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盛唐诗两首(蜀道难 蜀相)
第1课时 蜀道难(一)
一、基础夯实
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守或匪亲 匪:匪徒,指叛乱者
B.连峰去天不盈尺
去:距离
C.以手抚膺坐长叹
坐:空,徒然
D.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回:回转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百步九折萦岩峦
B.剑阁峥嵘而崔嵬
C.以手抚膺坐长叹
D.枯松倒挂倚绝壁
3.下列成语中加点字的意义,与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海纳百川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B.锐不可当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C.危言危行
危乎高哉
D.扪心自问
扪参历井仰胁息
4.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③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④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D.①与④相同,②与③相同
5.下列诗句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B.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D.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6.在古诗词中,有的诗句为了押韵,或者协调平仄,或者强调,往往会颠倒语序。下列诗句中不具有这种现象、语序正常的一项是( )。
A.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B.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C.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D.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7.下列对这首诗第1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奠定了奔放雄奇的感情基调。
B.诗人以夸张的笔墨描绘了自古以来秦、蜀之间被高山峻岭阻挡的情形。由秦入蜀,必经太白峰,自古只有高飞的鸟儿能从其低缺处飞过。
C.翱翔千里的黄鹤不能飞渡,轻疾敏捷的猿猱也不能攀援,不言而喻,人的行走就更难了。诗人以夸张、衬托的手法极写蜀道的高不可攀。
D.青泥岭为唐人入蜀要道,诗人着重写其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高峻,表现了人行其上的情状和畏惧心理,捕捉了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加以摹写,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运用了写实的手法。
8.下列对这首诗第2段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2段,诗人笔锋一转,借“问君”引出羁旅之愁,以忧切低昂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个古木荒凉、鸟声悲凄的情境。
B.诗人借景抒情,用“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等感彩浓厚的自然景观,渲染了旅愁和蜀道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
C.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逶迤千里的蜀道的奇险风光:“连峰去天不盈尺”是夸饰山峰之高;“枯松倒挂倚绝壁”则是衬托绝壁之险。
D.在这段文字中,飞湍、瀑流、悬崖、转石,配合着万壑雷鸣的音响,惊险万状,目不暇接,造成一种排山倒海之势。
9.诗人是如何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请分条进行说明。
答:?
?
?
?
第2课时 蜀道难(二)
一、基础夯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一向固执地认为是秀丽神奇的中国山水哺育了唐诗、宋词、元曲 空前绝后的绚丽和辉煌,成就了王维、吴道子、米芾、张旭等 的丹青宗师和书法大家。而中国的山水自然,又是拥裹着 、夹缠着离愁别绪、浸渍着爱恨怨忧的历史境况和人生体验。在平平仄仄的诗赋歌咏中,醉人身心;在追求形意神韵的丹青绘画中,张扬魅力。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酷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驾一叶扁舟,荡桨西湖,赏湖光山色,夏荷秋桂,听羌管弄晴,菱歌泛夜,扑面而来的都是唐宋的 ;泊舟枫桥,在疏疏的江枫和寥落的渔火中,静候残月下的寒山寺钟声,于千年后再度敲乱一个游子的愁怀;( ),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宵是否依旧斜挂在婆娑的树梢;穿越漫漫黄沙,在大漠深处如柱的炊烟和长河尽头浑圆的落日里,倾听那些长眠不醒的远古将士们的鼾声……南国山水的温婉与柔媚,北疆山水的秀雅与奇异,西域山水的苍凉与神秘,巴蜀山水的秀美与清寒,莫不令人心旷神怡。?
一座好山或一川好水,就是一本好书。畅游好山好水,犹如欣赏一部传世名著。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美轮美奂 不同凡响 风花雪月 古色古香
B.空前绝后 震古烁今 风花雪月 遗风余韵
C.美轮美奂 震古烁今 风鬟雾鬓 遗风余韵
D.空前绝后 不同凡响 风鬟雾鬓 古色古香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是我特别喜爱的,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B.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酷爱,“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
C.我对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特别喜爱,总喜欢“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
D.我特别酷爱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细雨骑驴入剑门”的那种情调和意境是我喜欢的。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扪参历井,沿羊肠逶迤蜀道而上
B.春江花月,伫立如震的江沙之上
C.携壶老酒,翘首九月初三的夜空
D.竹杖芒鞋,踏上秀甲天下的峨眉
4.下面这段话有三处表述不当的地方,请指出并加以改正。
①《蜀道难》竭力描绘了蜀道的艰难恐怖,②但读者读完以后,不但不感到害怕,为诗中的夸张的描写所感染,③这是为什么呢?④从描写对象来说,蜀道虽然具备艰难万状使人害怕,⑤但又具有雄奇壮美等特点,⑥在诗人的彩笔下,跟美丽的神话传说结合起来,更形成一种诱人的魅力。
答:?
?
?
5.仿照下面的示例,以“李白”为话题,另写三句话。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与示例相仿。
示例:李清照是一朵白菊,淡雅脱俗,绽放在寂寞深秋;
李清照是一曲离歌,悲伤悠扬,惆怅了词的溪流;
李清照是一滴残泪,幽怨凄凉,憔悴了日月星辰。
答:?
?
?
二、巩固提升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行路难(其二)
李 白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所表达的意思基本一致。
B.“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雉赌梨栗”两句大意是:我耻于像长安城中的市井小人一般,凭着斗鸡小技赢取微不足道的彩头。
C.“弹剑……贾生”用冯谖弹剑作歌、韩信胯下之辱、贾谊遭到贬逐等典故,表现了诗人的不得志。
D.“君不见……效英才”四句写燕王当初对郭隗、邹衍、剧辛、乐毅等人的重视,这是诗人向往的君臣关系。
7.如何理解篇末的“行路难,归去来”两句?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
?
?
?
?
?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友人入蜀
李 白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不必问君平【注】。
【注】君平:西汉严遵,字君平,隐居不仕,曾在成都市上以占卜为生。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与《蜀道难》的首句一样抒发强烈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雄放的基调。
B.颔联写人在栈道上走,“起”“生”二字生动地表现了栈道的狭窄、险峻、高危。
C.颈联中的“笼”字与“芳树”相呼应,形象地描绘了春林繁茂的景象。
D.本诗着眼于送别,全诗起承转合皆紧贴诗题,叙事状物,写景寄情,一脉相连。
9.尾联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试简要分析。
答:?
?
?
?
?
?
?
?
?
?
第3课时 蜀相
一、基础夯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百姓自发写诗的热情高涨。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争先恐后地彼此打擂;茶客们,则在观看中 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自得其乐。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和自己 。而一座有诗歌传统的城市,才能够如花开一般,处处都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要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杜甫如果当年不是选择了成都,却在别的地方盖一座草堂,那么情况就另当别论了。诗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经久不衰的文化底蕴。它靠的不是一时的推崇和追捧,而是漫长岁月的 ,才化为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一如何绍基先生题写在草堂工部祠门前的楹联所述:“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今天的草堂之所以仍是成都人民的文化圣地,( ),并写出了后世我们所见到的“浑然天成而不见其刻画之痕”的诗句,也是因为杜甫自身及其诗歌的 ,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是他和他的草堂,让诗与这座城市的人们水乳交融。?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随心所欲 平起平坐 浸润 人民性
B.直言不讳
平起平坐
浸染
国民性
C.随心所欲
平分秋色
浸染
人民性
D.直言不讳
平分秋色
浸润
国民性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杜甫如果当年不是选择了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一座草堂,那么情况就另当别论了。
B.如果杜甫当年不是选择了成都,却在别的地方盖一座草堂,那么情况就另当别论了。
C.杜甫如果当年不是选择了成都,反而在别的地方盖一座草堂,那么情况就另当别论了。
D.如果杜甫当年不是选择了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一座草堂,那么情况就另当别论了。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并不是因为杜甫当年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成都这座城市定居多年
B.不仅是因为杜甫当年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了一间茅屋
C.并不是因为杜甫当年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了一间茅屋
D.不仅是因为杜甫当年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成都这座城市定居多年
4.根据文意,在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
李白是仙,杜甫是圣。李白与杜甫一生都在燃烧。李白是天上的陨石,杜甫是人间的火种。李白诗如横笛,清丽悠扬;杜甫诗似直箫,深沉悲怆。读李白可以化解俗气、卑琐气、穷酸气, 。?
二、巩固提升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别常征君①
杜 甫
儿扶犹杖策,卧病一秋强。
白发少新洗,寒衣宽总长。
故人忧见及②,此别泪相望。
各逐萍流转,来书细作行。
【注】①本诗作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时杜甫在云安(今重庆云阳)养病。征君:古代未曾做官的人。②见及:前来问候。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极言自己病体之弱,“儿扶”还须“杖策”;下句极写卧病时间之长,超过“一秋”。
B.颔联叙写自己由于久病无力,近来很少梳洗白发;身体消瘦,寒衣穿在身上显得又宽又长。
C.颈联点题:故人担忧“我”的病情,特来问候;临别之际,彼此伤心,相对泪下。
D.此诗前几句自述病态,凄恻动人;后几句送别常征君,情深意挚。全诗层次分明,章法谨严。
6.这首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
?
?
?
?
?
?
?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成都府①(节选)
杜 甫
曾城②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注】①乾元二年(759年),肃宗初立,局势未稳。诗人举家从同谷出发,艰苦跋涉,终于在年底到达成都。本诗作于诗人初到成都之时。②曾城:重城。成都有大城、少城,故云。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二两句写成都城市风貌、物候特征,表现了城市的富庶繁华与气候的温和。
B.三、四两句从听觉角度写城市的声色之娱,喧嚣嘈杂令诗人心生不悦,无所适从。
C.结句诗人联想到自古就有的羁旅之人,将自己置于时间洪流之中,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D.全诗时空交错,既有城郭、星空等空间景物,也使人觉察到黄昏至月升的时光流逝。
8.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答:?
?
?
?
?
?
?
参考答案
第1课时 蜀道难(一)
1.A(匪,通“非”,不是)
2.A(古义:回环曲折。今义:按九折计算)
3.C(C正直;高。A河流;B抵挡、把守;D摸)
4.D(①④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③都是助词,“的”)
5.C(正确的划分应为“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6.D(A“但见悲鸟号古木”应为“但见悲鸟古木号”;B“又闻子规啼夜月”应为“又闻子规月夜啼”;C“枯松倒挂倚绝壁”应为“枯松倚绝壁倒挂”)
7.D(青泥岭攀援的细节描写并非写实,而是想象)
8.C(“比喻的修辞手法”错误,应为夸张、衬托)
9.①运用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②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援,映衬人行走其中难上加难。
③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难行、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④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羁旅之愁和蜀道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⑤想象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氛围。
第2课时 蜀道难(二)
1.B(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空前绝后:以前没有过,以后也不会有,多用来形容非凡的成就或盛况。从使用对象看,应用“空前绝后”。不同凡响:形容事物?多指文艺作品?不平凡。多用于文学作品,一般不用来形容人。震古烁今:震动古人,显耀当世,形容事业或功绩伟大。此句是说张旭等人的巨大影响,应用“震古烁今”。风花雪月:原指古典文学里描写自然景物的四种对象,后借指堆砌辞藻而内容贫乏的诗文;指男女情爱的事。风鬟雾鬓:形容女子头发的美。也形容女子头发蓬松散乱。根据语境,应用“风花雪月”。古色古香:形容富于古雅的色彩或情调。遗风余韵:前人遗留下来的风教和韵致。根据语境,应用“遗风余韵”)
2.C(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赘余,“酷爱”指非常爱好,与“特别”重复,排除B
、D;二是结构混乱,前半句的主语是“涉及山水的诗文和绘画”,后半句的主语是“我”,应统一主语,排除A。故选C)
3.D(括号后的句子是补写内容的主要依据,后文语境为“看看曾经照亮诗仙宽大青衫的那半轮秋月,今宵是否依旧斜挂在婆娑的树梢”,“诗仙”对应李白,这句话是对李白《峨眉山月歌》中“峨眉山月半轮秋”意境的描绘,D“峨眉”一词正与之照应。
故选D)
4.(1)② 在“为诗的夸张”前添加“反而”
(2)④ 将“具备”去掉,或在“害怕”后面添加“的特点”
(3)⑥ 在“跟美丽”前添加“它”
5.李白是一缕清梦,轻盈洒脱,漂游在自由王国;
李白是一坛美酒,香醇浓郁,陶醉了诗的星空;
李白是一江春水,磅礴奔腾,呼啸了壮丽神州。
6.A(《蜀道难》用徒步上青天来比喻蜀道的艰难,使人直接想到那一带山川的艰险,却并不感到文意上有过多的埋伏。而这一首,用青天来形容大道的宽阔,照说这样的大道是易于行路的,但紧接着是“我独不得出”,就让人感到这里面有许多潜台词)
7.(1)篇末两句具体指出诗人要离开长安,以图他日东山再起,表现出“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情怀。
(2)全诗表达了诗人对功业的渴望,流露出其在困顿中仍然想有所作为的积极用世的热情。
8.A(“强烈的情感”“雄放的基调”只是《蜀道难》的特点,本诗的首联只是平静地叙述,宛如好友娓娓而谈,感情诚挚恳切,从“见说”一词可知)
9.用典抒情。诗人意味深长地告诫朋友:个人的官爵地位、进退升沉早有定局,何必再去询问善卜的君平呢!诗人借用君平的典故,婉转地劝告他的朋友不要沉迷于功名利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在政治上遭人排斥、仕途坎坷的感慨。
第3课时 蜀相
1.A(随心所欲: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直言不讳: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没有丝毫顾忌。第一空下文紧接着总结说诗让人“自得其乐”,重在强调“评论者”自由不受约束的状态,应填“随心所欲”。平起平坐:指地位或权力平等。平分秋色:指双方各占一半。语境强调诗和民众的“平等”,应填“平起平坐”。浸润:<液体>渐渐渗入;滋润。浸染:逐渐沾染或感染。语境强调文化底蕴历经岁月的滋润,应填“浸润”。人民性:指文艺作品中对人民大众的生活、思想、情感、愿望等的反映。国民性:一国国民所特有的气质。根据语境,应填“人民性”)
2.D(画线句存在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前一分句主语是“杜甫”,后一分句主语是“情况”,关联词“如果”应放在前一分句主语“杜甫”之前,故排除A、C;二是搭配不当,根据文段,关联词“不是”应当和“而是”搭配构成选择关系,而不能和表示转折的“却”搭配,故排除B)
3.B(此句与后文的“也是……”构成了“不仅是……也是……”的递进复句,故A、C与下文关联词不匹配;另外,“今天的草堂”一句的主语是“草堂”,谓语应是对主语的介绍,而A、D丝毫没有涉及“草堂”相关内容,不合语境)
4.读杜甫可以增强爱心、同情心、责任心
5.B(“由于久病无力,近来很少梳洗白发”不正确。“白发少新洗”意为“发少矣,新加梳洗”。发白且越来越少,极言老病之状)
6.意为分别之后,两人各自追逐浮萍,四处漂泊辗转;别忘了在来信中细说别后详情。
诗人以浮萍为喻,表达了对自己和常征君漂泊不定境遇的同病相怜,以及对别后能经常收到常征君音信的期盼。
7.B(“喧嚣嘈杂令诗人心生不悦”错,诗人只是认为成都虽好但并非故土而已)
8.①初到成都的欣喜:诗人举家迁徙,暂得栖身之所,成都城市的繁华、气候的温和,都令他心感欣慰。②局势动荡,故土难回的忧伤:成都虽美,终非故土,鸟雀犹归巢,而茫茫中原,关山阻隔,他不知道自己何日才能回去。③试图摆脱忧思的宽慰:诗人遥望星空,愁思怅惘,又想到羁旅之愁自古难消,安慰自己不必长久萦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