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单元测试题(B卷)
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
1、我国古代历来都重视对县官政绩的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核。秦汉时期通过上计制度考察县官一年来的任职情况,并以此作为对县官奖惩的依据;唐代对县官的考绩制度日趋完善,包含德、勤、能、绩四个方面;明代制定更加严密的考绩制度,分为考满和考察,两者相辅进行。这一变化实质上反映了我国古代( )
A.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B.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监察制度不断完善 D.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答案】B
【解析】抓住问句的“实质上”,管理水平是材 ( http: / / www.21cnjy.com )料提及了的且是现象,故A项错误;从对县官的考核制度的完善,反映了中央注重对地方官员——县官的管理,其实质是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监察制度不断完善也是现象,不是实质,故C项错误;君主专制是一种决策方式,处理的君臣关系,材料没有提及,故D项错误。
2、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 ( http: / / www.21cnjy.com )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须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 )
A.完善选官制度 B.增加政府收入
C.强化君主权力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上计制度有力加强对地方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管辖,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上计制度是一种监察制度而非选官制度,排除A项;上计制度是地方定期向中央汇报工作,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状况的了解,不能增加财政收入,排除B项;上计制度是关于中央与地方的政治制度,直接推动中央权力增强,排除C项。
3、两汉时的察举制,地方官推举 ( http: / / www.21cnjy.com )人才主要参考乡闾评议;魏晋时九品中正制由中正官品评人才等级,中正官须为中央任职的官员;隋唐以来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有时皇帝还亲自参与人才的选考。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
A.才学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 B.科研人才大量涌现
C.官员选拔的标准完全不同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两汉时的察举制……主要参 ( http: / / www.21cnjy.com )考乡闾评议;魏晋时九品中正制……中正官须为中央任职的官员;隋唐以来科举制选官由中央部门主持”可知古代中央对选官制度的控制权逐渐加强,故选D项;才学并不是唯一标准,过于绝对化,排除A项;古代选官制度是为政治服务,并不是培养科研人才,排除B项;古代选官制度虽有变化,但也并非完全不同,都是由中央任命官员来负责,排除C项。
4、唐代以尚书省六部通过寺监和州县维 ( http: / / www.21cnjy.com )持国家正常运行,以御史台三院(台院、殿院、察院)通过中央直贯基层的使职系统对政务运行中出现的违反律令格式犯罪行为进行纠核,即“台省”并列。据此可知,唐代( )
A.权力制衡特征明显 B.“台省”平行和平等
C.行政效率得到提高 D.监察权成为最高层级
【答案】A
【解析】“通过中央直贯基层的使职系统对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务运行中出现的违反律令格式犯罪行为进行纠核,即“台省”并列”可以对政务系统进行制约,帮有权力制衡的特征,故选A项;“通过中央直贯基层的使职系统对政务运行中出现的违反律令格式犯罪行为进行纠核,即“台省”并列”虽命名为省,但却是主要监察职能,无法看出其地位和三省的平等性,排除B项;“对政务运行中出现的违反律令格式犯罪行为进行纠核”主要针对的是犯罪行为,不能保证效率,排除C项;“御史台三院(台院、殿院、察院)”可以看出监察院只是御史台的一个部门,不是最高部门,排除D项。
5、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经历了悠久的发展过程,形成了完整的制度体系和严密的监察法律体系,下列监察官职与解释对应不一致的是( )
选项 监察官职 解释
A 秦代御史大夫 丞相副貳,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
B 汉代司隶校尉 察举百官以下,及京师近郡犯法者
C 唐代御史台 定期到各州县地方监狱视察执法情况
D 元代御史 纠举官吏时,可采取拘捕、审讯甚至先斩后奏等手段
【答案】C
【解析】唐代御史台是全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最高的监察机构,专门负责监督国家的政令和官员言行,可定期到京都的各监狱检查执法情况,但不是到地方监狱检查,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秦朝的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奏章,并且具有监察百官的职能,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汉代的司隶校尉负责监察京师和地方的官员,并且还管理着监狱的事务,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元代中央派遣御史到地方,不仅负责监察,还带有管理地方的职能,故元代御史行使职权时具有先斩后奏的权力,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6、表1
类别 士族 小姓 寒族 人数总计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进士 589 71.0 109 13.1 132 15.9 830
明经 81 63.3 18 14.0 29 22.7 128
制举 88 65.7 10 7.4 36 26.9 134
表1是唐代登科者出身分布表(小姓,是非士族的地主;寒族,是一般的平民;制举,是皇帝临时举行并亲自参与的科举考试)据此可推知,唐代( )
A.士族阶层拥有科举特权 B.官吏人才来源基础扩大
C.家族地位决定着中举率 D.国家选才侧重政治素养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唐代科举考 ( http: / / www.21cnjy.com )中的官员的出身对比,从中可知,士族出身的官员相对数量较多,但是也有了小姓和寒门子弟,可知唐朝时期,由于科举制的实行,官员的来源广泛,改变了魏晋时期只有贵族才有资格做官的局面,反映出官吏来源基础扩大,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时期,科举考试的官员的出身的对比,虽然贵族士族出身的人数比较多,但是从表中体现不出贵族在科举考试中拥有一定的特殊的权利,排除A项;科举考试以考察人的才学为标准,世家大族相对来说,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所以个人的才学更高,因此在科举考试中占优势,而小姓和寒门相对贵族而言,拥有的教育资源有限,所以科举录取率相对较少,但也体现出科举制决定中举率的是个人的才学,不是家族的地位和门第出身,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科举考中的官员的出身的对比图,体现不出来科举考试的内容是以侧重政治素养为主,排除D项。
7、宋朝御史台和谏院合称“台 ( http: / / www.21cnjy.com )谏”。元丰改制后,御史台的职责是:“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大事则廷辩,小事则奏弹”。谏官的职责是:“凡朝政阙失,大臣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这反映了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是( )
A.御史与谏官事权分明 B.谏官的谏诤由大臣转向皇帝
C.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出现了“台谏合一”的态势
【答案】D
【解析】材料“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 ( http: / / www.21cnjy.com )“凡朝政阙失,大臣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反映宋代监察制度的特点是出现了“台谏合一”的态势,而不是事权分明,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大臣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不符,故B项错误;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明清时期废除丞相制度,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凡朝政阙失,大臣百官任非其人,三省至百司事有违失,皆得谏正”相符,故D项正确。
8、明朝曾设都察院,“纠 ( http: / / www.21cnjy.com )劾百官,辩明冤枉”;设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官员;设按察司,监察地方。同时,还设立了厂、卫秘密监察的特务制度。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削弱宰相权力 B.防止地方分裂 C.加强专制制度 D.健全监察体系
【答案】C
【解析】这些举措体现了监察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度的强化,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是为国家利益和皇帝利益服务的,强化监察的目的即为加强专制,故选C项;明朝时期已废除了宰相,不存在削弱相权的说法,排除A项;防止地方分裂是通过削弱地方权力实现的,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B项;厂卫特务制度是为皇帝个人服务的,并不能说明监察体系的健全,排除D项。
9、在清代,科道官分工对在京各衙门的政务进行稽察,除军机处和十五道本身无人监察外,其他各衙门均受稽察。据此可知,清代科道官拥有( )
A.行政监察权 B.建议国事权
C.辩明诉讼权 D.官吏考核权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中“科道官分工对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京各衙门的政务进行稽察,除军机处和十五道本身无人监察外,其他各衙门均受稽察”体现出科道官有稽查官员的职责,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建议国事权,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辨明诉讼权,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官吏考核权,故D项错误。
10、1852年屈维廉、诺斯科向国会 ( http: / / www.21cnjy.com )提交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各级文职官员,严格文官工作考核,以此作为文官晋升的依据等。报告为以后文官制度改革提供了基本准则。这一做法( )
A.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B.有利于建立稳定的经济秩序
C.表明资本主义发展遇到阻力 D.适应了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
【答案】D
【解析】垄断资产阶级出现于19世 ( http: / / www.21cnjy.com )纪末20世纪初,故A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英国的文官制度中对文职官员的选拔和考核,这样做适应了工业革命后的英国的实际,也就是稳定了英国的政治、经济秩序,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后英国资本主义有了发展,故C项错误;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的经济地位得到了提高,材料的主旨是英国的文官制度中对文职官员的选拔和考核,这样做适应了工业革命后的工业资产阶级的需要,故D项正确。
11、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官制度的国家之一。19世纪30年代,英国政府对文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于1853年制订了一套行使至今的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建立的主要原因是( )
A.传统选官制度弊端 B.英国政府的推动
C.工业革命的影响 D.中国科举制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并没有提到传统选官制度弊端,故 ( http: / / www.21cnjy.com )A项错误;英国政府的推动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主要原因从经济角度思考,19世纪3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即将完成,故C项正确;中国科举制的影响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12、19世纪中后期英美推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文官制度改革: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种制度改革( )
A.有违民主自由选举的精神 B.是全面学习中国科举制度的结果
C.有利于管理专业化科学化 D.大大削弱了执政党的领导能力
【答案】C
【解析】题干中提到“文官任用采取公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并未违背民主自由选举的精神,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这与中国科举制度不同,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的“文官任用采取公开平等考试、择优录取的办法;实行定期考绩,按照勤惰、政绩大小予以升降、奖惩;禁止文官介入党派活动,文官不与执政党共进退。”的措施有利于科学管理,故C项正确;题干中的文官制度改革并未体现出对执政党领导能力的削弱,故D项错误。
13、英国责任制内阁确立后的很长一段时期, ( http: / / www.21cnjy.com )胜选党派组阁,政府官职就由该党成员担任。1850 年进行了文官制度改革,规定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不能介入党派活动。这种变化说明( )
A.政府被议会操控阻碍民主政治发展 B.文官制度是英国政治民主的根本动力
C.改革目的是保证政府施政的独立性 D.责任内阁制并不具备分权制衡的特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英国文官制度改革“负责 ( http: / / www.21cnjy.com )具体行政事务的官员不得参选议员”说明英国的民主政治制度在进一步的完善,更好的保证政府施政的独立性,故选C项;这种变化更有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不是阻碍,排除A项;政治民主的根本动力应该是生产力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政府官员和议会之间的关系,体现了政府内阁和议会的分权,排除D项。
14、英国传统的文官制度以“恩赐官职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为主,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两次颁布法令进行改革,规定由独立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这一改革( )
A.有利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 B.推动了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C.削弱并杜绝了英国政府的腐败 D.完善了英国的政党制度
【答案】A
【解析】由材料“规定由独立 ( http: / / www.21cnjy.com )于党派之外的文官委员会来主持考选事宜,公开竞争、择优录取,文官不受选举与执政党更迭影响,不得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性经济活动”可知经改革的英国文官独立于党派之外,不参与政治活动和盈利益性经济活动,推动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利于英国政治运行的稳定,故选A项;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于1721年,排除B项;英国文官制度不能杜绝英国政府的腐败,排除C项;英国文官独立于党派之外,并非党派制度,排除D项。
15、1870年英国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建立( )
A.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形成 B.适应政府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
C.推动英国建立责任内阁制 D.标志英国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标志英国君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立宪制形成的事件为1689年《权利法案》,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得出近代文官制度让官员的选拔有据可循,考试形式公开公正,有利于选拔出真才实学之人,适应了工业革命后政府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故B项正确;根据所学英国责任内阁制建立于1721年,因而1870年的近代文官制度无法推动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标志英国过渡到近代工业社会的是工业革命的完成(1840年),故D项错误。
16、19世纪上半期,美国实施的“政 ( http: / / www.21cnjy.com )党分赃制”导致政府官员党派化。其后,1883年国会通过的《文官制度条例》规定;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退,定期考核,凭业绩奖惩升迁。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 )
A.党派矛盾激化 B.人治走向法治
C.政府腐败严重 D.分权制衡完善
【答案】D
【解析】《文官制度条例》使行政、立法、司法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部门的文官不再受制于执政党,有利于避免执政党一家独大,从而有利于分权制衡体制的完善,故选D项;《文官制度条例》规定文官常任不与执政党共进,力求避免政府官员党派化,从而缓解了党派之争,排除A项;1787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美国实现了法治,排除B项;“政党分赃制”导致政府官员的任命任人唯亲,容易产生腐败现象,《文官制度条例》规定文官凭业绩奖惩升迁,从而有利于避免政府腐败,排除C项。
17、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 ( http: / / www.21cnjy.com )了“文官制度法”。根据这个法案,美国政府形成了“两官分途”,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后者在美国政府中所占比例一开始只占10%,1930年占80%,1970年达到85%,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美国政府“两官分途”的形成( )
A.削弱了精英政治的影响 B.缓和了两党之间的矛盾冲突
C.保证了公共行政的稳定性 D.加强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政府官员分为具有党派立场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政治官员和不受党派力量控制的中立事务性官员,此后一直在85%上下徘徊”,结合所学可知,随着两党制的发展与政府事务的复杂,采用常任文官制,从而确保在两党竞选中,国家事务能够正常运行,故选C项;依所学,常任文官制提升政府管理素质与水平,巩固了统治,而非削弱精英政治,排除A项;依所学,常任文官制下,政府人员不参与两党之间的竞选,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常任文官制确保公共行政稳定进行,而非强调加强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排除D项。
18、1904年,清政府颁布 ( http: / / www.21cnjy.com )《奏定中学堂章程》,要求“凡教历史者,注意在发明史实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这说明当时清政府( )
A.将历史学科的教育放在首位 B.适应了西方列强侵略要求
C.明确了中学教育的法律地位 D.关注学校教育的政治功能
【答案】D
【解析】材料清政府强调历 ( http: / / www.21cnjy.com )史教育重在“省悟强弱兴亡之故”,服务现实政治的需要,在关注学校历史教育的政治功能,故选D项;材料强调历史教育的侧重点,但没有体现出其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历史教育的侧重点,但没有体现出其与列强侵略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以法律形式明确了历史教育的侧重点,排除C项。
19、据统计,上海自1849年至1 ( http: / / www.21cnjy.com )911年,各类各级学堂多达249所,著名的复旦公学、南洋公学、圣约翰大学均集中于此。同时天津也是北方文化教育中心。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于( )
A.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 B.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C.维新运动的持续扩展 D.清政府新政和教育改革
【答案】B
【解析】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 ( http: / / www.21cnjy.com )化发展水平,上海与天津近代教育发展迅速的根源在于两地近代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故选B项;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是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维新运动在1898年9月既已失败,与题干时间点1911年不符,排除C项;晚清新政开始于20世纪初,与题干时间点1849年不符,排除D项。
20、20世纪初年近代新式学堂兴 ( http: / / www.21cnjy.com )起,科举制度衰亡,但几乎所有新式学堂都毫无例外地把有“功名”的士绅作为最基本的接纳对象。这一现象表明( )
A.改革试图保护士绅阶层地位 B.士绅思想观念保守陈旧
C.改革加速了社会各阶层流动 D.士绅成为社会变革主力
【答案】A
【解析】材料几乎所有新式学 ( http: / / www.21cnjy.com )堂都毫无例外地把有“功名”的士绅作为最基本的接纳对象,可见这一改革从根本上保护了士绅阶层地位,故选A项;材料反映出新式学堂的局限性,与士绅阶层思想保守陈旧无关,排除B项;改革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传统士绅的地位,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新式学堂的局限性,没有反映出士绅对社会变革的影响,排除D项。
21、1903年底,京师大学堂选送39名学业优秀者赴日本、欧美留学,其中来自师范馆(师范系)的学生就占31名。这反映出,当时( )
A.政府较为重视教育的发展 B.日美欧师范教育最发达
C.近代教育体制完成了转型 D.旧式私塾退出历史舞台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京师大学堂选送39名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业优秀者赴日本、欧美留学,其中来自师范馆(师范系)的学生就占31名”可知,教育领域的留学生占据了绝大多数,故选A项;京师大学堂选送赴日本、欧美的留学生以师范馆为主,是根据自身的需要,不能说明日美欧师范教育最发达,排除B项;1904年《癸卯学制》的颁行,标志着近代学制的基本建立,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旧式私塾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排除D项。
22、戊戌新政时期,清政府在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推行由小学、中学至大学的、与国际接轨的近代三级教育体制。到1909年,新式学堂已达59117所。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据此分析可知( )
A.戊戌变法除了教育之外没有建树 B.戊戌变法建立了完善的教育体系
C.戊戌变法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D.戊戌变法建立起近代代议制政体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清政府在全 ( http: / / www.21cnjy.com )国推行由小学、中学至大学的、与国际接轨的近代三级教育体制。到1909年,新式学堂已达59117所。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可知戊戌变法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改革,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故选C项;“没有建树”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完善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戊戌变法失败了,并未改变中国的封建专制,排除D项。
23、1904年,清政府颁布《 ( http: / / www.21cnjy.com )奏定学堂章程》,建立了学堂选官制度,规定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结果分为最优、优、中、上、最下5等,获得相应的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5级,再被分配、担任相应的官职。这( )
A.促成了教育的近代化 B.动摇了传统儒学的统治地位
C.废除了科举选官制度 D.表明改革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学堂选官制度,获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相应的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5级,再被分配、担任相应的官职”,可知虽建立近代学制,但采用传统科举制下的官职名称与等级,从而说清末新政下选官制度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故选D项;依所学,洋务运动促进教育的近代化,排除A项;依所学,近代西学的传入冲击了传统儒学的地位,排除B项;依所学,1095年清末新政改革,正式废除科举制,排除C项。
24、1982年12月4日,第五 ( http: / / www.21cnjy.com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宪法,规定国家主席、副主席等重要职务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这说明我国干部人事管理制度实现了( )
A.民主化 B.科学化 C.制度化 D.现代化
【答案】C
【解析】材料“宪法”“规定国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主席、副主席等重要职务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职务”,说明形成制度,故选C项。A、B、D三项材料不能体现,故排除。
25、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 ( http: / / www.21cnjy.com )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迫切要求改革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为此全国人大常委会( )
A.决定废除国家领导干部的终身制
B.取代了党管理干部的人事制度
C.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D.决定建立中国特色的人事制度
【答案】C
【解析】材料“向市场经济的过渡”,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是在1992年以后,废除国家领导干部的终身制是80年代,故A错误;新中国成立至现在都坚持贯彻党管干部的人事制度,故B项错误;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实行,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故C项正确;是否有特色不是刻意为之,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26题25分,27题25分,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 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 ( http: / / www.21cnjy.com )设立经济特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这些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具有许多值得总结和可供借鉴之处,并且在某些方面还显示出了其所特有的时代价值。
——摘编自关学增《近代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及其得失》
材料三 以1994年《国 ( http: / / www.21cnjy.com )家公务员录用暂行规定》正式颁布为标志,我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正式建立。该规定实施20年以来,一大批优秀人才陆续进入国家机关工作,为国家公务员队伍建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摘编自韩达亮《当代中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浅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的趋势,并简析这些变化的积极作用。(9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初期中国官员选任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10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的意义。(6分)
【答案】
(1)趋势:选官范围不断扩大;选拔方式日益公平公正;评选标准从血缘趋向才能。(每点1分,共3分)
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推动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背景: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民国政治的发展。(每点2分,共,10分)
(3)意义: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6分)
【解析】
(1)第一小问趋势,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趋势可以根据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这些选官制度在选官范围、选拔方式、评选标准的变化来回答。第二小问积极作用,可以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据材料“清末新政前后,清政府开始设立经济特 ( http: / / www.21cnjy.com )科取士;废除八股后,又采取学堂育才选才和留学生毕业录用等措施”得出清政府统治危机的加深,科举制度无法适应改革需要,新式学堂的推广,留学潮的出现;据材料“到了北洋政府时期,受国内外诸种因素的影响,以强化文官立法为特点,中国近代文官制度进一步趋于完善”得出民国政治的发展。
(3)意义可以从推动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人才的选拔,有助于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等角度回答。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文官制度是古今中外重要的用人制度。近代英国文官制度奠定西方文官制度的基础。
材料一 纵观中国古代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官选拔制度的发展趋势,其选拔范围在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隋唐时期,中国再度实现了大一统,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士敞开了入仕的大门,使封建政府可以从社会各阶层吸纳大量优秀人才进入各个管理部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贪污腐 ( http: / / www.21cnjy.com )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这些严重影响到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加速发展经济和实现自由竞争的愿望。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
——摘编自徐愿《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
材料三 (英国)文官职责是执 ( http: / / www.21cnjy.com )行政府的政策。他们是“非政治份子”,不参加党派斗争,不参加政党政治活动,不得竞选议员,保持政治中立。在内阁时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不与内阁共进,无过错不被免职。还经常受大臣们的咨询,向其提供情报、知识、经验。这些职能的行使,使文官成为统治阶级“从不更迭”的幕后政府。
——摘编自鲍红信《英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文官选拔的特点和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原因。(9分)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影响。(4分)
【答案】
(1)特点:具有面向社会的开 ( http: / / www.21cnjy.com )放性;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作用: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选拔了大量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每点2分,共六分,答对三点即可)
(2)原因: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 ( http: / / www.21cnjy.com );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每点3分,共9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3)影响:有利于提高政府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促进了西方文官制度建立与完善。(每点2分,共4分,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1)第一小问特点,由材料一“其选拔范围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断的走向扩大和开放,逐渐由统治阶级内部选拔发展到向全社会开放”说明选拔具有面向社会的开放性;由材料一“创立科举制,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说明选拔具有公开竞争的平等性;结合史实可知科举制以考试的形式,按成绩选官,因而具有择优录取的选拔性。第二小问作用,中国古代文官选拔择优录取的选拔性促进了官员素质的提高;中国古代文官选拔面向社会的开放性推动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也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公开竞争的平等性选拔了大量人才,也有利于社会的公正公平。
(2)由材料二“光荣革命后,旧制度带来 ( http: / / www.21cnjy.com )贪污腐败、卖官鬻爵、政治丑闻屡见不鲜”,可知旧的选官制度导致了政治腐败;由材料二“19世纪5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的完成,加大了政府工作量,也使得政府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化、更加专业化,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员管理这些新老产业”,可知工业发展要求文官队伍更加专业化;联系史实可知在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前,英国官员由贵族世袭,这与“自由平等”的启蒙思想不符,因而是资产阶级平等自由思想的推动。
(3)由材料三“(文官)不参加党派 ( http: / / www.21cnjy.com )斗争,不参加政党政治活动,不得竞选议员,保持政治中立。在内阁时常更迭的情况下,他们不与内阁共进,无过错不被免职”,可知英国近代文官制度有利于提高政府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结合史实可知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后,其他西方国家效仿,因而也促进了西方文官制度建立与完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