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 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zhāo)。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
——白居易
走近作者
陋室铭
刘禹锡
作者名片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文学家。和柳宗元交谊甚厚,世称“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有《刘梦得文集》传世。著名的诗作有《竹枝词》《西塞山怀古》《秋词》《江南春》《浪淘沙》等。
背景链接
《陋室铭》选自《刘禹锡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唐顺宗时,刘禹锡因参加王叔文的政治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为安徽和州县的一名通判。按当时的规定,他本应住衙门三间三厦的官邸。但是,势利的和州知县百般刁难贬官而来的刘禹锡,半年之间,让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愤然的刘禹锡于是提笔写下了《陋室铭》一文。
文体知识
“铭”的文体特点
铭,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沿着器物之铭发展下来的述功纪行的文字,有时用于警戒勉励;一类是埋于地下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也就是墓志铭。这两类内容不同,形制有异,但语言的特色却是一样的:押韵、简约、开阔、优美。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疏通生字词,把不理解的字、词、句标注出来。
德馨 苔痕 鸿儒 案牍 西蜀
xīn
◆字词学习
tái
rú
dú
shǔ
朗 读 课 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唐)刘禹锡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课文解读
就。
这。
简陋的屋舍。
只是。
能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
博学的人。鸿,大。儒,旧指读书人。
平民,指没有功名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
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调弄,这里指弹(琴)。
使……受到扰乱。
使……劳累。
形体、躯体。
说。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参考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成为灵异的水了。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但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清葱,映入帘里。谈笑往来的是渊博的学者,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这里诗人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具体比喻什么?
设喻引题
山 水
仙 龙
喻
喻
陋室
德馨
主旨:惟吾德馨
课文分析
台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对偶
作者写 陋室的环境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苔痕—草色 名词
阶绿—帘青 名词
上—入 动词
陋室的环境是怎样呢?
环境幽雅(景)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这两句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呢?
对偶
与陋室主人来往的都是什么人呢?
交往高雅(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日常生活:情趣淡雅(事)
陋室主人每天在陋室做什么?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正反虚实
对比写法
正面实写
反面虚写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呼应
呼应
《陋室铭》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德馨”的?
①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清幽宁静。
②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
③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为什么写到他们的居所?
文章开头写“山”“水”与“陋室”有什么关系?
这里运用起兴,以虚衬实。用“山”“水”的成名或灵异来引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在于“德馨”。“仙”“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既是形象的比喻,又是事物的类比。
《陋室铭》开篇四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作用:
①运用类比,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主旨——“惟吾德馨”;另一方面表明,即使是陋室,也有“名”,也有“灵”。
②用“山”“水”类比“陋室”,用“龙”“灵”暗喻自己,突出“德馨”。
③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以引起对陋室的吟咏。 这种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的方法叫“起兴”。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一句是全文的主旨句,“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一词统领全篇。
结尾“何陋之有”有什么作用?
“何陋之有”与本文开头的“惟吾德馨”一句遥相呼应,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以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紧扣题目,以反问作结,铿锵有力,发人深省,突出了中心。
本文是什么写法 ?
托物言志
陋室
(志)
(物)
高洁傲岸的情操
安贫乐道的情趣
.通过《陋室铭》一文,我们能看出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中我们能看出他是一个具有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的人。他的精神生活远远高于他的物质享受,所以,才能泰然处之。
陋室铭
结构梳理
安贫乐道
高洁傲岸
点明题旨
山水喻室
仙龙喻德
陋室不陋
具体描述
清幽的环境
博学的有人
高雅的生活
乐在其中
总结全文
诸葛庐
子云亭
何陋之有
文章主旨:
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
1.托物言志,层层铺垫。
写作特色
以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自然地引出文章的主旨——颂扬“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幽雅动人景色,往来的“鸿儒”与“陋室”主人纵情谈笑的情形,“陋室”主人“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情状,鲜明地展示了“陋室”主人的精神生活风貌,既足以见“惟吾德馨”,又足以明“陋室”不陋。
《陋室铭》
用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引用孔子的话,隐含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的人居住,则陋室不陋,这是以“惟吾德馨”否定“陋室”之“陋”,把“惟吾德馨”的颂扬推向极致。本文借“陋室”抒发了作者的情怀,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全篇,层层铺垫,主题十分突出。
2.反向立意,不落俗套。
文章一开始便运用反向立意的手法,只字不写“陋室”如何“陋”,却从“陋”的反面“不陋”来立意,极力表现“陋室”不“陋”。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陋室”和居室主人的“德馨”联系在一起,以“惟吾德馨”说明“陋室”不“陋”。从“斯是陋室”归结到“何陋之有”,对“陋室”的“陋”字做了彻底否定。这种新奇别致的写法,是文章构思的精妙之处。
本文体现了刘禹锡独特的情趣,陆游也曾以屋子作为写作对象,请结合链接材料,谈谈两篇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情趣方面的异同。(4分)
【链接材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
——陆游《书巢记》
【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
拓展训练
同:二者都表现出高雅的情趣追求。
异:刘禹锡在文中表现出不慕名利、安贫乐道、清高孤傲的志趣;陆游主要表达对书的热爱,一心读书心无旁骛的境界。
【链接材料参考译文】我的屋子里,有的书堆在书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当枕头,抬头低头看着,四周环顾下来,没有不是书的地方。我的饮食起居,病痛的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儿女不相见,且风雨雷雹天气变化,也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