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金属的化学性质》课堂基础训练
附相对原子质量:H-1;C-12;N-14;O-16;Ca-40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12分)
1、把甲、乙、丙三种金属分别放入稀硫酸中,甲和乙没有明显现象,丙的表面有气泡产生,另取甲放入乙的盐溶液中未见明显现象,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丙>甲>乙 D.乙>甲>丙
2、如图所示,探究锌、铜、镁的金属活动性时,下列现象、分析或结论正确的是( )
A.盐酸的浓度可以不同 B.铜片表面有气泡
C.镁片的试管表面会发烫 D.金属活动性Cu>Mg>Zn
3、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B.电解水实验,与电源正、负极相连的玻璃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为1:2
C.铁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表面有铜析出,溶液由浅绿色变成蓝色
D.硫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
4、不锈钢材料中含有金属铬(Cr),金属铬的金属活动性排在Zn和Fe之间,铬元素的化合价有+2和+3价,金属铬在置换反应中显示+2价,则以下反应不正确的是( )
A.Cr+2HCl═CrCl2+H2↑
B.Cr+CuSO4═CrSO4+Cu
C.Cr2O3+6HCl═2CrCl3+3H2O
D.Cr(OH)3+H2SO4═CrSO4+3H2O
5、将一根洁净的铜丝放入AgNO3溶液中,一段时间后,溶液从无色变为蓝色,铜丝表面生长出如图所示的白色“树枝”,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白色“树枝”的成分是银
B.溶液变为蓝色,表明Cu转变为Cu2+
C.所得溶液中肯定不含有Ag+
D.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的强
6、下列物质不能用来鉴别铁和银的是( )
A.磁铁 B.硝酸银溶液 C.稀硫酸 D.硫酸锌溶液
7、学习化学,提高学科核心素养。学会从化学的视角认识世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B.在同一化合物中,金属元素显正价,则非金属元素一定显负价
C.铝比铁活泼,故铝制品比铁制品更容易腐蚀
D.合金具有更高的强度和硬度,更好的抗腐蚀性,因此,合金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8、作为中学生,我们应当积极倡导“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对于金光闪闪的“假金元宝”(含铜与锌的合金),你认为下列鉴别方法不可行的是( )
A.用火烧 B.加入稀硫酸 C.看颜色 D.测密度
9、生铁和足量的硫酸充分反应后,总会有少量残渣剩余,残渣的成分主要是( )
A.铁 B.硫酸铁
C.硫酸亚铁 D.碳和一些杂质
10、下列排序不正确的是( )
11、未经打磨的铝片放入盛有足量稀盐酸的密闭容器中,通过气压传感器测得容器内气体压强和反应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A.a→b段气压几乎没增大,是因为铝未参加反应
B.b→c段比c→d段反应慢,是因为氧化铝的缘故
C.b→d段气压增大是由产生气体和反应放热引起的
D.e点一定是容器中化学反应的终点
12、某金属加工厂生产过程中的废液含有少量硝酸银和硝酸铜,为回收利用资源和防止污染,该厂向废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反应停止后过滤,向滤渣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无气体产生。则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滤渣中肯定有银,可能有铁
B.滤渣中一定含有银,可能含有铜和铁
C.滤液中一定有硝酸亚铁,可能有硝酸银和硝酸铜
D.滤液中一定有硝酸亚铁,一定没有硝酸银和硝酸铜
二、非选择题:(共4题,28分)
13、阅读以下科普短文。
铝是当前世界上产量以及用量仅次于铁的金属,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铝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从而还有一些人们意想不到的用途。
金、银等金属由于化学性质不活泼所以在空气中不易被腐蚀,而铁制品一旦保养不善就容易被腐蚀生锈。铝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在干燥的空气中会立即与氧气发生反应而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碍了铝进一步氧化,同时使铝隔绝了水。因此,铝常被制成铝箔用作薯片、坚果、香烟等在空气中易变质物品的包装。同时,由于铝粉保持了银白色的金属光泽(大多数金属粉末呈现黑色),铝粉常用作涂料(俗称“银粉”)在保护铁制品的同时还使其十分美观。
铝还能在一定条件下与一些化学性质稳定的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相应的金属单质并释放出大量的热。利用这一性质,人们将铝粉与金属氧化物粉末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铝热剂,如:铝粉与三氧化二铁混合制得的铁铝热剂。铝热剂是1893年德国的化学家汉斯?歌德史密斯在寻找不需要碳高温还原的方法制备高纯度金属的过程中发明的。歌德史密斯在研究中发现,铝热剂在反应过程中散发出大量的热,使置换出的金属熔化并能流出,从而实现了金属与熔渣的分离。因此,铝热剂在工业上常用来冶炼铬、锰等高熔点的金属,还用于金属焊接。
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金、银的金属活动性比铝 ?(填“强”或“弱”)。
(2)某油漆叫做“银粉漆”,其中的“银粉”指的是 。
(3)铝热剂在工业上常用于炼铬、锰等金属的原因 。
(4)铝粉与三氧化二铁混合制得的铁铝热剂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4、如图是取大小形状相同的Mg、Zn、Fe、Cu四种金属与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反应状况的示意图。仔细观察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显示有三种金属能与稀盐酸反应,其共同的反应现象是 ,其中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请写出它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哪些因素可以影响金属与酸溶液反应的速率设计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序号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① 铁粉和铁片分别与10%盐酸反应 铁粉产生气体的速率快
② 铁片分别与5%的盐酸和10%的盐酸反应 10%盐酸产生气体的速率快
通过上述实验,小组同学得出了影响金属与酸溶液反应的速率的因素有 ;此外,同学们提出影响金属与酸溶液反应的速率的因素还可能有 。
15、某实验室废液缸里的废液含有CuSO4、ZnSO4、FeSO4,如果将废液直接排放就会造成水污染.几位同学利用课余处理废液,回收硫酸锌和有关金属.实验过程如图:
请回答:
①操作1是 ,固体A的成分 .
②固体C是 .滤液1和滤液2中溶质相同,该溶质是 .
③写出加入过量锌粉的其中一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④加入足量稀硫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16、央视频道《是真的吗?》栏目中有一段视频:将“锡纸”剪成一段两头宽中间窄的纸条,然后两头分别连接电池的正负极,观察到“锡纸”立即燃烧。据此,小晟同学取某种“锡纸”进行了探究:
(1)“锡纸”燃烧的原因:“锡纸”两端接入电池两极后造成短路致使“锡纸”燃烧,从燃烧的条件分析:开始“锡纸”不燃烧但短路后却能燃烧的原因是 (填“与氧气接触”或“温度达到着火点”)。
(2)探究“锡纸”中金属的成分:“锡纸”中的金属是锡吗?
【查阅资料】①“锡纸”是锡箔或铝箔和纸粘合而成;
②锌粉是一种深灰色固体
③锡(Sn)与酸或盐溶液反应生成+2价的锡盐
【提出猜想】猜想Ⅰ:“锡纸”中的金属是锡;?????猜想Ⅱ:“锡纸”中的金属是铝;
【进行实验】设计方案并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与结论
取打磨后的“锡纸”片放入试管中,滴加氯化锌溶液 “锡纸”表面有深灰色固体析出 根据实验现象,结合金属活动性顺序可知猜想 (填“Ⅰ”或“Ⅱ”)成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交流讨论】①实验中打磨“锡纸”的目的是 ;
②下列物质的溶液可以替代氯化锌溶液完成上述实验的是 (填序号)。
A.氯化铜???????B.硝酸银??????C.硫酸钠??????D.硫酸亚铁
【拓展应用】电器短路会引起火灾,我们要严加防范。如果电器着火应该采取的灭火方法是 。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1分,共12分)
1、B 2、C 3、B 4、D 5、C 6、D 7、D 8、C 9、D 10、C
11、D 12、C
二、非选择题:(共4题,28分)
13、答案:(1)弱;
(2)铝;
(3)反应过程中散发大量热,使置换出的金属熔化并流出,从而实现金属与熔渣分离;
(4)2Al+Fe2O3Al2O3+2Fe。
14、答案:(1)有气泡产生;镁;Mg+2HCl=MgCl2+H2↑。
(2)金属与酸的接触面积、酸溶液的浓度;温度。
15、答案:①过滤,Cu、Zn、Fe;
②Fe,ZnSO4;
③Zn+CuSO4=ZnSO4+Cu;
④Zn+H2SO4=ZnSO4+H2↑.
16、答案:(1)温度达到着火点;
(2)【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分析与结论
Ⅱ成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Al+3ZnCl2=3Zn+2AlCl3.
①除去表面的氧化物;
②D;
【拓展应用】先切断电源,然后用干粉灭火器扑灭或者用沙土盖灭。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