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2-02-29 12:38: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中外的交
往与冲突
一、
教材分析
二、
学情分析
四、
教学过程
三、
教法学法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材的地位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材分析

1
2
3
1、教材的地位
 明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明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和君权的加强有利于恢复生产发展,国力强盛,所以郑和能下西洋开展主动外交。但由于封建制度的腐朽,而此时的西方正经历着文艺复兴资本主义兴起,明朝中后期开始出现被动外交的局面即戚继光抗击倭寇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所以本课是一个转折点,承上启下,地位非常重要。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材分析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前期主动后期被动的外交概况。
知识与能力
培养学生的图文分析归纳的能力;对航海英雄郑和和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习郑和一行的开拓精神与戚继光抗击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
情感价值观
2、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3、教材重难点
    郑和下西洋标志着我国古代对外交往和航海事业发展达到了顶峰,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在郑和船队到达的很多地方,都有纪念他的遗迹,影响至今,意义深远,需重点掌握。而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后世的尊敬,具有强烈而深远的影响。
(1)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史实和戚继光抗倭的事迹。
依据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材分析

3、教材重难点
(2)难点:郑和下西洋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学生
在世界历史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加上
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会给学生的学
习带来不便。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材分析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年龄较小,他们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理性思维尚未完全具备,学习应从直观形象入手,或从他们已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实际入手,引导他们深入浅出,逐渐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各种技能,形成自己的历史观,价值观。
教法学法

教法
1
学法
2
1、教法
(1)分组合作法、归纳综合法;
(2)史料分析法,论从史出,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主
动探究,合作学习。
(3)讲授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2、学法
  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情境创设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亲身参与并感知历史,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交流与合作,阅读讨论、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法学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视频展示“奥运会开幕式”中的一个场景:众多演员手持船桨,在浩瀚的大海中航行......
导入
师:这个场景演绎了历史上有名的郑和下西洋,张艺谋选用这个情景展示了我国古代中外交往的成就,同学们想知道当时的情景吗?我们一起来学习16课《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设计理念 联系实际和热点问题,形象直观的点明课文主题,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着兴趣和问题进入课堂。
教学过程

(一)传递和平的使者
——郑和下西洋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过程

(一)郑和下西洋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过程

卫星传输设备
海视通讯设备
GPS卫星定位系统
实时航线追踪器
卫星电视直播系统
卫星上网
救生艇
大量生活必需品
淡水、药品等
凤凰号所带物品
(一)郑和下西洋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过程

环节1、问题:郑和下西洋之前需要做哪些准备?
方式:分组讨论
A、人员; B、技术;C、安全;D、物品
设计理念 鼓励学生结合相关资料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激发学习兴趣,为理解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历史意义奠定基础。
(一)郑和下西洋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 前一环节的讨论大大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并对郑和的远洋航行产生极大的敬仰之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简表,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总结归纳的能力。
环节2、活动:完成郑和下西洋的知识简表
方式:自主阅读,总结归纳
(一)郑和下西洋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过程

环节3、问题:郑和下西洋有什么特点?
方式:与达伽马、哥伦布的航海活动进行对比,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设计理念 用比较的方法得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同时,使学生对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史上的壮举”有更深刻的理解。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过程

(一)郑和下西洋
环节4、活动:认识郑和下西洋的重大意义
方式:观看视频,认识郑和船队“和平使者”的身份及中国睦邻友好的优秀传统。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过程

(一)郑和下西洋
情感升华:郑和下西洋,虽然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但从未侵略过其他国家,而且还带去了中华古代文明。这支船队将遥远的大陆连接起来,从此,海洋不再是分割世界的屏障,而是不同种族的人们彼此相识、彼此相知、彼此相爱的走廊。他们的进取精神和大胆实践也预示着人类大航海时代的来临。
(二)抵御侵略的英雄
——戚继光抗倭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过程

(二)戚继光抗倭
倭寇是指哪些人?
环节1:问题探究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过程

幻灯片出示
(二)戚继光抗倭
环节2:阅读材料:
“大肆毁掠,……杀人无算。城边流血数十里,河内积货满千船”
——《倭变事略》
这则材料说明了倭患的程度如何?
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问题探究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 理清事件脉络,锻炼对历史事件的口头表达能力。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过程

环节3:哪位同学能简单介绍一下戚继光抗倭的经过?
(二)戚继光抗倭
设计理念 通过分析讨论,一方面培养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凸显戚家军的爱国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过程

环节4:
素材补充:戚继光抗倭斗争的胜利战役,
以数据的形式出现。
问题:戚继光为什么能够取得抗倭胜利?
方式: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三)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
展示:《澳门回归》图片,配音乐《七子之歌》
问题探究
1: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澳门被哪个国家侵占?
2:结合课本,说说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澳门居住权的?
设计理念 用图片与音乐渲染课堂氛围,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感,激发爱国情感。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过程

  对比明朝前期郑和下西洋的主动外交与明中后期受到的外来侵略,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拓展延伸
设计理念 使学生整体把握明朝的外交关系特点,即交往与冲突,所反映出的中国国力的变化。
回眸先人,凝视历史。我们依稀可以想见郑和下西洋时的云帆高张,可以想见戚家军沿海抗倭时的金戈铁马。我们向郑和致敬,致敬历史的荣耀、致敬文明的交融。今天,当我们再次面对海洋,面对世界时,温家宝总理掷地有声的告诉世界:中国穷时铮铮铁骨,发达时永不称霸。在新时期的历史之旅中,在谋求民族复兴的征途上,我们将坚定地扮演一个开放、和平、奋斗的角色。
总结提升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郑和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
冲突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交往
1、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   )
A 印度洋沿岸和红海沿岸
B 印度洋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C 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D 榜葛剌和红海沿岸
2、浙江有戚家村,温岭有继光路,这里纪念的英雄的历史功绩是(  )
A 收复台湾
B 抗击倭寇
C 抗击沙俄
D 出使西域
练习巩固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请您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