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学习目标
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
2、
理解诗歌大意,
概括“洞庭湖景象”;
3、学习诗人“含蓄、委婉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勇敢地展示自己的才华”;
4、背诵、默写诗歌。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
人,唐代山水田园诗派代表
诗人之一,与王维并称“王
孟”,生活在大唐盛世。早
年主要在家闭门苦读,四十
岁时,前往长安,渴望出仕,但长安之行,求官失败,除赢得诗坛盛名之外,失意而归,游历于吴越。这首诗是孟浩然写给右丞相张九龄的一首干谒诗。
孟浩然(689-740)
关于“干谒诗”
干谒,顾名思义,古人为求显声扬名或经世致用而求见达官显贵,希望他们能够赏识自己,荐举自己或重用自己。反映这类题材的诗谓之干谒诗。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西游长安,写了这首诗投赠当时位居相位的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的赏识和器重。干谒诗的文思情采最能看出作者的风骨、人格。有的满篇卑躬屈膝,奴颜媚骨;有的满篇叫苦不迭,乞人怜悯;也有的自命清高,恃才傲物;而孟浩然的这首干谒诗则写得情采飞扬,不卑不亢,点到为止,含而不露骨,实为干谒诗的精品。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当时孟浩然仍是一名隐士。他西游长安,不甘寂寞,想出来做事,苦于无人引荐,于是写了这首诗赠给当时居于相位的张九龄,希望得到张丞相的赏识和录用。
写作背景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朗读节奏:二三
重点词语
【1】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宰相,后贬为荆州长史。
【
2】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
【3】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清:指天空。
【4】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
【5】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6】济(jì):渡。
【7】端居:安居。
【8】耻(chǐ)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
【9】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
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10】徒:只能。
【11】楫(jí):划船用具,船桨”。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
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八月的洞庭湖水涨得平平满满,浩瀚的湖面与天浑然一体。
蒸腾的水气笼罩着广阔的云梦二泽,湖中的波涛拍击着坚固的岳阳古城。
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
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当。
坐在岸边望着垂钓之人,
我心中不禁油然而生羡慕之情。
译文
1、说说“涵虚混太清”中“混”字的表达效果。
“混”字形象贴切的描摹了湖水水势浩淼与天相接的恢弘气势。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所展示的图景。
画面描述:水汽蒸腾,笼罩着广大的云梦泽地带,水波澎湃动荡,岳阳楼好像也瑟缩不安地摇晃起来。
这一联用夸张的手法状写了洞庭湖宏阔壮观的景象。一平,一混,一蒸,一撼,便将洞庭湖烟波浩渺、漫无边际、恣意汪洋的巨大形象突现出来,写得壮美,有生机有活力。
3、赏析颔联的妙处。
4、颈联中一个“耻”字道出了什么?
一个“耻”字,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羞愧的心情,言下之意还是说明诗人自己非常希望被荐举出仕。
5、诗的最后两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化用典故;隐喻想做官但没有途径,言外之意就是希望张丞相能助一臂之力。活灵活现地表达了诗人既慕清高又想求仕而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
洞庭全景。
水天交接
浩瀚无涯
湖水声势。
气势磅礴
雄浑壮阔
?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瀚
用窄小的立体来突出湖水撼动天地的气势
静——名句
动——佳句
视觉
听觉
磅礴的气势
写景
虚
实
首联
颔联
望
颈联
闲居不仕,
有耻圣明
(类比双关)
巧用典故,
表明心迹
尾联
(卒章显志)
抒情
干一番事业。
施展才华,
渴望出仕,
赠
内容总结
此诗是一首投赠之作,通过描述面临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无舟的感叹以及临渊而羡鱼的情怀,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诗的前半部分写“望洞庭湖”
所看到的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半部分写“赠张丞相”
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赠”因“望”起,为感兴之作。由于诗人顾虑多、爱面子,想做官又不肯直说,所以只好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
课堂总结
主题:
这首诗先描写了洞庭湖的壮丽雄伟,再借此含蓄地表达希望得到引荐,积极用世的愿望。
艺术特色:
诗前半首写洞庭湖,既是为了扣题,写洞庭湖的壮丽,也是为了起兴,为表现求荐出仕的主题做铺垫。后半首主要用比,以舟楫喻引荐,喻出仕的途径;以垂钓者隐指官吏;以羡鱼喻对仕途的向往;又有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弦外之音,隐含求仕之意。
课堂检测
(一)理解性填空。
1、《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形象地描绘出洞庭湖壮阔气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2、《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含蓄的表达了诗人求仕之心,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希望有人引荐,积极出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3、《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表达渴望出仕而无人引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欲济无舟楫
端居耻圣明
4、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诗歌中借用典故,巧妙设喻,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坐观垂钓者
徒有羡鱼情
五言律诗
5、对照具体描写“洞庭湖”的诗句,并用一个词概括。
【1】八月湖水平
【2】涵虚混太清
【3】气蒸云梦泽
【4】波撼岳阳城
(水平如镜)
(水天一色)
(水气迷漫)
(波涛汹涌)
6、全诗最后借用的典故在现代汉语中成了一个成语,它是________,现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临渊羡鱼
比喻只有愿望不做实际的工作,就达不到目的
7、“欲济无舟楫”的本义是
,比喻义是
。
想渡湖水而没有船只
想做官而无人引荐
8、诗歌颔联着一“蒸”字,从视觉角度写出洞庭湖水汽弥漫的样子;着一
“撼”字??????
?
。
从听觉或触觉角度写出洞庭湖波浪汹涌(汹涌澎湃、博大、雄浑壮阔等)的气势。
(二)简答题。
1、这首诗的颔联为世人传诵,成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的妙处。
颔联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云梦泽水气蒸腾,洞庭湖波涛汹涌,摇撼岳阳城的景况,表现了洞庭湖的壮观景象和雄伟气势。
或:从视觉、听觉和触觉角度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尤其是“蒸”字展示了洞庭湖丰富的贮蓄,“撼”字衬托洞庭湖的浩阔激荡,气势宏大。
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
2、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请结合诗句予以简析。(2分,答出一点或就某联赏析,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
①诗人面对波澜壮阔的洞庭湖发出“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的感慨,借双关,委婉地表达了自己想做官而渴望有人引荐的心愿。
②尾联用典故,巧设喻,表达出诗人希望张九龄引荐自己出仕,为国效力的情感。
③全诗以望洞庭湖起兴,由“欲济无舟楫”过渡,再以“垂钓者”“羡鱼情”设喻作结,委婉表达渴望得到引荐,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
3、怎样理解“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白白地看着人家垂钓,心想得鱼而苦无渔具。也是隐喻想做官而没有途径。
(三)赏析选择。
1、对《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句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
A."涵虚混太清”句中“太清”指天空,“混"字写出水天相接的景象。
B."欲济无舟楫”句中的“济”即渡,这句是说湖大浪高,欲渡不能。
C.“端居耻圣明”旬中“端居"即闲居。“圣明"指当时的太平盛世。
D.最后两句中借用了“临渊美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
[解析]"欲济”不能的原因是"无舟相”。这里作者用“渡水凭恃的工具”来隐喻兆丞相的引荐。
B
2、对这首诗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B.颔联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上句以“气蒸”显浩阔,下句以“波撼”显气势。
C.颈联和尾联以欲渡无舟、欲钓不能,抒发了有心出仕却无人赏识的忧愤不平之情。
D.这首诗意在表达希望能得到张九龄引荐,但在语言运用上却十分委婉、含蓄。
C
结束语:
学习这首诗,我们除了要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还要把古人的精神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盂浩然“含蓄地自我推荐”的精神,在今天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里已不再那么合适。我们需要的是”毛遂自荐”的精神和勇气,我们应该更直接、大胆的亮出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要有亮出自己的所谓“亮剑”精神。请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吧,要相信,只有随时随地勇敢地亮出你自己,勇敢地展示你的才华,
你才能抓住机遇,高奏成功的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