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影视名作欣赏》第九课《故宫》:中华文明的盛宴 课件(4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影视名作欣赏》第九课《故宫》:中华文明的盛宴 课件(4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1 07:28:4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故宫》中华文明的盛宴
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北京都有那些古建筑吗?
你认识这些地方吗?
颐和园
长城
圆明园
今天让我们走进曾经的禁地——紫禁城
了解故宫博物院这一古代建筑群的概貌和特色,认识古代劳动人民杰出的智慧和创造才能,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学习目标
影视常识
什么是纪录片?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事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电影的诞生始于纪录片的创作。
作品简介
周兵1968年4月1日出生,中国著名纪录片导演。1991年8月,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电视编导专业毕业。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在中央电视台工作20年间,历任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编导、《东方时空》特别节目组制片人。其三度获得中国纪录片年度导演其创作监制纪录片上百部,代表作有《故宫》、《敦煌》、《千年菩提路》等。“用影像传播中华文化,打造出被世界认可的东方审美方式。”是周兵一直想通过影像实现的艺术梦想。
《故宫》导演:周兵
节目获奖情况
1997年:《周恩来》荣获纪录片学术委员会特别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金鹰电视节特别奖,任编导。
  2001年:《达比亚》荣获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一等奖,任制片人。
  2002年:《三峡移民》荣获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最佳纪录片及最佳摄影奖,任制片人。
2003年:《晋大爷和他的老主顾们》荣获中国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大奖,任制片人。
  2005年:《黄河人家》荣获中国纪录片委员会2005年十大纪录片,入选法国“非帕”国际电视节,任制片人。
  《故宫》荣获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最佳纪录片长篇及最佳摄影两项“金熊猫奖” 。
   2008年:《台北故宫》。
《故宫》总导演周兵在《总导演寄语》中对故事化有明确的要求:“要有具有悬念的好看的故事,还要包含对人物的命运、情感、性格的挖掘和展现。对已知史实一定要有全新的发现,要善于在节目的叙事中发现和放大历史问题的疑点和争议点。” 。
《故宫》精华版分为12集,每集50分钟。《故宫》这部纪录片自拍摄之初就得到了世界媒体的关注。
《故宫》国际版特辑的海外发行。不仅将使《故宫》这部纪录片走向世界,同时,对于故宫博物院这样一座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宝库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播价值。
《故宫》的另一大特色,就是运用电脑特技和三维动画技术显示了强大的时空再造能力。《故宫》中的动画制作长达50分钟,制作成本高达数百万元,这是以往拍摄的展现历史建筑的纪录片中绝少出现的大手笔。
《故宫》第一集:肇建紫禁城
是谁创造了历史?又是谁在历史中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永乐元年农历正月十三,礼部尚书李至刚提出北平应立为京都。永乐皇帝当即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下来。在这之后的几个小时里,将北平升为北京,成为王朝第二个京都的一道圣旨昭告了天下,一座伟大的宫殿由此诞生。中国政治中心开始北移,这种变化影响了中国数百年的政治格局直到今天。
故事梗概
紫禁城
故宫地图
《故宫》第二集 盛世的屋脊
深红色的宫墙和金黄色的琉璃瓦是故宫最引人注目的特征。紫禁城在建后的二百多年里,不仅多次经历了雷雨、失火等天灾的侵害,也历经了一次改朝换代,当时间留在18世纪时,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文明辉煌,在乾隆年间宫廷建筑、皇家园林的改扩建中达到鼎盛,奠定了故宫建筑群的最终布局。
盛世的屋脊
《故宫》第三集:礼仪天下
?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政治统治的中枢神经,承载国运兴衰。政令由此发出,通过遍布全国的官僚体系实现对广袤国土的管理,同时根据反馈制定新决策。本集以明清政务不同入手,通过明清政务比较来展现中国封建社会政务体制的流程,并呈现其中细微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产生的巨大的历史效应。
礼仪天下
《故宫》第四集:指点江山
作为礼仪之邦中心,紫禁城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礼仪活动上演地,舞台就是以太和殿为主的三大殿。本集以乾隆为主,嘉庆道光为辅的历史线索,展现最重要的礼仪活动。同时穿插英国人斯当东的叙事视角。所有的礼仪再现,所有的意义思考,都包容在一个具有强烈戏剧张力的历史断片中。
指点江山
《故宫》第五集:家国之间
古人仰观天象,最亮的星是紫微星,紫微星周围的星宿环绕而成紫微垣,这里是传说中天帝一家的居所。皇帝自称天子,紫微垣在人间的投影,就是皇帝一家的居所——紫禁城。这里曾经住过两家人,一家姓朱,一家姓爱新觉罗。关于这座宅院里的生活,传说很多,真正知道的人,很少。
故宫鸟瞰图
家国天下
《故宫》第六集:故宫藏瓷
瓷器,有火的刚烈、水的优雅、土的敦厚。它曾经是武则天供奉佛指舍利的至尊之器,宋徽宗宫廷院落中雅致的摆设,元世祖进行东西方贸易的贵重商品,永乐皇帝赐予外国使臣的珍贵礼物,雍正皇帝亲自参与创作和设计的艺术品,更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中无处不见的珍宝。据清点报告记载,故宫内廷文物中,瓷器最多。
故宫藏瓷
《故宫》第七集:故宫书画
故宫,曾经存放过中国历史上最精致的心灵的证明。将近600年的岁月中,就在这些宫殿里,书画传递着华夏文化的审美价值和观念。今天,它们依然深入我们这个民族的内心世界。它们经历过多少次战火、水患和人祸,但仍然奇迹般地保全了下来,证明着一个古老民族文明的传承。
王珣的《伯远帖》
《清明上河图》
《故宫书画》这一集就很好地体现了历史文献纪录片对故事性元素的挖掘,其故事化叙述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挖掘历史事件背后未曾披露的情节和鲜为人知的故事。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历史无法向社会展示其全部真相,观众对历史的理解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故宫书画》中,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细节。比如康熙皇帝时期的文臣高士奇,此人深得皇帝信任,但他在进献书画的时候居然冒着灭族的危险欺骗皇帝,把珍贵书画真迹留在自己的手中,用赝品孝敬皇帝。这种异乎寻常的大胆行为被他本人所著的《江村消夏录》和《江村书画目》永远地留在历史上。
2、突出历史故事中的矛盾冲突。《故宫书画》乃至整个纪录片《故宫》在披露这些历史故事和细节的时候,都力求情节的曲折离奇,突出故事的矛盾冲突。比如明朝宰相张居正和万历皇帝的恩怨:张居正在位时权倾朝野,但他死后却被抄家,抄家的原因竟然是富可敌国的财产引起了万历皇帝的愤怒。
3、展现鲜明的人物个性。历史是鲜活的,因为历史人物个性分明,而且他们的个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历史。在《故宫书画》中,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展现了鲜明独特的人物个性。吴问卿简直就是一个画痴,他对画的迷恋已经超乎寻常。对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更是宠爱有加,吃饭、睡觉都不离身,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逃难的时候,什么财产都可以不要,唯独这幅画从不离身。甚至到将死的时候,也要把《富春山居图》烧掉,为他殉葬。
故宫珍藏的书画
《故宫》第八集:故宫藏玉
故宫博物院现藏玉器三万多件,这些珍宝凝结着大自然千年万载点滴孕育的精华,跨越了人世间从古到今纷繁变化的沧桑,它们像是生活在这座宫殿里的精灵,在这些古老的殿堂里散发着历久弥新的光芒。它们在静默中等待,等待着今人和后人在心灵的深处,细细倾听他们无言的诉说。
故宫藏玉
《故宫》第九集:宫廷西洋风
故宫的馆藏文物并不全是国货,也有相当数量的舶来品,这些舶来品承载着明清时期中国对外交流的点滴脉络,表露着中国封建社会最后数百年间泱泱华夏不同寻常的地位,述说着那个时期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流。“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是足以令后世自豪的天朝大国形象。
宫廷西洋风
《故宫》第十集:从皇宫到博物院
公元1925年10月10日,有三千多位重要的人物聚集到紫禁城的乾清门广场,这一天,神武门的门洞上悬挂上了一块匾额:故宫博物院;这一天,在这里举行了故宫博物院的开幕大典。从紫禁城到故宫,这个名称的改变,意味着从今天开始,这里再也不是皇宫,而成为了一座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和中央电视台2002年决定联合制作电视纪录片《故宫》,2005年10月,恰逢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上映,第一次全面反映故宫的建筑、文物和历史。
《故宫》第十一集:国宝大流迁
1924年1月5日,已经退位的末代皇帝被驱逐出宫,这是溥仪在紫禁城度过的最后一天,这时故宫已经有了大量的流失。事实上,清宫藏品最大的流失在1860年。(视频)
1933年2月5日夜,一大批板车进入了故宫,在神武门广场,文物集中装车准备南迁。这是几百年来,大批量的国宝第一次有计划地主动地离开紫禁城,第二天清晨,满载文物的火车驶出前门火车站,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历史最长的文物大迁徙,就这样开始了。
《故宫》第十二集:永远的故宫
祖国的土地,天是蓝的,水是甜的,空气是清新的,可尽情地呼吸。每一个行人脸上都透着那么纯洁,我体验到了精神的幸福。这是一位文化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描述他的内心感受。幸福来自于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在新的气象中,故宫开启了新的一页。新的一页的开启,发生在1949年的年初。
你学到了什么呢?
我们很难想象,这些文物经历过多少次战火水患和人祸,奇迹般地保全下来。今天,他们结束了千百年来离乱聚散的历史命运,并不断证明着一个古老民族文明的传承。所以意在引导学生认识民族文化、爱好民族文化,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为这些民族精华而自豪,又为它们的多灾多难而沉重,也为它们历尽劫难、终逢太平盛世而欣慰。
学生作品
我和故宫的渊源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