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单元测试(B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单元测试(B卷)解析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1-04-21 14:53: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单元测试题(B卷)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
1、据史书记载,商王的名号大_é?¨???????¤???????_名,如盘庚、武丁、祖甲、帝乙等。西周时期,以德行为王的谥号,如文王、武王、康王、孝王、厉王等。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商朝创立干支纪年法 B.西周代商体现了“天道轮回”
C.西周崇尚“敬天保民” D.德行是西周王位继承的依据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据史_???è?°è???????????_的名号大部分以天干命名,如盘庚、武丁、祖甲、帝乙等。西周时期,以德行为王的谥号,如文王、武王、康王、孝王、厉王等”,可知西周时期的统治者开始注重德行,不仅要顺从天意,又要适应人心,故选C项;干支纪年法传说起源于黄帝时期,实际萌芽于西汉初,始行于王莽新朝,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商周王名号不同,并不是周代商体现的思想,排除B项;宗法制是西周王位继承的依据,排除D项。【出处:21教育名师】
2、汤灭夏时发表了“汤誓”_?????°è???¤???????_行,将推翻前朝视为天命所在。周兴兵灭商时也多次发誓,并特别强调商王罪在失“德”,推翻商纣是“共行天罚”。这体现了周人( )
A.重建道德,再造秩序的决心 B.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观念
C.崇拜神灵,敬畏上天的意识 D.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理想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_??¨???????????????_也多次发誓,并特别强调商王罪在失‘德’,推翻商纣是‘共行天罚’”,可知周人认为统治者应该以德治国,顺应天意,否则就会被推翻,故是敬德保民,以德配天的观念,故选B项;材料中体现的是汤灭夏和周灭商都有共同的认识,就是统治者不能违背天命,失德于民,没有体现出建立道德标准,确立统治秩序,排除A项;从材料中“并特别强调商王罪在失‘德’”,可知材料中不仅体现了周人崇拜神灵,敬畏上天,还有认为统治者不应该失去民心有失德行为,排除C项;天下为公是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制度,夏商西周确立了家天下的统治制度,排除D项。
3、两汉时期,郡太守韩延寿和_è??è????¨?¤???????_弟争财的案件时都认为“教化不行”“至令民有骨肉争讼”“咎在太守”。韩延寿闭门思过,许荆向朝廷请罪。争讼者的族人都批评指责两兄弟,不久,“兄弟感悔”。这反映了当时( )21教育名师原创作品
A.政府奉行无为而治的施政理念 B.财产纠纷涉及宗族的整体利益
C.民事调解渗透德主刑辅的思想 D.礼法结合的司法制度趋向完备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兄弟_???è?????é????????_了“太守自责”“族人批评”“兄弟感悔”的解决过程,从整体上看,反映了汉代德主刑辅、重视教化的治民思想,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没有体现,均排除。
4、汉武帝之后,地方治理一改严_é?·??????????????§_出现如西汉宣帝时期的颍川太守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西汉元帝时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视民如子”;东汉山阳太守秦彭“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序”等做法,治理成效显著。据此推知( )
A.两汉时期中央集权制持续强化 B.地方治理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C.善治地方是汉代重要的选官条件 D.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得以确立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_????????§?????°???_西汉宣帝时期的颍川太守黄霸‘力行教化而后诛罚’,西汉元帝时期的南阳太守召信臣‘视民如子’;东汉山阳太守秦彭‘不任刑罚,崇好儒雅,教明庠序’等做法,治理成效显著”中的“教化、视民如子、好儒雅”等信息可知,汉代地方治理引用了儒家思想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结合题目时间“汉武帝之后”及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地方治理中引用了儒学思想并取得良好效果,不涉及中央集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地方治理中引用了儒学思想并取得良好效果,不涉及选官标准和条件,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汉代地方治理中引用了儒学思想并取得良好效果,不涉及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结合所学知识,法家思想奠定了专制集权的理论基础,排除D项。21教育网
5、朝鲜《高丽律》篇章内容_é?????????????????_律》;日本文武天皇制定《大宝律令》也以《唐律》为蓝本;越南李太尊时期颁布的《刑书》大都参用《唐律》。这反映了( )
A.《唐律》被世界各国广泛采用 B.《唐律》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C.中华法系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 D.这些国家完全采用中华法系
【答案】 C
【解析】 古代朝鲜、日本_???è??????????????_国法律以《唐律》为蓝本,说明作为中华法系的代表作,《唐律》超越国界,对周边国家产生了重大影响,故选C项。A项错在“各国”,排除;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排除B项;D项表述太绝对,排除。
6、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 )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
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
【答案】B
【解析】阅读材料,理解材料,礼乐是治平的核心手段,刑政是辅佐礼乐的,排除A,而选B。材料没有涉及休养生息和儒法的治国思想,排除C.D。
7、明清瓷器绘画中,常见的有_??????????????????_”、二十四孝图,以及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源于文学作品的题材。据此可知( )
A.主流价值观念深入影响社会生活 B.封建政府极力宣扬传统正统观念
C.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被发掘利用 D.手工业品成为文学艺术传播媒介
【答案】A
【解析】根据所_??????è???????????_在明清时期,瓷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品,而“三纲五常图”、二十四孝图、岳母刺字、苏武牧羊、尉迟恭救主、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精卫填海等绘画内容都属于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这反映出社会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已经深入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故选A项;题干中没有述及瓷器的绘画内容是由封建政府所规定的,排除B项;题干内容仅是涉及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没有涉及传统文化的经济价值所在,排除C项;题干内容着重强调传统儒家思想渗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其着重点在于瓷器绘画的内容,而不是瓷器本身的价值,排除D项。
8、《大清律例》明确规定,儿子殴_???????????????è??_有伤无伤,处斩刑。如果是父母殴打儿子,情形就大不相同,不负任何法律责任。殴打儿子致死,最重也只处杖六十、徒一年的刑罚。上述规定反映出清代法律的特点是( )
A.皇权至上,法自君出 B.强调以礼入法,忽视个人权利
C.法分贵贱,因人而异 D.强调等级尊卑,主张同罪异罚
【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规定以法_?????????????????¤_封建社会尊卑贵贱的等级,符合宋明理学对于礼制的要求,最终导致对个人平等权利的忽视,最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项。A项,题干叙述了父子的法律责任,没有体现皇权至上,排除;C项,题干主要是涉及到父母和子女子之间的区别,没有体现对于贵和贱的区分,排除;D项,带有迷惑性,尤其是“强调等级尊卑”,但是“同罪异罚”本身就是题干的内容,不算本质(实质)范畴,排除。
9、雅典城邦戏剧开演前_??????????????????_公民子女会被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当众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以前得到抚恤金,然后这些遗孤又会被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席就座。这说明( )
A.城邦重视教化功用 B.公民享有特殊权利
C.民主政治的优越性 D.福利制度开始出现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为_????????????????°?_子女会被请上舞台……得到抚恤金,……荣誉席就座”说明突出了为城邦服务的荣誉意识,激励更多的人为城邦服务,体现城邦重视教化功用,故选A项;材料“为国牺牲的公民子女”说明不是全体公民,排除B项;民主政治是人民当家做主,材料“为国牺牲的公民”体现为城邦服务不是当家做主,排除C项;材料“宣布他们可以在成年以前得到抚恤金”说明存在福利制度但不能体现出现,排除D项。
10、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_????±???????é??è??_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 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 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答案】C
【解析】题干提及平民与贵_????????????è?????_体现为法律,要求在法律上与贵族平等,并不是取消贵族特权,故A项错误;帝国时期颁布的《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与题干共和国时期不符,故B项错误;由材料“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可知长期斗争最终使得平民与贵族获得了平等的法律地位,故C项正确;罗马共和国时期法律(公民法)主要适用于罗马公民,罗马帝国时期法律(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的一切自由民,故D项错误。
11、苏格拉底将自己的研究对象_è?????????±???????_心世界,对当时流行的四种美德即:智慧、正义、勇敢、节制都进行了详细论述,认为每一种美德都离不开知识,提出“德行可教”。其主要目的是( )
A.重建社会道德价值观 B.宣传智者学派的主张
C.完善雅典的民主制度 D.树立人的尊严与价值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_???è?????????????¨_苏格拉底生活时期,雅典社会世风日下,道德沦丧现象比较普遍,他提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通过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来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故选A项;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而苏格拉底主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说明苏格拉底不属于智者学派,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希望通过提高人们人们的道德修养来重建人们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颓废中的城邦制度,而不是完善其民主制度,排除C项;题干之意着重叙述人们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挽救颓废中的城邦制度,而不是树立人的尊严和价值,排除D项。
12、“罗马人认识到自然法是_???é????????????°?_恒不变、具有普遍适用性,但他们并没有由此明确地引申出自然法可以否定人们所制定的实在法这一革命性的结论。”据此分析,罗马人认识的“自然法”是( )
A.罗马法学高度成熟的标志
B.罗马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
C.近现代法学的渊源和法律的先驱
D.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为权力的法律观念
【答案】D
【解析】自然_?????????é?????é??_度成熟的标志不是出自罗马人的认识,故A项错误;“但他们并没有由此明确地引申出自然法可以否定人们所制定的实在法这一革命性的结论”表明罗马人没有认识到自然法是罗马法律科学的思想基础,故B项错误;罗马法是近现代法学的渊源和法律的先驱,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罗马人认识到自然法是最高的法,永恒不变、具有普遍适用性”表明罗马人认识的自然法是一种法律观念,高于人定法和人为权力,故D项正确。
13、欧洲中世纪早期,被_??§???????????????_由当地领主审理,领主因欠缺司法知识,对指控的真假不进行评估,无数的人被处死。1184年教皇始创宗教裁判所,审判由知识丰富的法官主持,按证据法原则行事,并按基督耶稣的教导将迷途羔羊引入正途。由此可知宗教裁判所( )
①包庇纵容宗教异端分子  ②发挥了教会的教化功能
③设立是历史的一个进步  ④推动了司法事业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不能体_??°???????????????_①错误;根据材料“按基督耶稣的教导将迷途羔羊引入正途”可知,②正确;根据材料“领主……对指控的真假不进行评估,无数的人被处死”到“审判由知识丰富的法官主持,按证据法原则行事”可知,③④正确。故B项正确。
14、1517_???é??????·è·???·_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论纲》犹如“放出闪电”传遍德意志,激起了德意志民族反对罗马教廷的风潮,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www.21-cn-jy.com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使人们在神学中获得灵魂的自由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教徒在社会上实现了人人平等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_??????????????????_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可知《论纲》强调了信仰自由,故B项正确。改革后的新教,人们仍信仰上帝,故A、C两项错误;社会上并未实现人人平等,D项错误。
15、美国的启蒙思想家潘恩说:在专制政府中,国王就是法律;同样地,在自由国家中,法律就是国王。这表明潘恩主张( )
A.法治社会   B.司法权 C.自由   D.平等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自由国_????????????????°±_是国王”可知,法律高于国王,及法律至上,这体现的是法治社会,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16、西方有一句著名的谚语,“私宅就是在一座城堡,风可进,雨可进,而国王不可进”。这体现了西方法律崇尚( )
A.私有财产神圣   B.权力制衡原则
C.人人平等思想   D.法律至上原则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私宅……国王不可进”可知,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故A项正确。B、C、D三项均与材料不符,故排除。
17、1953年_??????????????????_主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成立,毛泽东要求起草委员会参考下列资料(见下表)。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草案起草工作的特点是( )
苏俄(联) 1918年宪法;1936年宪法
中华民国 1913年天坛宪法;1923年曹锟宪法;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
法国 1946年宪法
其他 罗马尼亚、波兰、德国、捷克斯洛伐克宪法
A.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 B.具有世界眼光和历史视野
C.与资本主义宪法区别明显 D.深受一边倒外交政策影响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制定_1954??????_法既参考了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宪法,又借鉴了中华民国各时期的宪法,也包括法国等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宪法,故B项正确。
18、董必武在_?????±????¤§??????_言中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已经制定了宪法和一批重要的法律、法令和其他法规……(但仍存在)少数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不重视和不遵守国家法制的现象。这表明( )
A.法律的权威地位急需得到确立
B.新中国成立初期民众的法律意识淡薄
C.新中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
D.新中国急需建立司法监督体系
【答案】A
【解析】根据“(但仍存在)少数党_?????????????·????_人员不重视和不遵守国家法制的现象”可知,新中国的法律的权威地位急需要得到确立,故选A项。材料不能说明民众的法律意识淡薄,故排除B项;C、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
19、195_7???????±???????_全会强调“政治和业务是对立统一的,政治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反对不问政治的倾向”;1958年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1961年重新确定教育方针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反映了( )
A.“左”倾错误没有影响社会主义教育探索
B.社会主义教育改造基本完成
C.“立德树人”在教育中越来越受到了重视
D.教育领域意识形态色彩加强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从19_57?????°19_61年,虽然我国仍然坚持政治导向,但色彩有所淡化,培养公民素质越来越受重视,故选C项。“1958年提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体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要求,排除A项;1957年、1958年、1961年基本都在“左”的氛围中进行和调整中,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也没有实现新时期教育的目标,排除B项;材料“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体现了对公民素质的发展的要求,对意识形态有淡化的倾向,排除D项。【版权所有:21教育】
20、下表是我国改革开放后颁布的部分法律。这对我国政治建设的意义是( )
第一部刑法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第一部刑事诉讼法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第一部民事诉讼法 1982年3月8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第一部义务教育法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第一部民法通则 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第一部行政诉讼法 1989年4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A.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 B.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C.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础 D.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法制
【答案】C
【解析】材料只是部分法律,_???è???????°??????_体系,故A项错误;B项是经济领域,与“政治建设”不符,排除;材料的一系列法律为依法治国提供了法律依据,故C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中国特色,排除D项。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1、1981年邓小平在_???????????????è??_时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21·cn·jy·com
A.人民民主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
C.国民平等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可知,B项正确。
22、新华网20_11???12???_7日电:记者近日从公安部交通管理局获悉,《刑法修正案(八)》和修改后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7个月来,全国共查处酒后驾驶机动车201153起,较去年同期下降44.5%。其中,醉酒驾驶机动车较去年同期下降43.7%。这说明了( )
A.法律的教化作用   B.我国法律体系完善
C.法治社会的形成   D.国家治理保障人权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后酒驾和醉驾案件减少可知法律的引领和教化作用,故A项正确。B、C、D三项教材不能体现,均排除。21*cnjy*com
23、针对我国_??????è?·?????°???_、夫妻之间赠与房产、亲子鉴定等争议逐年增多的情况,2008年1月我国最高法启动《婚姻法解释(三)》的起草并向社会公布,广泛征求意见,2011年7月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525次会议通过。这说明我国( )
A.宪法随社会发展而调整 B.法制建设尊重民生民意
C.法律制度体现男女平等 D.已经开始进入法治社会
【答案】B
【解析】婚姻_?????????è§?é?????_是宪法,故A项错误;根据婚姻法司法解释草案向社会公布,可知尊重民意,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男女平等,故C项错误;“开始”进入法治社会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24、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建国_40??¨??????é??_,命名雷锋、焦裕禄、钱学森等为“建国以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产党员优秀代表”;世纪之交,新华社主办评选“百年中国十大人物”,孙中山、鲁迅、雷锋、焦裕禄、王进喜、李四光、毛泽东、邓小平、邓稼先、袁隆平等当选。这说明中国政府注重( )
A.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B.加强共产党的队伍建设
C.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D.宣传“科教兴国”战略
【答案】A
【解析】材料体现了中_??±????¤????????¤?_政府通过树立典型人物,弘扬民主科学、艰苦奋斗、爱岗敬业、追求进步、爱国为民等精神,故A项正确。百年十大人物并不都是共产党员,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C项错误;“科教兴国”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25、电影票房排行榜_???é??????????????_魔童降世》,虽改编自中国神话故事,但却是一部价值观很“现代化”的作品。讲述了哪吒虽“生而为魔”却“逆天而行斗到底”的成长故事,体现了“不被命运所禁锢,勇于和命运抗争”的主题。上映首日,就取得了1.37亿元的高票房。这说明电影艺术( )21cnjy.com
A.折射人生真相,触动精神共鸣 B.以盈利为目的的投资商业运作
C.是对外进行文化渗透的主阵地 D.提升综合国力,使价值观融合
【答案】A
【解析】由材料“讲述了哪_???è?????è?????é??_却逆天而行斗到底的成长故事,体现了不被命运所禁锢,勇于和命运抗争的主题”可知该电影塑造了一个打破成见“逆天改命”的英雄形象,讲述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成长励志故事,成为备受欢迎的精神内涵,故选A项;材料并未提及电影的盈利目的,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涉及中国电影对外宣传的信息,不能得出对外文化渗透的主阵地,排除C项;价值观需要倡导,不能融合,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26题25分,27题25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中国基层社会治理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后,村民自治成为中国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
材料一 宋代一些地方_???è??????????????_。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并建立民间组织和相关的赏罚制度,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当时,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2·1·c·n·j·y
——据杨开道《中国乡约制度》等
材料二 清末,时_???è?¤????????°???_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www-2-1-cnjy-com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_??????????°?è?????_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21*cnjy*com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的变化,并说明乡约制度的积极作用。(12分)【来源:21cnj*y.co*m】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9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4分)
【答案】
(1)变化: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3分)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3分)
作用: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2分)有利于发展生产;(2分)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2分)
(2)背景:内忧外患;(3分)西方民主思想传播;(3分)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3分)
(3)意义:乡村治理的创新,_??????????????????_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每项2分,答出其中两项即可得满分,本小题总分不得超过4分)
【解析】
(1)第一小问变化,从乡约制度的_??????????????????_体等方面来概括,根据“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得出宋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根据“建立民间组织”“由地方官吏广泛推行乡约制度,设立乡约组织”得出乡约组织从民间自发建立到由地方官吏推动设立。第二小问作用,根据“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每月召集百姓宣讲、教化”并结合所学得出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根据“重农桑以足衣食”并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发展生产;根据“训子弟以禁非为”并结合所学得出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21·世纪*教育网
(2)根据“地方自治_è?????????????????_立国之基础”得出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根据“于救亡之事”并结合19世纪初革命形势得出内忧外患;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从1901年开始实施新政,改革政治制度,试行地方自治。
(3)根据“到1997年底_?????¨?????±???9_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并结合所学村民自治相关知识得出乡村治理的创新,健全了国家治理体系;根据“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并结合改革开放后民主制度的重建与完善相关知识得出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实行村民自治,适应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在_??????????????????_义文化传统中,对人的价值及尊严是十分崇尚的。儒家重视人的价值,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自孔子始,便一再地强调“入世”。“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可谓知矣。”孔子自己也坚守“不语怪、力、乱、神”,把人事放在首位。“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说明孔子具有比较强烈的非宗教意识和倾向。孔子之后,儒家也基本上是反宗教、反出世的,儒家学者都十分强调人事。儒家的《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这些儒家的经典,也没有主张超世脱俗的言论,都是针对现实社会需要的。
——摘编自丁卯《政治规约与思想传播——历史视域下的解放区木刻研究(1937~1945)》
材料二 早在文_è???¤?????????????_天主教道明会的萨伏那罗(1452~1498年),就有感于当时日益浮华败坏的世俗生活,而开始在佛罗伦萨宣讲,反对人文主义的风潮,提倡苦行、禁欲的生活,轻视尘世的价值,并曾率领狂热的信徒焚烧佛罗伦萨纤巧的艺术精品,最后因反对教皇亚历山大六世而被杀。而在宗教改革时代的初期,由于马丁·路德过分强调“因信称义”的观点,毫不妥协地恢复了对人的罪恶本性的极端强调,认为唯有神的干预才能使人得以赦免。因此,引起大部分强调精神自由的人文主义者的反感。
——摘编自刘昕岚《“人文主义”与“宗教”——对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回顾以及对儒家人文主义的反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中国古代儒家“反宗教”的历史因素。(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方出现反对人文主义风潮的社会背景。(9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人文主义的共同作用。(7分)
【答案】
(1)历史因素:小农经_???????±??????????_的出世思想与儒家的入世思想相悖,违背儒家伦理;中国较早形成了稳固的世俗权力体系,世俗政权高于神权;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传统文化的主流,担心受到宗教神学的冲击;孔子等思想家个人喜好的影响。(9分,答出三点即可)
(2)社会背景:宗教神学影响根深蒂固;近代思想解放运动出现极端倾向;早期资产阶级力量弱小。(9分)
(3)共同作用:打击宗教神学;强化世俗王权;重视人性尊严;关注社会现实。(7分,答出三点给6分,答出四点给7分)【来源:21·世纪·教育·网】
【解析】
(1)结合中国古代儒家_??????????????????_础可得小农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一“自孔子始,便一再地强调‘入世’”,结合宗教的出世思想可得宗教的出世思想与儒家的入世思想相悖,违背儒家伦理;结合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及皇权至高无上可得中国较早形成了稳固的世俗权力体系,世俗政权高于神权;根据材料一“儒学是中国文化的主流”,结合佛道思想对儒学的冲击可得儒家思想长期占据传统文化的主流,担心受到宗教神学的冲击;根据材料一“说明孔子具有比较强烈的非宗教意识和倾向”等信息可得孔子等思想家个人喜好的影响。
(2)结合传统的宗教神_????????±?????????_宗教神学影响根深蒂固;根据材料二“有感于当时日益浮华败坏的世俗生活,……提倡苦行、禁欲的生活,轻视尘世的价值因”“毫不妥协地恢复了对人的罪恶本性的极端强调”可得近代思想解放运动出现极端倾向;结合人文主义思想的阶级基础可得早期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3)根据材料一“儒家也_??????????????????_教、反出世的”,结合近代西方人文主义对宗教神学的主张可得打击宗教神学;结合儒家思想是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近代西方人文主义主张王权高于神权可得强化世俗王权;根据材料一“儒家重视人的价值”,结合近代西方人文主义主张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可得重视人性尊严;根据材料一“这些儒家的经典,也没有主张超世脱俗的言论,都是针对现实社会需要的”,结合近代西方人文主义强调社会现实的特征可得关注社会现实。2-1-c-n-j-y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