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
科
目
语文
年
级
高二
主备教师
设计主题
《归去来兮辞》
备课时间
课标要求
发挥语文课程的独特功能,促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全面发展;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材分析
一、《归去来兮辞》是人教版必修五第二单元的首篇课文。第二单元是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而本课重点抒发作者回归田园的乐趣。二、《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三、欧阳修评价“魏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如此高的评价与本文表现的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不无关系。
学情分析
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又在高中阶段学过他的《归园田居》,对作者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二、学生经过一年的高中学习,已经掌握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字面的梳理可以以学生自行整理为主,课上以检测为辅。 三、学生对陶渊明的了解局限了“性本爱丘山”的层面,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其“平生之志”及不愿与世同流合污的内涵,逃避现实与责任的归隐是不值得提倡的。借此机会,也对学生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2.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教学重难点
1.朗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字词和特殊句式。
2.体悟作者情感,了解辞赋的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解读陶潜的隐逸诗人的形象。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课
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
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不为五斗米折腰二、作者“归去来兮辞”之意及文体五、读课文及背景简介:课下注释及《导学案》介绍。写作背景三、序言四、解题第二课时一、具体品读研读第一自然段1、解释加点的字词,疏通全文2、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话回答)3、从陶渊明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3、探究第一自然段的重点语句:(1)思考:如何理解“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明确:将以前出仕为官,说成是“迷途”,认为“昨非”;将现在的归隐,说成是“迷途知返”“今是”尚“可追”在对比中,流露出其悔悟与庆幸的复杂情感,在沉痛的自白中,让我们感受到诗人辞官归隐的决绝。(2)思考:“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请从情与景的角度来赏析。明确:本句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写船行顺风,轻快如飞,衣带在风中舒展飘动,“樊笼”复返自然,一身轻松。如此将情融于景中,让我们感受到作者辞官归乡的愉快心情。研读第二段1、解释加点的字词2、陶潜归家的迫切体现在哪里?请找出体现抵家欣喜的语句。3、将本段分为三层进行赏析:抵家-居家-涉园3、“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知还”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表达上有何作用?第三课时研读第三段1、解释加点的词语。2、本段中,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研读第四段1、解释加点的词语。2、强调特殊句式归纳全文主旨概括艺术特色归纳总结文言知识
预习提纲: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2、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标注在书上。提前预习,补充笔记学习序言1、朗读序言2、疏通难点(字、词、句)3、思考:序文写了什么内容?记笔记:文体知识朗读课文:1、听录音,提示学生注意发音、重读、断句。2、学生自读,注意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3、全班齐读。朗读课文,翻译第一自然段结合课下注释翻译找出归隐原因,分析作者内心默读课文,翻译第二自然段思考问题默读课文,翻译第二自然段同桌讨论,找出陶潜隐居乡村的生活乐趣默读课文,翻译第四自然段
知人论世读准生字、读通全文培养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记录教师讲授的重要知识点,通过记笔记巩固知识,加深理解。积极思考问题,不断进行深入分析,思考问题、组织语言、规范作答。
课堂小结
学生自主小结。1.归结应掌握的基础知识:2.归结应积累的思想材料:
学生作业
1、背诵课文2、课后题
板书设计
整改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