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问题解决--连除问题

文档属性

名称 西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问题解决--连除问题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西师大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1-04-21 07:39: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问题解决定稿
教学内容
教科书90页例1及练习。
教学目标
经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渗透解决问题从信息想起这种策略,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选择关联信息、排除干扰信息、搜集有用信息的能力。
使学生在掌握了一次归一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二次归一问题,能正确分析二次归一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这类问题的解题规律,建构二次归一问题的数学模型。
经历用画图方法分析问题信息的过程,增强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解题中感受一题多解,多题归一的思想。
4.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选择关联信息、排除干扰信息搜集有用信息的能力。体会一题多解、多题归一的思维方式。
难点:用画图等方式表述解决二次归一问题的思维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桂圆一盒、KT板(题目)、教学课件、练习单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播放泸州的宣传片
师:知道视频里是哪里吗?你了解我们家乡吗?咱泸州有哪些特产呢?
生:桂圆
师追问:喜欢吃桂圆吗。你说
生:荔枝
师追问: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传说杨贵妃吃的荔枝就是咱们合江荔枝。
生:黄粑
师追问:你喜欢吃吗?我也很喜欢吃,刚刚蒸熟时香气扑鼻,颜色金黄金黄的、吃起来又甜又糯。你看这位同学,口水都快要流出来啦!
生:酒
师追问:风过泸州带酒香,咱们泸州酒在全世界都很出名。但小朋友可不能饮酒哦。
泸州是一座酿造幸福的城市,让我们带着甜甜的回味,闭上眼睛休息一下吧。
好了,孩子们上课。(课件出示问题解决 ,板书出示KT板问题解决)
猜一猜
师:今年泸州桂圆大丰收,(课件出示图片)周老师把它带进了课堂,你猜猜盒子里有多少颗桂圆,谁先来?
生:30颗。师:不对。生:10颗。师:不对。生:50颗。
师:还是不对,这样盲目的猜是不是很难猜对?(是),那老师给你们一些数学信息,限定一下范围吧(好),盒子里的桂圆数量在15到18之间。
生:16。恭喜你这盒桂圆归你了。(猜17,不对)
师:你待会打算自己吃呢?还是和同伴们分享啊?
生:和同学们分享。
师:懂得分享的孩子,老师为你点赞。
师:你们一开始就猜中有多少颗桂圆吗?(不是)那是在老师给出怎样的提示后,才一步步猜出桂圆的数量的呢?
生:范围53-56
师:对啊,53-56之间就是非常关键的数学信息。看来,找准数学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解决问题。(KT板:数学信息)
自主探究
师:周老师这里还有4个信息。(课件出示:2个人、4小时、摘128千克桂圆、900户)
师:你能选出3个有关联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KT板:选择关联信息)
生1:错误信息。
师:你是积极开动脑筋的孩子。有和他选的信息不同的吗?
生2:正确信息,无问题
师:把正确信息移下来。你提出的问题是什么?谁能提出不同的问题?
生3:正确信息,错误问题
师:把正确信息移下来。你提的问虽然比较简单,但是经过了自己思考。谁能提出不同的问题?
生4:正确信息,正确问题
师:把正确信息移下来。你真会思考,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吧。(师KT板出示题目)大家齐读题目
2个人4小时摘了128千克桂圆,平均每人每小时能摘多少千克桂圆?
师:同学们,这道题你有办法解决吗?(有)
师:老师相信这个问题难不倒你们,但你能用画图、文字等形式把你的想法表示出来,让人一看就懂吗?再把你的算式列在旁边,完成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课件出示练习单)现在就拿出练习单开始吧。
师巡视,提醒同学们完成后可以和周围的同学交流交流你们的想法,这组同学讨论得很激烈。分别找到2位同学用方法一和1位同学用方法二的。师:这位男孩儿,请你带上练习单准备跟大家说一说,女生,你也去吧!(展示1号学生的练习单)
方法一、128÷2÷8
师:这是谁的?告诉老师你叫什么名字。小刘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列式的?(师站在展台旁边,准备红笔勾画。把2号同学的练习单折好)
生1:我是这样想的
所以我是这样列式的。
师:他的发言很精彩,大家不想表示一下。(你的发言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你请回,题单先不带走。我们再来听听这位同学的想法。自报家名:开始你的表演吧。
生2:我是这样想的
所以我是这样列式的。
师:你真像个小老师,说得头头是道。
汇报完后对比,电脑上呈现2种方案。
师:你们的思路都很清晰。同学们,发现没有,虽然他们表示的形式不同,但实际上这其中的数学道理都是一样的。他们都是根据哪2个信息先算什么?
生1:根据2人摘128kg(板书:128÷2)
师:算出了……?
生1:1人4小时摘的(板书:1人4时)
师:再用1人4时摘的去……
生1:÷4(板书÷4)
师:就算出了……?
生1:1人1时摘的。(板书1人1时)
师:所以综合算式是?
生:128÷2÷4(板书)

生2:先算出1人4时摘的(师板书1人4时)
师:用哪2个信息?
生:2人摘了128千克(师板书128÷2)
师:再用1人4时摘的去……
生1:÷4(板书÷4)
师:就算出了……?
生1:1人1时摘的。(板书1人1时)
师:所以综合算式是?
生:128÷2÷4(板书)
板书 128÷2 128÷2÷4
640080230505805180243205 1人4时÷4 =64÷4
1人1时 =16(千克)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方法二、128÷4÷2
师:我们听听你的想法(师递话筒,拿走题单)
生:我是这样想的
所以我是这样列式的。
师:他是根据……先算……,再用2人1小时摘去……,就算出……
生:128和4,2人1小时摘的,÷2,1人1时摘的。(生齐答,师板书)
621030203835443230243205板书 128÷4 128÷4÷2
640080230505805180243205 2人1时÷2 =32÷2
1人1时 =16(千克)
方法三:128÷(2×4)
师:同学们,还有别的方法吗?周老师班上有位孩子是这样做的。(展台展示题单)想一想,这样做有没有道理?
生:2个人都摘了4小时,总共就是8小时。
师:可以这样理解(师指图)你摘了4小时,我摘了4小时,假设换成你1个人来摘,就要多少小时才完成?
生:8时(板书:2×4 1人8时)
师:如果8人同时摘,只需要……
生:1小时(板书8人1时)
师:我们把128平均分成8份,就能算出1人1小时摘了多少千克。(板书1人1时)这种方法不太容易理解,而且不是每一种题型都适用,所以老师更推荐前两种方法。
8845551981201012190208915板书 2×4 128÷(4×2)
640080230505805180243205 128÷ 1人8时(8人1时) =128÷8
1人1时 =16(千克)
师:你们算出来的结果都等于16吗?刚才我们用了3种不同的方法都算出了相同的结果,这就是在用一种方法检验另一种方法算得是否正确。(课件出示:用一种。。。。)你还有别的检验方法吗?你来?
生1:我们还可以用16×2=32,32×4=128。(课件手写16×2=32,32×4=128)
师1:结果刚好等于128
生2:我们还可以用16×2×4=128(课件手写16×2×4=128)
师2:16×2=32,32×4结果刚好等于128
师:结果刚好等于128。这样只是检验了结果,我们还可以把1人1时摘的16千克代入原题,算算看2人4时是否摘了128千克。这就是“把得数代入原题”的检验方法。(课件出示:把得数代入原题)
师:我们检验时,不仅仅要检验结果,还要检验解题思路。最后要记得写答:答:平均每人……起。(板书:答: 。)
师小结:孩子们,(指着黑板上的三种方法)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种一题多解的思维方式,在数学和生活中都非常有用。(KT板板书:一题多解)
不变量
师:同学们,刚才你们的表现真不错,现在难度升级。照这样计算,3人6时摘多少千克?能解决吗?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知道什么?
生:1人1时摘的。
师:刚刚我们已经算出是多少?(手指板书)
生:16千克
师:综合算式,怎么列?你说
生:16×3×6(师板书:16×3×6)
师:那6人9时呢?综合算式是?齐答
生:16×6×9(师板书:16×6×9)
师:80人72时呢?齐答
生:16×80×72(师板书:16×80×72)
师小结:无论算3人6时还是6人9时,乃至算很多人很多时摘的,都必须要抓住每人每时这个不变量(板书红色粉笔圈出16),这种多题归一的思维方式,更能让你抓住解题的关键,以不变应万变。(板书KT板:多题归一)
三、巩固练习
师:你们还能应对新的挑战吗?请看数学书第91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刘阿姨给新疆某棉花基地摘棉花,每摘1kg棉花得工钱2元,9月份她摘棉花12天的工钱一共是912元。她平均每天摘棉花多少千克?(课件出示页码和题目)
师:你的声音真洪亮,我们还没有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请把12天改成8天吧。同学们,请你把有用的信息圈出来。你找到了哪些?
生:1kg2元、8天、912元(师课件圈出来)
师:9月份是有用的信息吗?
生1:9月份没有用
师:那我们就把它擦掉(课件擦除掉9月),这样我们就排除了干扰信息(边说边慢走,边贴KT板:排除干扰信息)现在请你在书上独立完成。
师:谁来说一说,你怎么列式的?(触发器)
生: 912÷8÷2
=114÷2
=57(kg)
师:这个方法你们同意吗?还有不同方法吗?
生 : 912÷2÷8
=456÷8
=57(kg)
师:做对了的孩子请举手。你们真厉害!
方法三学生没说,教师就不提,如果说了
生:老师,我还有方法。
师:来说说算式。
918÷(2×8)
=918÷16
=57(kg)
师:这里的2表示(老师停顿下)1kg2元,8表示8天,1kg2元和8天之间没有联系,我们无法解释1kg2元×8天的意义,看来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
师:做对了的孩子请举手。你们真厉害!
四、拓展延伸
孩子们,泸州最美,最美泸州,最美的风景里还有分水油纸伞,周老师还准备了一段视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请看要求:(课件出示)
1.观看视频,在练习单上记录数学信息。
2.搜集有用信息,解决数学问题
(注意视频只播放一遍)准备好了吗?
(课件播放视频)
师:你在视频中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4名工人、10天、120把(课件出现)
师:还有哪些信息呢?
生:400多年、90多道工序、3000次、24小时(课件出现)
师:要算平均每名工人每天能生产多少把伞?你搜集到了哪些有用的信息呢?(KT板:搜集有用信息)
生:4名、10天、120把
师:能解决了吗?开始吧。我看到同学们都完成了,坐直。
生:120÷4÷10=3(把) 120÷10÷4=3(把) 120÷(4×10)=3(把)
师:你们做对了吗?你们真是搜集有用信息的好能手!
课堂总结
(一)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们知道了选择关联信息、排除干扰信息、搜集有用信息
师:我们掌握了这些理解题意的方法。(课件上点“问”理解题意环节)
生:我们用画图
师:这就是数形结合的思想。(课件上点“题”分析关系)
生:我们知道了一题多解、多题归一
师:问题解决有这些思维方式。(课件上点“解”列式计算环节)
生:我们还知道了做完题后要检验
师:细心检查是学习数学的好习惯 。(课件上点“决”小结检验环节)
同学们,生活中还隐藏了许多许多的数学知识,希望你们用数学的眼光去继续探索和发现吧!好了,孩子们,下课!
(二)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生2、生3
师总结:你们收获了这么多,周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今天我们在摘桂圆中学会了选择关联信息、在摘棉花中体会了排除干扰信息、在油纸伞的制作中领会了搜集有用信息。根据已知的信息,一步一步的分析,“从信息想起”这样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方法就是一种“策略”,我们可以运用这些策略解决生活中更多的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孩子们,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