的“悲凉”已不仅是故都赏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的感受。
“足见有感情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多。”
“从少年时代起就喜欢就爱小说、戏曲,对中国古典诗文和小说戏曲有浓厚的兴趣”,“始终没有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作者自述)
传统文化影响
       他,幼年丧父,发愤读书,成绩斐然,贫困的生活赋予他诗人的忧郁特质。
他,17岁留学日本,饱受异族欺凌,屈辱的日子赋予他作家的忧伤情怀
他,壮年时期飘零南洋,北望中原,苦难的祖国赋予他战士的忧患悲凉。
  
一切景语皆情语
故都的秋,因为作者的经历、人生体验、情趣以及特定的时代背景而有了清、净、悲凉的色彩。
作业(任选一题)
1.家长会刚结束,你漫步在校园里,感受到的秋天是什么样的?细腻地写一段150字左右的秋景,融入自己的情感。
2.秋天,经常会引发你哪些想象和思考,据此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话。
秋思
秋是文人根植在笔底的情人,一叶落而满山黄,一秋起而情愫升。“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秋是江头的眼波,荡漾着聚在心头的不舍;“长风万里送秋雁”,秋是去国怀乡的不尽哀思;秋是郁达夫文中扫帚在灰土中留下的依稀可见的纹路,带着一份落寞和孤寂。
秋,在季节的长河里绽放自己的生命,而后人,在秋的长河里映照出了自己的影子。在长叹一声的背后,承载了文人骚客的无尽落寞和悲欢。
我非文人也非骚客,面对秋的肃静和温和,也寂然而生一种附庸风雅的情愫,在暗笑自己做作之外,更多的是一种总在秋季苏醒的漂泊感。
六年前的秋季,在黄叶纷飞里,走向陌生之地,那一刻,我想到了昭君出塞。看到了落叶漂泊无定,听到了残风吹过旷野,也领略了残阳如血的壮烈。而且,到现在我一直坚信,昭君当年是在秋黄叶落之时行进在此地的。只有这秋阳,才配得上她的豪情和柔美;只有这秋风,才能传递出这爱恨交错的千古心曲;只有这秋意,才能解读那一份柔弱背后的力量和无奈。昭君已去,心头驻守的残阳苏醒了凡人的多情,选择没有后悔,即使千疮百孔!
在秋风里,唯有孤独自己的孤独,坚强自己的坚强。犹如一个树的努力生存,即使被连根拔起,扔在沙漠戈壁,无人培植、无人守护、甚至无人问津,自己也要地扎根生长,必须努力。
于是,秋的韵味里多了许多的苍凉和孤寂,秋是问询者、是择录者,他严厉的遴选,考验着心的负荷、锤炼着心性。将悲冷留在了飘落者的心头,时刻飞落的黄叶提醒者自己的情状。
爱秋,秋写意了人的心绪。爱秋,秋链接了过往的场景。爱秋,在秋的季节里温柔自己的内心。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