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学习任务 说明文写作 同步课时训练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第三单元学习任务 说明文写作 同步课时训练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1-04-21 13:04: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学习任务 说明文写作

1


一、基础夯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你站在桥上去看人家撑,那多不费劲,多美!尤其在礼拜天有几个专家的女郎,穿一身缟素衣服,裙裾在风前悠悠地飘着,戴一顶宽边的薄纱帽,帽影在水草间颤动,你看她们出桥洞时的姿态,拈起一根竟像没分量的长竿,只轻轻的,不经心的往波心里一点,身子微微地一蹲,这船身便波的转出了桥影,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她们那敏捷,那闲暇,那轻盈,真是值得歌咏的。
在初夏阳光渐暖时你去买一只小船,划去桥边荫下躺着念你的书或是做你的梦,槐花香在水面上飘浮,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或是在初秋的黄昏,近着新月的寒光,望上流僻静处远去。爱热闹的少年们携着他们的女友,在船沿上支着双双的东洋彩纸灯,带着话匣子,船心里用软垫铺着,也开向无人迹处去享他们的野福——谁不爱听那水底翻的音乐在静定的河上描写梦意与春光!
住惯城市的人不易知道季候的变迁。看见叶子掉知道是秋,看见叶子绿知道是春;天冷了装炉子,天热了拆炉子;脱下棉袍,换上夹袍,  ①  ,穿上单袍:不过如此罢了。  ②  ,地下泥土里的消息,空中风吹的消息,都不关我们的事。忙着哪,这样那样事情多着,谁耐烦管星星的移转,花草的消长,风云的变幻?同时我们抱怨我们的生活,苦痛,烦闷,拘束,枯燥,谁肯承认做人是快乐的?谁不多少间咒诅人生??
1.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包括(  )。
A.拟人、比喻、夸张
   B.拟人、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同时我们抱怨我们苦痛、烦闷、拘束、枯燥的生活”,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
?
?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
?
?
4.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并修改。要求语意连贯,语句通顺,不改变原意。
①徽州人一年中饮茶不断,而且比较流行的只有“朝茶”“午茶”“夜茶”。②早晨洗漱完毕,一杯香茗,细品慢饮,清新的空气与香茶的芬芳沁人心脾,这是健身妙道。③有“朝可不食,不可不饮”之说。④所以朝茶讲究细品。⑤午饭之后,一杯浓茶,消食健胃。⑥朝茶与午茶不同,它讲究的是浓。⑦夜幕降临,一杯热茶,一天劳作的疲倦顿消,代之的是逍遥与惬意;冬夜,热茶伴火炉,融融暖意弥心间。⑧夜茶讲究的是舒适、随兴。⑨黄山人沏茶,很讲究水,喜取清澈甜美的山泉,河水中,井水次。⑩茶具也用锡壶胆,茶叶放胆中,胆内放壶,胆上有细孔,汁出叶不出,便于饮用。
答:?
?
?
?
5.请对下面这则新闻报道的内容进行压缩。要求不用具体数据,但须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练流畅,不超过50个字。
子女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会非常坦白地向父母诉说吗?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就这个问题对2000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调查。52%的受访者坦言自己和父母之间经常报喜不报忧,43.6%的受访者和父母之间偶尔这样,仅4.4%的受访者和父母之间从来都不这样。调查显示,受访者中,“00后”占2.8%,“90后”占35.4%,“80后”占45.2%,“70后”占12.5%,“60后”占4.1%。为什么有的人和父母之间会报喜不报忧?调查显示,61.7%的受访者归因于不希望父母为自己担心;51.2%的受访者归因于希望给父母更多的安全感和舒适感;50.3%的受访者觉得自己可以解决,不需要告诉父母。
答:?
?
?
?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院落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精神内核,它是由屋宇、围墙、走廊围合而成的内向性封闭空间。从夏代的宫殿遗址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建筑就已经呈现出一种封闭庭院的面貌。在夏代至商代早期,这种形式就开始走向定型,一直到明清时期,大到皇家宫殿、寺庙,小至百姓住宅,大多采用这种几乎唯一的形式。
中国传统建筑院落的形式结构蛰伏着封建儒家思想的灵魂。而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的根基在于“礼”。“礼者,天地之序也”,儒家不但强调“礼”,而且重视“乐”,主张“礼乐”并举。体现在建筑上,“礼乐”秩序要求建筑空间寄寓伦理,利用差序格局来分尊卑关系,方位上讲究主从关系。建筑围合的“院”是“乐”的艺术升华。这里,建筑是“礼”,庭院是“乐”,二者相得益彰。
合院作为集合体,对内是封闭的、凝聚的,对外是排斥的、抗拒的。人们对外界的流动性降到最低,而这种以院落为中心组合起来的建筑满足了一个家族共居生活的各种功能需求,并且分区明确,就仿佛是一个微型的宇宙,万事俱备,伦理有序。传统院落式建筑符合当时的人们的生活习惯。因此,以“家庭”为单位对外封闭的中国合院格局,是这种传统的居住习惯与建筑形式相结合的产物。
行为心理学表明,人类对自身所处的环境范围进行限定是一种心理需求。中国传统合院建筑是以高墙围合起的建筑空间,与外界隔绝,阻断了外界的喧嚣,营造出宁静、安全、洁净、私密、休憩、愉快的生活环境,同时也是一种能够提供明确、稳定的空间环境,给人心理以充分安全感和领域感的空间形态。所以说,它不仅是人们组织生活起居的核心空间,也成为人们在居住空间内与天、与自然对话的场所。
虽然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由房屋或围墙围合而造成了封闭性,但这只是一种形式上的现象,实际上这种围合反而增加了院落建筑内部的许多情趣。“院”作为一种过渡,在人的思想内核中,是一处独立的冥想、思考的空间。当人们回到家,所有的心情和感受在“院”中获得沉淀和洗礼。
由于现代社会人们居住环境和方式的变化,邻里之间、亲人之间变得越来越陌生,同住一幢楼不相识,门对门之间不说话,父子在家中也是各做各的事,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仿佛越来越远。所以现代人们都希望通过建筑环境的改变来唤回昔日和睦的邻里关系和家庭关系,拥有一栋有院落的房子,的确是一件让人着迷的事情。
然而,仅仅对中国传统建筑院落形式的模仿远远不能满足现代人真正的需求,“院”的营造蕴含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智慧,它通过空间的外化形式,传递着一代代中国人难以割舍的情感。正是这种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精神需求,现代越来越多的人才表现出对中国传统院落空间的渴望。那么如何立足传统,创造出既能体现社会民族发展的文脉,又符合现代功能与审美要求的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新建筑形式,仍将是未来建筑或室内设计师共同努力的方向。
(节选自马玉环《浅析中国传统建筑院落的意蕴》)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院落在夏代已经初具雏形,一直到明清中国各类建筑大多采用这种几乎唯一的形式。
B.院落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精神内核,是能够给人安全感和领域感的空间形态。
C.合院作为集合体,像一个小宇宙,万事俱备,能满足一个家族共居生活的功能需求。
D.中国传统合院建筑能够营造出一种舒适、私密的生活环境,很好地阻隔了外界的喧嚣。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中国传统建筑院落,从院落的文化、现代意蕴及人的心理需求等角度进行了论述。
B.作者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将建筑和院落分别喻为“礼”与“乐”,并论证了二者关系。
C.文章从行为心理学的角度证明:院落作为能让人独立冥想、思考的空间,符合人的心理需求。
D.作者用对比的方式,指出现代居住环境的弊端,表现出对中国传统建筑院落难以割舍的情感。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的居住环境使人与人之间日趋疏远,“院落”成为许多人的一种精神向往。
B.中国传统建筑院落是一种能够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的有效载体。
C.院落建筑对内凝聚,对外排斥,因此形成了以“家庭”为单位的对外封闭的中国合院格局。
D.现代人对“院”的渴望,让融传统和现代气息为一体的新建筑形式的出现成为可能。

2


一、基础夯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  ①  。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加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作的“暮雨潇潇江上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②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1.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包括(  )。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引用
C.比喻、借代、排比
D.比喻、比拟、借代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白雨,加上一层背景,就十分悠闲了。”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
?
?
?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
?
?
4.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中国儒学考古是中国考古学的一个分支,是中国考古学与中国儒学的交叉学科,②是对儒学研究的必要补充。③中国儒学考古的研究对象是儒学相关的遗迹、遗物等,④例如历代孔子肖像图、孔子及其弟子的事迹图、孔子时代的鲁国都城、各地孔庙与书院遗址、各种祭孔礼器等都是研究重点。⑤儒学考古对元代祭孔礼器的发现也颇有助益。⑥内蒙古包头市曾出土一件西周风格的元代青铜豆,器内刻有“雪堂总统置古铜祭器,奉施古丰宣圣庙内,永远供养”字样。⑦孔庙又称宣圣庙,是由于元代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的原因。⑧用佛教禅师监管孔庙,反映了元代对儒学的态度及当时佛、儒之间的关系。
答:?
?
?
?
5.下面的材料从四个方面对二胡作了介绍,请对其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二胡是中国的一种很奇妙的乐器,它是胡琴的一种,比京胡大,也叫南胡。二胡的构造很简单:由一根长约80厘米的细细的木制琴杆、内外两根琴弦、琴杆下端的蒙着蟒皮或蛇皮的琴筒构成,琴筒呈茶杯形,用木或竹制成,蟒皮或蛇皮是制作二胡的重要材料;用马尾做的琴弓演奏,这与小提琴同样用马尾做琴弓是一样的。二胡声音低沉圆润,听起来略带忧伤,常用来表达比较深沉的情感。二胡的历史悠久,又比较容易学习,因此是深受中华民族喜爱的乐器,是中国民间普及率较高的乐器。
答:?
?
?
?
?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与西方的建筑文化自古就有着根本的区别。
人与建筑截然分离,是欧洲建筑文化的一个根本性前提。对欧洲人来说,建筑是人之外的观赏品,或只是住人的容器。欧洲教堂尽高大深邃之能事,远远超出人的尺度,是神在人间的居室,而神绝非人,所以建筑仍然与人分离。西方的哲学思想主张征服自然,其教堂、宫室、竞技场、歌剧院等建筑中难见人与自然的和谐。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大阔面,与自然接触的外墙与窗面积较小。西方建筑中连有限的花园也造得与自然相对立,它从总体布局到水池、花草、雕塑、花盆及小品建筑,都显得对称严谨,树木也修剪成几何体型,花卉和灌木则被修剪成地毯状的模纹花坛,如凡尔赛宫中的花园。这同崇尚“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理念的中国古典园林截然相反。
以“天人合一”为文化内涵的中国古典建筑则以人为主,在这里建筑与生活是一体的,建筑随生活而变,以生活为主。而西方建筑中,人只是旁观者,人与建筑相分离。中国传统哲学的主流是人与自然和谐,“道法自然”的观念见于各类建筑。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这是古民居的特征。因气候、地形、材料、生态等的不同,建筑也各有特点。乡镇民居多为字、曲尺、三合院、自由式等格局,即使是四合院,也体现出日照、风体、绿化共享的功能,极力与大自然、人相和谐。
中西方在建筑文化方面还有一个十分明显的差别,那就是中国宫殿类建筑十分发达,而西方宗教类建筑十分繁荣,两者强烈的反差反映出建筑文化与人类其他文化一样,也是以人神间的冲突与调和作为其永恒的文化主题的。
中国长久以来以“人”的观念为中心,而西方则一直以“神”的观念为中心。中国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于一切的时代。中国人信教也信神,但又总是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崇拜,去尊重。西方则不然,一部建筑史其实就是一部神庙和教堂的历史。虽然中国建筑以“人”为中心而西方建筑以“神”为中心,但在这两类文化的价值观念中,“神”都是永恒的,“人”都是暂时的。正因如此,中国建筑发展了木结构材料,而西方建筑发展了石结构材料。石结构的长久性与木结构的短暂性都充分说明了中国建筑以“人”为中心的理念。
在审美上,中国古典建筑以木为材,在质感上显得朴素、自然而优美;而以石为材的欧洲古典建筑质地坚硬、沉重而阳刚十足。因此,以木为材的中国建筑比以石为材的欧洲建筑更具有可人的生命情调;比较起来,冰冷的石材会使建筑与人的关系显得略微紧张。
(摘编自赵慧宁《中西传统建筑文化分析》)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西方建筑呈现出人与建筑的“融合”或“分离”的迥异特征,不同的建筑文化受到了不同的哲学思想的影响。
B.中国建筑在必须面对自然时,不是像西方那样把建筑看作征服自然的手段与方式,而是努力融入自然,与自然对话。
C.对于欧洲人来说,建筑只是人之外的观赏品;而对于中国人来说,建筑等同于生活,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D.人神之间的冲突和调和作为一种永恒的文化主题,在中西方建筑文化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宫殿类建筑和宗教类建筑的各自繁荣。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立足比较的思路,采用总分的结构,从两个大的方面谈中西方建筑在文化上的差别。
B.文章在论证中西方建筑文化的不同特点时,都运用了相当丰富的具体建筑实例,增强了真实性和准确性。
C.用哲学思想和文化命题来作为支撑论点的依据,是本文的一大特色,增添了文本的文化内涵。
D.“天人合一”思想对中国建筑的影响是本文反复强调和重点论证的一个方面,哪怕是宫殿类建筑也体现出人本特色。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的教堂、歌剧院等建筑具有大体型、大进深、大层高等特点,而外墙和窗户的面积则相对小得多,这是与自然截然分离的体现。
B.中国古民居“法自然而极变化之能事”,乡镇民居呈现出字、曲尺、三合院、自由式等不同格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道法自然”的观念。
C.中国的宫殿是一种将帝王的权威神化了的建筑,宫殿建筑的发达与中国人把神和人摆在同等的地位去尊崇的观念有关。
D.中西方建筑的木结构材料和石结构材料呈现出质朴和阳刚的不同审美风格,这是由以“人”为中心和以“神”为中心的不同价值观念造成的。
参考答案

1


1.B
(“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鱼群的唼喋声在你的耳边挑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谁耐烦管星星的移转,花草的消长,风云的变幻”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2.原文将表示负面心理感受的词语放在后面单独成句,具体写出并突出了“我们”身心遭受的折磨,增强了读者的共情意识,也更好地展现了“我们”所抱怨的生活的特点。
3.①脱下夹袍 ②天上星斗的消息
4.① 将“而且”改成“但”。
② “清新的空气与香茶的芬芳”改为“空气的清新与香茶的芬芳”。
⑥ 将“朝茶与午茶不同”改为“午茶与朝茶不同”。
⑩ “胆内放壶”改“胆放壶内”。
5.遇到困难,绝大多数受访者对父母经常或偶尔报喜不报忧;“80后”“90后”最普遍;原因大多是为父母考虑(或怕父母担心)。
6.A(结合原文内容“一直到明清时期,大到皇家宫殿、寺庙,小至百姓住宅,大多采用这种几乎唯一的形式”分析可知,“各类建筑”扩大了范围)
7.B(结合原文第2段内容分析可知,不是“比喻论证”)
8.C(结合原文第3段“传统院落式建筑符合当时的人们的生活习惯……是这种传统的居住习惯与建筑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分析可知,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对外封闭的中国合院格局”的原因还有“传统的居住习惯”)

2


1.B(“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第2段多处使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选文没有使用夸张和借代的修辞手法)
2.原句在“白雨”前加了修饰语“细得同粉也似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白雨细、密的特点;在“背景”前用“淡得几不成墨的”来修饰,更形象地写出了背景的特点,更有色彩感和画面感。原句“你说还够不够悠闲?”用疑问语气让读者有参与感,与陈述语气相比,更有趣味。
3.示例:①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 ②是江南雪夜,更是夜深人静后的景况(每句2分)
4.③,缺少介词,应在“儒学相关的遗迹”前加“与”。⑤,主客颠倒,应该是“元代祭孔礼器的发现对儒学考古也颇有助益”。⑦,句式杂糅,“是由于……的原因”可改为“是由于……”。⑧,用词不当,应将“监管”改为“管理”。(每点1分,只写出序号不修改不得分)
5.二胡是胡琴的一种,由琴杆、琴弦和蒙着蟒皮(蛇皮)的琴筒构成,用马尾琴弓演奏,声音低沉圆润,是深受中华民族喜爱的乐器。
6.C(曲解文意。原文第3段说“建筑与生活是一体的……以生活为主”,不代表“建筑等同于生活”,建筑除了具备满足生存需要的实用功能,还蕴含了文化价值和审美追求)
7.B(以偏概全。选文在论证中西方建筑文化的第二个差别时,并没有列出具体的实例)
8.D(强加因果。
以“人”为中心和以“神”为中心的不同价值观念不是出现“质朴和阳刚的不同审美风格”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