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语文
年
级
高一
授课教师
课题
故都的秋
时间
课标要求
阅读散文等优秀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写景状物散文,这些散文名篇,构思独特(线索)、语言隽永,阅读的时候,要带领学生感受作者的心灵搏动,体会所描绘的美景,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对文中的美妙语段,要重点研读,以提高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学情分析
散文阅读难度较大,学生对散文景中蕴涵的情难以把握。由于学生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身际遭遇感到陌生,因此对故都秋景中表现出的“悲凉”特点难以理解。
教学重点
1.理解、掌握散文以情驭景,用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特点。2.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作者对故都之秋的落寞之感。
教学难点
理解、掌握散文以情驭景,用景显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讨论、讲解
总
课
时
2课时
本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效果期待
导入新课
秋天,是一个多情的季节,徜徉在秋韵里,看着秋色、听着秋声,往往会引发人们无限的感慨;秋天,也是一个多彩的季节,不同的心态对秋有不同的感悟。
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是对生命的旷达和乐观;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写就了一代伟人的雄心和壮志;李商隐的“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传递出了无尽的思念。今天,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又是什么样的情思?二.教学过程(一)
读课文,整体感知。在昨天预习的基础上,请大家采用观其大略的跳读法,标出集中写景的段落。同时,思考:1.“故都的秋”有哪些特色?2.读3—11段,思考讨论:作者在文中描写了几幅故都秋天的画面?请同学们分别为这几幅秋景取个诗意的名字。(限四个字)小院秋晨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品秋味
感秋意问题::这幅画面的景物怎样体现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呢?1.重点研读:小院秋晨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讨论总结。明确:“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了无点尘之感,写出了“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朝荣)的花朵”以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是在写“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和凄凉的“秋草”体现了“悲凉”。所描绘的景物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作者从哪些角度来表达自己对故都之秋的喜爱之情的?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观赏景物时的心态、动作,观赏景物的环境等几个方面。“秋槐落蕊”图: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总结:静”-“铺得满地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感觉”;“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秋蝉悲鸣”图:
能听见处处蝉鸣声,写出静;秋蝉衰弱的声音给人悲凉之感。秋风骤起,寒蝉就再也无力长鸣了,偶尔有几声短促的凄厉叫声,悲吟着自己生命的消歇。也预示着愁苦的心情。
秋天里寒蝉凄切的鸣叫声,确切地说,就是深秋万物肃杀的一曲悲歌。历朝历代的骚人墨客,旅人怨妇,潦倒的官绅,受迫害的“罪人”,都曾经被这凄凉的蝉声触动起悲秋的情怀。
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人间词话》
)。4.“闲话秋凉”图:要求:根据本段内容,进行仿写。秋的清、静、悲凉,
在息列索罗的雨声里;
?????
?在————————————;
?????
?
在————————————;
?????
?在————————————
。参考答案:在都市闲人的青布单衣中;在秋雨后的斜桥闲影里;在缓慢悠闲(平仄抑扬)的声调里;在都闲人充满了京腔的互答里。5“秋果胜景”图:比较两幅图片,挑选出与本文意境相符的一幅,并说明理由。小结:为了突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作者通过五幅图景,主要从秋声、秋色和秋味三方面(角度)来细致入微地展开描写,在这秋色、秋声里,处处流露出悲凉。色:碧空
蓝朵
黄中带白
青布
淡绿微黄(清)冷色调。用青蓝色,暗灰色,灰白色调绘出一幅冷色的画面。声:高天的驯鸽声、扫帚声
衰弱的蝉声
风雨声
人声(静)处处透着寂静与落寞。(三)拓展延伸讨论:如此美好的北国之秋,郁达夫什么会把它写得如此之“清、静、悲凉”?(教师提示可以从性情的原因、时代的阴影、文人的共鸣等方面去分析。)性情的原因。郁达夫幼年丧父,发愤读书,成绩斐然,贫困的生活赋予他诗人的忧郁气质。17
岁留学日本,饱受异族欺凌,屈辱的日子赋予他忧伤情怀。2.时代的阴影。从
1921年
9
月至
1933
年
3
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1933
年
4
月,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
郁达夫从上海移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适的山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创作的多是“静如止水的遁世文学”。3.文化影响。“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赞颂秋的文字特别多。”“足见有感情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作者自述:“从少年时代起就喜欢就爱小说、戏曲,对中国古典诗文和小说戏曲有浓厚的兴趣”,“始终没有摆脱中国旧式传统文人的积习”。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
故都的秋,因为作者独有的经历、人生体验、气质情趣以及时代背景而有了清、净、悲凉的色彩,读《故都的秋》,我们不仅看到了北国之秋的特点,更读懂了作者的情感世界。
听导入看课文回答问题读课文讨论总结回答找出景物以及特点感知画面特点明确写景的角度读相关语段找关键词感知画面的意境理解“秋蝉”这一意象所包含的情感。读课文仿句小组交流展示看图、选图、谈选择的原因。明确思路,掌握方法。看材料回答问题浏览课文12段的,找出原因。明确客观景物带有主观感情的成因。
让学生喜欢上散文
激发对秋天的感悟能够找出文眼,感知到全文的感情基调。能够恰当地概括出画面能够感知到画面特点掌握写景的角度能够感知到画面的特点通过了解文人和秋的关系,感知““秋蝉悲鸣”中包含的作者情感。能够从画面中感知秋意。明确:1.写景的角度(之一)2:景与情的关系。了解客观景物带有主观感情的原因。
课堂小结
本课时有三个任务点:1.本课时通过品味五幅秋景图,感知作者笔下故都秋的清、静、悲凉。2.掌握描写景物可以从声、色和味等方面进行细致入微地地描写。3.客观景物带有主观感情的不仅与作者的时代背景有关,还与文化影响、个人的气质、人生经历有关。
学生作业(任选一题)
1..刚结束考试,你漫步在校园里,感受到的秋天是什么样的?细腻地写一段150字左右的秋景,融入自己的情感。2、秋天,会引发你哪些想象和思考,据此写一段不少于150字的话。
板书设计
故 都 的 秋郁达夫秋院静观 清 秋声(听觉)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静 秋色(视觉) 秋雨话凉秋果胜景
悲凉
秋味(触觉)
整改与反思