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统编版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综合训练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红楼梦》是小说,是文学艺术,其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塑造典型形象,使用的语言是生活语言。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人物形象,并且所使用的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第二十四回自“贾芸出了荣国府回家”至“一面趔趄着脚儿去了”,一千八百多字,却写了四个人:贾芸的舅舅卜世仁、贾芸的舅妈、醉金刚倪二和贾芸。前面三人虽然都只是寥寥数笔,但各个传神,ト世仁夫妇的鄙吝和倪二的仗义,皆历历如绘。人物的语言也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一碗茶也争,我难道手里有蜜!”这是初恋中的智能的语言,反映了她心里的甜意。“你忙什么!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这是金钏的语言,反映了她因受宝玉的赏爱而心悦意肯、别无他虑的心态。“‘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这是李贵的语言,反映了他护送宝玉读书,但不识字,也不理会读书,只是从旁听闻的状况。《红楼梦》里最能言善语的要数黛玉、王熙凤、红玉、麝月几人。林黛玉慧心巧舌,聪明伶俐;王熙凤先意承志,博取欢心;红玉伶牙俐齿,如簧百啭;麝月在教训老婆子时词锋逼人,势猛气锐。作者对这四个人的语言都是精心设计的,属于特写。
《红楼梦》在古典长篇小说中确实已成为“绝唱”,这是无须争议的,但它还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不仅仅是因为《红楼梦》里有许多诗,还因为它从开头至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的。诗是什么?是抒情,抒发喜怒哀乐等各种各样的情,而不是干巴巴的纪事,《红楼梦》确实有这种抒情性的特点。
(摘编自冯其庸《<红楼梦>的语言魅力》)
材料二:
《红楼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正如鲁迅所言,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持自传说、索引说、阶级斗争说者亦众,此现象实属正常。有些文学作品就像饺子,就为了中间那口馅儿;有些文学作品就像点缀在西瓜里的那些子儿,人间百态尽在其中。其实在小说开篇,作者就借空空道人说出主题,即“大旨谈情”。《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我们可以从“情”字来赏析《红楼梦》的主题思想:
第一层境界,是将“情”理解为爱情,认为《红楼梦》单纯是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若如此看待《红楼梦》,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
第二层境界,认为《红楼梦》是为闺阁立传、女儿正名。刘鹗的《老残游记》有言,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为“千红”一哭,为“万艳”同悲。宝玉在女子面前自卑、自轻、自我否定、自我牺牲。与玉钏儿一起,他烫了手,反急问玉钏儿烫着没有;龄官画蔷,天降大雨,他只提醒龄官“快避雨去罢”,却不在意自己也在雨中;受父笞打,黛玉来探,他却只嚷不疼,希望黛玉不要伤心……
第三层境界,借写宝玉对女子的珍重体贴,探究人与人应如何相处。体贴,以己之心体人之心,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仁”的内核。当时“仁”道日渐僵化,而作为躯壳的“礼”反据要津,《红楼梦》中亦有暗讽,贾敬死后,贾珍、贾蓉“直哭到天亮喉咙都哑了方住”,回府后便寻欢作乐。而宝玉这一形象是对“仁”“礼”平衡的一次拨乱反正。有人说《红楼梦》的内核是对封建道德的反抗,宝玉就是代表,实则大谬,宝玉蔑视的是虚伪,是礼,而非道德,他领会到了“仁”道精髓,即体贴,他是真道德的践行者。
第四层境界,《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仁”道建立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上,推己及人,即可得仁。宝玉对一切美好、纯净的事物都充满关爱,第三十五回说宝玉“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了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就是咕咕哝哝的……”宝玉之“多情而善感”毫无矫揉造作之态,全都是发乎真心,他有仁心,坚持、热爱、有信仰;他有诗心,天真、浪漫、充满想象。二者结合,便是宝玉这个“混世魔王”的真实面貌,而这或许也是《红楼梦》一书“大旨谈情”之“情”的真实面貌。
(摘编自王学良《如何赏析作为“言情小说”的<红楼梦>》)
材料三:
人物视角叙事是古代小说常用的叙事观点,《红楼梦》可以从每个章节的不同人物视角来读,对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黛玉进府,是从贵族少女兼伶仃孤女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是从穷人兼世故老妪角度;查抄大观园是从权力顶峰跌落的王熙凤角度。这是作者熟谙人物视角叙事的结果。曹雪芹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红楼梦》的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又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他(或她)和所叙之事或人肯定有重要联系。
在《红楼梦》前三回中有详尽的外貌描写的依次是熙凤、宝玉、黛玉。熙凤和宝玉都映现在黛玉眼中,黛玉到荣国府,王熙凤说:“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她夸黛玉长得好,主要是为了逗老祖宗开心,所以还有下边的话:“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至于黛玉标致到什么程度,曹雪芹却故意不写,他要将黛玉的外貌放到最应该观察的人眼中写,绛珠仙草只能在神瑛侍者面前显露风姿。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必须从贾宝玉的眼中看出,且贾宝玉要接着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从林黛玉眼中,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若春晓之花”的外貌得到了详尽展示,他的通灵玉却绝对不能从林黛玉眼中叙出,所以当袭人要拿通灵玉给黛玉看时被婉拒。宝玉的通灵玉只能从最终兑现了“金玉良缘”的薛宝钗眼中叙出。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一丝不苟又一丝不乱。多种叙事视角的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是《红楼梦》取得前所未有叙事成就的主要原因。
(摘编自马瑞芳《红楼故事及文本写作》)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绝唱”,《红楼梦》在艺术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作者通过塑造典型形象来表情达意,人物的语言富有生活气息。
B.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不仅是小说,也是一首不用韵的诗,这源于作品中穿插着很多诗,而且从始至终都是叙述与抒情的交融,具有梦幻色彩。
C.材料二列举了关于《红楼梦》主题的众多说法,指出其主题即作者开篇所说的“大旨谈情”,我们可以从“情”字入手去理解和把握小说的主旨。
D.材料三重点关注了《红楼梦》中的叙事特点,通过列举事例、引用原文,对《红楼梦》的叙事特点进行阐释,准确到位。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妙传神,表现力很强,寥寥几笔就将智能、金钏、李贵等人描绘得栩栩如生。
B.《红楼梦》精心设计了黛玉、王熙凤、麝月等人的语言特写,符合人物身份,凸显了人物性格,具有高度个性化的特点。
C.《红楼梦》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有相似之处,因此把它当作一部写宝黛爱情的书,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
D.《红楼梦》中“情”的实质可能是“仁心”与“诗心”的结合,这种结合在宝玉身上表现为坚持、热爱、有信仰与天真、浪漫、充满想象。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中的多次点戏、听戏都与小说人物的命运紧密关联,如宝钗过生日时点了涉及和尚的戏,暗示她未来的丈夫将会出家。
B.《红楼梦》中有很多文字是写景和叙事的最天然的结合,也是其富有诗的素质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要读出它的味外味、韵外韵。
C.胡适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研究方式,考证了曹雪芹是《红楼梦》的作者,还得出了《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这一结论。
D.无论人或物、有情或无情,宝玉都可以解读其悲音,感悟其情愫。对他来说,不仅是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是和人一样的。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
?
?
5.请结合材料三,概括《红楼梦》在叙事方面的主要特点。
答:?
?
?
?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 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①,早饭后,宝玉携了一套《会真记》②,走到沁芳闸桥边桃花底下一块石上坐着,展开《会真记》从头细玩。正看到“落红成阵”,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宝玉要抖将下来,恐怕脚步践踏了,只得兜了那花瓣来至池边,抖在池内。那花瓣浮在水面,飘飘荡荡,竟流出沁芳闸去了。回来只见地下还有许多。
宝玉正踟蹰间,只听背后有人说道:“你在这里作什么?”宝玉一回头,却是林黛玉来了,肩上担着花锄,锄上挂着花囊,手内拿着花帚。宝玉笑道:“好,好,来把这个花扫起来,撂在那水里去。我才撂了好些在那里呢。”林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那畸角上我有一个花冢,如今把他扫了,装在这绢袋里,拿土埋上,日久不过随土化了,岂不干净。”
宝玉听了喜不自禁,笑道:“待我放下书,帮你来收拾。”黛玉道:“什么书?”宝玉见问,慌的藏之不迭,便说道:“不过是《中庸》《大学》。”黛玉笑道:“你又在我跟前弄鬼。趁早儿给我瞧,好多着呢。”宝玉道:“好妹妹,要论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别告诉别人去。真真这是好书!你要看了,连饭也不想吃呢。”一面说,一面递了过去。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书来瞧,从头看去,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馀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
宝玉笑道:“妹妹,你说好不好?”林黛玉笑道:“果然有趣。”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③’。”林黛玉听了,不觉带腮连耳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了来,还学了这些混话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母去。”说到“欺负”两个字上,早又把眼睛圈儿红了,转身就走。宝玉着了急,向前拦住说道:“好妹妹,千万饶我这一遭,原是我说错了。若有心欺负你,明儿我掉在池子里,教个癞头鼋吞了去,变个大忘八,等你明儿做了‘一品夫人’病老归西的时候,我往你坟上替你驮一辈子的碑去。”说的林黛玉嗤的一声笑了,揉着眼睛,一面笑道:“一般也唬的这个调,还只管胡说。‘呸,原来是苗而不秀,是个银样镴枪头。’”宝玉听了,笑道:“你这个呢?我也告诉去。”林黛玉笑道:“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宝玉一面收书,一面笑道:“正经快把花埋了罢,别提那个了。”二人便收拾落花,正才掩埋妥协,只见袭人走来,说道:“那里没找到,摸在这里来。那边大老爷身上不好,姑娘们都过去请安,老太太叫打发你去呢。快回去换衣裳去罢。”宝玉听了,忙拿了书,别了黛玉,同袭人回房换衣不提。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注】①中浣:每月的中旬。②《会真记》:唐代元稹作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因文中有“会真”诗三十韵,故又称《会真记》。这里指元代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③倾国倾城的貌:《西厢记》第一本第四折,张生称自己是“多愁多病身”,莺莺是“倾国倾城貌”。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宝玉深知《西厢记》是禁书,也知道《中庸》《大学》是该读之书,可他还是偷偷阅读《西厢记》,正表明了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叛和对自由爱情的向往。
B.黛玉微腮带怒,薄面含嗔,转身就走,要到贾政和王夫人跟前告状,既要躲开口没遮拦的贾宝玉,又要避免把这个敏感的话题进行下去。
C.宝玉笑道:“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宝玉将自己和黛玉比作《西厢记》中的张生和崔莺莺,虽为调笑之语,却是心意的流露。
D.从读《西厢记》到赏《牡丹亭》,层层推进,黛玉对自己命运的认识一步步清晰起来。这于花柳繁华之时唱出的悲歌,更令人痛心疾首。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似蹙非蹙”“似睁非睁”这两个词描写出了林黛玉听了宝玉的情话后,心里在乐,而表面却装出蹙眉瞪眼,很生气的样子。
B.“微腮带怒,薄面含嗔”运用肖像描写和夸张手法,表现了林黛玉性本小气,不可轻易触犯,稍有不意,心理的怨愤就会一股脑儿地发泄出来。
C.《西厢记》和《牡丹亭》都是表现追求自由爱情的杰作。宝黛二人共读《西厢记》,黛玉一人独听《牡丹亭》,小说写得摇曳多姿,变化而不重复。
D.在描写林黛玉梨香院外听戏文这段文字中,作者主要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了《牡丹亭》《西厢记》让林黛玉感慨万端,呼应了章回标题。
8.“只见一阵风过,把树头上桃花吹下一大半来,落的满身满书满地皆是”,这里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
?
9.结合本文,概括并分析黛玉的形象特点。
答:?
?
?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拜住,安童孙也。五岁而孤,太夫人教养之。稍长,宏远端亮有祖风。英宗登极。拜中书左丞相。先时,近侍传旨以姓名赴中书铨注者六七百员,选曹为之壅滞。拜住奏阁之,注授一依选格次第,吏无容奸。刑曹事有情可矜者宽恕之,贪暴不法必不少容。帝常谕左右曰:“汝辈慎之,苟陷国法,我虽曲赦,拜住不汝恕也。”延祐间,朔漠大风雪,羊马驼畜尽死,人民流散,以子女鬻人为奴婢。拜住以兴王根本之地,其民宜加赈恤,请立宗仁卫总之,命县官赎置卫中,以遂生养。至元十四年,始建太庙于大都,至是四十年,亲享之礼未暇讲肄。拜住奏曰:“古云礼乐百年而后兴,郊庙祭享此其时矣。”帝悦曰:“朕能行之。”预敕有司,以亲享太室仪注礼节,一遵典故,毋擅增损。二年春正月,始备法驾。拜住摄太尉以从。致斋大次,行酌献礼,升降周旋,俨若素习,中外肃然。拜住每以学校政化大源,似缓实急,而主者不务尽心,遂致废弛,请令内外官议拯治之。有言佛教可治天下者,帝问之,对曰:“清净寂灭,自治可也。若治天下,舍仁义,则纲常乱矣。”帝并善之。冬十二月,进右丞相、监修国史。帝欲爵以三公,恳辞,遂不置左相,独任以政。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三年春二月,将进《仁宗实录》,先一日,诣翰林国史院听读。首卷书大德十一年事,不书左丞相哈剌哈孙定策功,惟书越王秃剌勇决从容。谓史官曰:“无左丞相,虽百越王何益?录鹰犬之劳,而略发踪指示之人,可乎?”立命书之。其他笔削未尽善者,一一正之,人皆服其识见。
(节选自《元史·拜住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
B.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
C.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
D.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郊庙是指古代帝王祭祀天地和祖先的宗庙。此处有特指前文“太庙”之意。
B.纲常是“三纲五常”的简称,由汉代董仲舒提出,是传统儒家的伦理观念和行为准则。
C.左相即左丞相,与右丞相同属皇帝身边的重要官职。从文中看元朝当以右丞相为上。
D.实录是记载皇帝在位时期重要史实的编年体史书。《仁宗实录》所记为当朝皇帝的国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拜住公正严明,严格铨选制度。任中书左丞相时,他奏请搁置了积压官署的六七百人名单,完全按照程序选拔人才,遏制了不正之风。
B.拜住体恤民情,重视学校教育。他曾将流离失所的百姓收归自己的官署中,并多加抚恤;他关心学校教育,请内外官员一起商讨拯救治理的方法。
C.拜住尊崇仁义,熟悉祭祖礼仪。他认为佛教只可用于自我管束,若是治理天下,则须依靠仁义;他帮助皇帝遵循古礼完成祭祖仪式,严整有序。
D.拜住虑事周密,见解颇为独到。任监修国史时,他亲自到国史院核查,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所在,并要求史官对史书中不适当的地方全部加以改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辈慎之,苟陷国法,我虽曲赦,拜住不汝恕也。
译文:?
?
(2)拜住每以学校政化大源,似缓实急,而主者不务尽心,遂致废弛。
译文:?
?
14.翰林国史院的史官犯了什么错误?拜住用怎样的方式晓谕他们?
答:?
?
?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5~16题。
螃 蟹 咏
曹雪芹
桂霭桐阴坐举觞,长安涎口盼重阳。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酒未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
于今落釜成何益,月浦空馀禾黍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霭”本义为云气,首句中的“桂霭”指浓郁的桂花香气,用视觉来写嗅觉,手法新颖独特,令人回味无穷。
B.首联中的“长安涎口”指的是京都里的馋嘴。佳节吃蟹是富贵人家的习惯,故以“长安”代指富贵权势之家。
C.颔联第一句中,作者直抒胸臆,写自己眼前道路不明,仕途艰难,壮志难酬的抑郁悲愤之情显露于字里行间。
D.尾联写螃蟹在锅釜中被煮熟,只能“空馀禾黍香”,就螃蟹而言,已经被人食用,明月光、禾黍香已与它无关。
16.本诗使用的抒情方式是什么?请结合颈联予以赏析。
答:?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问孔子为何以“哂”字对待子路,孔子以“ , ”指出子路轻率急躁、不谦虚的缺点。?
(2)在李斯的《谏逐客书》中,作者立足现实,通过对比论证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样不是秦国的东西,如果国君对待外来物和对待外来人采取不同的态度的话,会给人留下“ , ”这样的不良印象。?
(3)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以“ , ”两句比喻民众团结抗敌的意志不可阻挡,象征着抗金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美学是一门高深难懂的学问,有一些名家能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地把高深的道理明明白白地介绍给普通读者。《谈美》就是朱光潜先生写的这样一本 ▲ 的美学佳作。它写于1932年。此前,他还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书信的形式 ▲ 文艺、美学、哲学、道德等问题,娓娓道来,平易亲切,在青年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三十多次的畅销书。?
①
。譬如在谈到美和距离的问题时,朱先生认为要看出事物本身的美, ▲ 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必须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真正 ▲ 在艺术的美感当中,这样才不会焚琴煮鹤,暴殄天物。又如讨论“移情作用”时,他把美学上的移情现象称为“宇宙的人情化”。 ②
,“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所以花会笑,还会哭,世界因此而多姿多彩。?
朱先生曾说“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他把阿尔卑斯山路上的著名标语“慢慢走,欣赏啊!”赠送给青年朋友,劝告年轻人:体味生活,让人生有味道。他将自己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朴清新的文字中。当年为《谈美》作序的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18.依次填入文中“ ▲ ”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雅俗共赏 漫谈 须 沉浸
B.通俗易懂
漫谈
需
沉醉
C.通俗易懂
畅谈
需
沉浸
D.雅俗共赏
畅谈
须
沉醉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
?
?
?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世界因此而多姿多彩,花会笑,也会哭。”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
?
?
?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关系密切,②谷雨也不例外。③雨水、小雪、大雪等节气跟谷雨一样,都是反映降水现象的节气。④谷雨有“雨生百谷”的意思,⑤降水量增加,气温迅速升高,⑥田中初插的秧苗在雨水滋润下茁壮成长。⑦谷雨时节已时值暮春,⑧许多地方鲜花盛开,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⑨甚至南方一些地区已开始有炎夏的感觉。
答:?
?
?
?
?
?
22.请围绕“本次珠峰高程测量工作实现的技术创新和突破”,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5月27日上午11时整,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攻顶队员,全部成功登顶珠峰并开展各项测量工作。该项工作完全依托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卫星,测量登山队员在峰顶竖立起测量觇标,使用GNSS接收机进行高精度定位测量,使用雪深雷达探测仪进行了峰顶雪深,并使用重力仪进行了重力测量。上述高精度测量仪器均由我国自主研发,同时也是人类首次在珠峰峰顶开展重力测量,这将有利于大地水准面优化,提高珠峰高程精度,并获取宝贵的科学数据。当觇标竖立在峰顶后,在珠峰周边海拔5200米至6000米的6个交会点,测量队员开始同步开展峰顶交会测量和GNSS联测,获取珠峰高程测量数据。峰顶测量完成后,还要对观测数据进行联合处理,才能获得珠峰高程最终数据。
答:?
?
?
?
?
?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这本伟大的经典文学作品,是我们共同的记忆,它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本身就具有一种无限的力量。
——苏童
影响我最大的作品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多少年过去了,那些当年活现在我脑海里的情景还历历在目。
——莫言
中国学生必须背诵几种大部的经典,这种聚集成功的大资产,以供中国著名作家任意使用,在文辞的修饰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结果。
——瑞典语言学家、世界著名汉学家高本汉
请以“品读经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
?
?
?
参考答案与解析
1.B(“从始至终都是”“梦幻色彩”说法错误。材料一中,作者只是说前八十回的叙述“也都有诗的素质,它的叙述与诗是交融的,是一体的”,而不是说从始至终。另外,“梦幻色彩”于文无据)
2.C(“有相似之处”“也是解读《红楼梦》的重要门径”说法错误。材料二中有“《红楼梦》可称为‘言情小说’,但与现代意义的‘言情小说’不同”“若如此看待《红楼梦》,可谓未窥门径,枉费曹公十年辛苦”等信息)
3.D(A是说小说中“戏文”与人物命运的关联,B是说《红楼梦》富有诗意,具有言外之意,C是作为考据派的胡适的成果。三项都不合乎要求。D支撑材料二中的观点:“《红楼梦》不仅是仁爱之书,更是充满无限情怀的天真之书、博爱之书。”)
4.①论证方式多样。材料二采用了例证、喻证、引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式。作者引用了鲁迅、刘鹗的语句,选取了宝玉与玉钏儿、龄官、黛玉的交往,运用了饺子、西瓜子等比喻,让自己的论证更清晰、更有说服力。②论证结构清晰。材料二运用总分结构,分条论证。作者从“情”字入手,分析了从“情”字理解小说主题的四个层面,结构严谨,层次清晰。③论证语言浅显明了。作者通过运用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用通俗浅显的语句一一展示自己的观点,化难为易,通俗易懂。
5.①每个章节可以从不同的人物视角来读,同一件事也可以从不同人眼中写出;②善于使用人物视角叙事,喜欢变换视角,但目标始终围绕着贾宝玉和贾府盛衰;③人物视角叙事既考究又华丽,站在叙事视角的人物一定有特别深刻的叙事角度;④对主要人物的刻画和关键情节的描写,通过特定的人物去实现;⑤每个情节都有一个主要的人物叙事视角,综合运用和自如转换多种叙事视角。
6.B(“要到贾政和王夫人跟前告状”理解错误,从下文情节看,是黛玉跟宝玉开玩笑)
7.B(没有夸张手法)
8.①营造了宝玉读《西厢记》时“落红成阵”的凄美意境。②引入了下文的宝黛的关于葬花的讨论和葬花的情节。③与下文黛玉听《牡丹亭》的唱词“水流花谢”和想起词中的“流水落花”遥相呼应。(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
9.①多情而自尊:爱宝玉,但对于宝玉的唐突和表白视为对自己的轻浮。②多愁善感:见花落而葬花,听《牡丹亭》心痛神痴,眼中落泪。③聪明颖悟:看书能一目十行,有很高的文学感悟能力。(每个要点2分共6分)
10.C(参考原文标点:首荐张珪,复平章政事,召用致仕老臣,优其禄秩,议事中书。不次用才,唯恐少后,日以进贤退不肖为重务)
11.D(“《仁宗实录》所记为当朝皇帝的国事”错。从文中“英宗登极。拜中书左丞相”等文字可知,“当朝皇帝”为英宗,而不是“仁宗”)
12.B(“收归自己的官署中”错。根据原文“请立宗仁卫总之,命县官赎置卫中,以遂生养”可知,拜住将流离失所的百姓安置在宗仁卫中,并非“自己的官署中”)
13.(1)你们要小心谨慎,如果违犯国家法律,我虽然想要特别赦免,拜住也不会宽恕你们。(“汝辈”、“曲赦”、“拜住不汝恕也”宾语前置各1分,句意1分)
(2)拜住常常认为学校是政治教化的根本源头,看起来是缓慢的而实际都是很紧急的事情,而主管人不竭心尽力地做事,便导致了政治教化的荒废松弛。(“以”“务”“致”各1分,句意1分)
14.错误:史官记事有偏颇,没有记录左丞相哈剌哈孙的决策功劳,只记录越王秃剌从容不迫、勇于决断的事迹。方式:拜住用“只记鹰犬爪牙的功劳,忽略发号施令的人”来作类比,指出史官做法的不当之处。
【参考译文】
拜住,安童的孙子。五岁丧父,太夫人教养他。(拜住)长大以后,志向宏远,端正诚信,有祖父的风度。英宗即位。拜住被任命为中书左丞相。在此之前,皇帝身边侍臣传达旨意,按姓名到中书省根据资历政绩选授官职的有六七百人,官员办理铨选,因此阻滞不畅。拜住上奏(请求)搁置先时的办法,选授官职统一依据选授标准来排列次序,官吏中不容纳邪恶不正之人。刑部官员中事有实情可怜悯的就加以宽恕,贪婪残暴不守法令的决不饶恕。皇帝经常对身边的人说:“你们要小心谨慎,如果违犯国家法律,我虽然想要特别赦免,拜住也不会宽恕你们。”延祐年间,北方沙漠遇到大风雪,羊、马、骆驼等牲畜全都死亡,百姓流离失散,把子女卖给他人当奴婢。拜住以北方是使君主兴盛的根本之地,那里的百姓应该加以救济为理由,请求设置宗仁卫统领他们,命令县官出钱赎回被卖的子女安置在宗仁卫中,使他们得以正常地生活成长。至元十四年,开始在大都建造太庙,到这时已有四十年,但皇帝无暇练习亲自祭祀之礼。拜住上奏说:“古人说礼乐需百年时间才能见效,举行郊庙祭祀供献仪式,现在正是时候。”皇帝高兴地说:“我能实行此事。”预先通知有关部门,依照皇帝亲自祭祀太庙中室的仪式和礼节,一概遵从典章常例,不要随便增减。二年春正月,开始置办皇帝的车驾。拜住代理太尉职务随从在后。祭礼前按长幼尊卑顺序举行清整身心的仪式,巡行斟酒进献祭祀,捍让应酬宛然像平素练习过一样,太庙内外都为之肃然起敬。拜住常常认为学校是政治教化的根本源头,看起来是缓慢的而实际都是很紧急的事情,而主管人不竭心尽力地做事,便导致了政治教化的荒废松弛,拜住请求皇帝下令要内外官员都来商议拯救整治的办法。有人说佛教可以治理天下,皇帝问拜住这件事,(拜住)回答说:“佛教主张清净无为,超脱一切,自我修养可以。如果治理天下,舍弃仁义,那么三纲五常就要混乱了。”皇帝对他的回答都很赞赏。冬十二月,(拜住)升右丞相、监修国史。皇帝想要封授拜住三公的爵位,(拜住)恳切地辞谢,(皇帝)于是不设置左丞相,由他一人主持政务。(拜住)首先推荐张珪,重新任命他为平章政事,召回已经退休的老臣,在俸禄、品秩上给予优待,让他们在中书省商政议事。他不按寻常的次序选拔人才,唯恐抓得不紧,每日将进用贤才斥退庸才作为重要任务。三年春二月,(拜住)准备将《仁宗实录》进献皇帝。前一天,(拜住)到翰林国史院听人朗读。第一卷记载大德十一年的事情,没有写左丞相哈剌哈孙的决策功劳,只写了越王秃剌的从容不迫、勇于决断。(拜住)对史官说:“没有左丞相,即使有一百个越王又有什么用呢?只记录鹰犬爪牙的功劳,却忽略幕后指挥操纵的人,可以吗?”(拜住)马上下令记下哈剌哈孙的功绩。其他记载有不适当的地方,一一加以更正,人们都佩服他的见识。
15.C(“直抒胸臆”错,本诗是一首咏物诗,“眼前道路无经纬”指螃蟹爬行时不管眼前道路的纵与横,作者以此写自己前路不明,是托物言志)
16.(1)全诗使用的抒情方式是托物言志(借物抒情、借物讽人等)。(2)①颈联第二句写酒都不能抵挡蟹的腥气,只能靠菊花。暗指在消灭贪官污吏的同时不能忘了自己“菊”的品格和初衷。②颈联第一句写蟹性寒,食之须防积冷,一定要用姜。暗指要用比贪官污吏更老辣的手段除掉他们。
17.(1)为国以礼 其言不让 (2)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 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3)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18.A(第一处,雅俗共赏:文化高的人和文化低的人都能欣赏。通俗易懂:浅显易懂,适合一般人的水平和需要。从上文“高深难懂的学问”“普通读者”等表述看,此处用“雅俗共赏”更恰当。第二处,漫谈:不拘形式地就某问题谈自己的体会或意见。畅谈:尽情地谈。从下文“娓娓道来,平易亲切”的表述看,语境表现的是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给人的亲切感,此处用“漫谈”更恰当。第三处,须:须要。需:需要。“须”偏重于事理上或情理上的必要性,指一定要;“需”则偏重于需求,指应该有或必须有。根据语境,此处用“须”更恰当。第四处,沉浸:多比喻人处于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沉醉:比喻深深地沉浸在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沉醉”的程度比“沉浸”深,达到这一境界需要更高的艺术感受能力,而语境是讲朱先生对普通青年谈艺术感受,所以此处用“沉浸”更恰当)
19.①《谈美》谈论了许多美学问题 ②宇宙本来是无所谓情的
20.①原文先说赋予天地万物以情,所以才有“花会笑,还会哭,世界因此而多姿多彩”,阐明了美学的本质,句与句之间是因果逻辑关系。②改后不合逻辑,也不能准确阐明美学的特点。
21.③将“雨水、小雪、大雪等节气跟谷雨一样”改为“谷雨跟雨水、小雪、大雪等节气一样” ⑤在“降水量”前面加“此时(这时节)” ⑦删除“时节”或将“时值”改为“是” ⑨将“甚至”调至“南方一些地区”后面
22.①依托北斗卫星;②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GNSS接收机、雪深雷达探测仪、重力仪;③开展峰顶交会测量和GNSS联测。(5分。答出一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得5分)
23.【写作提示】所给材料从三个侧面谈及对经典的理解:第一句话谈以《红楼梦》为代表的经典作品对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影响(侧重经典作品本身的价值);第二句话讲经典作品令人记忆深刻(侧重对个人的影响);第三句话言经典作品对中学生和作家的作用(侧重对写作的帮助)。从“品读经典”出发,选取这三个侧面的任一立意记叙或论述,均符合题意。
“品读”不仅是“读”(对情节的简单了解),更要体现“品”(品出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品出人生感悟),记叙文要体现出“品读”的过程,认识的渐进过程;写成议论文也要尽量体现思想认识的深化过程。把“品读”和“经典”两个概念捆绑起来记叙或论述,或者把“经典”和“品读”分开表述,写作重点把握准确,均符合题意。简单地列举哪些是经典作品,或只谈经典作品有哪些作用,无“品读”过程或弱化“品读”,写作重点把握不准,视为审题不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