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说
“木叶”
第
1
课
时
一、基础夯实
1.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传诵 橘颂 潇洒 箫箫落木
B.绵密
缠绵
酒盅
沽惑人心
C.噪音
浮燥
石碇
万应锭
D.翩翩
褊狭
灼热
灼灼其华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1)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 。?
(2)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 的形象。?
(3)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 ,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A.启示 钟爱 奥秘
B.启发 钟爱 奥妙
C.启发 喜爱 奥秘
D.启示 喜爱 奥妙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
B.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
D.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不但“木”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B.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潜在的更为普遍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
C.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
D.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地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的形象鲜明。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 “落叶”, 常见, 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 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 由此可见。?
A.即使 因为 所以 而 因而
B.就是
因为
所以
但
因而
C.即使
虽然
也
但
也就
D.就是
虽然
也
而
也就
6.下面是某医院门诊“一卡通”挂号流程图,请把这个流程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得当,表述准确,语言连贯,100字左右。
答:?
?
?
?
?
?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九歌》
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可是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这可以说是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这里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
“木”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尽管“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它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有删改)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屈原诗句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谢庄、陆厥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启发。
B.古代的诗歌中很少用“树叶”而多用“木叶”,这可以说是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
C.“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要比“树”显得单纯,这是“木”的一个艺术特征。
D.“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这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由屈原的诗句引出话题,即“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B.文章列举含“木叶”的实例,让读者从具体可感的诗中认识到这一意象的普遍性。
C.文章在“木叶”和“树叶”的对比中把论证推向深入,引出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
D.文章在提出问题后,又用大量篇幅分析问题,最后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只有留心才会察觉它的存在。
B.“木”有“树”和“木头”的双重形象,影响着我们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叶子。
C.古诗中“木叶”的“木”是作为“树”的特殊概念而出现的,“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
D.在艺术形象的领域,一字之差在表达上就相差千里,因此在写作和鉴赏中要培养谨严的态度。
第
2
课
时
一、基础夯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日,成都向社会招募街头艺人,推行持证上岗、定点表演,为街头文化的发展提供更安适的土壤,也为心怀梦想者创造一个人生出彩的舞台。街头艺术的规范有序发展,是一个城市文化特质的生动表达。放眼世界,有不少城市都是因为 的街头艺术而为人所向往。伦敦著名的考文特花园,被誉为街头艺术表演的天堂,也因此成为伦敦独特的文化名片;巴塞罗那的兰布拉大道,缤纷多彩的街头表演更是让游客 。( )。将蜀中风流蕴于音符,将多元艺术展现于街头,相信这也会助力成都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成城市新的文化景观、文化资源。其实,不只是成都,上海、深圳等城市都也在陆续采取措施,展现街头艺人的规范化、专业化管理。为什么几大城市纷纷有此行动?一方面,街头表演是城市管理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虽然街头艺人于城市形成轻松、有活力的文化氛围大有裨益,但一些不分时段、不分场合的表演,也在影响着城市的正常秩序,对表演的时间、地点、内容等进行相应的规范,才能让其更好地发展。另一方面,如今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更加多元化,如何增加优质的文化供给,也在考验城市管理者的治理智慧。给街头表演 容易,但要保证街头表演的长期有序规范,却不是一件 的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方兴未艾 拍案叫绝 一席之地 易如反掌
B.生机勃勃
拍案叫绝
一隅之地
易如反掌
C.生机勃勃
叹为观止
一席之地
轻而易举
D.方兴未艾
叹为观止
一隅之地
轻而易举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让城市文化更加丰富多元,帮助城市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是充满艺术性的街头表演的最终目的
B.充满艺术性的街头表演,可以帮助城市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让城市文化更加丰富多元
C.帮助城市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让城市文化更加丰富多元,是充满艺术性的街头表演的重要作用
D.充满艺术性的街头表演,可以让城市文化更加丰富多元,帮助城市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
3.文中画线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上海、深圳等城市也都在陆续采取措施,展开街头艺人的规范化、专业化管理。
B.上海、深圳等城市也都在陆续采取措施,推进街头艺人的规范化、专业化管理。
C.上海、深圳等城市都也在陆续采取措施,展示街头艺人的规范化、专业化管理。
D.上海、深圳等城市都也在陆续采取措施,推出街头艺人的规范化、专业化管理。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我们经常说两句话,“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中国古代传统诗论习惯于将诗品与人品相联系,以为人品决定诗品,诗品出于人品,因而总是强调“有第一等襟袍,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进程,“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确实是比较普遍的现象,这是一种史实,但我要向大家揭示的是另一史实,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也不难找到“言非心声”的例证,在一些诗人那里,诗品和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如果坚持认为“诗品醇者,人品必正”,显然是一种罔顾文学史实的想当然的误判。
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比如徐增《而庵诗话》里提到,诗是人心灵的一种外化表现,见诗如见其人。验之创作实践,在中国诗歌史上,确实有许多诗人的诗品与人品是统一的、和谐的,读其诗,可以推知其人;反之,观其人,亦可想见其诗。比如李白,文如其人的典型代表;比如刘禹锡,中国古典诗歌中不屈的典型。
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有相当一部分诗人的诗品与人品其实是割裂的、背离的、永远无法契合的,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诗品高洁,而人品卑劣。读其诗,分明为志士仁人;观其行,显然是无耻败类。
西晋诗人潘岳,后世称他潘安,他是少有的美男子的代表。他在其作品《闲居赋》中,描述了自己对功名的蔑视之情。但现实是,权贵贾谧手下有二十四个谄友,排在首位的就是潘安。南宋开国皇帝宋高宗赵构,畏敌如虎,丧权辱国,读他的诗《题金山》却是豪气万丈:“屹然天立镇中流,弹压东南二百州。狂虏来临须破胆,何劳平地战貔貅。”诗中赵构俨然以御敌英雄自命。这可归因于人格的二重性:内心深处未必无意御敌,却因懦弱自私故而终不敢御敌。
考察中国古典诗歌的历史进程,尽管“言非心声”的现象并不罕见,也许永远无法杜绝,但我们仍然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
(摘编自《浙江人文大讲堂——诗品与人品》)
材料二:
北宋哲学家张载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既是先贤圣道,亦寄寓家国大义。因此,家国情怀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从未缺席的主题,诗词中的家国,既有边塞况味,也有忧国忧民。
盛唐四大边塞诗人王昌龄、王之涣、岑参、高适,他们开启了中国边塞诗词的巅峰之门。王昌龄有感于汉将李广的英雄气概而作的《出塞》句句宣誓,字字慷慨,尽显盛唐人保家卫国的决心。王之涣留存于文学史的诗作已不多,但《凉州词》的余响不绝于耳,尤其是那两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离家已经平添几分忧思,而更令诗人忧虑的是,面对这茫茫荒漠,连表达思念的杨柳枝都找不到。玉门关,自古就隐喻着边塞将士们的思乡之情,诗人把它放在这里,更显回乡之路漫长悠远。忧愁虽然有,但比忧愁更强烈的是慷慨,乡愁之上还有家国荣誉,这远远高于个人悲情。边塞将士们的坦荡着实令人叹服。于是,我们不难理解,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何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悲壮却不凄凉了。
忧国忧民的诗词所体现的是诗人对国与民在战争中所受苦难的担忧。忧国,既有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又有辛弃疾“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更有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在“捐躯赴国难”这面旌旗下,辛弃疾一腔热血作出《破阵子》,陆游逝前留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殷切期待。忧民,最深情的非杜甫莫属了。朱熹论杜甫人格,将他与颜真卿、诸葛亮、韩愈、范仲淹并举为君子——品格高尚的人。朱熹认为他们“所遭不同,所立亦异,然求其心,则皆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杜甫的“磊磊落落”是他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他的“三吏”“三别”像一部史诗,记录着战争中百姓的艰辛。“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的年轻人,“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的老人,“存者无消息,死者为沉泥”的受难者,这些形象直指人心。杜甫爱民之情昭然可见,流传千古。
家国情怀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于文化中的审美基因。它深隐于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昂而不傲,光而不妖。它内敛,融达,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这种文化自信与古典诗词偕隐同行,玲珑剔透,流光溢彩,超越了空间,点亮了时代,烛照千秋,辉映未来。
(摘自张向荣《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材料三:
王国维说:“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当前我国文化正处于价值转型期,诗歌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人性价值、道德价值、文化价值都在变化,如何创造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命题。有一些路径可帮助诗人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比如,人可在“事”上磨,从“自我”走向“人类喉舌”。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以及“梨花体”“乌青体”等,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容易引发热潮,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转眼烟消云散,谈不上“人类喉舌”。“人类喉舌”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还有千千万万人的事。王阳明说:“人须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诗的意义、价值、梦想都诞生在诗人做“事情”的过程中。“事”中有“情”,有“生命意志”,有“欲”。“事情”关乎实践、关乎意境之“意”。王国维“境界说”提出的“合乎自然,邻于理想”的两个维度,要求诗歌不仅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更重要的是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合乎自然”,即合乎人性的本然;“邻于理想”,即靠近理想人性、理想人生、理想社会。只有契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写出“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诗人不是一劳永逸的“职业”,“邻于理想”就要求诗人永远行走在路上,永远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
(摘编自宋湘绮《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如其人”“言为心声”等由来已久的说法,说明我们一直在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
B.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事的关注。
C.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人品与诗品,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
D.材料三认为诗人的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
5.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史上诗品与人品割裂、背离、无法契合的情况有很多,以致出现了创作与生活严重脱节的现象。
B.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的传统,倡导诗品与人品的统一,鄙弃诗品与人品相背离的非正常行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
C.材料二中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为例,意在论证即使在乡愁如此浓郁的诗里,家国情怀也未曾缺席。
D.材料二从家国情怀的角度,挖掘出我国古典诗词的文化价值,让我们在认同中传承,在践行中坚定信心,这恰是对文化自信的具体阐释。
6.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诗词中的“边塞况味”,或表现为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或表现为比个人的乡愁更为强烈的家国荣誉。
B.朱熹认为杜甫等“君子”尽管遭遇各不相同,但他们都“磊磊落落”,在诗词中体现出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
C.《出塞》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诗句,主要表达了诗人王昌龄对李广英雄气概的敬佩。
D.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深隐于民族血脉的薪火相传,它孕育了家国情怀。
7.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答:?
?
?
?
?
8.创造诗歌高格成为文化创新的时代要求,怎样才能创造出高品质的诗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
?
?
参考答案
第
1
课
时
1.D(A萧萧落木,B蛊惑人心,C浮躁)
2.B(“启示”,启发提示,使有所领悟;“启发”,阐明事例,引起对方联想而有所领悟。“喜爱”,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钟爱”,特别疼爱,非常喜爱。“钟爱”比“喜爱”程度更深。“奥秘”,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奥妙”,<道理、内容>深奥微妙)
3.A(B句末句号应放在引号内。C括号前的逗号应放在括号后。D“至于‘落木’
呢”后的问号应改为逗号)
4.C(A语序不当,应修改为“‘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B语序不当,应修改为“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D成分残缺,结尾应修改为“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
5.D(第二空与第三空是转折关系,第四空与前句并没有转折关系)
6.患者到院后,有卡患者直接在收费窗口充值挂号或到分诊台挂号。无卡患者如果带了身份证,先到收费窗口办卡,然后充值挂号;如果未带身份证,则先到导诊台填写办卡申请单,然后去收费窗口办卡,最后去收费窗口充值挂号。
7.B(“这可以说是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曲解文意。根据原文第2段,“树叶”简称为“叶”,“可以说是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但一遇见‘木叶’的时候,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由此可见,并不是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故选B)
8.D(“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曲解文意。本文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后,指出在艺术形象的领域,“木”与“树”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金。文章并未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9.A(B“‘木’有‘树’和‘木头’的双重形象”曲解文意,依据原文第4段,“木”具有着一般“木头”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可见是有“木头”的形象,而不是“双重形象”。C“‘树’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说法错误,应是“木”的概念一直左右着“木叶”的形象。D“一字之差在表达上就相差千里”说法绝对。文章最后一段是紧扣着“木”与“树”的差别来说的,而选项“就”字使表述绝对。故选A)
第
2
课
时
1.C(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兴起、发展,一时不会终止。生机勃勃:形容充满生命力并富有朝气。结合后文的例子,第一空应填“生机勃勃”,排除A、D。易如反掌:像翻一下手掌那样容易,形容事情极容易办。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很容易做。两词都强调事情容易办,但“易如反掌”容易程度超过“轻而易举”,而且在否定句中多用“轻而易举”。故第四空排除B)
2.D(承接前文“伦敦……巴塞罗那……”补写句的话题应是“街头表演”,故可排除A、C。街头表演的作用,应先说“让城市文化更加丰富多元”,再说“帮助城市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故可排除B)
3.B(原文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都”与“也”要互换位置;二是搭配不当,“展现”应改成“推进”)
4.A(B“21世纪以来出现的诗歌都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缺乏对千千万万人的事的关注”错。从原文内容“21世纪以来出现的废话体、垃圾派、口水化写作……大都是聊以自慰的‘呻吟’。这些诗有‘合乎自然’的一面……但少了‘邻于理想’的情怀”可见,选项中“都少了”表述过于绝对。C“材料二中提到的杜甫的‘君子’品格和创作的诗歌所体现出的人品与诗品,可以全面论证材料一中的观点”错。材料一的观点有两个:“表达类似‘文如其人’的观点比较多”“在中国诗歌史上,‘言非心声’的情况也很多”。而杜甫的诗歌只能证明“文如其人”的观点,选项中“全面论证”的表述是错误的。D“材料三认为诗人的诗歌创作既要‘合乎自然’,又要‘邻于理想’。这里‘理想’的含义与材料二中的‘君子’品格是相同的”错。材料一倡导的君子品格是家国情怀,而材料三中的“邻于理想”应该是更广义的内容,包含家国情怀在内的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所有内容。选项中的“相同的”概括错误,其应该是包含关系。A参考材料一第1段可以看出是正确的。所以选A)
5.B(“我们只要倡导坚守‘文如其人’……就可以杜绝‘言非心声’的现象”错。从材料一第1段可以看出,我们一直在倡导“文如其人”“言为心声”,但背离现象也一直在,可见选项中“只要……就”的表述过于绝对。所以选B)
6.A(B“对民众生命的人道关怀”只是杜甫的突出特征,不是“他们”的共同特征,偷换概念。C文中引用《出塞》的目的是证明边塞况味中体现出的家国情怀,而不是赞美李广的英勇气概。D文意倒置。根据文意,应是家国情怀积淀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字里行间,它深隐于中华民族的灵魂深处,成就了中华文化昂扬的自信)
7.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主要以名家作品为论据,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②采用递进式(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③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类比论证等。
8.①要有高境界、多视角的大胸怀;②要有真情实感、付诸实践,要有理想和追求;③关注人的一般本性的普遍性,写出符合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性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