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宁波市2020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科学期中模拟试卷(2)
答题卷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_______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38分)
2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空3分,共39分)
27.(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1)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9小题各4分,第30小题9分,共13分)
30.(1)
(2)
31.(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3)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宁波市2020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科学期中模拟试卷(2)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D
A
A
D
C
D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B
B
A
D
C
D
C
C
C
1.B【解答】A、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声波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错误;
B、噪声是一种污染,所以在公众场合不要大声喧哗,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正确;
C、人耳听不见次声波,是因为次声波超出了人的听觉范围,不能说明次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故C错误;
D、声音的传播速度与响度大小无关,与介质的温度有关,故D错误。
2.D【解答】人体的感觉器官有:视觉﹣眼睛,听觉﹣耳朵,嗅觉﹣鼻子,味觉﹣舌头(味蕾),皮肤﹣真皮,动觉﹣肌肉,关节痛觉﹣身体各部有神经末梢分布的部位,平衡觉﹣耳蜗中的半规管和前庭器官等。
3.D【解答】A、在人的眼睛中,眼球壁的白色部分是巩膜,其保护作用,就是我们所说的“白眼球”,A正确
B、睫状体调节①晶状体的曲度的大小使人能看清远近的物体,B正确;
C.看书写字时控制眼睛与书本的距离、看书时间长了,抬眼向远处眺望和持续使用电脑的时间不超过1小时都可以预防近视,C正确;
D.长时间近距离看书写字,容易使眼球中③晶状体的曲度过大,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成像会落到④视网膜的前方,造成近视,D错误。
4.A【解答】A、改变用力大小敲击鼓面,会增大鼓面振动的幅度,从而会增大响度,故A符合题意;
B、敲击不同水量的瓶子,瓶子和水振动发出声音,且瓶内的水越多,振动的频率越低,相应的音调越低,故B不合题意;
C、对着试管口吹气,管内水量不同振动的快慢不同,所以声音的音调不同,可以改变发声的音调,故C不符合题意;
D、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故D不符合题意。
5.A【解答】(1)桥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倒影与岸上景物一样大,故A正确、BC错误;
(2)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倒影到水面的距离等于桥离水面的距离,与水的深度无关,因不知桥离水面的距离,所以不能确定倒影离水面的距离,故D错误。
6.D【解答】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A错误;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错误;
C、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
D、超声波可以粉碎结石,说明声音具有能量。故D正确。
7.C【解答】甲、乙两个相同的轻质小球悬挂起来,两个小球都带正电,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两个小球都偏离线的竖直方向,虽然甲球带的电荷比乙球的多,但两个排斥力是一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小球都偏离线的竖直方向的角度相等,故C符合题意。
8.D【解答】从下面的光路图可以看出,凸透镜、凹透镜和平面镜都可使光的方向发生图中的改变。如图所示:
9.C【解答】启动开关闭合后,垃圾桶才能正常使用,此时指示灯亮起;扔垃圾时只需将手伸到感应区上方一定距离内,感应开关自动闭合,动力装置工作,垃圾桶盖缓缓打开,这表明灯泡和动力装置能各自独立工作,并联在电路中,启动开关接在干路中,控制整个电路;感应开关控制动力装置,串联在一条支路中,故C符合题意。
10.D【解答】在图中ab面过入射点作出法线,折射光线应更靠近法线,发现C图中的折射角等于入射角,C错误。
在图中ac面作出法线,发现A、B图中都是折射角小于入射角,错误。因此只有D图中光线符合光的折射规律选D。
11.C【解答】AC、显微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凸透镜,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故A正确,C不正确;
BD、天文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都是由凸透镜组成,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故BD正确;
因此说法错误的是C。
12.B【解答】(1)垂直于圆孔的平行光通过圆孔射到平面镜上时,由于入射光线与平面镜垂直,因此入射角是0℃,反射角也应是0℃,反射光线将沿原方向返回;镜面上不会有一个圆形的亮斑,也不会出现整个正方形镜子的形状,故ACD错误;
(2)由于镜面比较光滑,发生的是镜面反射,反射光线仍然平行从小孔射出,没有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也没有光线射到墙壁上,因此整个房间一片黑暗,故B正确。
13.B【解答】A、由图可知,物距大于像距,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其应用是照相机,故A错误;
B、蜡烛移至20cm刻度线处,当u>2f、f<v<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距变大,并将光屏向左移动,像距变小,像变小。故B正确;
C、若蜡烛移至45cm刻度线处,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屏上没用像,故C错误;
D、在图示中的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近视镜,近视镜是发散透镜,对光线由发散作用,成的像要远离凸透镜,故将光屏右移可再次成清晰的像,故D错误。
14.A【解答】闭合开关时两灯均不亮,说明电路中某处断路,或是两灯均短路;
用导线先并联在L1两端时,发现L2亮,灯L1不亮,说明电路通路,两灯泡不可能短路,L2不可能断路;
同时因导线与灯L2并联,两灯均不亮,说明灯L2不可能短路,故只能为灯L1发生了断路。
15.D【解答】因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与物大小相等、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连线与镜面垂直、左右互换,即像、物关于平面镜对称。所以若图中蜡烛位置保持不变,将镜子截开两半,并把镜子移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蜡烛在两个镜子中都成完整的像,两个像在不相同的位置。故ABC错误,D正确。
16.C【解答】
A、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5s,
由v=可得: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1=v声t1=340m/s×0.25s=85m,故A错误;
B、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s,
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2=v声t2=340m/s×0.2s=68m,故B错误;
C、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了:s′=s1﹣s2=85m﹣68m=17m;
这17m共用了:t′=△t﹣t1+t2=1.05s﹣0.25s+0.2s=1s,故C正确;
D、汽车的车速为:v′===17m/s,故D错误。
17.D【解答】由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知:当光源S沿平行主轴的方向远离透镜移动到A点时,物体始终在凸透镜的焦距以外,此时所成的像始终是倒立的实像,当物距增大时,像距减小,像变小。所以像S′的移动情况是沿F2与S′连线方向靠近透镜移动到S″.相同时间像移动的距离逐渐变小,故速度逐渐变小,如图所示:
;
18.C【解答】(1)电源电压U=9V,电路中电流I=0.75A,
因此图中虚线框内电路的总电阻为R==12Ω,
(2)三个电阻5Ω、20Ω、30Ω选任意两个串联都不符合要求,所以只能并联;
由=+可知,电阻并联后,其总电阻小于其中的任何一个电阻,即R并<R1,R并<R2,
由于5Ω<12Ω,所以只能是20Ω和30Ω的电阻并联,故C正确,ABD均错误。
19.C【解答】物体离凸透镜8cm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得到一个倒立的、放大的实像,2f>U>f,
所以,2f>8cm>f,即8cm>f>4cm﹣﹣﹣﹣﹣①;
由“保持物体与光屏的位置不变,把凸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2cm,则在光屏上又成一清晰的缩小的像”,可知u=10cm>2f,即f<5cm﹣﹣﹣﹣②,
综上所述,由①②可4cm<f<5cm。
20.C【解答】由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R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测R两端的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
设滑片移动前后电路中的电流分别为I1、I2,则△I=I2﹣I1,
由I=可得,电压表的示数分别为:U1=I1R,U2=I2R,
电压表示数的变化量:△U=U2﹣U1=I2R﹣I1R=(I2﹣I1)R=△IR,
即=R,
所以,不变。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38分)
21.响度和音色;丙;甲和乙;乙;丙
【解答】读图可知,甲和丙波形的振幅相同,因此它们的响度相同,其中丙在相同时间内振动的频率大,所以丙的音调高;同时,甲和丙的波形图形状非常相近,因此,其音色也应该是相同的。
甲、乙、丙中,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因此音调相同的是甲和乙;
甲、乙、丙中波形振幅最大的是乙,因此,响度最大的是乙,振动频率最高的是丙,因此音调最高的是丙。
22.2;左方;不变;衣领
【解答】(1)若平面镜距视力表3m远,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所以视力表的像到平面镜距离也是3m,所以视力表和视力表的像之间的距离是6m,人和视力表像之间的距离是5m,所以人和视力表之间的距离是6m﹣5m=1m,人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是3m﹣1m=2m。
(2)平面镜成像时,物像相当于平面镜对称。视力表上其中一个“E”字开口指向纸外,视力表像的“E”开口向纸外,所以则被测者应向她的左方。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3)当小红走近镜子时,小红的身高不变,根据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像大小不变。
(4)光照射在平面镜上会发生镜面反射,为了帮助小红看清衣领上的污渍,小明应将光源照向衣领。
23.凸透;不会
【解答】装有水的玻璃杯的下半部分中间厚、边缘薄,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的实像,所以将半杯水放在纸前从左向右移动时,会观察到下方的箭头改变了方向;
如果把乙图中的白纸向后移动,此时物距变大,像距变小,但仍然是倒立的像,所以下方的箭头不改变方向。
24.上升;不变
【解答】在水面变化过程中,由于入射光线不变,即入射角不变,则折射角也不发生改变,因此过B'点做OB的平行线即为光点下移的折射光线,由于两个折射光线是平行的,所以在水面变化过程中,折射角不变,如图所示。显然入射光线不变,欲使B点下移至B',水面需上升。
25.凸;凸透镜对光具有会聚作用;可能
【解答】因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起发散作用,所以根据图示可知,甲一定是对光线起了会聚作用,而乙可能是对光线起了发散作用,也可能是光线经凸透镜会聚到焦点后,继续向前传播,形成放大的光斑,因此形成甲光斑的一定是凸透镜,形成乙光斑的可能是凹透镜。
26.(1)10;右;(2)凹
【解答】(1)将蜡烛、水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如图甲所示的位置上时,光屏上呈现了等大的像,此时u=v=2f=20cm,解得,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为:f=10cm;
将透镜移到60cm刻度线处,此时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2f>v>f,即光屏距离凸透镜的距离在10cm﹣20cm之间,故应将光屏向右移动;
(2)近视眼是由于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强造成的,故保持蜡烛和水透镜的位置不动,用注射器往水透镜中注入适量的水,相当于让晶状体变厚,小明想要研究的是近视眼的成因,同时由于近视眼由于晶状体变厚,使得其折光能力变强,所以会使像落在视网膜前面,故纠正时需要佩戴凹透镜。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空3分,共39分)
27.(1)变小;铁丝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2)导体与绝缘体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解答】(1)用酒精灯给铁丝加热,在铁丝温度升高至发红的过程中,观察到小灯泡的亮度逐渐变暗,说明电路中电流变小,则可以观察到电流表的示数变小;
电路中电流变小,说明加热时铁丝的电阻在增大,可得出结论:铁丝的电阻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常温下,玻璃是绝缘体,所以,利用灯头把玻璃芯与LED灯串联接入电路,此时LED灯不能发光;
用酒精灯加热玻璃芯,当玻璃芯发黄变红时,LED发光,说明玻璃处于高温时电阻变小,变为导体,使电路连通,LED灯才能发光;
这个实验可得出结论:导体与绝缘体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8.(1)显示光路;(2)OE;(3)玻璃板;(4)A
【解答】(1)探究光反射实验时,纸板A、B的作用有两个:①可以通过纸板观察光的传播路径;②还可以探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是否共面;
(2)让入射光线沿FO方向射入,根据光的反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可知,反射光线沿OE方向射出;
(3)因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观察到A棋子像的同时,还可以透过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的蜡烛B,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所以可以用玻璃板来代替平面镜;
(4)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硬币的位置不变,将平面镜平移,平面镜仍在原来像与成像物体对称轴上,像的位置不变,硬币成像仍然在a处,故选A;
29.(1)如下所示;(2)断路;(3)正比;(4)①60Ω
0.5A;2.5;②4:1
【解答】(1)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开关控制整个电路,电阻与变阻器串联,如下所示:
(2)若定值电阻短路,用开关试触,电压表示数为0,电流表有示数,不符合题意;
若定值电阻断路,用开关试触,电流表指针几乎不动,电压表串联在电路中与电源连通测电源电压,电压表指针能转到右侧无刻度处,符合题意;
故故障原因可能是定值电阻发生断路;
(3)分析表中数据,电压增大为原来的几倍,通过的电流也增大为原来的几倍,故可得出结论:在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4)①根据绘制的如图乙所示图象知,电阻的电阻为:UV=IR=0.1A×20Ω=﹣﹣﹣0.4×5Ω=2V;
根据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要控制电阻的电压不变,根据图中数据,电路的最小电流为0.1A,由串联电路的规律及欧姆定律,变阻器连入电阻:R滑===40Ω,故实验中小霞选取的滑动变阻器是“60Ω
0.5A;
滑动变阻器是“60Ω
0.5A”,可知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0.5A,小于电流表的小量程,故电路的最大电流为0.5A,此时对应的定值电阻最小,由欧姆定律,
电阻两端控制不变的电压最大是:U大=I大R1=0.5A×5Ω=2.5
V;
②把5Ω和20Ω的电阻分别接入电路,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由欧姆定律,电流与电阻成反比,故电路的电流之比为:20Ω:5Ω=4:1;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9小题各4分,第30小题9分,共13分)
30.【解答】(1)当S断开时,电路为R2的简单电路,电流表测通过R2的电流,
由I=可得,电源的电压:U=I2R2=0.3A×30Ω=9V;
(2)当S闭合时,两电阻并联,电流表测干路电流,
因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分电阻倒数之和,
所以,电路中的总电阻:R===12Ω,
干路电流表的示数:I===0.75A;
答:(1)电源电压为9V;
(2)当S闭合时电流表读数为0.75A。
31.【解答】(1)当滑片在铜丝上移动时,金属圆环的总电阻不变,根据欧姆定律可知,此时电路中的电流不变,
由图乙可知,x从30cm到40cm的过程中,电路的电流不变,则该金属圆环中铜丝的长度为40cm﹣30cm=10cm;
(2)当x=0或x=50cm时,金属圆环接入电路中的电阻为零,此时电路为R1的简单电路,
由图乙可知,电路中的电流I大=0.9A,
由I=可得,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电阻R1===5Ω,
当电路中的电流最小时,电路的总电阻最大,金属圆环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最大,
由图乙可知,电路中的电流I小=0.5A,
此时电路的总电阻R总===9Ω,
因串联电路中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
所以,M、N之间的最大值RMN大=R总﹣R1=9Ω﹣5Ω=4Ω;
(3)由题意可知,M、N之间两段弧形金属丝并联,分别设为R3、R4,如下图所示:
因并联电路中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分电阻倒数之和,
所以,=+,即RMN=,
因金属圆环中电阻丝的总电阻一定,即R3+R4的值不变,
所以,由数学知识“两个正数和一定,两数相同时乘积最大”可知,R3=R4时,M、N之间的总电阻最大,
则RMN大=,即4Ω=,解得:R3=R4=8Ω,
金属圆环中电阻丝的总电阻R环=R3+R4=8Ω+8Ω=16Ω,
由图乙可知,金属圆环中电阻丝的总长度L=50cm﹣10cm=40cm,
所以,每1cm电阻丝的阻值是=0.4Ω;
答:(1)10;
(2)在触点N滑动过程中,RMN的最大值是4Ω;
(3)0.4;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已7世纪膏
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
宁波市2020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科学期中模拟试卷(2)
考生须知
全卷
四个大题,34
分为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请将姓名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卷的规定位置
答题
试题卷的答案在答题卷对应位置填
案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卷各题目规
定区域内作答
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窗外飘来《我和我的祖国》的优美旋律,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声波可以在空气、地面和真空中传
噪声也是一种污染,所以在公众场合不要大声
耳听不见次声波,是因为次声波不能在空气
D.响度越大的
播得越快
肠、大肠
B.肾脏、输尿管、膀胱
C.脾脏、淋
).耳、鼻、舌、皮肤
眼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至关
通过眼获取了总量80%以上的信息。图为眼的纵切示意图
关判断不正确的
①②③
我们看到的“白眼珠”是眼球壁中⑤巩膜的颜色
看近到望远时需要由睫状体调节①晶状体的
时间过久需要停下来眺望以预防近视
视眼患者看远处的物体
界物体的像落在④视网膜的后方
4.下
声现象
:《品
改变用力大小敲击鼓面
敲击不
改变试
次对着试管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再次拨动
如图是
拍摄的婺
照片,若江水深为5米,则关
列说法正确
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倒影是物体倒立的虚像
倒影比岸上实物
倒影离水面一定为5米
纪教育网(ww
已7世纪膏
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闻其声
人
根据
度来
B.“不敢
恐惊天
是指
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
D.超声波可以粉碎结石
具有能
两根绝缘细线,分别将
轻质小球悬挂起来,两个小球都带
的
球的多,在将
球时,会出现的情形是()
甲乙
甲乙
8.要使光线经过
光学元件后发生图示的偏折
件有:①平面镜;②凸透镜
透镜。能达成该目标的所
③
感应式垃圾桶如图所示。其工作原理如下:启动开关闭合后,垃圾桶才能正常使
用,此时指示灯亮起;扔垃圾时只需将手伸到感应区上方一定距离内,感应开关自动
动力装置工作,垃圾桶盖缓缓
手离开5秒后动力装置会控制桶盖闭
然后感应开关自动断开。下列
要求的是
启动开关
启动开关
指示灯
指示灯C
启动开关
启动开关
感应开关动力装置
0.如图所示,光线射到由玻璃制成的三棱镜
玻璃和空气的两
折射后形成的光路图
如图所示为实验室用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
图中两种仪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镜
显徵镜
A.显微镜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
望远镜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当
镜,物镜
于凹透镜
天文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都相
镜
纪教育网(www.2Iany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宁波市2020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科学期中模拟试卷(2)
考生须知:
1.全卷共7页,有四个大题,34个小题。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请将姓名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卷的规定位置上。
3.答题时,把试题卷的答案在答题卷对应位置填写,答案必须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卷各题目规定区域内作答。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窗外飘来《我和我的祖国》的优美旋律,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声波可以在空气、地面和真空中传播
B.噪声也是一种污染,所以在公众场合不要大声喧哗
C.人耳听不见次声波,是因为次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D.响度越大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得越快
2.都属于感觉器官的是( )
A.胃、小肠、大肠
B.肾脏、输尿管、膀胱
C.脾脏、淋巴结
D.耳、鼻、舌、皮肤
3.眼对于我们认识世界至关重要,人通过眼获取了总量80%以上的信息。图为眼的纵切示意图,下列相关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我们看到的“白眼珠”是眼球壁中⑤巩膜的颜色
B.由看近到望远时需要由睫状体调节①晶状体的曲度
C.看书、写字时间过久需要停下来眺望以预防近视
D.近视眼患者看远处的物体时,外界物体的像落在④视网膜的后方
4.下列有关声现象中,能改变响度是( )
A B C D
A.改变用力大小敲击鼓面
B.敲击不同水量的瓶子
C.改变试管中水量再次对着试管吹气
D.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再次拨动
5.如图是小煦同学拍摄的婺江日出的照片,若江水深为5米,则关于水中的倒影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B.倒影是物体倒立的虚像
C.倒影比岸上实物大一些
D.倒影离水面一定为5米
6.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B.“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C.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D.超声波可以粉碎结石,说明声音具有能量
7.用两根绝缘细线,分别将甲、乙两个相同的轻质小球悬挂起来,两个小球都带正电,但甲球带的电荷比乙球的多,在将乙球慢慢靠近甲球时,会出现的情形是( )
A B C D
8.要使光线经过某一个光学元件后发生图示的偏折,可供选用的元件有:①平面镜;②凸透镜;③凹透镜。能达成该目标的所有光学元件有(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9.某款感应式垃圾桶如图所示。其工作原理如下:启动开关闭合后,垃圾桶才能正常使用,此时指示灯亮起;扔垃圾时只需将手伸到感应区上方一定距离内,感应开关自动闭合,动力装置工作,垃圾桶盖缓缓打开;手离开5秒后动力装置会控制桶盖闭合,然后感应开关自动断开。下列电路符合要求的是( )
A B C D
10.如图所示,光线射到由玻璃制成的三棱镜上后经玻璃和空气的两个界面折射后形成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1.如图所示为实验室用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关于图中两种仪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显微镜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B.天文望远镜的目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C.显微镜的目镜相当于凸透镜,物镜相当于凹透镜
D.天文望远镜的目镜和物镜都相当于凸透镜
12.如图所示,有一正方形的不透光的房间,在其中的一面墙上开有一个圆形小孔。在这面墙的对面有一个正方形的平面镜。在房间里有一个人靠在与平面镜垂直的一侧墙面上,当有一束垂直于圆孔的平行光通过圆孔射到平面镜上时,不考虑空气中的尘埃反射,他能看到的是( )
A.镜面上有一个圆形的亮斑
B.感到整个房间是一片黑暗
C.整个房间的各处都是亮的
D.整个正方形镜子的形状
13.如图所示,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线处,此时在光屏中心已成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此时烛焰在光屏上的成像特点与投影仪成像特点相同
B.若蜡烛移至2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缩小的像
C.若蜡烛移至45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放大的像
D.在图示中的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近视镜,将光屏左移可再次成清晰的像
14.在如图所示的电路中,当电键K闭合时,灯L1、L2均不亮。某同学用一根导线去查找电路的故障。他将导线先并接在灯L1两端时发现灯L2亮,灯L1不亮,然后并接在灯L2两端时发现两灯均不亮。由此可以判断( )
A.灯L1断路
B.灯L1短路
C.灯L2断路
D.灯L2短路
第14题图 第15题图
15.小煦利用如图的实验来验证平面镜成像规律,若图中蜡烛位置保持不变,将镜子截开两半,并把镜子移到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则成像情况是( )
A.都不能成像
B.各成半个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C.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同一位置
D.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
16.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超声波经汽车反射并返回测速仪,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4s,若测速仪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1.05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汽车第一次碰到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170m
B.汽车第二次碰到信号的位置距测速仪136m
C.汽车两次碰到信号的时间间隔为1s
D.汽车行驶的速度为34m/s
17.如图所示,F1、F2是凸透镜的焦点,S是凸透镜前的点光源,S'是S经凸透镜所成的像。当光源S沿平行于主光轴的方向远离透镜匀速移动时,像S'的移动情况是( )
A.像S'沿平行主光轴方向靠近凸透镜匀速运动
B.像S'沿O与S'连线方向向凸透镜移动,速度逐渐变小
C.像S'沿平行主光轴方向靠近凸透镜移动,速度逐渐变大
D.像S'沿F2与S'连线方向向凸透镜移动,速度逐渐变小
18.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为9V保持不变,闭合开关S,为保证电流表的示数为0.75A。现有5Ω、20Ω、30Ω电阻各一个,若在其中选择两个电阻在图中虚线框内连成电路,则下列做法可行的是( )
A.5Ω和20Ω串联
B.20Ω和30Ω串联
C.20Ω和30Ω并联
D.5Ω和30Ω并联
第18题图 第20题图
19.当物体距离凸透镜8cm时,在透镜另一侧光屏上成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若保持物体与光屏的位置不变,把凸透镜向光屏方向移动2cm,则在光屏上又成一清晰的缩小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为( )
A.f<2cm
B.2cm<f<4cm
C.4cm<f<5cm
D.5cm<f<8cm
20.在图的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R为定值电阻。闭合开关S后,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最右端移到中间某个位置,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分别变化了ΔU和ΔI。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先变小后变大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2分,共38分)
21.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声音在示波器上显示的波形图,甲和丙________相同(选填“音调”、“音色”或“响度”),其中________音调高;甲、乙、丙中音调相同的是________;甲、乙、丙中响度最大的是________,音调最高的是________。
22.如图,是检查视力时平面镜、被测者小红和发光视力表的位置关系示意图。若平面镜距视力表3m远,该视力表要求被测者在5m远处,则小红应坐在离平面镜________m远处,视力表上其中一个“E”字开口指向纸外,则被测者小红应向她的________(选填“上方”、“下方”、“左方”或“右方”)指才正确。测完视力小红发现衣领处有一点污渍,便走近镜子,镜中的像将________(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由于室内光线较暗,为了帮助小红看清衣领上的污渍,小煦应将光源照向________(选填“衣领”或“平面镜”)。
23.如图甲所示,在白纸上画两个箭头。当将半杯水放在纸前从左向右移动时,会出现乙图的景象,则装有水的玻璃杯的下半部分相当于一个________镜。如果把乙图中的白纸向后移动,使它远离玻璃杯,则乙图中透过玻璃杯看到的下方的箭头________(填“会”或“不会”)改变方向。
24.如图,小煦用激光笔沿MO方向斜射入水槽中,水槽壁上出现一个亮点B,若保持入射光线不变,要使B点下移至B',应使水面________(选填“上升”或“下降”),在水面变化过程中,折射角________(选填“增大”“不变”或是“减小”)。
第24题图 第25题图 第26题图
25.小煦为判别直径相同的两透镜的类型,分别将它们正对太阳,把一张纸放在它的下方,在纸上得到相应的光斑,透镜与光斑的大小如图所示(d1<d<d2)。其中形成甲光斑的是________(选填“凸”或“凹”)透镜,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为了判断形成乙光斑的是哪种类型的透镜,小明将透镜远离纸片,观察光斑的大小一直变大,由此小明判断此透镜________是凹透镜(选填“一定”、“可能”或“一定不”)。
26.小煦利用水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等器材进行了如下探究:
(1)某次实验中,当蜡烛、水透镜和光屏在图示位置时,在光屏上恰能成清晰的像,则此时水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cm,接着固定蜡烛位置不变,将水透镜移到60cm刻度线处,要在光屏上再次看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________移动;
(2)小煦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像时,用注射器往水透镜中注入适量的水,发现光屏上的像变模糊了。为了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应在水透镜前加焦距适当的________透镜。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空3分,共39分)
27.(1)如图1所示,闭合开关后,用酒精灯给细铁丝加热。在铁丝温度逐渐升高并发红的过程中,观察电流表的示数________(选填“变小”或“变大”)和小灯泡亮度变暗。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2所示是学习物质的导电性一节中所做的实验,将废弃灯泡的玻璃外壳打碎,留下灯头和固定两根引线的玻璃芯,将与之相连的灯丝去掉,利用灯头把玻璃芯与LED串联接入电路中,此时LED不能发光;然后用酒精灯加热玻璃芯,当玻璃芯发黄变红时,LED发光。这个实验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图甲是小煦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装置图。
(1)该实验中,纸板A、B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
(2)让入射光线沿FO方向射入,则发现反射光线沿________方向射出。
(3)实验结束后,小煦想继续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装置如图乙,却发现点燃蜡烛A,在平面镜后移动未点燃的蜡烛B,根本无法透过平面镜看到蜡烛B。小煦可用________代替平面镜,让实验顺利完成。
(4)实验结束时,小科将一枚硬币放在竖直的平面镜前,硬币的像在a处,如图丙。现将平面镜移至图丁位置,硬币的成像情况是________(填字母代号)。
A.硬币成像在a处
B.硬币成像在b处
C.硬币成像在c处
D.硬币无法通过平面镜成像
29.利用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的电学试验。
(1)小煦连接了如图甲所示的部分实验电路,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源正确接入电路。
(2)连接好电路,用开关试触,发现电压表指针能转到右侧无刻度处,电流表指针几乎不动。故障原因可能是定值电阻发生________(填“短路”或“断路”)。
(3)排除故障后,正确进行实验,测得三组实验数据,如上表所示。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在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________。
试验次数
1
2
3
电压U/V
1.0
2.0
3.0
电流I/A
0.1
0.2
0.3
(4)小煦继续用图甲电路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分别接入三个不同阻值的电阻,保持电源电压6V不变,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保持电压表示数不变,记下电流表示数,绘制了如图乙所示图象并得出结论。
①实验中小煦选取的滑动变阻器是________(填“60Ω 0.5A”“30Ω 1.0A”或“20Ω 1.2A”)。结合所选的滑动变阻器,把三个定值电阻分别接入电路完成实验,电阻两端控制不变的电压最大是________V。
②把5Ω和20Ω的电阻分别接入电路,控制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先后两次滑动变阻器的电流之比是________。
四、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9小题各4分,第30小题9分,共13分)
30.如图所示电路中,Rl的阻值为20Ω,R2的阻值为30Ω,当S断开时电流表读数为0.3A。
(1)电源电压为多少?
(2)当S闭合时电流表读数为多少?
31.现有一个粗细均匀的金属圆环,它是由一段铜丝和一段同种材料制成的电阻丝连接而成的。为了研究它的导电性,小煦把它接入到如图甲所示的电路中。实验时,小煦先将触点M与圆环上的A点连接,再移动滑动变阻器R1的滑片P至最右端后,闭合开关S,将触点N从A开始沿逆时针方向滑动一周,在触点N滑动的过程中,触点M、N之间的电阻等效于一个变化的电阻,记为RMN。设滑过弧MN的长为x,电流表示数I与x之间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已知电源电压恒为4.5V,铜丝的阻值不计,触点接触良好。粗细均匀、同种材料制成的电阻丝阻值与其长度成正比。
(1)由图乙可知,该金属圆环中铜丝的长度是________cm。
(2)在触点N滑动过程中,RMN的最大值是多少?
(3)每1cm电阻丝的阻值是________Ω。(提示:图甲中M、N之间的电阻等效于M、N之间两段弧形金属丝并联后的总电阻)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