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 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同步课时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八单元 15.《谏太宗十思疏》《答司马谏议书》同步课时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1 13:0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 古代劝谏文两篇(谏太宗十思疏 答司马谏议书)
第1课时 谏太宗十思疏(一)
一、基础夯实
1.下列名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牧: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三驱: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
简能:选拔有才能的人
D.鸣琴垂拱,不言而化
垂拱:拜谒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C.役聪明之耳目
D.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B.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C.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D.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以“木长”需“固本”,“流远”需“浚源”做类比,得出的结论是“          ,          ”。?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概括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是“          ,          ”。?
(3)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告诫君王“戒骄傲”的句子是“          ,          ”。?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驲至黎阳。时李责力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责力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①引为洗马。征见秦王②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彦博行让征。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传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七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征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
(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
【注】①隐太子:李建成。②秦王:李世民。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B.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C.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D.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钜鹿县男,属男爵,是古代五爵的最末等。秦以后的爵位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B.顿首,指古代汉族跪拜礼,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跪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
C.尚书省,官署名,起于东汉,南北朝始称尚书省。尚书省与中书省、门下省合称三省,下辖吏、礼、兵、刑、户、工六部。
D.特进,官名,始设于西汉末年,授予列侯中有特殊地位的人,得自辟僚属。南北朝仅为加官,无实职,唐宋以后为散官。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征极具才华。他精通书史术数,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于是催人召来魏征。
B.魏征眼光过人。他给李密部下李责力写信,分析天命所归和李责力面临的处境,成功地劝归了李责力。
C.魏征直言敢言。李世民掌权后,虽然责备魏征先前离间他们的兄弟关系,但对魏征没有怨恨之意。
D.魏征执法公允,为官清廉。他虽不熟悉律法,却能在审案时坚持原则;虽身居高位,却连住宅的正屋都没有。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帝谓彦博行让征。
译文:?
?
?
?
?
?
(2)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
译文:?
?
?
?
?
?
第2课时 谏太宗十思疏(二)
一、基础夯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人说:“一生一死,乃见交情。”这话不错,患难之交最珍贵。可凡事都有悖论:瓷器越华贵,越经不起碰摔;交情越深厚,越经不起伤害。楚汉之际,张耳与陈余结为    ,后来只因一次误会,竟    ,刀戈相见。“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价值观不一样就很难成为朋友。许多人觉得薛宝钗最配贾宝玉,宝玉偏不喜欢。无他,    。有的人交朋友很实际,    ,俗话说“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嘛。可是一旦达不到目的,就翻脸不认人,所谓的“好朋友”成了“狗屎一堆”。?
有一首诗写得好,说朋友是“雪夜的火炉,雨中的红伞,无言的牵挂,彼此的忧欢,一个灵魂孕育在两个人的胸膛……”可是,我们无须背诵华丽的辞藻,不必探寻朋友的哲理内涵。人之交友出于天性。“嘤其鸣矣,求其友声”,为的是能有几位同行的人生路上伙伴,走得不寂寞。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莫逆之交 针锋相对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见利忘义
B.刎颈之交
水火不容
话不投机半句多
唯利是图
C.刎颈之交
针锋相对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唯利是图
D.莫逆之交
水火不容
话不投机半句多
见利忘义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秉性相同,还能互补,关系不大
B.秉性不同,关系不大,不能互补
C.秉性不同,关系不大,还能互补
D.秉性相同,关系不大,还能互补
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为的是能有几位同行的伙伴,走得人生路上不寂寞。
B.为的是能有几位人生路上同行的伙伴,走得不寂寞。
C.为的是人生路上能有几位同行的伙伴,走得不寂寞。
D.为的是能有几位同行的伙伴,走得不寂寞人生路上。
4.在下文横线处续写句子。要求:续写的句子要符合文意,与上下文衔接自然,文意贯通;①②处的句式要与前面画波浪线的句式相同;③处的句子要从正反两方面对整段文字做总结。
  历史是一面镜子。假若当初商纣王能开言路,察纳忠言,何至于落得个身败名裂、葬身火海的下场呢?  ①  ?然而,反过来说,如果当初齐威王不采纳邹忌的讽谏,又怎么能取得“战胜于朝廷”的成果呢?  ②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  ③  。?
答:?
?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神功元年冬,闰十月,甲寅,以幽州都督狄仁杰为鸾台侍郎。仁杰上疏以为:“天生四夷,皆在先王封略之外,故东拒沧海,西阻流沙,北横大漠,南阻五岭,此天所以限夷狄而隔中外也。自典籍所纪,声教所及,三代不能至者,国家尽兼之矣。窃谓宜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之四镇,继高氏绝国,使守安东。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事虽不行,识者是之。
久视元年夏,四月,戊申,太后幸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车驾观葬舍利,太后许之。狄仁杰跪于马前曰:“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谲,直欲邀致万乘以惑远近之人耳。山路险狭,不容侍卫,非万乘所宜临也。”太后中道而还曰:“以成吾直臣之气。”
太后信重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仁杰好面引廷争,太后每屈意从之。仁杰屡以老疾乞骸骨,太后不许。入见,常止其拜,曰:“每见公拜,朕亦身痛。”乃免其宿直,戒其同僚曰:“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太后尝问仁杰:“朕欲得一佳士用之,谁可者?”仁杰曰:“未审陛下欲何所用之?”太后曰:“欲用为将相。”仁杰对曰:“文学缊藉,则苏味道、李峤固其选矣。必欲取卓荦奇才,则有荆州长史张柬之,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太后擢柬之为洛州司马。数日,又问仁杰,对曰:“前荐柬之,尚未用也。”太后曰:“已迁矣。”对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乃迁秋官侍郎;久之,卒用为相。仁杰又尝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等数十人,率为名臣。或谓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仁杰曰:“荐贤为国,非为私也。”初,仁杰为魏州刺史,有惠政,百姓为之立生祠。后其子景晖为魏州司功参军,贪暴为人患,人遂毁其像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
B.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
C.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
D.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自唐以后,三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
B.戊申,干支之一。中国传统历法中有干支纪年、纪月、纪日,文中的“戊申”属于干支纪年。
C.乞骸骨,古代官吏因年老自请退职,常称“乞骸骨”,意为使骸骨归葬故乡。
D.宿直,又称“寓直”,唐代有文官宿直制度,即官员轮流在宫里值宿,与今日公务员“值夜班”大抵相当。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狄仁杰很有政治谋略。在任鸾台侍郎时,就提出要因地制宜,利用少数民族的力量来安定边境。大家都很赞同。
B.狄仁杰性情耿介,有直臣之气。他经常在朝堂上直言谏诤,武则天对他所提的意见大多采纳,有时甚至违背了自己的本意。
C.狄仁杰为国选贤举能。选才认真,所选人才大多成了名臣;用才较真,他坚持举荐张柬之为相,武则天最终采纳了他的意见。
D.狄仁杰一生清正忠贞,深受老百姓的爱戴;但却被贪婪残暴的儿子拖累了名声。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路险狭,不容侍卫,非万乘所宜临也。
译文:?
?
?
?
?
?
?
(2)太后信重狄仁杰,群臣莫及,常谓之国老而不名。
译文:?
?
?
?
?
?
?
第3课时 答司马谏议书(一)
一、基础夯实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谏议(jiàn)      蒙教(ménɡ)
游处(chù)
怨谤(bànɡ)
B.强聒(ɡuō)
卤莽(lǔmǎnɡ)
辟邪说(pì)
胥怨(xū)
C.膏泽(ɡǎo)
自媚(mèi)
会晤(wù)
体恤(xù)
D.壬人(rén)
汹汹然(xiōnɡ)
盘庚(yú)
重念(chónɡ)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略上报       略:简略
B.故今具道所以
具:具备
C.不恤国事
恤:顾念,忧虑
D.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特:只是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以致天下怨谤也
B.先帝不以臣卑鄙
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5.古人有名有字。名与字意义上往往有联系,或同义,或反义,或相关,如岳飞字鹏举,意思是鲲鹏高飞。请给下面的人名取字,并说明字与名的意义关联。
(1)覃璋,字   。说明: ?
 。?
(2)吴冠群,字   。说明: ?
 。?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与萧翰林俛书
柳宗元
思谦兄足下:昨祁县王师范过永州,道思谦蹇然有当官之心,乃诚助太平者也。仆闻之喜甚,然微王生之说,仆岂不素知耶?
仆不幸,向者进当臲卼①不安之势,平居闭门,口舌无数,况又有久与游者,乃岌岌而造其门哉。其求进而退者,皆聚为仇怨,造作粉饰,蔓延益肆。非的然昭晰②,自断于内,则孰能了仆于冥冥之间哉?然仆当时年三十三,甚少,自御史里行得礼部员外郎,超取显美,欲免世之求进者怪怒媢嫉,其可得乎?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圣朝弘大,贬黜甚薄,不能塞众人之怒,谤语转侈,嚣嚣嗷嗷③,渐成怪民。饰智求仕者,更詈仆以悦仇人之心,日为新奇,务相喜可,自以速援引之路。而仆辈坐益困辱,万罪横生,不知其端。悲夫!人生少得六七十者,今已三十七矣。长来觉日月益促,岁岁更甚,大都不过数十寒暑,则无此身矣。是非荣辱,又何足道!云云不已,祗益为罪。
居蛮夷中久,惯习炎毒。楚、越间声音特异,夬鸟舌啅噪④,今听之怡然不怪,已与为类矣。家生小童,皆自然哓哓,昼夜满耳,闻北人言,则啼呼走匿,虽病夫亦怛然骇之。自料居此尚复几何,岂可更不知止,言说长短,重为一世非笑哉?读《周易》《困卦》至“有言不信,尚口乃穷”也,往复益喜,曰:“嗟乎!余虽家置一喙以自称道,诟益甚耳。”用是更乐喑默,思与木石为徒,不复致意。
今天子兴教化,定邪正,海内皆欣欣怡愉,而仆与四五子者独沦陷如此,岂非命欤?命乃天也,非云云者所制,余又何恨?独喜思谦之徒,遭时言道。道之行,物得其利。倘因贼平庆赏之际,得以见白,买土一廛为耕甿⑤,朝夕歌谣,使成文章。庶木铎者采取,献之法宫,增圣唐大雅之什,虽不得位,亦不虚为太平之人矣。此在望外,然终欲为兄一言焉。宗元再拜。
【注】①臲卼(niè
wù):不安的样子。②昭晰:清楚明白。③嚣嚣:七嘴八舌的样子。嗷嗷:嘈杂声。④夬鸟舌:比喻语言难懂,说话声像鸟叫快而杂。啅噪:聒噪。⑤耕甿:旧称农民。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
B.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
C.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
D.凡人皆欲自达/仆先得显处/才不能逾同列/声不能压当世/世之怒仆宜也/与罪人交十年/官又以是进/辱在附会/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足下,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辞。战国时也用以称君主,如《战国策·苏代谓燕昭王》:“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
B.员外郎,中国古代官职之一,原指设于正员以外的郎官,为各司之次官。地位在尚书之下、侍郎之上。
C.《困卦》,《易经》六十四卦之一。该卦主要谈的是君侯遭遇困境。困,指陷在艰难痛苦或无法摆脱的环境中。
D.蛮夷,古代泛指四方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南蛮、北狄、西戎和东夷。在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这封信中虽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但更多是想表明自己希望贤人掌权的政治理想和欲做“太平之人”的志向。
B.作者在信中写一些认为对他贬谪处罚太轻的人,对他诽谤越来越多,并以此来讨好他的仇敌,作为晋升之阶,揭露了当时的官场丑态。
C.作者写自己在永州的贬谪生活时运用了反衬法,“炎毒”“楚越之声”,不正常的视为正常;“北人言”,正常的视为不正常,有力地控诉了黑暗社会的罪行。
D.信中明言“今天子兴教化,定邪正”,但像柳宗元这样有才华的人却受尽诽谤,被贬蛮夷之地,对比鲜明,辛讽蕴藉。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欲免世之求进者怪怒媢嫉,其可得乎?
译文:?
?
?
?
?
?
?
?
(2)嗟乎!余虽家置一喙以自称道,诟益甚耳。
译文:?
?
?
?
?
?
?
?
第4课时 答司马谏议书(二)
一、基础夯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经,专指儒家文化。因为自汉武帝时期以来,儒家文化超越诸子百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此后的历朝历代,儒家思想都被看作社会发展中的纲常伦理,被认为是思想文化界的    。史,便是史书。中国历史上的“正史”,从汉代的《史记》开始,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史书《清史稿》,总称为“二十六史”。子,就是人们常说的“诸子百家”。百家之长与儒家之尊共同盛放于中国文化的百花园中,才使得中国文化    、鲜活有力。集,泛指一切文化艺术,包括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
综合来看,如果我们将国学比喻为一座    的文化大厦,那么经就是这座大厦的钢筋结构,有了儒家经典,就立起了中国主流思想;史是大厦的水泥浇筑,水泥的巍然填充与钢筋的昂然挺立,就构筑起了中国文化的坚实外形;(    ),所以,子部的百家思想,就如同为这座大厦开了一扇扇的门窗,正因为有了门窗,才使得空气流通,阳光照耀;集部,像是大厦里的装潢与内饰,丰富多样,精彩纷呈。“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全面支撑起了中国文化这座    的殿堂。?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一说起“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
B.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而“经史子集”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
C.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经史子集”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D.“经史子集”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按照学问体系上的划分,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中流砥柱  栩栩如生  富丽堂皇  古色古香
B.擎天一柱
生生不息
富丽堂皇
美轮美奂
C.中流砥柱
生生不息
高耸入云
美轮美奂
D.擎天一柱
栩栩如生
高耸入云
古色古香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钢筋水泥建起的这座楼宇不仅非常庞大,也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B.虽然用钢筋水泥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这座楼宇却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C.水泥钢筋建起的这座楼宇缺乏生机,密不透风,虽然它是一座庞然大楼
D.而钢筋水泥虽然建起了一座庞然大楼,却也使得这座楼宇密不透风,缺乏生机
4.下面是一封邀请函初稿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第四届“挑战杯”全国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计划于10月5日至10月7日在北京王府井大饭店召开。会议期间,组委会将拨冗举办论坛,并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忝列现场,就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家长共同探讨。
诚邀您拜读此函,并携孩子报名参加大会。我们将鼎力提供服务,期待您孩子的精彩表现能获得评委的垂爱。
答:?
?
?
?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明年,同修起居注,辞之累日。门吏赍敕就付之,拒不受;吏随而拜之,则避于厕;吏置敕于案而去,又追还之;上章至八九,乃受。遂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自是不复辞官矣。神宗在颍邸,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安石曰:“水旱常数,尧、汤所不免,此不足招圣虑,但当修人事以应之。”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帝亦疑之,遂罢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江宁府。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
B.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
C.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
D.帝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及第者之称,殿试是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也就是中央政府(朝廷)的考试。
B.起居注是我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汉以后,几乎历代帝王都有起居注,这是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
C.敕,告诫的意思,“敕”作为一种文书,在古代常用于帝王训斥或贬黜臣僚。
D.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于内廷供奉之翰林院以外别建学士院,选任有文学的朝臣充翰林学士。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爱好读书,文采出众。从小喜欢读书,有过目不忘之才,王安石文思敏捷,文章精妙,深受曾巩和欧阳修的推崇。
B.王安石不求腾达,不恋官场。朝廷多次想提拔他,给他美差,但王安石多次拒绝,还曾经为了逃避任职,躲藏到厕所里。
C.王安石受赞誉,声名远播。不俗的文才、品行和见识,为王安石引来泛的赞誉,很多土人,甚至皇帝都很想结识他。
D.王安石曾受器重,终被冷落。宋神宗重用王安石,委以参知政事之职,但是由于王安石招致了天下大旱,最终将他贬黜。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
译文:?
?
?
?
?
(2)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译文:?
?
?
?
参考答案
第1课时 谏太宗十思疏(一)
1.D(“垂拱”即垂衣拱手,指不亲自处理政务)
2.B(B均为表目的的连词,来。A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C连词,虽然/连词,即使。D连词,表转折,却/连词,表递进,更)
3.D(A古义:植物的根干。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B古义:尽情放纵。今义:尽情。C古义:视听灵敏。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D古今义均指容器中水满而溢出)
4.B(B为形容词用作动词,其他三项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5.(1)思国之安者 必积其德义 (2)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3)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6.C(参考原文: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
7.B(“顿首”解释错误。顿首指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选项内容是“稽首”)
8.A(“李密从元宝藏的来信中经常看到赞扬魏征的话”理解有误,原文是“密得宝藏书,辄称善”)
9.(1)身边近臣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温彦博去审问此事,结果不是这样。太宗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
(2)忠臣,自己灾祸缠身被杀,使君主陷于昏恶,国破家亡,仅取得空的名声。
  【参考译文】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县人。幼丧双亲,落魄失意,扔下产业而不经营,胸怀大志,精通书史术数。隋朝末年战乱,魏征假扮成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让魏征掌管书信公文。李密接到元宝藏的书信,总说写得好,后来得知是魏征所写,立即招他前来。魏征献上十条计策劝说李密,李密没有采用。后来魏征随同李密来到京师,过了好久还不知名。魏征便请求去安抚山东地区,朝廷升任他为秘书丞,他乘驿马急驰至黎阳。当时李责力还在为李密防守,魏征给他写信说:“当初魏公起兵反叛,振臂大呼,聚众数十万人,声威震动半个天下,但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附唐朝,就是知道天下已有所归啊!如今您处在兵家必争之地,不早点图谋自全的办法,大势一去就不可挽回!”李责力收到信,就决定归附唐朝。时逢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获魏征,授予伪职为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后,魏征与裴矩西行入关,隐太子引荐他任太子洗马。魏征见秦王功高,暗地劝说隐太子早定对策。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魏征说:“你挑拨我们兄弟相争,怎么处治?”魏征回答说:“如果太子早些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事了。”秦王器重他敢于直言,没有怨恨之意。太宗即位后,拜魏征为谏议大夫,封为钜鹿县男。身边近臣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温彦博去审问此事,结果不是这样。太宗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魏征进见太宗,叩头说:“愿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太宗说:“忠臣、良臣有区别吗?”魏征说:“良臣,是稷、契、咎陶;忠臣,是龙逢、比干。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受显号,子孙世代相承,福庆传之无穷;忠臣,自己灾祸缠身被杀,使君主陷于昏恶,国破家亡,仅取得空的名声。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太宗说:“好。”贞观三年,魏征以秘书监身份参与朝政。贞观七年,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平时不熟悉法律,只知道大概,以情理来处理案件,人人都心悦诚服。进封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因多病提出辞职,太宗不答应。魏征恳切请求,多次被太宗推却而魏征态度更加坚决。太宗便改任他为特进,主持门下省政务,下诏叫他对朝廷规章、国家制度,要参议得失。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魏征家里原本没有正寝,太宗命令停建小殿,用其材料为之建正寝,仅用五天完工。并赐给魏征素褥布被,以遵从其意愿。命令中郎将在他家值宿,有动静随时奏报,所赐药品、膳食不计其数,宫中出使之人不绝于道。太宗亲临问疾,屏退左右,和魏征说了一天的话才回宫中。
第2课时 谏太宗十思疏(二)
1.B(刎颈之交:指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莫逆之交:指心意相投、感情深厚的朋友。根据语境,前者使用正确。水火不容:比喻双方根本对立,不能相容。针锋相对: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策略、论点等尖锐地对立。后文出现的“刀戈相见”这一结果是由水火不容造成的,故“水火不容”使用正确。话不投机半句多:彼此心意不同,谈话不能相契,干脆就沉默不言。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指一方有意,一方无情。多用于男女爱情。此处不存在男女爱情,故“话不投机半句多”使用正确。唯利是图:只贪图财利,别的什么都不顾。见利忘义:见有利可图就不顾违背道义。此处未涉及“义”,故“唯利是图”使用正确)
2.C(这句话重点是强调“能互补”,以期与后文“很难成为朋友”形成对比,故排除B。根据文中语境可知,“秉性不同,关系不大”,朋友间能够互补,故选C)
3.C(画线句语序不当,“人生路上”应该作状语,修饰“能有”;且“几位”是数量词,修饰“伙伴”,语序为“几位同行的伙伴”,故选C)
4.①假若当初袁绍能礼贤下士,虚心听取许攸的劝告,何至于痛失乌巢,兵败官渡呢 ②如果当初唐太宗不听取魏征的逆耳忠言,又怎么能出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呢 ③善听人言者,昌;拒纳人言者,亡(或:纳谏者,昌;拒谏者,亡)(每句2分)
5.B(参考原文:省军费于远方,并甲兵于塞上,使夷狄无侵侮之患则可矣,何必穷其窟穴,与蝼蚁校长短哉!)
6.B(“戊申”属于干支纪日)
7.A(根据原文“事虽不行,识者是之”可知,“大家都很赞同”错)
8.(1)山路艰险狭窄,容纳不下侍卫的人,也不是万乘之尊所应当驾临的地方。
(2)太后信任倚重狄仁杰,(在这方面)大臣们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太后)常叫他国老而不称呼名字。
  【参考译文】
神功元年冬季,闰十月,甲寅(二十一日),朝廷任命幽州都督狄仁杰为鸾台侍郎。狄仁杰上疏认为:“天生四夷,都在先王疆界之外,所以东边抵达沧海,西边阻隔流沙,北边横着大沙漠,南边阻隔着五岭,这是上天用以限制夷狄而隔开中原和外夷的险阻。从典籍记载看,声威教化所至,三代不能到的地方,国家都已经全部兼并了。我私下以为应该立阿史那斛瑟罗为可汗,委托给他四镇,恢复已灭亡的高丽国,让它的国王高氏镇守安东。我们可以节省戍守远方的军费,集中兵力于边塞上,让夷狄没有越境侵侮的祸患就可以了,何必穷追他们藏身的巢穴,与蝼蚁之辈较量长短呢!”这事虽然没有实行,但有识之士都认为他的意见正确。
久视元年夏,四月,戊申(二十九日),太后前往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请太后参观埋葬佛舍利,太后答应了。出发时狄仁杰跪在太后的马头前说:“佛是夷狄的神,不值得让天下的君主屈尊驾临。那胡僧诡计多端,是想要邀请到万乘之尊,借以迷惑远近百姓。山路艰险狭窄,容纳不下侍卫的人,也不是万乘之尊所应当驾临的地方。”太后中途返回,说:“这是为了成全我们的正直之臣的正气。”
太后信任倚重狄仁杰,(在这方面)大臣们没有人能比得上(他),(太后)常叫他国老而不称呼名字。仁杰喜欢当面揭发奸伏,在朝廷上争辩是非,太后常改变主意依从他的主张。仁杰因为年老有病多次请求退休,(可)太后并不准许。仁杰入宫谒见太后,太后常常劝止他行跪拜礼,说:“每次见到狄公跪拜,我也觉得身子疼痛。”太后就免除了他夜间值班的差事,并且告诫他的同僚说:“如果不是军国大事,就不要再来烦劳狄公。”太后曾经询问仁杰:“我想找一个德才兼优的士人任用,谁可以提拔?”仁杰问道:“(我)不明白陛下要让他担任什么职务?”太后说:“要用他担任将相。”仁杰答道:“如果您要的是文采风流又含蓄宽容的人才,那么苏味道、李峤本来就是合适的人选。如果您一定要选拔卓越出众的奇才,那么就只有荆州长史张柬之了,那人虽然年纪大,却是宰相之才。”太后就提拔柬之当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太后又对仁杰问起选才的事,仁杰回答说:“先前我举荐张柬之,您还没有起用他。”太后说:“他已经升调了。”仁杰回答说:“我举荐的人是可以当宰相的,不是用来做一个司马的。”太后于是就提拔柬之任秋官侍郎;过了很久,终于任用他当宰相。仁杰又曾经举荐夏官侍郎姚元崇等几十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为名臣。有人对仁杰说道:“天下贤才,都出在您的门下了。”仁杰说:“我举荐贤才是为了国家,不是为了自己。”早年,仁杰担任魏州刺史,因为他施政仁爱宽厚,当地百姓就为他建了生祠。后来他的儿子景晖担任魏州司功参军,贪婪残暴,成了百姓的祸害,于是老百姓就毁坏了他(仁杰)的塑像。
第3课时 答司马谏议书(一)
1.B(A“处”读chǔ;C“膏”读gāo;D“庚”读“gēng”)
2.B(具:详细)
3.A(A中均为连词,所以。B中①以为,动词;②因为,介词。C中①的,助词;②它<法度>,代词。D中①向,对,介词;②在,介词)
4.D(A以致:古义,因而招致;今义,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B卑鄙:古义,低微鄙陋;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C非常:古义,不平凡;今义,十分;极。D以为:认为。古今义同)
5.(1)(示例)玉成 “璋”,玉器名,字“玉成”,表示“玉汝于成”
(2)(示例)谦之 “冠群”意为出类拔萃,字“谦之”,以谦虚戒之
6.D(“仆”应为“先得显处”的主语,前面要断开,排除B;“才不能逾同列”与“声不能压当世”是对偶句,中间应断开,排除C;“十年”作“与罪人交”的补语,“官”是后一句的主语,“官”前面要断开,排除A)
7.B(“地位在……侍郎之上”错,应是“侍郎之下”)
8.B(通过诽谤来讨好作者仇敌的是“饰智求仕者”,而不是“认为对他贬谪处罚太轻的人”)
9.(1)想要摆脱世上追求进取的人的责怪怨恨和嫉妒,这可能吗?
(2)唉!我即使每家安置一张嘴来自我称道,也只不过是挨骂更加厉害罢了。
  【参考译文】
尊敬的思谦兄:昨天祁县的王师范经过永州,说你忽然有了当官的心思,这实在是件有益于太平盛世的事情。我听到这件事后非常高兴,但如果没有王生的一番话,我岂不是一直不知道吗?
我很不幸,从前被进用的时候正赶上动荡不安的局势,平时闭门不出,口舌是非还是很多,更何况又有和我长久交往的人,位居高处操作大权。那些追求晋升却被斥退的人,都聚集在一起制造仇怨,捏造粉饰,于是对我的仇恨更加大肆蔓延开来。不是确切明晰,自己能决断于心的人,谁能了解我在晦暗中的情况呢?我当时三十三岁,很年轻,从御史里行提升到了礼部员外郎,破格取得显位美职,想要摆脱世上追求进取的人的责怪怨恨和嫉妒,这可能吗?所有的人都想要升迁显贵,我先拥有了显赫的地位,才能不能超过同僚,声望不能盖过世人,所以世人怨恨我也是应该的。我和罪人们交往了十年,官位因此得到晋升,错就错在附会他们了。圣朝宽宏大量,对我的贬黜很轻,不足以平息众人的愤怒,所以诽谤的话语转而更多,众人一起喧哗,我逐渐变成了怪人。弄巧设诈求取官职的人,更是用责骂我来讨好仇恨我的人,每天都有新花样,务必达到讨好成功,他们自以为这是被迅速提拔的途径。因此对我的侮辱也加重了,各种罪名横生,不知道其中的原委。真悲伤啊!人生少有活到六七十岁的,如今我已三十七岁了。长期以来觉得日月短促,一年更甚一年,大概不过数十年,就没我这个人了。是非荣辱,又有什么可值得论道的!要是说个不停,结果只能加重罪名。
在蛮夷中居住的时间长了,也习惯了这里的炎热和瘴气。楚、越之间的音调很奇特,说话喧闹难懂,如今听起来也觉得正常不足为怪了,我已和这里的人成为同一类了。家中新出生的孩子,他们都自然学说这里的话语,一天到晚两耳全听的是这种话语,听到北方人说的话语,就啼叫大呼逃避躲藏,即使是病人也恐惧惊吓不已。自己料想在此地还能居住几时,怎还敢不知停息,说长道短,再招致世人的非议讥笑呢?我读《周易》《困卦》到“其人有言而他人不信,那是因为在困顿之时的话语”时,反复阅读更加高兴,感叹说:“唉!我即使每家安置一张嘴来自我称道,也只不过是挨骂更加厉害罢了。”因此更加乐意闭口不言,和树木石头交朋友,不再把自己的意思表达给别人。
如今天子振兴教化,禁止邪恶扶持正气,天下人都喜悦快乐,而我和其他四五个人沦落如此,难道不是命运吗?命运是由天而定,不是说话的人所能控制的,又有什么怨恨呢?只能高兴像你思谦这些人,赶上了好时候,能在正确道义的指引下一展宏图。正确道义的实施,使天下万物都能够享受到福分。倘若因叛贼平定而庆贺行赏之际,得以被昭雪宽大,买上些能养活自己的土地来耕种,早晚歌唱进而撰成文章。希望被巡察各地风情的人采取,献给朝廷,来增加圣唐诗歌的篇章,即使得不到官位,也不枉为太平之世的人了。这都是希望之外的事,最终还是想要跟你倾诉一下。宗元拜谢。
第4课时 答司马谏议书(二)
1.B(画线句子存在两处语病:一是“就在学术意义上涵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内容”缺少主语,从句意上分析,应将“一说起”删去,使“经史子集”做其主语;二是语序不当,应先说“中国传统文化可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再讨论“经史子集”的意义。综上,B修改最恰当)
2.C(中流砥柱: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在三门峡>一样。擎天一柱:托住天空的一根柱子,用以比喻能担负重任的人。语境强调儒家思想在思想文化界中的地位,故应选“中流砥柱”。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生生不息:指世间万物新陈代谢,永不停止。语境强调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旺盛,故应选“生生不息”。富丽堂皇:形容场面、建筑或陈设等宏伟华丽、气势盛大。高耸入云:形容建筑物、山峰等高峻挺拔。语境强调国学这座文化大厦高峻挺拔,并没有富丽华美之意,故应选“高耸入云”。古色古香:形容富于古雅的色彩或情调。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语境是说中国文化这座殿堂高大漂亮,故应选“美轮美奂”)
3.D(根据后文“为这座大厦开了一扇扇的门窗”“使得空气流通,阳光照耀”,那么括号内句子以“密不透风,缺乏生机”结尾与后文语意更连贯,据此排除C。从上下文的意思来看,此处先肯定钢筋水泥建起了大厦,然后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在表述上存在转折关系,据此排除A。对比B、D,D以“钢筋水泥”做主语,和前文联系更紧密,故D最恰当)
4.①“拨冗”改为“隆重”;②“忝列”改为“亲临”或“莅临”;③“拜读”改为“阅读”;④“鼎力”改为“全力”或“大力”;⑤“垂爱”改为“喜爱”或“青睐”。(每处1分)
5.A(“朕”是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恐”省略的主语也是“朕”,前面要断开;“可悉意辅朕”省略的主语是“卿”,指王安石,前面要断开)
6.C(“常用于帝王训斥或贬黜臣僚”错。应是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
7.D(“由于王安石招致了天下大旱”错。这是别人对他的诬陷)
8.(1)皇上因此想见见这个人,刚一登基,就任命他担任江宁知府。
(2)只不过后代学习尧、舜的人不能透彻地了解,认为高深得不能赶上罢了。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王安石从小喜欢读书,一经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能够落笔如飞,初看好像毫不经意,完成后,看到的人无不佩服他的文章精彩绝伦。友人曾巩拿他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誉。他考中进士,并排名前列,担任淮南签书判官。不久王安石在集贤院当值。在此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王安石屡次推辞;士大夫们认为他无意于仕途,因没能亲眼见他一面而感到遗憾,朝廷每当想要把好的官职委任给他时,只是担心他不就职。第二年,(朝廷)任命他同修起居注,他推辞了好多天。门吏拿着朝廷的敕令前去交给他,他拒绝接受;门吏跟着他,向他行拜礼,他却到厕所躲避;门吏就将敕令放到书案上离去,他又追上门吏,将敕令送还;他上奏章推辞至八九次,才接受。于是管理制诰事务,检察在京的各种刑事案件,从此之后不再辞官。神宗在颍邸的时候,韩维担任记室,每当他讲述的事情被称赞时,总是说:“这不是我说的,是我的朋友王安石说的。”等到担任太子庶子,又推荐王安石代替自己。皇上因此想见见这个人,刚一登基,就任命他担任江宁知府。几个月后,征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元年四月,王安石才来到朝廷。入朝回答皇上的问题,皇上问,治理国家首先要干什么?王安石回答说:“应首先选择治国的方法。”皇上问:“唐太宗怎么样呢?”王安石回答说:“陛下应当效法尧、舜,为什么要效法唐太宗的所作所为呢?尧、舜的治国之道非常简洁而不烦琐,非常简要而不曲折,非常容易操作而不繁难。只不过后世学习尧、舜的人不能透彻地了解,认为高深得不能赶上罢了。”皇上说:“爱卿可算是责难国君了,朕知道自己才能低下,恐怕没有办法助你实现这个愿望。你要全心全意地辅佐联,希望你我二人能共同完成治国大业。”熙宁二年二月,授予他参知政事的官职。熙宁七年春天,全国久旱不雨,饥民流离失所,皇上忧愁的神色表现在脸上,对着朝臣们叹息不已,想要废除那些不好的法度。王安石说:“水灾和旱灾是经常会遇到的,即便是尧帝和商汤也在所难免,这些不值得引起皇上的忧虑,只是应当修好人事来应对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将他所见到的流浪百姓扶老携幼的困苦状况绘制成了图画献给皇上,说:“旱灾是由王安石导致的,罢免了王安石,上天一定会下雨。”慈圣、宣仁两位太后流着眼泪对皇上说:“王安石搞乱了天下。”皇上也开始怀疑他,于是罢免了他的参知政事,贬为观文殿大学士、江宁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